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德•塔利(《沉默的羔羊》编剧)访谈录(上)
(来自《编剧大师班》,翻译黄渊)
泰德塔利曾在耶魯大学学习戏剧,之后又在纽约当了10年剧作家,随后才转行创作电视、电影剧本。他的第一部电影是苏珊萨兰登(Susan Sarandon)主演的《情挑六月花》(WiifePalace,1991),不久之后便凭《沉默的羔羊》(1992)获得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在电影圈中,他以善于完成高难度的改编工作而著称,例如2000年根据科玛克麦卡锡(Cormac McCarthy)小说改编的《骏马》
剧情:美国,现代。年轻的FBI探员克拉丽丝斯塔林接到任务,帮助寻找一名失踪女性,据悉她已落入以剥人皮而恶名昭彰的连环杀手“水牛比尔”手中。为能更好地了解这名变态杀手的扭曲心态,克拉丽丝找到正在狱中的“食人魔”汉尼拔莱克特教授咨询,这名变态狂人在被囚之前本是一位出色的心理医生。克拉丽丝的导师,FBI探员杰克克劳福德也相信,汉尼拔或许能帮助他们找到“水牛比尔”。于是,克拉丽丝与汉尼拔之间生出了一段扭曲的奇异关系,这不仅帮助她最终获得与“水牛比尔”正面交锋的机会,也逼得她不得不面对自己心中潜藏已久的黑暗地带。
凯文康罗伊斯科特:泰德,小时候,你在艺术领城中的偶像是谁。我指的主要是剧作家、小说家和电影人。
泰德塔利:18岁之前,我看话剧并不很多,我们那里不太有机会能看到话剧演出。但我倒确实很爱阅读,我喜欢看冒险类和科幻类的作品,只要好看就行,所以我也读査尔斯狄更斯。电影对我来说却又是另一码事了,虽然我也很爱看,但从没想过像我这样的人也能拍电影。
当时你并不觉得拍电影是个切实可行的追求?
完全没有。但话剧就不同了,当我开始投身话剧演出之后,便发现这是个可以付诸追寻的目标,因为只要你能找到一群人,你就能演话剧。但如何才能找到一群人来拍部电影,这却是当时的我并不知道的。
你的第一个舞台角色是?
上帝,那可能是我初三时的事了,那是出名叫《我记得母亲》的话剧,很煽情,根据一本回忆录改编,说的是个生活在纽约的挪威家庭,之前在百老汇也演过。对于那次演出,我现在所能记得的,只是一群带着恐怖口音的北加州小孩,努力想要演好比他们实际年龄大很多的挪威人角色。但我当时确实对戏剧十分着迷,那种同甘共苦的情谊是我十分珍视的。我当时参加了许多话剧演出,有暑期剧社的,有社区剧团的,不时还参加些大学剧团的演出,偶尔他们也会让当地的小孩演个小兵什么的。那时我总是同时出演好几个剧目。
有没有想过自己写出话剧什么的?
那是北加州的一个暑期学校,现在仍有,名叫总督学校,有专为高中生开设的暑期班,为期6至8周,老师来自全国各地。学生必须要申请并通过面试才能人学。我参加了那儿的话剧班,学的主要是表演。那个暑假我们一共排演了两出剧目,第一出剧目排演完毕之后,老师告诉我们说:“后一出剧目,你们有机会自己写个剧本。对曾有过这个念头的同学来说,这可是个天大的好机会,因为如果你写得够棒,我们就会把它给演出来。”之前我从没写过剧本,但这样的机会我绝不肯放过。我写了出奇怪的哑剧,带着音乐和舞蹈,但完全没对白。那剧本显得很文艺,有些类似于纯表演艺术(PerformanceArt)。但最终演员们都演得很好,还有些当地人听说了这出戏,将它拍了下来,在当地电视台作为特别节目播出了。于是我心想:“原来这很容易啊,下次我要试着写个有对白的。”之后我写了一出更传统些的独幕剧,历史题材,我还拿它去参加了剧本比赛,结果也被挑中给排演了出来。
当时你仅仅是对写剧本有兴趣吗?
不,我也当导演,当舞美设计,这些都是你必须做的,在中学时,大多数情况下我还得自己去演。只是进了耶鲁大学之后,我才完成了自己第一个完整长度的话剧剧本。我主修戏剧,之所以读耶鲁,就是因为那里对学生戏剧毫不干涉的悠久传统,每年都会有六十到七十出剧目上演。各个学院都会排演自己的剧目,然后还有耶鲁大学话剧院这样的专业剧社,此外,耶鲁大学戏剧学院也有自己的专业活动,这些都吸引了我。
当时的剧界中,有没有你特别崇拜的人?
那是60年代末,时局动荡,在话剧界也不乏标新立异之事,但这些我却并不很在意,因为我天生就是个保守的人。不过也有些我很崇敬的剧作家:品特(Harrold Pinter),还有阿瑟科皮特(Arthur Kopit),当初耶鲁办他作品研讨会时我见过他,还有杰克盖尔伯(Jack Gelber)。当时有一大批年轻的下百老汇剧作家都很受我们欢迎。之前我们接触了太多学院派戏剧经典,所以很想换换口味。对我们来说,易卜生、斯特林堡就不该是1969年时该看的话剧。但我们又常被告知,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契诃夫身上,他比我们想像的要更适应当下,所以我们也确实念了很多契诃夫。
真的,那时的我就像是一块海绵,吸收各种东西。我也看了很多电影,因为校园里会有各种低票价的观影组织。他们每晚都会在法学院的大视听教室里放胶片,花上25美分就能在那儿看到我从没在电视上见过的银幕杰作。我所获得的电影知识,有90%都是打那儿来的。我仍记得在那儿看过不少特吕弗的电影,那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之前我从没看过外国片。他们也会放《公民凯恩》和《卡萨布兰卡》,还有“希区柯克电影周”。
有没介哪部希区柯克作品特别触动你的?
