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无雨之城第55期读书会“新世纪音乐——自由的心灵之旅”
这期读书会过去了近一周,我依然回味这个沉浸在音乐中的美妙下午,依然为猛然冒出的一个意料之外的低音、一下惊艳的拨弦声而振奋不已。感谢无雨音质还算可以的音箱,将音乐的美好放大,层次展现得更直接、通透,让每个旋律都显得更加震撼和触动心灵。
我本身也是个资深new age乐迷,以前都是自己塞着耳机,欣赏着这种比较小众的旋律,收到的大部分评论都是“稀奇古怪”“欣赏不来”之类。所以这次十来个朋友围坐一屋,把灯光调到最低,专注地分享音乐、听着讲解的经历显得格外珍贵。
下面将主讲人末那总结的听new age的阶段及其代表音乐人摘录如下:
“从入门到进阶
阶段一:清新淡雅
ENYA、班得瑞、神秘园、凯尔特音乐、爱尔兰画眉等等
阶段二:电子迷幻
Enigma、Amethystium、 格林高利合唱团、Deep forest、Ryan Farish、koan等等
阶段三:冥想
KARUNESH等等
阶段四:亚洲音乐
和平之月、风潮唱片、喜多郎、宗次郎、神思者、姬神、久石让、服部秀一、常静、林海、邓伟标、范宗沛、王月明、朱哲琴、何训田、窦唯(后期)、崔弦亮等等
阶段五:world音乐
Oliver Shanti、Waterbone、David Arkenstone & Diane Arkenstone、The Power Of Movement等等
阶段六:古典音乐
巴赫、莫扎特、德彪西等等
OST:《虫师》、《故宫三部曲》、《1492征服天堂》、《勇敢的心》等等
氛围音乐:Tor Lundvall等等
新古典:Stoa、Ophelia Dream、GOL DOLAN等等”
这六个阶段的划分并非按照音乐品质的好坏,也不是按照音乐层次的高低,只是末那之前在和其他乐迷交流后发现大部分乐迷听new age都是依循这样一个过程。其中阶段六的古典音乐当然不属于new age的范畴,只是乐迷们在经历前面五个阶段的听乐过程后,都会开始进入对古典音乐领域的探索。
由于我个人是从阶段二的enigma和阶段四的朱哲琴入的门,所以开始并不赞同这样的划分。不过这一个下午感觉下来这个听乐路线确实很合理。听者通过口味清淡、知名度又较高的恩雅、神秘园等,发现原来在流行和古典音乐以外还有别样的音乐天地,算是打开了一扇门。继而被enigma、格里高利等大量采用电子合成器、节奏鲜明、音乐元素多元化的乐团抓住,但是这阶段的音乐天马行空、风格驳杂甚至分裂,一曲中可能有两级的乐音和风格并存并不断切换着,每一曲可能都是对大脑的挑战,对想象力的瞬间扩张,听太多可能容易跌入迷幻的音乐氛围,陷入莫测的精神世界,所以会逐渐转入阶段三的“冥想”,算是大脑在阶段二的挑战后本能地寻求放松和稳定。阶段四的亚洲音乐和冥想有些类似,都具有沉静、悠远、古雅的特征。经过阶段三、四的洗礼后,又会被世界音乐中非洲部落式的鼓点、苍凉辽阔的人声所振奋。这样一个过程下来,感受力已无比强大,音乐已经成为了心灵的归属,无比亲切的家园,而不是高不可攀的殿堂,所以最后会迈入原来也许不敢靠近的古典音乐大门。
大熊说得对,new age的划分界限确实比较模糊,部分轻音乐、影视原声、跨界音乐都可以装进这个筐里。现代音乐有很多门类和形式上的交叉,不过我们都不是专业人士,不敢妄评,只要享受音乐,就足够了。
音乐是人内心世界的反应。从几千年前一只埙、一把骨笛诉尽万千思绪,到现在越来越复杂的器乐、人声编排、组合,让我想到,是否人的思想世界复杂了,所以表达的方式愈加多样到眼花缭乱。又或者其实人的本真一直在那,只是外界的东西愈来愈模糊我们的心,只能用更复杂的艺术手段把我们唤回那块原本一直在那的、从没有变过的属于心的地方。
