谁偷走了我们的想象力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讲的又是一个关于中美教育体制的问题。我又一次被触动了一下,一阵阵悲哀涌上心头。
是谁偷走了我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自由无羁的思想?是谁夺走了我们理性思考的头脑,对待生活的激情,和面对挫折的勇气?如果可以站在时间的风头浪尖上,我们是否有胆量去承认自己曾经被扭曲的岁月,和如今依然扭曲的心态?
每一个人长大了以后都会回首过去,细数成长历程的酸甜苦辣。其实有多少人会喜欢拥有那样的童年和少年时代?“那样的”就是指通常的那种,我们全都经历过的那些,郑渊洁不愿令郑亚旗经历的那些。多年后重读郑氏童话时,我才看出其中的那些无奈与辛酸,或许那些无奈和辛酸都是来自我的内心。现实中得不到的,人们总会从虚拟的世界中寻找,从中得到一丝丝的慰藉。我们全都像《蛇王淘金》中的阿奔一样,虽然有着人世间最疼爱我们的亲人,但是依然活得很辛苦,只是,我们更加不幸,因为我们没有法力。
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开始被迫钻套子,从一个套子中出来,再进入下一个套子,生活中的框框架架比纽约的高楼大厦还要多。它们长着不同的样子,但是却有着一样的本质。直到最后,我们身在套中,成为了套中人,却已经看不见了那些无形的套子……习惯,成为了我们最大的悲哀。
很多时候,我感觉非常力不从心。我明明知道内心中禁锢着另一个自己,却失去了能力将她彻底解救。拯救思想,拯救我们失去的想象力、创造力,丝毫不比Schofiels进行prison break来得容易,因为一旦有些意识在我们脑中扎根,那么根除,就不是一般的药物能够解决的了。
听着很多人抱怨,读研究生、找工作,或者说学校外的世界根本不是想象中的样子;很多同龄人痛苦地面对着社会的现实,感觉着自我意识的缺失,看不到真正的未来,不知道自己在做些什么,在寻找些什么。我们的身边有多少人承受着被人安排和摆布的命运?有多少人盲目地随流、为求保障走着大多数人都走的路最后迷失了自我?有多少人已经开始漠然对待自己的未来,连痛苦和挣扎的意识都丧失了?
听着许多人说,在大洋彼岸读PhD或者做Post有多么的辛苦,我知道,那不仅仅是因为course、projects和Fund的压力,也不仅仅是语言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我们丢失了非常重要的创造力,我们没有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而失去这些的后果,不仅仅是造成体力和脑力上的超负荷,更会引起深度的质疑,从而造成我们心理上的不堪重负:我到底是为了什么在这里?我到底要的是什么?我应该是什么样的?我是谁?
到底是什么造成了我们这一代人的迷茫和困惑?是什么弄折了我们渴望飞翔的翅膀,留下灵魂深处永远若隐若现的痛苦?是什么令我们连质疑的勇气都要丧失,连愤怒都变得那样无力?是什么令我们走不出这一层层无法抽丝剥茧的套子、这曲曲折折找不到出口的迷宫?
前两天,跟一个好朋友网上遇见,聊起了她也许不久后将要来临的海外婚姻和我那个令无数人扼腕叹息的抉择。令我惊讶的是,我们聊到最后,她才恍然大悟,说道:我今天才明白你为什么想要出国。老天,我没有想到她居然以为我是因为向往国外的舒适环境或者说定居而去的!我就说当时为什么我一直说我最后一定会回国她都不信。或许,这就是大多数人的想法吧~
我们好不容易从一个相对简单的套子里爬出来,却又进入了一个更加复杂的大套子。如果说中国的教育体制存在着莫大的弊端,是我们思想僵化的缘起,那么我们的社会体制呢?我们的公众意识呢?社会道德和意识远不是教科书和主流媒体上不断重复标榜的那副样子,教科书和主流媒体的宣传和强调正显示出了我们在意识和道德上薄弱。造成这种薄弱,绝非一夕之功。
中国的改革叫声,一直没有应该有的那么响亮。标榜和宣传,高调地渲染,掩饰了这个社会本质上的悲哀与不幸,如同泡沫一样的激情,被鼓吹得如火如荼,最终却只能像打碎了的气球碎片,躺在角落里流哈喇子。为什么?因为最渴望改革的人往往是弱势群体,谁出来呐喊,谁出来实践?