我最喜欢的是《后窗》。他实在是太优秀了,他的电影很多我都喜欢,但我觉得《后窗》是浪漫和幽闭恐惧症的最佳组合。他会给自己设下各种各样的挑战,例如“我能不能拍部完全发生在小船上的电影?或是完全在后院里发生?”
现作你还搞话剧吗
现在没有。我的话剧事业,如果能称之为事业的话,大约延续了十年。过了30岁,我意识到自己在话剧这一行里,巳经不会再有进步,而且,当时我对电影的兴趣已越来越大。
但你等了8年才等到自己的第一部电影,你当时住在纽约是靠什么来糊口的?
我写的话剧都上演了,只不过上演周期不算很长而已。而且它们也会在各处地方剧团上演,偶尔还能出现在海外,所以我的版税和稿费收入一直都还可以。此外我还有创作基金的拨款,我是1977年从耶鲁大学戏剧专业毕业的,一出校门就被专业剧团聘用写戏,有了自己的经纪人和一笔教育拨款,所以我从来不必去干别的兼职。就这样大约两三年后,开始有人问我是否愿意写电视剧本。我改写了一部名为《克莱蒙茨神父故事》(TheFatherClementsStory)的电视电影,演员包括小路易戈赛特(Louis Gossett Jr)、马尔科姆贾马尔华纳(Malcolm-Jamal Warner)和卡罗尔奥康纳(Carroll O'Connor),导演是埃德温舍林(Edwin Sherin),他是个好导演。实拍我并没出什么力,但他们干得很漂亮,所以我也借着它涨了些人气。靠着这些人气,我得到机会替《情挑六月花》写剧本,那是我的第一部剧情长片,等了那么多年,我终于感到机遇来了。
这真是很有趣,似乎你容易地便在电影编剧这一行登堂入室,但入行之后,在想要突破那层坡璃天花板,却又是另一码事了。
从这方面来说,我的编剧生涯有点奇怪。起步很艰难,但之后获得不少成功,随后又进人低谷,一事无成。似乎永远都是这样,不是饿死就是撑死。我的事业发展毫无规划可言,可以三四年一部电影都不拍,然后又同时接个两三部。但我觉得这行业就是这样,没什么节奏或理性可言。
你曾说过,是林赛安徳森(Lindsay Anderson)令你的事业有了大突破。
是,那是1979、1980年时的事了,他把我招到了麾下。这是个严厉的人,暴躁、骄傲,很喜欢发脾气,对很多事都很看重。但他真是很热爱电影,不仅是作为电影人爱电影,还有作为影迷对电影的那份热爱,他甚至还写本关于约翰福特(John Ford)的电影书。
他第一次打电话给我时,我还毫无电影经验,连电影剧本都没见过,但他说没关系,他会拿给我看的。可我对镜头角度等等专业术语也都一概毫不知晓,他又说:“就让它们空着吧,反正也没人会注意它们。”他让我就像写话剧一样的写,这样我可以有更多自由来变换场景,这是一个很好的建议。
这个剧本根据1857年发生在印度德里的叛军围城事件改编,林赛是在印度长大的,这些都留在了他的血脉之中,所以他一直想要拍部以印度为背景的电影,一部发生在印度的约翰福特式史诗式西部片。那是他的一个夙愿,他说过类似这样的话:“这必须得是部史诗片,你觉得什么才是史诗片?”我答说:“《阿拉伯的劳伦斯》。”他说别瞎扯了!”剩下的我能想出来的,就只有大卫里恩(David Lean)的《桂河大桥》,但他又说那不是史诗片,那是战争冒险片。”于是我要他给个定义,究竟什么是史诗片,但他从没给过我一个清晰的答案,他只是不断对我提到的一个个片名嗤之以鼻。我想,他心目中的史诗片一定得能反映人类的兴衰变迁,而非仅仅只是发生在史诗式背景之中的爱情故事,它必须得是《战争与和平》(War and Peace)这样的,必须有道德上的巨变。
说到在好莱坞拍电影的问题,林赛就是他自己最大的敌人,因为对于这里愚蠢的人情世故,他不仅无法欣然接受,根本就是完个难以面对。和他一起去电影公司和头头脑脑开会时,你会害怕,如果他觉得自己正在和一群白痴对话,那时他是绝对不会嘴下留情的。所以毫不奇怪,他的好莱坞项目最终一个都没能拍成,也包括我参与的那部。但他也是一位有耐心、偶尔挖苦挖苦你的好老师,我住在纽约时,常会飞去伦敦或洛杉肌与他讨论剧本。他会说:“对,OK,很好,这已经足够好了,现在我们再想想这些东西会在什么样的场景中发生。”于是我下次再来时,手里又多了好多页纸。他对整理剧本从来都没兴趣,所以最终的剧本会达150多页,长度完全超出拍摄之可能,可里面也确实有着伟大的戏、伟大的情感和伟大的角色。他是位了不起的老师,所以我就像是被人找来写剧本,自己其实都还在学,但却又有钱拿一样。总之,我们合作了一年时间,之后便放弃了这个剧本,他也再没来过电话。
你曾说过,你将小说改编成剧本时,开写第一稿前,会先写个处理稿(treatment),能否具体谈谈这种处理稿中包含了哪些东两
基本上那会有25到30页的长度,是整本书的大纲,用的是十分传统的三幕剧结构,我尝试一个个场景地将整部电影描写出来。如果说这是部重要影片,我还会对各个场景做些细节描写。基本上,处理稿中我不会写入对白,除非它对这场戏来说真的十分重要--但写出来也只是起个建设性作用,我并不希望台词就此被定型。如果只是一个比较简单的场景或段落的话,可能我只写上“这里有一组镜头”,此时不必提到过多细节。但处理稿的整体结构还是确定的,第一幕,第一场,第二场,第三场……
你真的会给那些场景编号?
