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区肆地:港台京汉艺术工作者谈空间介入
區区肆地
艺术工作者谈空间介入
“在滚滚而来的显现于空间的“转型”进程里,“艺术”怎样反应?”
分享者包括:在座各位; 高俊宏(台湾近来社会、政治、空间事件中的艺术行动概况及自己相关的实践;「艺术观点 ACT」在台湾的一些实践);李俊峰 (「活化厅」- 建立在生活关系的「小区/艺术」); 何颖雅,欧阳潇(「家作坊」的实践:对话与自治); 李巨川(「每个人的东湖-东湖艺术计划」)
2012年11月25号周日下午2时起在“我们家”(武汉植物园旁东头村三号;402、401、643经过植物园站;面对武汉植物园大门,左转,下行30米左右,右边见一村巷岔路,由此入,又30米左右,所遇第一座红砖墙灰铁门庭院即是;推门入。)
高俊宏(台湾)
艺术工作者
《东亚空间艺术行动研究》计划主持人
《艺术观点 ACT 》写作者、编务及48期客座主编
国立台南艺术大学创作理论研究所博士班
新版网站 http://bcc-gov.blogspot.tw/
“当我们观察高俊宏2010年以来的创作计划「反文化局」系列,很难不发现,他的创作方向有了一种剧烈的转向。如果说高俊宏从前的创作总是聚焦在置身巨大环境中的个体的存在处境,形式上包括行动、书籍出版、纪录文件、影像装置,近期的「反文化局」系列,却透过一连串包含座谈乃至上述形式的庞杂过程,展现出一种直面着社会性内容的创作转向:在这一系列新的创作计划中,尽管议题仍旧围绕着生存,其形式的复杂度与过往作品并无二致,但现在这些生存却涉及了有着具体对象的「政治性问题」,并关联着个体与体制间的复杂连动关系。”(简子杰)
李俊锋(香港)
香港艺术组织“活化厅”厅长
活化厅网站 :http://wooferten.blogspot.com/
「活化厅」是一个由十多位本地文化艺术工作者共同营运的艺术组织,期望以持续性的对话建立一个「艺术/小区」彼此活化的平台。置身于上海街,一个充满本土特色却又面对变迁的小区,「活化厅」期望试验一种建立在生活关系的「小区/艺术」,并借着不同主题的艺术计划,引起人们对艺术/生活/小区/政治/文化的思考和讨论,亦藉以打通小区丰富的人情脉络,带动彼此的参与、分享和发现,勾勒一小小区邻里生活模式可能。
何颖雅,欧阳潇(北京)
艺术空间“家作坊”发起人
家作坊网站 www.homeshop.org.cn/
关于“家作坊”
“家作坊”(Homeshop)是于2008年何颖雅发起并建立,它是一个结合了“门店”与“居家”双重功能的艺术空间,最初落户鼓楼附近的小经厂胡同,后迁至北新桥附近的交道口北二条。在这个过程中,欧阳潇、曲一箴与Fotini LazaridouHatzigoga三位艺术家先后加入到了“家作坊”的队伍中来。正如空间的名字所暗示的,这个项目同时具有外在和内在两种维度:从外在维度来看,它意在探讨“家”(私人空间)与“门店”(公共空间)之间的流动性转换及可能的对话关系;从内在维度来看,空间内部可以是一种具有多种可能的,自治的生产场所。
李巨川(武汉)
建筑师,艺术家;“东湖艺术计划“发起人之一
“东湖艺术计划”网站 www.donghu2010.org
“东湖艺术计划”:由武汉市内又一次“填湖事件”而起,迄今为止共有85位(组)、职业身份与社会观点颇具多样性的人士参与并实施了作品。作为在城市公共空间里发生的“城市经济的转型和升级”的启航项目,华侨城项目除了侵占湖泊,拆毁当地社区,且几乎禁制了所有法定或理应进行的来自普通市民的参与,甚至基本知情权。“东湖艺术计划”,在最基本的层面上,是为寻求一种市民发声渠道;而因其参与条件以及发布平台很大程度上的开放性与自治性,“东湖艺术计划”为广泛且“共同的关注”提供了一种上述缺失的表达以及知解渠道。
艺术工作者谈空间介入
“在滚滚而来的显现于空间的“转型”进程里,“艺术”怎样反应?”
