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与“止于至善”
海德格尔说,人的本质在于活着,并且是从未来来规定这个活着,也就是活着的种种可能性。
这种种可能性中,有一种必然的可能性——死。不一定成得了科学家、做得了大官、赚得了大钱,却一定会死,虽然不知道何时会死。所以,是死规定了我们如何活?
因为有死,所以不要逃避如何活,要活得是真正的自己。但到底什么是真正的自己,唯一的提示却是死。这在我们看来几乎就是毫无提示。
海德格尔说,不能从现成状态来看一个人是个什么人,要从他的可能性来看,虽然除了那个可能性之外,其他可能性都只是可能性而已。亚里士多德说,一个有德性的人不会干坏事,这无疑是说,除了死,德性也是个确定的可能性。但说一个有德性的人不会干坏事,就跟说一个伟人不会干渺小平庸之事一样,并不是事实。因为我们无疑看到过许多有德之人干坏事、许多伟人干琐事。尼采说,干琐事时的伟人已不再是伟人。
海德格尔针对尼采的说法会怎么看?可能会说,尼采拘泥于概念,而他要谈的是个人,而人是个人。人是个人的意思是,每个个人有属于他自己的本质,他的本质就是他的活着的种种可能性。尼采不会否认这种种可能性,尼采将之称为权力意志。但尼采认为,只有伟人才有强大的权力意志,其他人的忽略不计。
海德格尔的个人不满足于被忽略不计。真的吗?海德格尔区分了做真正自己的那种人和常人。虽然海德格尔不把做真正自己的那种人标识为伟人,而是几乎向一切人在呼吁,但我们仍有理由怀疑这样的人到底有多少。
海德格尔为什么能无视这种区别,而是相信一切人都有做真正自己的可能性?因为海德格尔是从一切人必然有的那个可能性——死——出发来考虑问题的。孔子却刻意遮蔽这一人的最根本的可能性(“未知生焉知死”),为什么?
如果人被剥夺了现在的种种现成属性,而纯粹从一个未来的没有终点的终点的可能性来规定自身,这种规定如何可能,这种规定下的一个人到底成了一个什么样的人?
虽然我们明确知晓,海德格尔的说法有九分类似于圣保罗在《帖撒罗尼迦前书》中的说法,但却有一分迥然不同。这一分就是:圣保罗那里有一个上帝,而在海德格尔,我们却只看到了虚无。海德格尔敢如此做的理由是:上帝死了。
从这点来看,圣保罗倒更像《大学》所云“在止于至善”,而海德格尔倒更像卢梭所谓“纯粹存在的快感”。因为,终于,海德格尔说,那个对人而言最后最确定的可能性带给人的唯一启示是——泰然任之。
这种种可能性中,有一种必然的可能性——死。不一定成得了科学家、做得了大官、赚得了大钱,却一定会死,虽然不知道何时会死。所以,是死规定了我们如何活?
因为有死,所以不要逃避如何活,要活得是真正的自己。但到底什么是真正的自己,唯一的提示却是死。这在我们看来几乎就是毫无提示。
海德格尔说,不能从现成状态来看一个人是个什么人,要从他的可能性来看,虽然除了那个可能性之外,其他可能性都只是可能性而已。亚里士多德说,一个有德性的人不会干坏事,这无疑是说,除了死,德性也是个确定的可能性。但说一个有德性的人不会干坏事,就跟说一个伟人不会干渺小平庸之事一样,并不是事实。因为我们无疑看到过许多有德之人干坏事、许多伟人干琐事。尼采说,干琐事时的伟人已不再是伟人。
海德格尔针对尼采的说法会怎么看?可能会说,尼采拘泥于概念,而他要谈的是个人,而人是个人。人是个人的意思是,每个个人有属于他自己的本质,他的本质就是他的活着的种种可能性。尼采不会否认这种种可能性,尼采将之称为权力意志。但尼采认为,只有伟人才有强大的权力意志,其他人的忽略不计。
海德格尔的个人不满足于被忽略不计。真的吗?海德格尔区分了做真正自己的那种人和常人。虽然海德格尔不把做真正自己的那种人标识为伟人,而是几乎向一切人在呼吁,但我们仍有理由怀疑这样的人到底有多少。
海德格尔为什么能无视这种区别,而是相信一切人都有做真正自己的可能性?因为海德格尔是从一切人必然有的那个可能性——死——出发来考虑问题的。孔子却刻意遮蔽这一人的最根本的可能性(“未知生焉知死”),为什么?
如果人被剥夺了现在的种种现成属性,而纯粹从一个未来的没有终点的终点的可能性来规定自身,这种规定如何可能,这种规定下的一个人到底成了一个什么样的人?
虽然我们明确知晓,海德格尔的说法有九分类似于圣保罗在《帖撒罗尼迦前书》中的说法,但却有一分迥然不同。这一分就是:圣保罗那里有一个上帝,而在海德格尔,我们却只看到了虚无。海德格尔敢如此做的理由是:上帝死了。
从这点来看,圣保罗倒更像《大学》所云“在止于至善”,而海德格尔倒更像卢梭所谓“纯粹存在的快感”。因为,终于,海德格尔说,那个对人而言最后最确定的可能性带给人的唯一启示是——泰然任之。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