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摘录(三国)
**刘备因这一跑,终于跑出了一个孙刘联盟,跑出了一个赤壁大战,而赤壁大战的最终结果就是曹孙刘三分荆州。曹公自此在军事上再也没有大的建树,而刘备在此后却凭着荆州这一个立足点趁机开始了迅猛的掠取。三分荆州便是三分天下的基础,赤壁大战的最大受益者无疑就是刘先主玄德先生。
**袁绍四世三公,算上袁绍的大将军,袁家四代人出了七位三公。东汉的三公虽然已不是政府的实际掌权人(在东汉通常是官拜大将军的外戚掌握朝政),可却是政府名义上的领袖,是天下读书人所能获取到的最高位置;也是和中朝斗争的领袖(在东汉,外戚、宦官都算中朝,东汉实际掌权在中朝,而不再外朝。诸葛亮《出师表》中,所谓“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提到的宫中府中,就是要求刘禅要注重中朝和外朝的平衡问题)。
袁家四代人都能做到三公的位置,和他们犀利的投机能力分不开;在那个年代,他们几乎逃过了每一次的权利更迭,每一次都站在胜利者一边,包括杀伤力极大的两次党锢之祸。我们这里不展开,有空专讲。这样他们的门生故吏遍布天下,三国时期,包括董卓、陶谦、韩馥等人都是袁家的故吏。在汉朝,门生故吏的关系是划分政治派系的重要依据,所以通常情况下这些人都可以看做袁家的胁从或者下属。(周瑜的祖父也是袁家的故吏)
袁绍就更不得了了,他是党人领袖李膺的女婿;也是袁家指定的下一任家主。人长得也帅气,德行更是没的说,前后守孝达6年之久。他一出道就成了天下闻名的名人,由于党锢时期读书人找不到工作,他身边聚集了何颙、荀爽、荀彧、王允、郑泰、曹操、刘表、张邈、许攸、逢纪、伍琼、周毖、黄忠等人,逐渐有结党的趋势。包括荀攸、郭嘉、程昱、辛毗、辛评、郭图等在三国早起混的风声水起的颍川军师集团,是这个组织的外围成员。之后袁家算计了何进,招董卓进京,实际上是准备独揽朝政;结果宦官杀了何进,袁术袁绍杀光了宦官,这样统治东汉的中朝不复存在了;这下该由外朝领袖袁家和同盟杨家来主政了;结果在董卓这里除了变数。此时皇宫里最大的是董太皇太后,也就是刘协刘辩的祖母,袁氏集团杀光了宦官,无疑给了董皇后巨大危机感。之后他和董卓攀了亲戚,欲以董卓为外戚大将军主政;条件是废掉刘辩,改由董太后养大的刘协为皇帝。这时袁绍和董卓的根本分歧就出来了,因何进何苗兄弟在混乱中死去,袁绍名义上继承了前大将军何进的全部政治遗产,包括和少帝刘辩这个皇帝的关系,他完全可以以继承何进同志未成之事的悲怆论调来总览朝政。董卓凭借在洛阳的优势兵力,强立献帝刘协;之后董袁决裂,才有讨董卓一说。
**曹操也是袁家团队的一员;其实他本是宦官集团的,属于中朝势力。他是中常侍曹腾名义上的后人,根正苗红的宦官党,在当时都不用行贿就可以官居高位。曹操这个宦官党的非主流,可能是书都太多,或者其他什么想法,一心想往对面团队站,为此不惜去做刺客。
曹操和袁绍决裂,就在曹操“奉天子以讨不臣”这点上。刚才说了,何进继承人的身份让袁绍不待见献帝,可当时刘辩已被董卓杀了,想拥立宗室刘虞,刘虞却宁可自杀;皇帝还得刘协来做。当献帝出逃首先找的也是袁绍,搞得袁绍十分被动,接来不是,不接也不是;接来相当于承认董卓废立一事,那之前大打出手的依据就没有了;不接的话,这么多年费心思经营的好名声就没有了。所以当时作为袁绍附属势力的曹操,应该是在袁绍的默许下迎来的汉献帝。