分享者包括:在座各位; 高俊宏(台湾近来社会、政治、空间事件中的艺术行动概况及自己相关的实践;「艺术观点 ACT」在台湾的一些实践);李俊峰 (「活化厅」- 建立在生活关系的「小区/艺术」); 何颖雅,欧阳潇(「家作坊」的实践:对话与自治); 李巨川(「每个人的东湖-东湖艺术计划」)
2012年11月25号周日下午2时起在“我们家”(武汉植物园旁东头村三号;402、401、643经过植物园站;面对武汉植物园大门,左转,下行30米左右,右边见一村巷岔路,由此入,又30米左右,所遇第一座红砖墙灰铁门庭院即是;推门入。)
高俊宏(台湾)
艺术工作者
《东亚空间艺术行动研究》计划主持人
《艺术观点 ACT 》写作者、编务及48期客座主编
国立台南艺术大学创作理论研究所博士班
新版网站 http://bcc-gov.blogspot.tw/
“当我们观察高俊宏2010年以来的创作计划「反文化局」系列,很难不发现,他的创作方向有了一种剧烈的转向。如果说高俊宏从前的创作总是聚焦在置身巨大环境中的个体的存在处境,形式上包括行动、书籍出版、纪录文件、影像装置,近期的「反文化局」系列,却透过一连串包含座谈乃至上述形式的庞杂过程,展现出一种直面着社会性内容的创作转向:在这一系列新的创作计划中,尽管议题仍旧围绕着生存,其形式的复杂度与过往作品并无二致,但现在这些生存却涉及了有着具体对象的「政治性问题」,并关联着个体与体制间的复杂连动关系。”(简子杰)
李俊锋(香港)
香港艺术组织“活化厅”厅长
活化厅网站 :http://wooferten.blogspot.com/
「活化厅」是一个由十多位本地文化艺术工作者共同营运的艺术组织,期望以持续性的对话建立一个「艺术/小区」彼此活化的平台。置身于上海街,一个充满本土特色却又面对变迁的小区,「活化厅」期望试验一种建立在生活关系的「小区/艺术」,并借着不同主题的艺术计划,引起人们对艺术/生活/小区/政治/文化的思考和讨论,亦藉以打通小区丰富的人情脉络,带动彼此的参与、分享和发现,勾勒一小小区邻里生活模式可能。
何颖雅,欧阳潇(北京)
艺术空间“家作坊”发起人
家作坊网站 www.homeshop.org.cn/
关于“家作坊”
“家作坊”(Homeshop)是于2008年何颖雅发起并建立,它是一个结合了“门店”与“居家”双重功能的艺术空间,最初落户鼓楼附近的小经厂胡同,后迁至北新桥附近的交道口北二条。在这个过程中,欧阳潇、曲一箴与Fotini LazaridouHatzigoga三位艺术家先后加入到了“家作坊”的队伍中来。正如空间的名字所暗示的,这个项目同时具有外在和内在两种维度:从外在维度来看,它意在探讨“家”(私人空间)与“门店”(公共空间)之间的流动性转换及可能的对话关系;从内在维度来看,空间内部可以是一种具有多种可能的,自治的生产场所。
李巨川(武汉)
建筑师,艺术家;“东湖艺术计划“发起人之一
“东湖艺术计划”网站 www.donghu2010.org
“东湖艺术计划”:由武汉市内又一次“填湖事件”而起,迄今为止共有85位(组)、职业身份与社会观点颇具多样性的人士参与并实施了作品。作为在城市公共空间里发生的“城市经济的转型和升级”的启航项目,华侨城项目除了侵占湖泊,拆毁当地社区,且几乎禁制了所有法定或理应进行的来自普通市民的参与,甚至基本知情权。“东湖艺术计划”,在最基本的层面上,是为寻求一种市民发声渠道;而因其参与条件以及发布平台很大程度上的开放性与自治性,“东湖艺术计划”为广泛且“共同的关注”提供了一种上述缺失的表达以及知解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