孩子们知道自己所面对的是怎样的不公待遇,他们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渴望什么,他们想要呐喊,家长同意吗?校长同意吗?教育部长同意吗?一句“无知幼稚”,令他们失去了声音。
青年人知道自己需要怎样的天空,怎样的生活,怎样的社会环境,他们渴望改变,可亲人认同吗?社会认同吗?老一辈的上层建筑们,他们认同吗?一声“太不成熟”,淹没了他们的激情。
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接受许许多多由不懂我们不了解我们的人主观臆想出来的我们应有的样子,并且违心地走下去,因为孩子斗不过成年人,无财无势的年轻人斗不过位高权重的上层建筑,下级斗不过上级,理想主义斗不过现实主义……于是,我们真的成了别人想要我们成为的样子,思考着别人认为我们应该思考的事情……悲剧就是这样诞生的。
我曾经想过,其实现在依然在计划,以后要办一所学校,一所可以不一样的学校,像巴学园一样的学校。先从小学办起,渐渐地,办起中学,办起大学。我好羡慕小豆豆的童年,我不可能将生活倒带,可是我希望我的孩子,还有所有人的孩子,都能够在巴学园那样的教室里上课,哪怕只是废旧的公共汽车……我希望,孩子的那一辈,可以更自由地思考,更快乐地成长,更有激情地生活,更理性地看待生命……
面对现实的时候,我会有很多很多的无力。我所抗争的事情似乎太多太多,过分地不妥协令有时候不想那么坚强的我倍感无奈。但我总能够看到有那么一些光亮,非常微弱的,却足以温暖我的整个心房,令我不那么孤单。明白自己永远不可能放弃的选择时,一切都变得明朗起来。明知道会跌倒却依然选择攀登,明知道可能失败却依然去尝试,这是一种值得用一生去追求的勇气。这种勇气来自于,那或许只有万分之一的希望,永远不灭的理想~即使最终什么都收获不了,至少学会了勇敢。
回到文章开头的那篇文章,转载的人在文章最后说了句话:看完了只有一个感受,自己当年受的几乎就是非人的教育,所以一定要把后代送出去培养!
我想,大多数人可能都是这么想的,事实上,很多人已经这么做了。其实这都是一种消极的对策,因为这或许能解决一个孩子的问题,但是,同时也令孩子脱离了祖国的背景,当这个孩子回到这个背景之下时,又令他(她)如何面对现状呢?是不是无法面对就回避了呢?所以美国人就越来越多,而中国人越来越少了?这个问题怎么解决?难道我们人口基数大,多生几个就能解决?
我一直很反感那些出国后不回来的事例,尽管有人跟我说,有时候并非他们不想回来,而是国内实在没有足够的条件使他们实现自己的目标,因此不得已……可是,这由于逃避而进入的一种恶性循环,如何能够令人心甘?
我们被偷走的珍宝,只有我们自己能够找回,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够停止观望、迈出那坚定的一步?或者,当有一天“巴学园”成立了,我们是否有勇气把自己的孩子交给“小林校长”……
注:1. 此文源于读了《我的儿子在美国小学是这样被教育的》,不过漫无边际地延伸了许多旁的内容;2. 《蛇王淘金》是郑渊洁的名作,阿奔是蛇王化身的小朋友;3. 巴学园、小豆豆、小林校长等生词来自黑柳彻子著的《窗边的小豆豆》,小豆豆是巴学园的同学,小林校长是巴学园的校长;4. 拙作随意性太强,请不要研究框架或者剖析段落大意,不着章法之处,请不要深究。
是谁偷走了我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自由无羁的思想?是谁夺走了我们理性思考的头脑,对待生活的激情,和面对挫折的勇气?如果可以站在时间的风头浪尖上,我们是否有胆量去承认自己曾经被扭曲的岁月,和如今依然扭曲的心态?