***主要是河内、并州、河东人士,但不止于并州、河东人士,他们当中最著名的有程昱、崔琰、毛玠、董昭、满宠、王凌、贾逵等等等等,这些人无一不是人中翘楚,也都是曹公倚重之人。我们河内——河东——并州三地组成的一个庞大的政治集团,后来所以能成为绝对主控魏国的第一大集团,这一方面是出于曹公对汝颖集团的打击抑制,一方面是出于形势的发展,因为我们集团人才济济,一方面也正是出于我大哥的初期努力。
《三国破解》:以道德立身,鲜有成大事者。身负天下重任的人,抛弃信义而完全以是否对自己有利做为处理事情的标准,这是君子所鄙视的,但是,这是非常行之有效的。商鞅诓骗公子卬而使得秦国占尽魏国便宜,张仪欺骗楚国而沉重打击六国士气;陈平有什么忠厚的品德?苏秦何曾守过信义?可是,陈平奠定了汉王朝的基业,苏秦拯救了弱小的燕国。这些人皆是道德圣人口诛笔伐的对象,但是他们各自为自己的国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就算牺牲一点道德,但是却为自己和自己的国家换来这么大的利益,同时阴损了对手,这是多么的行之有效!有句话说的好,一个人,千万不要做违反法律的事情,但是,他可以做违反良心的事情。满口仁义道德而不懂实干的人,是永远体会不到干大事的精髓的。
鲁肃是个老实人。百无一用是忠厚。外国科学家研究过,道德感强的人不易成事。
汉朝灭亡,天下三分,这二人同时生活在风云际会的时代,投靠了一方之主。诸葛亮从蜀汉开始活动,地盘只有一个州,与大国相比,只占九分之一,指挥着数万军队,长驰于祁山一带,意气风发,大有饮马长江的壮志。司马懿拥有天下十倍之地,仗着手握重兵军权,城垒坚固,部队精锐,制定的战术是自保。刘备不听诸葛亮的劝告,尽全国之力伐吴,结果被火烧连营,把本钱赔掉一半。刘备的致命错误决定,他撒手西去一了百了,沉重的负担交给了诸葛亮,直到武侯去世,也未能挽回损失。我们尚且能看出北伐无功而返,那么诸葛亮自己必然也是心知肚明。他之所以六出祁山,九伐中原,以攻为守,是为了在情感上报答刘备,也是为自己尽责
诸葛亮治蜀时期,南蛮叛乱。等到益州、永昌、柯、越四郡都被平定了,诸葛亮仍然任用当地原来的首领为四郡的地方官吏。有人劝诸葛亮不要这样做,诸葛亮说:“如果留外地人为官,则要留驻军队,留驻军队,则粮草供应困难,这是第一个难题;这些夷族刚受过战争之苦,父兄多有死伤,怨气未消,任用外地人而不留驻军队,定有祸患,这是第二个难题;这些夷族叛乱分子屡次三番杀死和废掉官吏,自知有罪,与我们隔阂很深,若留下外地人为官,终究难以被他们信任,这是第三个难题。我现在是要不留军队,不转运粮食,使法令、政纪大体得以贯彻,让夷族和汉人大何安定下来。” 善治天下者慎用兵,善治国者慎决策!