对,每一幕大约会有8到10个场景,我会对照原著做出标注。我不知道制片或导演拿到这种东西后会不会对照着原作看,但如果他们仔细看的话,就会发现我的注解电影的第4个场景用的是小说的第35页到47页,但也有以下这些变动”,然后我会建议该如何如何变动。我总是在写这种原著处理稿时便开始加人情节变动,通常情况下,当处理稿完成,并做了一些修改之后,小说中需要被影片用到的内容基本都巳经被拿了出来。通常,从此时开始,我几乎不会再用到那本原作,这个处理稿成为了之后我们写剧本时的依据。只有在我对某个问题产生疑惑,或者需要寻找某个特定细节时--或是我需要照抄些对话时,我才会再次翻开原作。但基本上我都是根据这个处理稿在写剧本,我将它当作一件工具,通过它,我将原作精简到了一个自己可以应付的程度,并且为自己创造出一种假象:电影剧本巳然成竹在胸了。事实上,最终的剧本从来都不会真的按着它来写:具体写剧本时,你会不断的发现,原以为用得上的东西其实完全都用不着,于是你一气撕掉了3页处理稿,跳过它另起炉灶重新写。我也很希望自己能有办法未卜先知这类事,那样就能省下很多时间,省却很多麻烦。但是我做不到这点,我一定得这么写着写着,才能达到最终的这一步。有次我和乔纳森德米谈到是否要剪掉某场戏,我问他这场戏我花了几星期时间才写成,我们还一起做了修改,你也感到很满意,克里斯蒂(Kristi Zea)搭了布景,大家准备好了服装,演员也都演得不错,拍都拍完了,可现在却要剪掉。要是预先就知道会这样,那结果会不会更好点?”他回答说“如果一早就知道的话,那这事会变得很无趣的。”
你曾说过,剧本的第一幕对你来说永远都是个难题,是否因为你既想要吸引观众,又想要阐明情节和人物?
这只是一部分的原因。还因为就此你要开始控制一些故事和人物,它们并不属于你,可你却想让它们变成你的,这几乎就像是一场真正的搏斗,一直要斗到你感觉对它们有了些掌控为止。这可能是一个你从没经历过或是幻想过的世界,可能是一个科幻故事或牛仔故事,为的是一个你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形容的世界。此前你装出了解它的样子,为的是能得到这份工作,可现在却是真的要面对它了。所以,第一幕的前半部分写起来真是很费劲,而且常常需要反复改写,但等到写第一幕的后半部分时,那就要轻松多了。
关于起步阶段的困难,其他编剧也说过类似的
这压力是你自己给自己的,因为你很淸楚开头这10页、12页的重要性。有人说过,一个剧本真正重要的就是开头那10页;一部电影真正重要的就是最后10分钟。这话一点都不夸张。站在好莱坞的角度来看,这话很有它的道理。如果剧本开头10页没能抓住演员经纪人的眼球,他们是不会让自己代理的演员去试镜的,对电影公司,对其他人来说也都是一样。同样,如果一部电影的最后10分钟没能让观众心满意足的走出戏院,他们也不会将它推荐给友人。但是在写到剧本最后10页时,我就已经没那么痛苦了,因为那时我早已掌握了节奏,我知逍自己在做什么。特别是第一稿剧本写到最后时,我感觉它巳完全属于我--在整个个电影制作的过程中,在这一刻我对作品有着完全的掌控权,这时的我尚不必对任何人负责。
把初稿剧本交给制片人时你是否会感到很有压力
过去我不这样。说实话,那时候我不担心他们是否喜欢它,是否会讨厌我,是否会炒了我。当我把初稿剧本塞进信封寄走之后,我睡得安稳极了!因为我感觉自己已尽了全力,如果他们还是不喜欢,那我也无能为力。但现在不一样了,交出初稿剧本时,我会有那种过去不曾有过的巨大压力,因为他们可是花大价钱雇我的,所以初稿也必须尽可能写得精致些。
我曾遇到过这样的拍摄计划:至今都只有我写的初稿剧本,再也没有下文;我也遇到过初稿剧本被一搁8年,然后又忽然被拿来开拍的电影,我还有过这样的遭遇,初稿剧本寄给电影公司才一个星期,我已经在互联网上看到了它。这是个初稿,但却已没了隐私,不知怎么被泄漏了出去,于是,人们开始公开评论我的初稿剧本。这事就发生在《红龙》(Red Dragon)身上,那真是一种奇怪的感觉。“伙计们,剧本还没写完呢!在征求得你们的意见前,我能不能先听听导演的?”这就是那种一旦剧本离手后的感觉,你不知道它会去向何方,会有谁看到它。从剧本被交出的那一刻起,它只有两条路可走:或是成为一部电影,或是被打入十八层地狱,两者必取其一。而不是像有些人说的那样:“这是个有趣的创意,我们慢慢的拓展一下,或许一年后就会……”
你是怎么会接触到托马斯哈里斯(Thomas Harris)的小说《沉默的羔羊》的?