每一个人长大了以后都会回首过去,细数成长历程的酸甜苦辣。其实有多少人会喜欢拥有那样的童年和少年时代?“那样的”就是指通常的那种,我们全都经历过的那些,郑渊洁不愿令郑亚旗经历的那些。多年后重读郑氏童话时,我才看出其中的那些无奈与辛酸,或许那些无奈和辛酸都是来自我的内心。现实中得不到的,人们总会从虚拟的世界中寻找,从中得到一丝丝的慰藉。我们全都像《蛇王淘金》中的阿奔一样,虽然有着人世间最疼爱我们的亲人,但是依然活得很辛苦,只是,我们更加不幸,因为我们没有法力。
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开始被迫钻套子,从一个套子中出来,再进入下一个套子,生活中的框框架架比纽约的高楼大厦还要多。它们长着不同的样子,但是却有着一样的本质。直到最后,我们身在套中,成为了套中人,却已经看不见了那些无形的套子……习惯,成为了我们最大的悲哀。
很多时候,我感觉非常力不从心。我明明知道内心中禁锢着另一个自己,却失去了能力将她彻底解救。拯救思想,拯救我们失去的想象力、创造力,丝毫不比Schofiels进行prison break来得容易,因为一旦有些意识在我们脑中扎根,那么根除,就不是一般的药物能够解决的了。
听着很多人抱怨,读研究生、找工作,或者说学校外的世界根本不是想象中的样子;很多同龄人痛苦地面对着社会的现实,感觉着自我意识的缺失,看不到真正的未来,不知道自己在做些什么,在寻找些什么。我们的身边有多少人承受着被人安排和摆布的命运?有多少人盲目地随流、为求保障走着大多数人都走的路最后迷失了自我?有多少人已经开始漠然对待自己的未来,连痛苦和挣扎的意识都丧失了?
听着许多人说,在大洋彼岸读PhD或者做Post有多么的辛苦,我知道,那不仅仅是因为course、projects和Fund的压力,也不仅仅是语言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我们丢失了非常重要的创造力,我们没有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而失去这些的后果,不仅仅是造成体力和脑力上的超负荷,更会引起深度的质疑,从而造成我们心理上的不堪重负:我到底是为了什么在这里?我到底要的是什么?我应该是什么样的?我是谁?
到底是什么造成了我们这一代人的迷茫和困惑?是什么弄折了我们渴望飞翔的翅膀,留下灵魂深处永远若隐若现的痛苦?是什么令我们连质疑的勇气都要丧失,连愤怒都变得那样无力?是什么令我们走不出这一层层无法抽丝剥茧的套子、这曲曲折折找不到出口的迷宫?
前两天,跟一个好朋友网上遇见,聊起了她也许不久后将要来临的海外婚姻和我那个令无数人扼腕叹息的抉择。令我惊讶的是,我们聊到最后,她才恍然大悟,说道:我今天才明白你为什么想要出国。老天,我没有想到她居然以为我是因为向往国外的舒适环境或者说定居而去的!我就说当时为什么我一直说我最后一定会回国她都不信。或许,这就是大多数人的想法吧~
我们好不容易从一个相对简单的套子里爬出来,却又进入了一个更加复杂的大套子。如果说中国的教育体制存在着莫大的弊端,是我们思想僵化的缘起,那么我们的社会体制呢?我们的公众意识呢?社会道德和意识远不是教科书和主流媒体上不断重复标榜的那副样子,教科书和主流媒体的宣传和强调正显示出了我们在意识和道德上薄弱。造成这种薄弱,绝非一夕之功。
中国的改革叫声,一直没有应该有的那么响亮。标榜和宣传,高调地渲染,掩饰了这个社会本质上的悲哀与不幸,如同泡沫一样的激情,被鼓吹得如火如荼,最终却只能像打碎了的气球碎片,躺在角落里流哈喇子。为什么?因为最渴望改革的人往往是弱势群体,谁出来呐喊,谁出来实践?
