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之死
作家立志成为作家已经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那时候作家还没有戴上厚厚的可笑的眼镜,他的雄心还宽阔得像天空像大海。这么多年来,作家一直坚持着写作,他尝试各种文体,小说,散文,杂文,诗歌。他投遍各大报社杂志,百姓文学,儿童文摘,都市生活,政经报刊。他不断地努力,不停的争取,他花在写作上的时间远远大于他吃饭睡觉挤公交及娱乐活动加起来的所有时间。但不知为什么,他依然是毫无名声的草芥一枚,挤在报纸杂志的豆腐块中码上几行小小黑字,也许还没等人关顾到就被喂给垃圾桶了。
但是,一天,作家突然间一夜成名了。而且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成名。
最初发现的是个清洁工。这天傍晚,清洁工照常清理城市街道的垃圾桶,突然发现垃圾桶里有东西萤萤发光,觉得很奇怪,拿出来一看,原来在当天报纸的第四版上,一个小小的豆腐块文章正在闪闪发光。清洁工大吃一惊,马上把报纸拿到报社去了。
那天,看着当天报纸的人同样发现了这一奇观,大家都惊奇不已。
那块豆腐块的文章是篇短小童话,讲了一个小伙子倾慕贫苦美丽的卖花姑娘,并在树精们的帮助下赢得姑娘芳心的故事。作者正是作家。
作家对此并不知情,他之前晚上喝了太多酒,中午才起来,阳光很好,他抻了个懒腰打开了电视。
电视里他看到记者拿着一张发着温暖光芒的报纸,指着其中发光的版块正在说着什么。当他意识到这正是自己的文章时,他接到了来自报社的电话。很少主动联系他的主编让他说说清楚这是怎么回事,是不是和印刷方的人联合起来搞了什么恶作剧,语气里充满气愤,另外还隐藏了些许意外的欣喜和扑捉到爆炸新闻般的兴奋。
不过报社电视广播马上对这件奇异的报纸发光事件做了一系列追踪报道,说全国各研究所立即对发光的报纸开展了采样提取研究,在报纸及油印墨迹中并未发现任何发光物质。这使得发光事件越发令人费解。
在各种研究讨论中,各种街头巷尾的谈论中,作家突然出名了。他的那篇童话成了个谜,大家常常想弄清作品的内容和作品会发光是否存在某些内在联系。有很多学者甚至通过对其内容和作家生平的分析,牵强的回答了它发光的原因。
作家自己也糊涂了,他不知道自己写得东西为什么都发起光来。而且更加令他费解的是,自从他的那篇童话发光了之后,他写得其他作品在完成印刷后也都发起光了。
人们出于好奇疯狂的买走刊登了作家的文章的报纸,杂志。出版社看到了巨大的利益,开始积极的策划帮作家出个人作品集,于是,作家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作家。他的文章终于变成铅字出版了,他的名字和他的故事终于被大家所熟知。稿费源源不断流入他的口袋,虽然和出版社赚到的相比是小巫见大巫,但是足以让一般作家文人相形见绌。
刚开始得到世人承认的作家十分开心,他四处书展签名售书,他衣着光鲜出席各种颁奖典礼,他开始更加勤奋努力的写作。
但是后来作家渐渐抑郁了。
他发现其实人们并不看他的作品,并不了解他的作品想表达的深意。人们买他的作品只是因为他的作品会发光。在他的书大卖的地方,家家户户晚上都不用电灯,将他的书扯下来一页一页粘到墙壁上,天花板上,房间就会白天一样温暖明亮。男人们把作家的书贴在车上,晚上不用开车灯,也能看见前方的路。女生们把作家的书扯下来做成耳环发饰,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流行趋势。小学生们会因为拥有作家的一页会发光的书而被其他同学羡慕;老人们将贴了作家的书的会发光的拐杖视为必不可少的生活帮手。作家的书代替了一切用电发光的电器成为一种低碳环保便捷的新型照明措施。