事实上是哈里斯自己给我寄来的,我妻子在一家画廊工作,他是那儿的客户,和画廊老板关系很好。在那之前我就遇到过哈里斯好多次,有一次是在纽黑文的艺术展上,我们还一起吃过几次饭。所以说,我们是在社交场合相识的,我很喜欢他的书,他也知道我是个剧作家,但我相信他没看过我写的任何东西。于是我问他“你手头在干什么呢?”随后他给我寄来了一本《沉默的羔羊》样书,我读了,当初读《红龙》时我便认识了汉尼拔这个人物,所以这一本也读得我欣喜若狂,它的力量如此强大,让人难以置信。但我以为,此时早就有人在忙着将它改成剧本了,毕竟,此时距离小说正式发行,只剩下三四个星期了。在之前的编剧生涯中,面对自己喜欢的书,我从来都没能得到过机会,等我在书店里发现它们时,別人早就把剧本写好了。所以我换了个经纪人,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这个原因。我去了ICM(全称为国际创意管理公司,是好莱坞首屈一指的经纪人公司),因为他们在纽约有个文学部,下属设有专人,负责找合适改编成电影的小说。当时的我相信,很有必要设法进人这条通路,在一切都变得太迟之前。
所以,当我听说还没人开始动笔写《沉默的羔羊》剧本时,那真是激动得热泪盈眶。妻子让我赶快致电经纪人--直至今日她都经常对我提醒点拨,是她整天跟我唠叨这事,才令我获得了这份工作--于是我绐她打了电话,她又联系了猎户星电影公司(Orion Pictures Corporation),得知目前还没有编剧人选,而且他们公司也记得我的名字,因为我替他们写过那个林赛安德森的剧本,他们喜欢那剧本。公司觉得由我来写《沉默的羔羊》是个不错的建议,但当时简哈克曼(Gene Hackman)他们考虑的导演和主演人选,他想要亲自写这剧本。于是电影公司答复我说:“你先等一等,我们相信他是没法身兼三职的。”确实如此,三四个星期之后,他们打来电话剧本他写到了第30页,故事也才推进到原作的第30页,这样可不行。”但在我接手之前,还得交份过去的作品给他们参考一下,我送去的是《情挑六月花》,当时它刚获得拍摄许可。又一次的,我的事业在连续一年的坏运气之后,忽然否极泰来。环球公司及时地绐苏珊萨兰登主演的这部《情挑六月花》亮了绿灯,为我的编剧资历加多了些筹码。哈克曼读过剧本后说:“OK,我们再好好谈谈。”我必须说服他把这工作交给我。
这是否让你有些畏惧
对,有那么点吓人。他可是个大腕,我必须去他在圣塔菲的家中见他。但在我们那次见面之后,我估计他仍留有一些疑虑,所以他又让我飞去芝加哥和他谈了4个小时。他当时正受背伤困扰,因此只能躺在地板上,脑袋下面垫着枕头,而我则坐着说个不停。他会不时地一语惊人,哈克曼在构图上总有些奇怪的创意,对此我只能说是,这是个好主意。”
他打算扮演哪个角色?
他没法决定该演汉尼拔还是演克劳福德,他觉得演汉尼拔对他来说可能负担太重。但就在我的初稿剧本写到一半时,他忽然对此完全失去兴趣,退出了《沉默的羔羊》计划。此事他也没打电话告诉我,这真的让我不太高兴,因为我已照着他的要求写了许多,结果他却一声不吭地打了退堂鼓,对他这种身份的人来说,这简直太没礼貌了。
回到原来的话题,能描述一下最初读到小说时的那种兴奋吗?
我的第一感觉是这书写得十分聪明、既有文学性又有知识性,不仅有警方破案、调查技术以及连环杀手等方面的知识--在这些方面托马斯都十分懂行--还有在认识人性这一方面的知识;对话也写得很精彩。他赋予“惊悚故事”以文学性,故事情节曲折,扣人心弦,他设置了两个反派而非一个,还有犯罪过程的错综复杂,这些都值得称道。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这名年轻女孩和这个疯狂心理医生之间的关系,这和我以往见过的人物关系都不一样。谈到这一点,乔纳森对我说过:“从剧情上来说,这是一种全新的关系,之前的电影中,从来没有过这样的人物关系:两个主人公之间如此这般的关系。”
此外,我感觉自己被克拉丽丝斯塔林深深打动,至今都是,尽管这背后的原因我并不能确定。我被她的勇气和不利处境打动了--勇气可能是最能打动我的一种品质。她身处一个男性世界之中,她是名学生,她是个孤儿……我真是被她深深触动。托马斯哈里斯很巧妙地在故事中植人了神话原型,你发现这个年轻的孤儿正在这世上闯荡,在克劳福德和汉尼拔身上分别找到一好一坏的两个继父形象。这整个故事来说很重要,事实上这就是整个故事的情感核心:她在寻找一个失去的父亲角色,她企图填补这种缺失,但缺失却一直存在。拯救羔羊和设法拯救凯瑟琳马丁,这都与她小时候无法拯救自己的父亲有关。
这些都是你在第一次阅读时就能清楚感觉到的?
是,而且我觉得这些人物一定很能激发演员的兴趣。我总是从自己的话剧经验出发来看问题,写某个人物时,我并不会特别去考虑某位演员,我考虑的只是如何写出精彩的戏来,给他们去演,这样才能将一部电影拍成,这样观众才会记得这部电影。
你说过,当你改编小说时,你最先要写的是那些留在你脑海中无法淡忘的场景。在《沉默的羔羊》中,我想那一定是克拉丽丝和汉尼拔初次会面时的那场戏了,它应该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对。我们必须从她接受克劳福德培训说起,克劳福德很有手段,对她并不是很好,将她派去了这个老鼠窝。然后是她进人契尔顿那个迷宫的一段旅程……如何表现那些建筑物,这一点在改编过程中显得十分突出。但故事推进还是要靠九场或十场的关键戏,问题是,你该如何处理那些与剧情不搭的关键戏?当戏与戏之间出现了恐怖的巨大鸿沟时,你又该怎么办?你该想出哪些新东西来,用于连戏,又该想出哪些新的节奏?因为你不可能照搬小说的节奏。
朱迪福斯特曾说过,倘若换家不具有那么多同情心的电影公司,那一定会要求我们将克拉丽丝和汉尼拔之间的冗长对话仝都删掉,换了别人一定无法接受它,或者说无法理解这才是本片的核心所在,它并非是为填补下一动作场景出现前的空白而写的。
这里的每场戏都来得有声有色。
这靠的是出色的对白,其中有很多逐字逐句照搬自哈里斯的原作。这就像是一场击剑比赛,但其中又带了性的暗示。它们被处理得像话剧一样,起初我还有点担心,这么做是否会让导演觉得有些为难,这些对手戏是否很难在视觉上引发观众的兴趣。我知道自己这么做,是在给导演出难题,通常我都会尽量避免这样,但在本片中却又实在没别的办法。我已把它们写得尽可能的简短,但再短也总会有个限度。
泰德塔利曾在耶魯大学学习戏剧,之后又在纽约当了10年剧作家,随后才转行创作电视、电影剧本。他的第一部电影是苏珊萨兰登(Susan Sarandon)主演的《情挑六月花》(WiifePalace,1991),不久之后便凭《沉默的羔羊》(1992)获得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在电影圈中,他以善于完成高难度的改编工作而著称,例如2000年根据科玛克麦卡锡(Cormac McCarthy)小说改编的《骏马》
剧情:美国,现代。年轻的FBI探员克拉丽丝斯塔林接到任务,帮助寻找一名失踪女性,据悉她已落入以剥人皮而恶名昭彰的连环杀手“水牛比尔”手中。为能更好地了解这名变态杀手的扭曲心态,克拉丽丝找到正在狱中的“食人魔”汉尼拔莱克特教授咨询,这名变态狂人在被囚之前本是一位出色的心理医生。克拉丽丝的导师,FBI探员杰克克劳福德也相信,汉尼拔或许能帮助他们找到“水牛比尔”。于是,克拉丽丝与汉尼拔之间生出了一段扭曲的奇异关系,这不仅帮助她最终获得与“水牛比尔”正面交锋的机会,也逼得她不得不面对自己心中潜藏已久的黑暗地带。
凯文康罗伊斯科特:泰德,小时候,你在艺术领城中的偶像是谁。我指的主要是剧作家、小说家和电影人。
泰德塔利:18岁之前,我看话剧并不很多,我们那里不太有机会能看到话剧演出。但我倒确实很爱阅读,我喜欢看冒险类和科幻类的作品,只要好看就行,所以我也读査尔斯狄更斯。电影对我来说却又是另一码事了,虽然我也很爱看,但从没想过像我这样的人也能拍电影。
当时你并不觉得拍电影是个切实可行的追求?
