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分别”与“无分别”之正义
“分别”与“无分别”之正义
“分别”与“无分别”实际在说八识心王的法性,依八识心王而说蕴处界,依蕴处界而说有三自性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若能够亲证八识心王自性后才可证三种自性,才能了知三无性——相无自性性、生无自性性、胜义无自性性。欲修学佛法者须从自身八识心王法性上开始熏修,只有亲证第八识才能了知八识心王法性,才能了知分别与无分别之真义。
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中开示说:“以一切法本来唯心,实无分别,以不觉故分别心起,见有境界,名为无明;心性本净,无明不起,即于真如立大智慧光明义;若心性见境,则有不见之相,心性无见、则无不见,即于真如立遍照法界义。” “一切法本来唯心”与“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义理一样,因为一切法本由真如心所造,只是依表相上看来似乎是不同的法。真如本心藉由各种因缘出生了色身及受想行识,具足了每个人的五阴十八界,由于有众生十八界的运作而直接与间接出生了世间万法,如经所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一切法唯心所生即是万法摄归于如来藏,一切法本来就如同摩尼宝珠的影子,本是在如来藏心体表面上显现及运作的,即一切法与如来藏非一非异。所谓“一切法本来唯心,实无分别”,一切法上的分别,其实都是心真如在分别心真如自己而已:真如心体出生了六根、六尘、六识,六识则在六尘上来做分别,而六尘亦是心真如自身所显现的法,所以能分别与所分别都只是在分别自心所出生的法罢了。因此无始以来众生都没离开过自己如来藏的法,从未接触过外法,只是活在如来藏自身的内相分当中,依真如佛性来说从未有过分别。
“以不觉故,分别心起,见有境界,名为无明。”由于众生没有觉悟的缘故,使得分别心生起,不断地对自心所现各种六尘境界起分别,生起各种的分别性以后,就会领受各种色声香味触法的境界而将六尘万法的境界当做真实有;将所触内六尘当做外境六尘,在这种虚妄境界中因意识的分别性而不断取境分别而生各种执著与贪爱,于依他起性上起遍计所执,此即为无明之的熏习流转生死之因;正如《解深密经》所说“如是于依他起自性及圆成实自性上,执着遍计所执自性。由是因缘,生当来世依他起自性。由此因缘,或为烦恼杂染所染,或为业杂染所染,或为生杂染所染,于生死中长时驰骋。”由于意根不断执取意识在内相分(如来藏所现)法尘上所作分别(遍计所执),如是因缘即生来世能分别万法的六识心(依他起性),而轮转生死不断。不知道这个道理者即是持无明者,如《阿含经》开示“知即是明,不知即是无明。”
“菩萨于一切境界当中不知不见,诸佛于一切境界中不知不见。”不知不见者即是涅槃实际的境界,不见者才是真见之大智慧光明境界,大智慧光明即是第八识如来藏的真实体性。“若心性见境,则有不见之相,心性无见、则无不见,即于真如立遍照法界义。”如果有一个能够见到境界的心就一定会有不见心第八识真如心体,祂从不见六尘不分别六尘中的一切法;但一切法皆为这个无分别心所生,这只有明心见性的菩萨才能够实际观察实证。菩萨因证法界实相心如来藏有了根本无分别智,依根本无分别智修行而有别相智及后得无分别智、道种智乃至佛地的一切种智。因此修学佛法的关键首先从八识心王的亲证入手,了知真心与妄心的体性,明白八识心王是真心妄心和合运作的,第八识真心永远不住六尘不在六尘上不分别,而妄心七转识永远只是在六尘上作分别,即使在一念不生及离念灵知的时候也是有分别性的,非是真心涅槃的无分别境界;有的法师开示说:将妄心修到一念不生无分别的时候就是清净心。或是说:那个会听法的心就是真如佛性。意识心的分别性是本有的,即使修到意识的极细心非想非非想的境界也还是有意识心所法,有定境法尘的境界可以了知的,因此无论各种意识的变相境界多么胜妙都是生死轮回之法,若认为此心修炼可以入涅槃而解脱或是成佛,都将是煮沙成饭终不可得。