作家觉得自己变成了一台发电机,他再也写不出新的作品。
于是有一天,作家在家里割开手腕自杀了。只字未留。
人们为了缅怀这位伟大的作家,特意把葬礼挪到了晚上,人人手持一本作家的书,礼堂里为开灯,只有作品的光。星星点点,像一条银河。
印刷厂里,印刷工人依然忙碌着,一本本发着荧光的书正从流水线上运出来。
但是,一天,作家突然间一夜成名了。而且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成名。
最初发现的是个清洁工。这天傍晚,清洁工照常清理城市街道的垃圾桶,突然发现垃圾桶里有东西萤萤发光,觉得很奇怪,拿出来一看,原来在当天报纸的第四版上,一个小小的豆腐块文章正在闪闪发光。清洁工大吃一惊,马上把报纸拿到报社去了。
那天,看着当天报纸的人同样发现了这一奇观,大家都惊奇不已。
那块豆腐块的文章是篇短小童话,讲了一个小伙子倾慕贫苦美丽的卖花姑娘,并在树精们的帮助下赢得姑娘芳心的故事。作者正是作家。
作家对此并不知情,他之前晚上喝了太多酒,中午才起来,阳光很好,他抻了个懒腰打开了电视。
电视里他看到记者拿着一张发着温暖光芒的报纸,指着其中发光的版块正在说着什么。当他意识到这正是自己的文章时,他接到了来自报社的电话。很少主动联系他的主编让他说说清楚这是怎么回事,是不是和印刷方的人联合起来搞了什么恶作剧,语气里充满气愤,另外还隐藏了些许意外的欣喜和扑捉到爆炸新闻般的兴奋。
不过报社电视广播马上对这件奇异的报纸发光事件做了一系列追踪报道,说全国各研究所立即对发光的报纸开展了采样提取研究,在报纸及油印墨迹中并未发现任何发光物质。这使得发光事件越发令人费解。
在各种研究讨论中,各种街头巷尾的谈论中,作家突然出名了。他的那篇童话成了个谜,大家常常想弄清作品的内容和作品会发光是否存在某些内在联系。有很多学者甚至通过对其内容和作家生平的分析,牵强的回答了它发光的原因。
作家自己也糊涂了,他不知道自己写得东西为什么都发起光来。而且更加令他费解的是,自从他的那篇童话发光了之后,他写得其他作品在完成印刷后也都发起光了。
人们出于好奇疯狂的买走刊登了作家的文章的报纸,杂志。出版社看到了巨大的利益,开始积极的策划帮作家出个人作品集,于是,作家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作家。他的文章终于变成铅字出版了,他的名字和他的故事终于被大家所熟知。稿费源源不断流入他的口袋,虽然和出版社赚到的相比是小巫见大巫,但是足以让一般作家文人相形见绌。
刚开始得到世人承认的作家十分开心,他四处书展签名售书,他衣着光鲜出席各种颁奖典礼,他开始更加勤奋努力的写作。
但是后来作家渐渐抑郁了。
他发现其实人们并不看他的作品,并不了解他的作品想表达的深意。人们买他的作品只是因为他的作品会发光。在他的书大卖的地方,家家户户晚上都不用电灯,将他的书扯下来一页一页粘到墙壁上,天花板上,房间就会白天一样温暖明亮。男人们把作家的书贴在车上,晚上不用开车灯,也能看见前方的路。女生们把作家的书扯下来做成耳环发饰,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流行趋势。小学生们会因为拥有作家的一页会发光的书而被其他同学羡慕;老人们将贴了作家的书的会发光的拐杖视为必不可少的生活帮手。作家的书代替了一切用电发光的电器成为一种低碳环保便捷的新型照明措施。
作家觉得自己变成了一台发电机,他再也写不出新的作品。
于是有一天,作家在家里割开手腕自杀了。只字未留。
人们为了缅怀这位伟大的作家,特意把葬礼挪到了晚上,人人手持一本作家的书,礼堂里为开灯,只有作品的光。星星点点,像一条银河。
印刷厂里,印刷工人依然忙碌着,一本本发着荧光的书正从流水线上运出来。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