完全没有。但话剧就不同了,当我开始投身话剧演出之后,便发现这是个可以付诸追寻的目标,因为只要你能找到一群人,你就能演话剧。但如何才能找到一群人来拍部电影,这却是当时的我并不知道的。
你的第一个舞台角色是?
上帝,那可能是我初三时的事了,那是出名叫《我记得母亲》的话剧,很煽情,根据一本回忆录改编,说的是个生活在纽约的挪威家庭,之前在百老汇也演过。对于那次演出,我现在所能记得的,只是一群带着恐怖口音的北加州小孩,努力想要演好比他们实际年龄大很多的挪威人角色。但我当时确实对戏剧十分着迷,那种同甘共苦的情谊是我十分珍视的。我当时参加了许多话剧演出,有暑期剧社的,有社区剧团的,不时还参加些大学剧团的演出,偶尔他们也会让当地的小孩演个小兵什么的。那时我总是同时出演好几个剧目。
有没有想过自己写出话剧什么的?
那是北加州的一个暑期学校,现在仍有,名叫总督学校,有专为高中生开设的暑期班,为期6至8周,老师来自全国各地。学生必须要申请并通过面试才能人学。我参加了那儿的话剧班,学的主要是表演。那个暑假我们一共排演了两出剧目,第一出剧目排演完毕之后,老师告诉我们说:“后一出剧目,你们有机会自己写个剧本。对曾有过这个念头的同学来说,这可是个天大的好机会,因为如果你写得够棒,我们就会把它给演出来。”之前我从没写过剧本,但这样的机会我绝不肯放过。我写了出奇怪的哑剧,带着音乐和舞蹈,但完全没对白。那剧本显得很文艺,有些类似于纯表演艺术(PerformanceArt)。但最终演员们都演得很好,还有些当地人听说了这出戏,将它拍了下来,在当地电视台作为特别节目播出了。于是我心想:“原来这很容易啊,下次我要试着写个有对白的。”之后我写了一出更传统些的独幕剧,历史题材,我还拿它去参加了剧本比赛,结果也被挑中给排演了出来。
当时你仅仅是对写剧本有兴趣吗?
不,我也当导演,当舞美设计,这些都是你必须做的,在中学时,大多数情况下我还得自己去演。只是进了耶鲁大学之后,我才完成了自己第一个完整长度的话剧剧本。我主修戏剧,之所以读耶鲁,就是因为那里对学生戏剧毫不干涉的悠久传统,每年都会有六十到七十出剧目上演。各个学院都会排演自己的剧目,然后还有耶鲁大学话剧院这样的专业剧社,此外,耶鲁大学戏剧学院也有自己的专业活动,这些都吸引了我。
当时的剧界中,有没有你特别崇拜的人?
那是60年代末,时局动荡,在话剧界也不乏标新立异之事,但这些我却并不很在意,因为我天生就是个保守的人。不过也有些我很崇敬的剧作家:品特(Harrold Pinter),还有阿瑟科皮特(Arthur Kopit),当初耶鲁办他作品研讨会时我见过他,还有杰克盖尔伯(Jack Gelber)。当时有一大批年轻的下百老汇剧作家都很受我们欢迎。之前我们接触了太多学院派戏剧经典,所以很想换换口味。对我们来说,易卜生、斯特林堡就不该是1969年时该看的话剧。但我们又常被告知,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契诃夫身上,他比我们想像的要更适应当下,所以我们也确实念了很多契诃夫。
真的,那时的我就像是一块海绵,吸收各种东西。我也看了很多电影,因为校园里会有各种低票价的观影组织。他们每晚都会在法学院的大视听教室里放胶片,花上25美分就能在那儿看到我从没在电视上见过的银幕杰作。我所获得的电影知识,有90%都是打那儿来的。我仍记得在那儿看过不少特吕弗的电影,那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之前我从没看过外国片。他们也会放《公民凯恩》和《卡萨布兰卡》,还有“希区柯克电影周”。
有没介哪部希区柯克作品特别触动你的?
我最喜欢的是《后窗》。他实在是太优秀了,他的电影很多我都喜欢,但我觉得《后窗》是浪漫和幽闭恐惧症的最佳组合。他会给自己设下各种各样的挑战,例如“我能不能拍部完全发生在小船上的电影?或是完全在后院里发生?”