司马懿扼守要塞,依靠秦川对军队进行补给,硬是把蜀军耗死;诸葛亮采取了必须要依赖对方失误才能有所收获的战争策略,对付一些二流人物恐怕绰绰有余,但是面对司马懿,孙资这样真正的战略家的时候,就力不从心了。
其阴谋就在于养对手。我们来看,如果司马懿捉住了诸葛亮,对司马懿就一定有好处吗?诸葛亮死,蜀国必亡,蜀国灭亡后,西线总指挥司马懿的职务怎么安排?答案就是没有职务。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无敌可剿的司马懿,其军权也会立刻被解除。就算不解除兵权,好一点的下场,继续对抗吴国。可是吴国是个全新的对手,战略部署重新洗牌,将领换掉一大批,战术重新制定,又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事实上吴国是等到西晋建立后才灭亡的,可见灭吴的难度远大于灭蜀。况且此时司马懿的影响力还没有渗透到曹魏政权核心的每个角落,皇帝曹睿虽然奢侈平庸,但也不像曹芳、曹髦那么容易摆布;自己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还没成长起来执掌大权,在这种情况下司马懿想控制曹魏政权根本不可能。就算把吴国灭了,也不过是把军权从灭蜀后上交,延续到灭吴后上交,没本质区别。所以此时,对于司马懿而言,诸葛亮一定不能死,他死了,自己也得跟着陪葬。司马懿这位杰出的阴谋家,不可能想不到这一点。这就是司马懿“故意”放走诸葛亮的原因,同时也是《空城计》逻辑的合理性所在。
商鞅自己说:“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 超出常人的行为,本来就常被世俗非议;有独道见解的人,一定会被一般人嘲笑。“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於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不能和百姓谋划新事物的创始而可以和他们共享成功的欢乐。探讨最高道德的人不与世俗合流,成就大业的人不与一般人共谋。这就是一流的决策者,完爆甘龙、杜挚这类腐儒。有人说商鞅这不是太霸道了么,一点都不民主。没错,就是这样!干大事的人,高层的决策,根本没有必要和底层人士商量这么做对不对,要不要推行。因为底层人士大多鼠目寸光,见解枯缩,无法用现有的知识水平来判断这一系列政策措施对不对,好不好,对大局有益无益;和他们讨论,如果他们同意,那等于白讨论;如果不同意,徒增烦恼,增加了决策成本。
商鞅的秦与诸葛亮的蜀,都有个共同的阻力点,就是国内保守势力盘根错节。商鞅和诸葛亮,都是外来和尚难念经,商鞅在变法前用了三年时间,了解政治派别,熟习官场规矩,感受民风民俗。诸葛亮在治国前很明显没有这样的准备工作,刘备突然驾崩,诸葛亮临危受命,实在没想到会这么疾风骤雨。当时的蜀国,应该有四股势力:一是益州土生土长的本地官员,二是灵帝时期刘焉带来的一批领导班子,三是刘璋培养的一批人,四是刘备带来的荆州势力。
**袁绍四世三公,算上袁绍的大将军,袁家四代人出了七位三公。东汉的三公虽然已不是政府的实际掌权人(在东汉通常是官拜大将军的外戚掌握朝政),可却是政府名义上的领袖,是天下读书人所能获取到的最高位置;也是和中朝斗争的领袖(在东汉,外戚、宦官都算中朝,东汉实际掌权在中朝,而不再外朝。诸葛亮《出师表》中,所谓“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提到的宫中府中,就是要求刘禅要注重中朝和外朝的平衡问题)。
袁家四代人都能做到三公的位置,和他们犀利的投机能力分不开;在那个年代,他们几乎逃过了每一次的权利更迭,每一次都站在胜利者一边,包括杀伤力极大的两次党锢之祸。我们这里不展开,有空专讲。这样他们的门生故吏遍布天下,三国时期,包括董卓、陶谦、韩馥等人都是袁家的故吏。在汉朝,门生故吏的关系是划分政治派系的重要依据,所以通常情况下这些人都可以看做袁家的胁从或者下属。(周瑜的祖父也是袁家的故吏)
