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溅泪》
彭勃
不眠,躺在床上……眼睁睁地观望着晨曦透过云层,天色逐渐明朗,日夜就这么交替;而自己却被周公冷落了大半夜之久,心中的难言之隐又有谁人知晓……
阳光被恢恢的乌云遮挡,降下少的可怜的微光,散落在房间里的花朵上,几滴晶莹剔透的露珠折射了一条微亮的光,尖得像蔷薇的刺……看着看着不觉让疲乏的双眼生疼,不由得想滴下些无所求的泪水……浑浑噩噩中,心底渐生“花溅泪”,“鸟惊心”的情节。
春节前后的几周,这些媚眼的花朵陆续入住了我们家,数量不少,阔绰的客厅转眼就显得局促,还好都是些名贵的花种:金边郁香,光叶腊梅,水仙,兰花……“乱花渐欲迷人眼”在我看来的确不假,即使是讨厌拥挤环境的我也难以抵挡这魅惑,忍不住总要被其吸引,像只蜜蜂般循循觅觅,想从中采集些什么……倘若这里是蟾宫,金枝玉叶都是折不完的,我定会每天折下几支来送人……它们真的太美了!只可惜,一切的一切只不过是多愁善感之人亦真亦幻的主张,涵括那些古人书写的所谓花朵的心情;整日摆在面前的花,它们永远都在静默,让你根本无法确定它们的心情如何?或者没有丝毫心情?
如果说是文人骚客们翻译了花草树木的惆怅,倒不如说是文人骚客们将自己的惆怅译成了鸟语花香……
很早即懂得什么是“借景抒情”,什么叫“烘托”,可是自己却没有好好体会这些;如今我更加增进了自己的见地;大概所有花的心思都不过是你自己心绪的倒影,而你有总是将脸色投以花朵,看似寄情予物,实质则是自我暗示,暗示世态炎凉,哀怨人心险恶;一滴露水,在我眼中可以说成花儿的悲泣,在他人眼中也可以是喜极而泣……总之,花的心情来自人的杜撰臆造……愈加哀愁,就愈要加深哀愁的色调;从肝肠寸断的自我宣泄开始,加以自己的暗示,到“不悲则已,一悲到底!”的自我放逐,且不是身世惨淡,而是心事惨淡……如果你兴致昂扬,就会愈挫愈勇,激流勇进;垂死的孤滕老树在你看来也会“病树前头万木春”,这自然是因为你的眼光中充满了憧憬。
想起金边郁香散发着泌透心脾的芬芳,这香味与众不同,不比兰花香浓郁,也不清涩于水仙,更像是一种清素淡雅的自然气息。可是中规中矩的香味,以及这个美丽的名诀却引来无数赏花人的争议:有人称“余香”,有人则称“玉香”,“抑香”或者“郁香”什么的,要么就说兼而有之。只是这几天我念叨“金边”名字的时候,“抑郁”两个字总是挥之不去,想暗示什么也来不及!
又记起孩提时候,妈妈办公室的那盆含羞草。有人说之所以一碰就羞答答的蜷缩起来,是因为怕见生人,可大家都早已不是陌路人了,于是我又做了一个实验:我捧起两盆小小的含羞草,让他们互相碰触,结果是出乎所料的;即使是同类的碰触,它们也毫不犹豫地回避!那时候的天真无邪的我没有像现在这样清晰地明白:花和草是没有感情的!它们只有“脊跳反应”,一根茎的反应而已!
无论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从“兴尽晚回舟,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到“人比黄花瘦”;抑或“沉鱼落雁鸟惊喧,闭月羞花花愁颤”,“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港口夕阳斜。”……说来都很自然而然,杜甫有他眷念家人,为国都沦陷深感忧愁的悲情;李清照历尽幸福的婚姻她饱受战争流离之苦、丧夫之恨的闺怨;杜丽娘有她的才貌端妍;刘禹锡有他思君思国思社稷的惆怅……所有花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所有的诗句都有共通的灵魂,语言的构造离不开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所有的感情都须借世俗以抒发。
这也许即是人们常说的“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情人眼里出西施”;毛泽东那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还有川端康成的《花未眠》;连佛经上也记载着“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孔子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孟子也要曰“食色性也” ……天下无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愚者见愚;淫者见淫;×者见×。
或许大自然根本不存在善或恶,美与丑,好与坏……大抵是人类神奇的心灵奇迹般赋予了这美妙绝伦的一切:时而令我们惧怕,时而令我们诧异,时而令我们疑惑,时而令我们顿悟,时而令我们欢笑,时而令我们相爱,时而令我们相忘。加之文字的叙述,让所有人感受这或美丽,或丑陋的芸芸众生,花花世界。 天晓得几万年后的后代会不会为了完善自我而革除人类自身的天性?也许后代们还会因为我们拥有“恐惧”和”烦恼“而羡慕我们呢?当然,这不过是痴人说梦罢了,但是无可否认的是,世间没有一样东西像人心一般捉摸不透,人心一般美好或者恐怖……愈神秘就愈引人陶醉……
也许人文之美就在于此吧!