现作你还搞话剧吗
现在没有。我的话剧事业,如果能称之为事业的话,大约延续了十年。过了30岁,我意识到自己在话剧这一行里,巳经不会再有进步,而且,当时我对电影的兴趣已越来越大。
但你等了8年才等到自己的第一部电影,你当时住在纽约是靠什么来糊口的?
我写的话剧都上演了,只不过上演周期不算很长而已。而且它们也会在各处地方剧团上演,偶尔还能出现在海外,所以我的版税和稿费收入一直都还可以。此外我还有创作基金的拨款,我是1977年从耶鲁大学戏剧专业毕业的,一出校门就被专业剧团聘用写戏,有了自己的经纪人和一笔教育拨款,所以我从来不必去干别的兼职。就这样大约两三年后,开始有人问我是否愿意写电视剧本。我改写了一部名为《克莱蒙茨神父故事》(TheFatherClementsStory)的电视电影,演员包括小路易戈赛特(Louis Gossett Jr)、马尔科姆贾马尔华纳(Malcolm-Jamal Warner)和卡罗尔奥康纳(Carroll O'Connor),导演是埃德温舍林(Edwin Sherin),他是个好导演。实拍我并没出什么力,但他们干得很漂亮,所以我也借着它涨了些人气。靠着这些人气,我得到机会替《情挑六月花》写剧本,那是我的第一部剧情长片,等了那么多年,我终于感到机遇来了。
这真是很有趣,似乎你容易地便在电影编剧这一行登堂入室,但入行之后,在想要突破那层坡璃天花板,却又是另一码事了。
从这方面来说,我的编剧生涯有点奇怪。起步很艰难,但之后获得不少成功,随后又进人低谷,一事无成。似乎永远都是这样,不是饿死就是撑死。我的事业发展毫无规划可言,可以三四年一部电影都不拍,然后又同时接个两三部。但我觉得这行业就是这样,没什么节奏或理性可言。
你曾说过,是林赛安徳森(Lindsay Anderson)令你的事业有了大突破。
是,那是1979、1980年时的事了,他把我招到了麾下。这是个严厉的人,暴躁、骄傲,很喜欢发脾气,对很多事都很看重。但他真是很热爱电影,不仅是作为电影人爱电影,还有作为影迷对电影的那份热爱,他甚至还写本关于约翰福特(John Ford)的电影书。
他第一次打电话给我时,我还毫无电影经验,连电影剧本都没见过,但他说没关系,他会拿给我看的。可我对镜头角度等等专业术语也都一概毫不知晓,他又说:“就让它们空着吧,反正也没人会注意它们。”他让我就像写话剧一样的写,这样我可以有更多自由来变换场景,这是一个很好的建议。
这个剧本根据1857年发生在印度德里的叛军围城事件改编,林赛是在印度长大的,这些都留在了他的血脉之中,所以他一直想要拍部以印度为背景的电影,一部发生在印度的约翰福特式史诗式西部片。那是他的一个夙愿,他说过类似这样的话:“这必须得是部史诗片,你觉得什么才是史诗片?”我答说:“《阿拉伯的劳伦斯》。”他说别瞎扯了!”剩下的我能想出来的,就只有大卫里恩(David Lean)的《桂河大桥》,但他又说那不是史诗片,那是战争冒险片。”于是我要他给个定义,究竟什么是史诗片,但他从没给过我一个清晰的答案,他只是不断对我提到的一个个片名嗤之以鼻。我想,他心目中的史诗片一定得能反映人类的兴衰变迁,而非仅仅只是发生在史诗式背景之中的爱情故事,它必须得是《战争与和平》(War and Peace)这样的,必须有道德上的巨变。
说到在好莱坞拍电影的问题,林赛就是他自己最大的敌人,因为对于这里愚蠢的人情世故,他不仅无法欣然接受,根本就是完个难以面对。和他一起去电影公司和头头脑脑开会时,你会害怕,如果他觉得自己正在和一群白痴对话,那时他是绝对不会嘴下留情的。所以毫不奇怪,他的好莱坞项目最终一个都没能拍成,也包括我参与的那部。但他也是一位有耐心、偶尔挖苦挖苦你的好老师,我住在纽约时,常会飞去伦敦或洛杉肌与他讨论剧本。他会说:“对,OK,很好,这已经足够好了,现在我们再想想这些东西会在什么样的场景中发生。”于是我下次再来时,手里又多了好多页纸。他对整理剧本从来都没兴趣,所以最终的剧本会达150多页,长度完全超出拍摄之可能,可里面也确实有着伟大的戏、伟大的情感和伟大的角色。他是位了不起的老师,所以我就像是被人找来写剧本,自己其实都还在学,但却又有钱拿一样。总之,我们合作了一年时间,之后便放弃了这个剧本,他也再没来过电话。
你曾说过,你将小说改编成剧本时,开写第一稿前,会先写个处理稿(treatment),能否具体谈谈这种处理稿中包含了哪些东两
基本上那会有25到30页的长度,是整本书的大纲,用的是十分传统的三幕剧结构,我尝试一个个场景地将整部电影描写出来。如果说这是部重要影片,我还会对各个场景做些细节描写。基本上,处理稿中我不会写入对白,除非它对这场戏来说真的十分重要--但写出来也只是起个建设性作用,我并不希望台词就此被定型。如果只是一个比较简单的场景或段落的话,可能我只写上“这里有一组镜头”,此时不必提到过多细节。但处理稿的整体结构还是确定的,第一幕,第一场,第二场,第三场……
你真的会给那些场景编号?