袁绍就更不得了了,他是党人领袖李膺的女婿;也是袁家指定的下一任家主。人长得也帅气,德行更是没的说,前后守孝达6年之久。他一出道就成了天下闻名的名人,由于党锢时期读书人找不到工作,他身边聚集了何颙、荀爽、荀彧、王允、郑泰、曹操、刘表、张邈、许攸、逢纪、伍琼、周毖、黄忠等人,逐渐有结党的趋势。包括荀攸、郭嘉、程昱、辛毗、辛评、郭图等在三国早起混的风声水起的颍川军师集团,是这个组织的外围成员。之后袁家算计了何进,招董卓进京,实际上是准备独揽朝政;结果宦官杀了何进,袁术袁绍杀光了宦官,这样统治东汉的中朝不复存在了;这下该由外朝领袖袁家和同盟杨家来主政了;结果在董卓这里除了变数。此时皇宫里最大的是董太皇太后,也就是刘协刘辩的祖母,袁氏集团杀光了宦官,无疑给了董皇后巨大危机感。之后他和董卓攀了亲戚,欲以董卓为外戚大将军主政;条件是废掉刘辩,改由董太后养大的刘协为皇帝。这时袁绍和董卓的根本分歧就出来了,因何进何苗兄弟在混乱中死去,袁绍名义上继承了前大将军何进的全部政治遗产,包括和少帝刘辩这个皇帝的关系,他完全可以以继承何进同志未成之事的悲怆论调来总览朝政。董卓凭借在洛阳的优势兵力,强立献帝刘协;之后董袁决裂,才有讨董卓一说。
**曹操也是袁家团队的一员;其实他本是宦官集团的,属于中朝势力。他是中常侍曹腾名义上的后人,根正苗红的宦官党,在当时都不用行贿就可以官居高位。曹操这个宦官党的非主流,可能是书都太多,或者其他什么想法,一心想往对面团队站,为此不惜去做刺客。
曹操和袁绍决裂,就在曹操“奉天子以讨不臣”这点上。刚才说了,何进继承人的身份让袁绍不待见献帝,可当时刘辩已被董卓杀了,想拥立宗室刘虞,刘虞却宁可自杀;皇帝还得刘协来做。当献帝出逃首先找的也是袁绍,搞得袁绍十分被动,接来不是,不接也不是;接来相当于承认董卓废立一事,那之前大打出手的依据就没有了;不接的话,这么多年费心思经营的好名声就没有了。所以当时作为袁绍附属势力的曹操,应该是在袁绍的默许下迎来的汉献帝。
***主要是河内、并州、河东人士,但不止于并州、河东人士,他们当中最著名的有程昱、崔琰、毛玠、董昭、满宠、王凌、贾逵等等等等,这些人无一不是人中翘楚,也都是曹公倚重之人。我们河内——河东——并州三地组成的一个庞大的政治集团,后来所以能成为绝对主控魏国的第一大集团,这一方面是出于曹公对汝颖集团的打击抑制,一方面是出于形势的发展,因为我们集团人才济济,一方面也正是出于我大哥的初期努力。
《三国破解》:以道德立身,鲜有成大事者。身负天下重任的人,抛弃信义而完全以是否对自己有利做为处理事情的标准,这是君子所鄙视的,但是,这是非常行之有效的。商鞅诓骗公子卬而使得秦国占尽魏国便宜,张仪欺骗楚国而沉重打击六国士气;陈平有什么忠厚的品德?苏秦何曾守过信义?可是,陈平奠定了汉王朝的基业,苏秦拯救了弱小的燕国。这些人皆是道德圣人口诛笔伐的对象,但是他们各自为自己的国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就算牺牲一点道德,但是却为自己和自己的国家换来这么大的利益,同时阴损了对手,这是多么的行之有效!有句话说的好,一个人,千万不要做违反法律的事情,但是,他可以做违反良心的事情。满口仁义道德而不懂实干的人,是永远体会不到干大事的精髓的。
鲁肃是个老实人。百无一用是忠厚。外国科学家研究过,道德感强的人不易成事。
汉朝灭亡,天下三分,这二人同时生活在风云际会的时代,投靠了一方之主。诸葛亮从蜀汉开始活动,地盘只有一个州,与大国相比,只占九分之一,指挥着数万军队,长驰于祁山一带,意气风发,大有饮马长江的壮志。司马懿拥有天下十倍之地,仗着手握重兵军权,城垒坚固,部队精锐,制定的战术是自保。刘备不听诸葛亮的劝告,尽全国之力伐吴,结果被火烧连营,把本钱赔掉一半。刘备的致命错误决定,他撒手西去一了百了,沉重的负担交给了诸葛亮,直到武侯去世,也未能挽回损失。我们尚且能看出北伐无功而返,那么诸葛亮自己必然也是心知肚明。他之所以六出祁山,九伐中原,以攻为守,是为了在情感上报答刘备,也是为自己尽责
诸葛亮治蜀时期,南蛮叛乱。等到益州、永昌、柯、越四郡都被平定了,诸葛亮仍然任用当地原来的首领为四郡的地方官吏。有人劝诸葛亮不要这样做,诸葛亮说:“如果留外地人为官,则要留驻军队,留驻军队,则粮草供应困难,这是第一个难题;这些夷族刚受过战争之苦,父兄多有死伤,怨气未消,任用外地人而不留驻军队,定有祸患,这是第二个难题;这些夷族叛乱分子屡次三番杀死和废掉官吏,自知有罪,与我们隔阂很深,若留下外地人为官,终究难以被他们信任,这是第三个难题。我现在是要不留军队,不转运粮食,使法令、政纪大体得以贯彻,让夷族和汉人大何安定下来。” 善治天下者慎用兵,善治国者慎决策!
