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命和贪生
活了廿一年,早就把一生的事从头到脚想了一通,而且感觉已经把半生的问题都想彻底、弄明白了。生死的早晚、婚姻的选择、生活的繁复、亲朋的是非、命运的优败……从十七八顿悟来就这样年年一念的求索似的追寻着答案与回复:答案,没有标准的合理解释;回复,无声之中的心有灵犀。
事在人为的感觉还不怎么强烈,势在必得的信心倒是从未怎么减少,即临深渊,犹守残存。和那些请算命先生的人一样,我也急于了解明天知晓未来,不同于算命求保:预知而有备。我无所求,只想得到未知,只求尽早了却。所以现在或早已在想着算着十年廿年卅年后的我会如何如何,无论是即兴表演,还是模仿乱真,总之一股子劲要扮演未来先生,再拿真理评分好坏。“一言既出”,其实早就在这样玩了……
担心将来会因时保守,不免生叹,当真似的狠狠就对现在的自己来一记当头棒喝,算是时刻警示着;想到“死”,就为自己准备了黑白色“遗照”,拟好一份遗言,趁黑夜来次“救赎”。至于是否真的因老来保守而晚节不保,无力求得确认而不自知;是自然死亡还是自斃而亡的不同凄苦,现在亦不自知。对于三十四十岁时的我将怎样的一个人,是否一改当下,是否已变得不相识,是否成了现在最讨厌的那种人……我想一概回应否定——我是如此的厌命;又都急于求成的想得知——我是如此的贪生。而时间好像并不知慢我许久,一点没有要附和追赶我的意思。
不同时期的“我的样子”都是当下的我的一个朋友,曾经摒弃过少年这位浪漫朋友的我如今找补回来,道歉并悔过不该嘲弄年少无知跟天真。既然过去有一个个“真实”的“我的样子”,当然也预备了将来未知的“岁月容颜”,对于未知朋友中的几位,我是十分恐惧中年这个朋友的,真是对他爱恨交加,不离又弃。如果说担心老来不保是杞人忧天,遥不可及的话,那“中年危机”就真真切切的发生在现在的一举一动,一行一言:四十岁之后的人无所谓先天长相的美丑,尽是后天表情的有为。先四十年的沧桑兴衰就写在中年这样一张成品的脸上,想修改变一变它都是困难的。
看过了想过了未知几年几十年,偶尔也回头重提往事,虽然往事如烟又不如烟,而且我一直认为怀旧是恶俗的,可终究怀旧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经历过了想像的“死”,再看看“生”,这“生”虽有过却也不真实,还得靠想象——至今的痛苦不在于未能经历“死”的过程,或起死回生的幸运,却还有“生”甚至都不能自力求得,即使怀旧,也不见得能记起子宫胎盘这些我曾经待过的地方。为此,我重拾襁褓、观察孕婴,实在也很想交这个生命起始的朋友啊。
有位七旬老人提起写作时有言:现在老了,生活经历有了,所以写作题材不缺,缺的是写作能力。我想对于自己这两者或许都缺,而且因为年少,生活经历还不如创作能力,所以这担当人性中的最大可能首先落到最大化时间,将自己变作一位花甲老者,一尊千年雕像,一架时空机器。其中有为的无为的尽力担当,比起“十九岁的厌命和贪生”,早此两年,我已有了,虽然那时不知其意如何,却仍一意亲为,直至现在,更待将来……
事在人为的感觉还不怎么强烈,势在必得的信心倒是从未怎么减少,即临深渊,犹守残存。和那些请算命先生的人一样,我也急于了解明天知晓未来,不同于算命求保:预知而有备。我无所求,只想得到未知,只求尽早了却。所以现在或早已在想着算着十年廿年卅年后的我会如何如何,无论是即兴表演,还是模仿乱真,总之一股子劲要扮演未来先生,再拿真理评分好坏。“一言既出”,其实早就在这样玩了……
担心将来会因时保守,不免生叹,当真似的狠狠就对现在的自己来一记当头棒喝,算是时刻警示着;想到“死”,就为自己准备了黑白色“遗照”,拟好一份遗言,趁黑夜来次“救赎”。至于是否真的因老来保守而晚节不保,无力求得确认而不自知;是自然死亡还是自斃而亡的不同凄苦,现在亦不自知。对于三十四十岁时的我将怎样的一个人,是否一改当下,是否已变得不相识,是否成了现在最讨厌的那种人……我想一概回应否定——我是如此的厌命;又都急于求成的想得知——我是如此的贪生。而时间好像并不知慢我许久,一点没有要附和追赶我的意思。
不同时期的“我的样子”都是当下的我的一个朋友,曾经摒弃过少年这位浪漫朋友的我如今找补回来,道歉并悔过不该嘲弄年少无知跟天真。既然过去有一个个“真实”的“我的样子”,当然也预备了将来未知的“岁月容颜”,对于未知朋友中的几位,我是十分恐惧中年这个朋友的,真是对他爱恨交加,不离又弃。如果说担心老来不保是杞人忧天,遥不可及的话,那“中年危机”就真真切切的发生在现在的一举一动,一行一言:四十岁之后的人无所谓先天长相的美丑,尽是后天表情的有为。先四十年的沧桑兴衰就写在中年这样一张成品的脸上,想修改变一变它都是困难的。
看过了想过了未知几年几十年,偶尔也回头重提往事,虽然往事如烟又不如烟,而且我一直认为怀旧是恶俗的,可终究怀旧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经历过了想像的“死”,再看看“生”,这“生”虽有过却也不真实,还得靠想象——至今的痛苦不在于未能经历“死”的过程,或起死回生的幸运,却还有“生”甚至都不能自力求得,即使怀旧,也不见得能记起子宫胎盘这些我曾经待过的地方。为此,我重拾襁褓、观察孕婴,实在也很想交这个生命起始的朋友啊。
有位七旬老人提起写作时有言:现在老了,生活经历有了,所以写作题材不缺,缺的是写作能力。我想对于自己这两者或许都缺,而且因为年少,生活经历还不如创作能力,所以这担当人性中的最大可能首先落到最大化时间,将自己变作一位花甲老者,一尊千年雕像,一架时空机器。其中有为的无为的尽力担当,比起“十九岁的厌命和贪生”,早此两年,我已有了,虽然那时不知其意如何,却仍一意亲为,直至现在,更待将来……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