对,每一幕大约会有8到10个场景,我会对照原著做出标注。我不知道制片或导演拿到这种东西后会不会对照着原作看,但如果他们仔细看的话,就会发现我的注解电影的第4个场景用的是小说的第35页到47页,但也有以下这些变动”,然后我会建议该如何如何变动。我总是在写这种原著处理稿时便开始加人情节变动,通常情况下,当处理稿完成,并做了一些修改之后,小说中需要被影片用到的内容基本都巳经被拿了出来。通常,从此时开始,我几乎不会再用到那本原作,这个处理稿成为了之后我们写剧本时的依据。只有在我对某个问题产生疑惑,或者需要寻找某个特定细节时--或是我需要照抄些对话时,我才会再次翻开原作。但基本上我都是根据这个处理稿在写剧本,我将它当作一件工具,通过它,我将原作精简到了一个自己可以应付的程度,并且为自己创造出一种假象:电影剧本巳然成竹在胸了。事实上,最终的剧本从来都不会真的按着它来写:具体写剧本时,你会不断的发现,原以为用得上的东西其实完全都用不着,于是你一气撕掉了3页处理稿,跳过它另起炉灶重新写。我也很希望自己能有办法未卜先知这类事,那样就能省下很多时间,省却很多麻烦。但是我做不到这点,我一定得这么写着写着,才能达到最终的这一步。有次我和乔纳森德米谈到是否要剪掉某场戏,我问他这场戏我花了几星期时间才写成,我们还一起做了修改,你也感到很满意,克里斯蒂(Kristi Zea)搭了布景,大家准备好了服装,演员也都演得不错,拍都拍完了,可现在却要剪掉。要是预先就知道会这样,那结果会不会更好点?”他回答说“如果一早就知道的话,那这事会变得很无趣的。”
你曾说过,剧本的第一幕对你来说永远都是个难题,是否因为你既想要吸引观众,又想要阐明情节和人物?
这只是一部分的原因。还因为就此你要开始控制一些故事和人物,它们并不属于你,可你却想让它们变成你的,这几乎就像是一场真正的搏斗,一直要斗到你感觉对它们有了些掌控为止。这可能是一个你从没经历过或是幻想过的世界,可能是一个科幻故事或牛仔故事,为的是一个你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形容的世界。此前你装出了解它的样子,为的是能得到这份工作,可现在却是真的要面对它了。所以,第一幕的前半部分写起来真是很费劲,而且常常需要反复改写,但等到写第一幕的后半部分时,那就要轻松多了。
关于起步阶段的困难,其他编剧也说过类似的
这压力是你自己给自己的,因为你很淸楚开头这10页、12页的重要性。有人说过,一个剧本真正重要的就是开头那10页;一部电影真正重要的就是最后10分钟。这话一点都不夸张。站在好莱坞的角度来看,这话很有它的道理。如果剧本开头10页没能抓住演员经纪人的眼球,他们是不会让自己代理的演员去试镜的,对电影公司,对其他人来说也都是一样。同样,如果一部电影的最后10分钟没能让观众心满意足的走出戏院,他们也不会将它推荐给友人。但是在写到剧本最后10页时,我就已经没那么痛苦了,因为那时我早已掌握了节奏,我知逍自己在做什么。特别是第一稿剧本写到最后时,我感觉它巳完全属于我--在整个个电影制作的过程中,在这一刻我对作品有着完全的掌控权,这时的我尚不必对任何人负责。
把初稿剧本交给制片人时你是否会感到很有压力
过去我不这样。说实话,那时候我不担心他们是否喜欢它,是否会讨厌我,是否会炒了我。当我把初稿剧本塞进信封寄走之后,我睡得安稳极了!因为我感觉自己已尽了全力,如果他们还是不喜欢,那我也无能为力。但现在不一样了,交出初稿剧本时,我会有那种过去不曾有过的巨大压力,因为他们可是花大价钱雇我的,所以初稿也必须尽可能写得精致些。
我曾遇到过这样的拍摄计划:至今都只有我写的初稿剧本,再也没有下文;我也遇到过初稿剧本被一搁8年,然后又忽然被拿来开拍的电影,我还有过这样的遭遇,初稿剧本寄给电影公司才一个星期,我已经在互联网上看到了它。这是个初稿,但却已没了隐私,不知怎么被泄漏了出去,于是,人们开始公开评论我的初稿剧本。这事就发生在《红龙》(Red Dragon)身上,那真是一种奇怪的感觉。“伙计们,剧本还没写完呢!在征求得你们的意见前,我能不能先听听导演的?”这就是那种一旦剧本离手后的感觉,你不知道它会去向何方,会有谁看到它。从剧本被交出的那一刻起,它只有两条路可走:或是成为一部电影,或是被打入十八层地狱,两者必取其一。而不是像有些人说的那样:“这是个有趣的创意,我们慢慢的拓展一下,或许一年后就会……”
你是怎么会接触到托马斯哈里斯(Thomas Harris)的小说《沉默的羔羊》的?
事实上是哈里斯自己给我寄来的,我妻子在一家画廊工作,他是那儿的客户,和画廊老板关系很好。在那之前我就遇到过哈里斯好多次,有一次是在纽黑文的艺术展上,我们还一起吃过几次饭。所以说,我们是在社交场合相识的,我很喜欢他的书,他也知道我是个剧作家,但我相信他没看过我写的任何东西。于是我问他“你手头在干什么呢?”随后他给我寄来了一本《沉默的羔羊》样书,我读了,当初读《红龙》时我便认识了汉尼拔这个人物,所以这一本也读得我欣喜若狂,它的力量如此强大,让人难以置信。但我以为,此时早就有人在忙着将它改成剧本了,毕竟,此时距离小说正式发行,只剩下三四个星期了。在之前的编剧生涯中,面对自己喜欢的书,我从来都没能得到过机会,等我在书店里发现它们时,別人早就把剧本写好了。所以我换了个经纪人,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这个原因。我去了ICM(全称为国际创意管理公司,是好莱坞首屈一指的经纪人公司),因为他们在纽约有个文学部,下属设有专人,负责找合适改编成电影的小说。当时的我相信,很有必要设法进人这条通路,在一切都变得太迟之前。
所以,当我听说还没人开始动笔写《沉默的羔羊》剧本时,那真是激动得热泪盈眶。妻子让我赶快致电经纪人--直至今日她都经常对我提醒点拨,是她整天跟我唠叨这事,才令我获得了这份工作--于是我绐她打了电话,她又联系了猎户星电影公司(Orion Pictures Corporation),得知目前还没有编剧人选,而且他们公司也记得我的名字,因为我替他们写过那个林赛安德森的剧本,他们喜欢那剧本。公司觉得由我来写《沉默的羔羊》是个不错的建议,但当时简哈克曼(Gene Hackman)他们考虑的导演和主演人选,他想要亲自写这剧本。于是电影公司答复我说:“你先等一等,我们相信他是没法身兼三职的。”确实如此,三四个星期之后,他们打来电话剧本他写到了第30页,故事也才推进到原作的第30页,这样可不行。”但在我接手之前,还得交份过去的作品给他们参考一下,我送去的是《情挑六月花》,当时它刚获得拍摄许可。又一次的,我的事业在连续一年的坏运气之后,忽然否极泰来。环球公司及时地绐苏珊萨兰登主演的这部《情挑六月花》亮了绿灯,为我的编剧资历加多了些筹码。哈克曼读过剧本后说:“OK,我们再好好谈谈。”我必须说服他把这工作交给我。
这是否让你有些畏惧
对,有那么点吓人。他可是个大腕,我必须去他在圣塔菲的家中见他。但在我们那次见面之后,我估计他仍留有一些疑虑,所以他又让我飞去芝加哥和他谈了4个小时。他当时正受背伤困扰,因此只能躺在地板上,脑袋下面垫着枕头,而我则坐着说个不停。他会不时地一语惊人,哈克曼在构图上总有些奇怪的创意,对此我只能说是,这是个好主意。”
他打算扮演哪个角色?