司马懿扼守要塞,依靠秦川对军队进行补给,硬是把蜀军耗死;诸葛亮采取了必须要依赖对方失误才能有所收获的战争策略,对付一些二流人物恐怕绰绰有余,但是面对司马懿,孙资这样真正的战略家的时候,就力不从心了。
其阴谋就在于养对手。我们来看,如果司马懿捉住了诸葛亮,对司马懿就一定有好处吗?诸葛亮死,蜀国必亡,蜀国灭亡后,西线总指挥司马懿的职务怎么安排?答案就是没有职务。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无敌可剿的司马懿,其军权也会立刻被解除。就算不解除兵权,好一点的下场,继续对抗吴国。可是吴国是个全新的对手,战略部署重新洗牌,将领换掉一大批,战术重新制定,又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事实上吴国是等到西晋建立后才灭亡的,可见灭吴的难度远大于灭蜀。况且此时司马懿的影响力还没有渗透到曹魏政权核心的每个角落,皇帝曹睿虽然奢侈平庸,但也不像曹芳、曹髦那么容易摆布;自己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还没成长起来执掌大权,在这种情况下司马懿想控制曹魏政权根本不可能。就算把吴国灭了,也不过是把军权从灭蜀后上交,延续到灭吴后上交,没本质区别。所以此时,对于司马懿而言,诸葛亮一定不能死,他死了,自己也得跟着陪葬。司马懿这位杰出的阴谋家,不可能想不到这一点。这就是司马懿“故意”放走诸葛亮的原因,同时也是《空城计》逻辑的合理性所在。
商鞅自己说:“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 超出常人的行为,本来就常被世俗非议;有独道见解的人,一定会被一般人嘲笑。“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於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不能和百姓谋划新事物的创始而可以和他们共享成功的欢乐。探讨最高道德的人不与世俗合流,成就大业的人不与一般人共谋。这就是一流的决策者,完爆甘龙、杜挚这类腐儒。有人说商鞅这不是太霸道了么,一点都不民主。没错,就是这样!干大事的人,高层的决策,根本没有必要和底层人士商量这么做对不对,要不要推行。因为底层人士大多鼠目寸光,见解枯缩,无法用现有的知识水平来判断这一系列政策措施对不对,好不好,对大局有益无益;和他们讨论,如果他们同意,那等于白讨论;如果不同意,徒增烦恼,增加了决策成本。
商鞅的秦与诸葛亮的蜀,都有个共同的阻力点,就是国内保守势力盘根错节。商鞅和诸葛亮,都是外来和尚难念经,商鞅在变法前用了三年时间,了解政治派别,熟习官场规矩,感受民风民俗。诸葛亮在治国前很明显没有这样的准备工作,刘备突然驾崩,诸葛亮临危受命,实在没想到会这么疾风骤雨。当时的蜀国,应该有四股势力:一是益州土生土长的本地官员,二是灵帝时期刘焉带来的一批领导班子,三是刘璋培养的一批人,四是刘备带来的荆州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