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记言右手记事,也未必是那么一回事
长时以来心怀愧疚,因为我已很久不曾好生读完一本书。那些书不增不减,不来不去,一直在那里,也读,却今天拿起甲读几十页,明天放下,后天又拿起乙再看若干,可是大后天又找出丙来作睡前读本。恁的随性,古人“读书不贰”的箴言不是不记得,却漫不经心不当一回事。
更多时候喜读一些轻浅的文字,篇幅最好不要太长,也不至于短到只须抬眼一扫便望尽天涯。什么都看,像是当不得真的娱乐八卦还有分不清真假的时事新闻也不排斥,但高度概括的标题已可令人望文生意,不必劳心深究。最有趣的还是种种文史轶闻,或不炫技不流俗不不知所云的正念正语清新小文。
如此这般想起昨天读到后人对紫禁城的种种回忆,尤其是慈禧那败家老娘们在储秀宫的各种饮食起居,诸如每日必花三个时辰在早中晚梳妆打扮,喜欢居处香气氤氲却讨厌薰香,都是用最新鲜的果子来薰殿,储秀宫的地板必须在老佛爷起床之前由若干名宫女跪着擦得光可鉴人,以免让爱干净的慈禧看着有任何一点不痛快,还有种种不成文的规矩,包括宫女要干净漂亮,睡觉不许仰面等等。然后从书架上抽出友人出差带回的故宫手绘地图,漫漫在白炽灯下细细翻看,试图寻找位于西北方的储秀宫与故宫其他宫殿的不一样之处。齐豫的《金刚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唱诵恰时响起,看了半晌,了然手绘地图标明的只是大概方位,却难以描摹出的那个朝代的辉煌与奢靡。
再随意四处看看,储秀宫往北直上,抵到紫禁城北面的墙壁,是大名鼎鼎的漱芳斋。倒不是漱芳斋在历史上多有名,其他比它有历史价值的宫殿多了去,却由于清宫剧的普及而广为人知。甚至是一代人共有的意义,若不信便在街上随便抓一人,问他(她)漱芳斋是甚,回答 “还珠格格居住的地方”是一点都不意外的。这便是传媒的力量,无论谎言与否,重复上若干遍,很难不深入人心。至于真正的样子是什么,倒变得无足轻重了。相比于其他国家,中国有很好的文化传承,历代史官“左手记言,右手记事”,一直保持着严谨的治史修史传统,严格意义上说,包括至高无上的皇帝,也是不能在他活着的时候读他自身的传纪。虽说《二十四史》更像一部帝王的家史,但始终是能让后人清楚的知道一个这个民族,不,是若干民族战争、分裂、融合的脉络,由此能知我们是谁,从哪里来。这个很重要,因为人本能的就具有寻根溯源的天性,对来历不明的人与事总是有着莫名的排斥与恐惧,清楚的知道过去,会令未知的未来平添几分笃定。遗憾的是,无论怎样努力,我们也只能无限接近于真相,而不能取代事实。历史就是历史,它不是事实,它是掌握了话语权的一小撮人,凭着信念仰息于制度之下书写的笔墨春秋,是他们想让后人知道的事实。如今我们读到的历史,到底离真正的历史相差有多远,谁也不知道;现在的历史将来会被后人解读成什么模样,谁也说不好。不过烟笼寒水月笼纱,其实很有些引人寻幽的味道。
放远了看,一切都不重要。亘古不变的,还是那些吟诵千年仍不倦的秦时明月,汉时关。
更多时候喜读一些轻浅的文字,篇幅最好不要太长,也不至于短到只须抬眼一扫便望尽天涯。什么都看,像是当不得真的娱乐八卦还有分不清真假的时事新闻也不排斥,但高度概括的标题已可令人望文生意,不必劳心深究。最有趣的还是种种文史轶闻,或不炫技不流俗不不知所云的正念正语清新小文。
如此这般想起昨天读到后人对紫禁城的种种回忆,尤其是慈禧那败家老娘们在储秀宫的各种饮食起居,诸如每日必花三个时辰在早中晚梳妆打扮,喜欢居处香气氤氲却讨厌薰香,都是用最新鲜的果子来薰殿,储秀宫的地板必须在老佛爷起床之前由若干名宫女跪着擦得光可鉴人,以免让爱干净的慈禧看着有任何一点不痛快,还有种种不成文的规矩,包括宫女要干净漂亮,睡觉不许仰面等等。然后从书架上抽出友人出差带回的故宫手绘地图,漫漫在白炽灯下细细翻看,试图寻找位于西北方的储秀宫与故宫其他宫殿的不一样之处。齐豫的《金刚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唱诵恰时响起,看了半晌,了然手绘地图标明的只是大概方位,却难以描摹出的那个朝代的辉煌与奢靡。
再随意四处看看,储秀宫往北直上,抵到紫禁城北面的墙壁,是大名鼎鼎的漱芳斋。倒不是漱芳斋在历史上多有名,其他比它有历史价值的宫殿多了去,却由于清宫剧的普及而广为人知。甚至是一代人共有的意义,若不信便在街上随便抓一人,问他(她)漱芳斋是甚,回答 “还珠格格居住的地方”是一点都不意外的。这便是传媒的力量,无论谎言与否,重复上若干遍,很难不深入人心。至于真正的样子是什么,倒变得无足轻重了。相比于其他国家,中国有很好的文化传承,历代史官“左手记言,右手记事”,一直保持着严谨的治史修史传统,严格意义上说,包括至高无上的皇帝,也是不能在他活着的时候读他自身的传纪。虽说《二十四史》更像一部帝王的家史,但始终是能让后人清楚的知道一个这个民族,不,是若干民族战争、分裂、融合的脉络,由此能知我们是谁,从哪里来。这个很重要,因为人本能的就具有寻根溯源的天性,对来历不明的人与事总是有着莫名的排斥与恐惧,清楚的知道过去,会令未知的未来平添几分笃定。遗憾的是,无论怎样努力,我们也只能无限接近于真相,而不能取代事实。历史就是历史,它不是事实,它是掌握了话语权的一小撮人,凭着信念仰息于制度之下书写的笔墨春秋,是他们想让后人知道的事实。如今我们读到的历史,到底离真正的历史相差有多远,谁也不知道;现在的历史将来会被后人解读成什么模样,谁也说不好。不过烟笼寒水月笼纱,其实很有些引人寻幽的味道。
放远了看,一切都不重要。亘古不变的,还是那些吟诵千年仍不倦的秦时明月,汉时关。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