他没法决定该演汉尼拔还是演克劳福德,他觉得演汉尼拔对他来说可能负担太重。但就在我的初稿剧本写到一半时,他忽然对此完全失去兴趣,退出了《沉默的羔羊》计划。此事他也没打电话告诉我,这真的让我不太高兴,因为我已照着他的要求写了许多,结果他却一声不吭地打了退堂鼓,对他这种身份的人来说,这简直太没礼貌了。
回到原来的话题,能描述一下最初读到小说时的那种兴奋吗?
我的第一感觉是这书写得十分聪明、既有文学性又有知识性,不仅有警方破案、调查技术以及连环杀手等方面的知识--在这些方面托马斯都十分懂行--还有在认识人性这一方面的知识;对话也写得很精彩。他赋予“惊悚故事”以文学性,故事情节曲折,扣人心弦,他设置了两个反派而非一个,还有犯罪过程的错综复杂,这些都值得称道。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这名年轻女孩和这个疯狂心理医生之间的关系,这和我以往见过的人物关系都不一样。谈到这一点,乔纳森对我说过:“从剧情上来说,这是一种全新的关系,之前的电影中,从来没有过这样的人物关系:两个主人公之间如此这般的关系。”
此外,我感觉自己被克拉丽丝斯塔林深深打动,至今都是,尽管这背后的原因我并不能确定。我被她的勇气和不利处境打动了--勇气可能是最能打动我的一种品质。她身处一个男性世界之中,她是名学生,她是个孤儿……我真是被她深深触动。托马斯哈里斯很巧妙地在故事中植人了神话原型,你发现这个年轻的孤儿正在这世上闯荡,在克劳福德和汉尼拔身上分别找到一好一坏的两个继父形象。这整个故事来说很重要,事实上这就是整个故事的情感核心:她在寻找一个失去的父亲角色,她企图填补这种缺失,但缺失却一直存在。拯救羔羊和设法拯救凯瑟琳马丁,这都与她小时候无法拯救自己的父亲有关。
这些都是你在第一次阅读时就能清楚感觉到的?
是,而且我觉得这些人物一定很能激发演员的兴趣。我总是从自己的话剧经验出发来看问题,写某个人物时,我并不会特别去考虑某位演员,我考虑的只是如何写出精彩的戏来,给他们去演,这样才能将一部电影拍成,这样观众才会记得这部电影。
你说过,当你改编小说时,你最先要写的是那些留在你脑海中无法淡忘的场景。在《沉默的羔羊》中,我想那一定是克拉丽丝和汉尼拔初次会面时的那场戏了,它应该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对。我们必须从她接受克劳福德培训说起,克劳福德很有手段,对她并不是很好,将她派去了这个老鼠窝。然后是她进人契尔顿那个迷宫的一段旅程……如何表现那些建筑物,这一点在改编过程中显得十分突出。但故事推进还是要靠九场或十场的关键戏,问题是,你该如何处理那些与剧情不搭的关键戏?当戏与戏之间出现了恐怖的巨大鸿沟时,你又该怎么办?你该想出哪些新东西来,用于连戏,又该想出哪些新的节奏?因为你不可能照搬小说的节奏。
朱迪福斯特曾说过,倘若换家不具有那么多同情心的电影公司,那一定会要求我们将克拉丽丝和汉尼拔之间的冗长对话仝都删掉,换了别人一定无法接受它,或者说无法理解这才是本片的核心所在,它并非是为填补下一动作场景出现前的空白而写的。
这里的每场戏都来得有声有色。
这靠的是出色的对白,其中有很多逐字逐句照搬自哈里斯的原作。这就像是一场击剑比赛,但其中又带了性的暗示。它们被处理得像话剧一样,起初我还有点担心,这么做是否会让导演觉得有些为难,这些对手戏是否很难在视觉上引发观众的兴趣。我知道自己这么做,是在给导演出难题,通常我都会尽量避免这样,但在本片中却又实在没别的办法。我已把它们写得尽可能的简短,但再短也总会有个限度。
-
Jasmyn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5-01 17:15:41
-
方便面里打个蛋 赞了这篇日记 2022-11-13 23:08:46
-
Gdmsyshsn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6-10 14:39:35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0-02 18:41:16
-
破魔之箭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5-25 12:13:01
-
桑梓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4-11 13:38:33
-
樹 赞了这篇日记 2013-11-17 04:49:23
-
石中剑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2-14 21:33:49
-
翳生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2-13 13:44:17
-
乐乐的蝴蝶结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2-13 10:44:33
-
theboss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2-13 10:18:01
-
o_ o🐱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2-11 20:1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