孩子们知道自己所面对的是怎样的不公待遇,他们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渴望什么,他们想要呐喊,家长同意吗?校长同意吗?教育部长同意吗?一句“无知幼稚”,令他们失去了声音。
青年人知道自己需要怎样的天空,怎样的生活,怎样的社会环境,他们渴望改变,可亲人认同吗?社会认同吗?老一辈的上层建筑们,他们认同吗?一声“太不成熟”,淹没了他们的激情。
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接受许许多多由不懂我们不了解我们的人主观臆想出来的我们应有的样子,并且违心地走下去,因为孩子斗不过成年人,无财无势的年轻人斗不过位高权重的上层建筑,下级斗不过上级,理想主义斗不过现实主义……于是,我们真的成了别人想要我们成为的样子,思考着别人认为我们应该思考的事情……悲剧就是这样诞生的。
我曾经想过,其实现在依然在计划,以后要办一所学校,一所可以不一样的学校,像巴学园一样的学校。先从小学办起,渐渐地,办起中学,办起大学。我好羡慕小豆豆的童年,我不可能将生活倒带,可是我希望我的孩子,还有所有人的孩子,都能够在巴学园那样的教室里上课,哪怕只是废旧的公共汽车……我希望,孩子的那一辈,可以更自由地思考,更快乐地成长,更有激情地生活,更理性地看待生命……
面对现实的时候,我会有很多很多的无力。我所抗争的事情似乎太多太多,过分地不妥协令有时候不想那么坚强的我倍感无奈。但我总能够看到有那么一些光亮,非常微弱的,却足以温暖我的整个心房,令我不那么孤单。明白自己永远不可能放弃的选择时,一切都变得明朗起来。明知道会跌倒却依然选择攀登,明知道可能失败却依然去尝试,这是一种值得用一生去追求的勇气。这种勇气来自于,那或许只有万分之一的希望,永远不灭的理想~即使最终什么都收获不了,至少学会了勇敢。
回到文章开头的那篇文章,转载的人在文章最后说了句话:看完了只有一个感受,自己当年受的几乎就是非人的教育,所以一定要把后代送出去培养!
我想,大多数人可能都是这么想的,事实上,很多人已经这么做了。其实这都是一种消极的对策,因为这或许能解决一个孩子的问题,但是,同时也令孩子脱离了祖国的背景,当这个孩子回到这个背景之下时,又令他(她)如何面对现状呢?是不是无法面对就回避了呢?所以美国人就越来越多,而中国人越来越少了?这个问题怎么解决?难道我们人口基数大,多生几个就能解决?
我一直很反感那些出国后不回来的事例,尽管有人跟我说,有时候并非他们不想回来,而是国内实在没有足够的条件使他们实现自己的目标,因此不得已……可是,这由于逃避而进入的一种恶性循环,如何能够令人心甘?
我们被偷走的珍宝,只有我们自己能够找回,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够停止观望、迈出那坚定的一步?或者,当有一天“巴学园”成立了,我们是否有勇气把自己的孩子交给“小林校长”……
注:1. 此文源于读了《我的儿子在美国小学是这样被教育的》,不过漫无边际地延伸了许多旁的内容;2. 《蛇王淘金》是郑渊洁的名作,阿奔是蛇王化身的小朋友;3. 巴学园、小豆豆、小林校长等生词来自黑柳彻子著的《窗边的小豆豆》,小豆豆是巴学园的同学,小林校长是巴学园的校长;4. 拙作随意性太强,请不要研究框架或者剖析段落大意,不着章法之处,请不要深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