不眠,躺在床上……眼睁睁地观望着晨曦透过云层,天色逐渐明朗,日夜就这么交替;而自己却被周公冷落了大半夜之久,心中的难言之隐又有谁人知晓……
阳光被恢恢的乌云遮挡,降下少的可怜的微光,散落在房间里的花朵上,几滴晶莹剔透的露珠折射了一条微亮的光,尖得像蔷薇的刺……看着看着不觉让疲乏的双眼生疼,不由得想滴下些无所求的泪水……浑浑噩噩中,心底渐生“花溅泪”,“鸟惊心”的情节。
春节前后的几周,这些媚眼的花朵陆续入住了我们家,数量不少,阔绰的客厅转眼就显得局促,还好都是些名贵的花种:金边郁香,光叶腊梅,水仙,兰花……“乱花渐欲迷人眼”在我看来的确不假,即使是讨厌拥挤环境的我也难以抵挡这魅惑,忍不住总要被其吸引,像只蜜蜂般循循觅觅,想从中采集些什么……倘若这里是蟾宫,金枝玉叶都是折不完的,我定会每天折下几支来送人……它们真的太美了!只可惜,一切的一切只不过是多愁善感之人亦真亦幻的主张,涵括那些古人书写的所谓花朵的心情;整日摆在面前的花,它们永远都在静默,让你根本无法确定它们的心情如何?或者没有丝毫心情?
如果说是文人骚客们翻译了花草树木的惆怅,倒不如说是文人骚客们将自己的惆怅译成了鸟语花香……
很早即懂得什么是“借景抒情”,什么叫“烘托”,可是自己却没有好好体会这些;如今我更加增进了自己的见地;大概所有花的心思都不过是你自己心绪的倒影,而你有总是将脸色投以花朵,看似寄情予物,实质则是自我暗示,暗示世态炎凉,哀怨人心险恶;一滴露水,在我眼中可以说成花儿的悲泣,在他人眼中也可以是喜极而泣……总之,花的心情来自人的杜撰臆造……愈加哀愁,就愈要加深哀愁的色调;从肝肠寸断的自我宣泄开始,加以自己的暗示,到“不悲则已,一悲到底!”的自我放逐,且不是身世惨淡,而是心事惨淡……如果你兴致昂扬,就会愈挫愈勇,激流勇进;垂死的孤滕老树在你看来也会“病树前头万木春”,这自然是因为你的眼光中充满了憧憬。
想起金边郁香散发着泌透心脾的芬芳,这香味与众不同,不比兰花香浓郁,也不清涩于水仙,更像是一种清素淡雅的自然气息。可是中规中矩的香味,以及这个美丽的名诀却引来无数赏花人的争议:有人称“余香”,有人则称“玉香”,“抑香”或者“郁香”什么的,要么就说兼而有之。只是这几天我念叨“金边”名字的时候,“抑郁”两个字总是挥之不去,想暗示什么也来不及!
又记起孩提时候,妈妈办公室的那盆含羞草。有人说之所以一碰就羞答答的蜷缩起来,是因为怕见生人,可大家都早已不是陌路人了,于是我又做了一个实验:我捧起两盆小小的含羞草,让他们互相碰触,结果是出乎所料的;即使是同类的碰触,它们也毫不犹豫地回避!那时候的天真无邪的我没有像现在这样清晰地明白:花和草是没有感情的!它们只有“脊跳反应”,一根茎的反应而已!
无论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从“兴尽晚回舟,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到“人比黄花瘦”;抑或“沉鱼落雁鸟惊喧,闭月羞花花愁颤”,“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港口夕阳斜。”……说来都很自然而然,杜甫有他眷念家人,为国都沦陷深感忧愁的悲情;李清照历尽幸福的婚姻她饱受战争流离之苦、丧夫之恨的闺怨;杜丽娘有她的才貌端妍;刘禹锡有他思君思国思社稷的惆怅……所有花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所有的诗句都有共通的灵魂,语言的构造离不开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所有的感情都须借世俗以抒发。
这也许即是人们常说的“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情人眼里出西施”;毛泽东那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还有川端康成的《花未眠》;连佛经上也记载着“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孔子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孟子也要曰“食色性也” ……天下无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愚者见愚;淫者见淫;×者见×。
或许大自然根本不存在善或恶,美与丑,好与坏……大抵是人类神奇的心灵奇迹般赋予了这美妙绝伦的一切:时而令我们惧怕,时而令我们诧异,时而令我们疑惑,时而令我们顿悟,时而令我们欢笑,时而令我们相爱,时而令我们相忘。加之文字的叙述,让所有人感受这或美丽,或丑陋的芸芸众生,花花世界。 天晓得几万年后的后代会不会为了完善自我而革除人类自身的天性?也许后代们还会因为我们拥有“恐惧”和”烦恼“而羡慕我们呢?当然,这不过是痴人说梦罢了,但是无可否认的是,世间没有一样东西像人心一般捉摸不透,人心一般美好或者恐怖……愈神秘就愈引人陶醉……
也许人文之美就在于此吧!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