我本身也是个资深new age乐迷,以前都是自己塞着耳机,欣赏着这种比较小众的旋律,收到的大部分评论都是“稀奇古怪”“欣赏不来”之类。所以这次十来个朋友围坐一屋,把灯光调到最低,专注地分享音乐、听着讲解的经历显得格外珍贵。
下面将主讲人末那总结的听new age的阶段及其代表音乐人摘录如下:
“从入门到进阶
阶段一:清新淡雅
ENYA、班得瑞、神秘园、凯尔特音乐、爱尔兰画眉等等
阶段二:电子迷幻
Enigma、Amethystium、 格林高利合唱团、Deep forest、Ryan Farish、koan等等
阶段三:冥想
KARUNESH等等
阶段四:亚洲音乐
和平之月、风潮唱片、喜多郎、宗次郎、神思者、姬神、久石让、服部秀一、常静、林海、邓伟标、范宗沛、王月明、朱哲琴、何训田、窦唯(后期)、崔弦亮等等
阶段五:world音乐
Oliver Shanti、Waterbone、David Arkenstone & Diane Arkenstone、The Power Of Movement等等
阶段六:古典音乐
巴赫、莫扎特、德彪西等等
OST:《虫师》、《故宫三部曲》、《1492征服天堂》、《勇敢的心》等等
氛围音乐:Tor Lundvall等等
新古典:Stoa、Ophelia Dream、GOL DOLAN等等”
这六个阶段的划分并非按照音乐品质的好坏,也不是按照音乐层次的高低,只是末那之前在和其他乐迷交流后发现大部分乐迷听new age都是依循这样一个过程。其中阶段六的古典音乐当然不属于new age的范畴,只是乐迷们在经历前面五个阶段的听乐过程后,都会开始进入对古典音乐领域的探索。
由于我个人是从阶段二的enigma和阶段四的朱哲琴入的门,所以开始并不赞同这样的划分。不过这一个下午感觉下来这个听乐路线确实很合理。听者通过口味清淡、知名度又较高的恩雅、神秘园等,发现原来在流行和古典音乐以外还有别样的音乐天地,算是打开了一扇门。继而被enigma、格里高利等大量采用电子合成器、节奏鲜明、音乐元素多元化的乐团抓住,但是这阶段的音乐天马行空、风格驳杂甚至分裂,一曲中可能有两级的乐音和风格并存并不断切换着,每一曲可能都是对大脑的挑战,对想象力的瞬间扩张,听太多可能容易跌入迷幻的音乐氛围,陷入莫测的精神世界,所以会逐渐转入阶段三的“冥想”,算是大脑在阶段二的挑战后本能地寻求放松和稳定。阶段四的亚洲音乐和冥想有些类似,都具有沉静、悠远、古雅的特征。经过阶段三、四的洗礼后,又会被世界音乐中非洲部落式的鼓点、苍凉辽阔的人声所振奋。这样一个过程下来,感受力已无比强大,音乐已经成为了心灵的归属,无比亲切的家园,而不是高不可攀的殿堂,所以最后会迈入原来也许不敢靠近的古典音乐大门。
大熊说得对,new age的划分界限确实比较模糊,部分轻音乐、影视原声、跨界音乐都可以装进这个筐里。现代音乐有很多门类和形式上的交叉,不过我们都不是专业人士,不敢妄评,只要享受音乐,就足够了。
音乐是人内心世界的反应。从几千年前一只埙、一把骨笛诉尽万千思绪,到现在越来越复杂的器乐、人声编排、组合,让我想到,是否人的思想世界复杂了,所以表达的方式愈加多样到眼花缭乱。又或者其实人的本真一直在那,只是外界的东西愈来愈模糊我们的心,只能用更复杂的艺术手段把我们唤回那块原本一直在那的、从没有变过的属于心的地方。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