《维摩诘经》佛言:“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故。不会是菩提,诸入不会故。”《金刚三昧经》讲“无分别中能广分别”,第八识真如心虽离见闻觉知但祂有圆满成就诸法的功德;祂出生了众生十八界了知六尘万法的功能差别,将外相分六尘变现内相分使众生的六识心可以了知;祂具有无分别的体性,可将因果定律如实的记录实现;祂因有六尘之外的另一种能见而无所不见,鉴照法界而随缘应物。。。等等。
弥勒菩萨开示说:“分别是识,无分别是智。依识染,依智净。染有生死,净无诸佛。”依分别之心找到第八识无分别心,从而依无分别心的清净体性修除七转识心的污染体性“依无所住而生其心”,转识成智,如此才是佛菩提道的真谛。
“分别”与“无分别”实际在说八识心王的法性,依八识心王而说蕴处界,依蕴处界而说有三自性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若能够亲证八识心王自性后才可证三种自性,才能了知三无性——相无自性性、生无自性性、胜义无自性性。欲修学佛法者须从自身八识心王法性上开始熏修,只有亲证第八识才能了知八识心王法性,才能了知分别与无分别之真义。
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中开示说:“以一切法本来唯心,实无分别,以不觉故分别心起,见有境界,名为无明;心性本净,无明不起,即于真如立大智慧光明义;若心性见境,则有不见之相,心性无见、则无不见,即于真如立遍照法界义。” “一切法本来唯心”与“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义理一样,因为一切法本由真如心所造,只是依表相上看来似乎是不同的法。真如本心藉由各种因缘出生了色身及受想行识,具足了每个人的五阴十八界,由于有众生十八界的运作而直接与间接出生了世间万法,如经所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一切法唯心所生即是万法摄归于如来藏,一切法本来就如同摩尼宝珠的影子,本是在如来藏心体表面上显现及运作的,即一切法与如来藏非一非异。所谓“一切法本来唯心,实无分别”,一切法上的分别,其实都是心真如在分别心真如自己而已:真如心体出生了六根、六尘、六识,六识则在六尘上来做分别,而六尘亦是心真如自身所显现的法,所以能分别与所分别都只是在分别自心所出生的法罢了。因此无始以来众生都没离开过自己如来藏的法,从未接触过外法,只是活在如来藏自身的内相分当中,依真如佛性来说从未有过分别。
“以不觉故,分别心起,见有境界,名为无明。”由于众生没有觉悟的缘故,使得分别心生起,不断地对自心所现各种六尘境界起分别,生起各种的分别性以后,就会领受各种色声香味触法的境界而将六尘万法的境界当做真实有;将所触内六尘当做外境六尘,在这种虚妄境界中因意识的分别性而不断取境分别而生各种执著与贪爱,于依他起性上起遍计所执,此即为无明之的熏习流转生死之因;正如《解深密经》所说“如是于依他起自性及圆成实自性上,执着遍计所执自性。由是因缘,生当来世依他起自性。由此因缘,或为烦恼杂染所染,或为业杂染所染,或为生杂染所染,于生死中长时驰骋。”由于意根不断执取意识在内相分(如来藏所现)法尘上所作分别(遍计所执),如是因缘即生来世能分别万法的六识心(依他起性),而轮转生死不断。不知道这个道理者即是持无明者,如《阿含经》开示“知即是明,不知即是无明。”
“菩萨于一切境界当中不知不见,诸佛于一切境界中不知不见。”不知不见者即是涅槃实际的境界,不见者才是真见之大智慧光明境界,大智慧光明即是第八识如来藏的真实体性。“若心性见境,则有不见之相,心性无见、则无不见,即于真如立遍照法界义。”如果有一个能够见到境界的心就一定会有不见心第八识真如心体,祂从不见六尘不分别六尘中的一切法;但一切法皆为这个无分别心所生,这只有明心见性的菩萨才能够实际观察实证。菩萨因证法界实相心如来藏有了根本无分别智,依根本无分别智修行而有别相智及后得无分别智、道种智乃至佛地的一切种智。因此修学佛法的关键首先从八识心王的亲证入手,了知真心与妄心的体性,明白八识心王是真心妄心和合运作的,第八识真心永远不住六尘不在六尘上不分别,而妄心七转识永远只是在六尘上作分别,即使在一念不生及离念灵知的时候也是有分别性的,非是真心涅槃的无分别境界;有的法师开示说:将妄心修到一念不生无分别的时候就是清净心。或是说:那个会听法的心就是真如佛性。意识心的分别性是本有的,即使修到意识的极细心非想非非想的境界也还是有意识心所法,有定境法尘的境界可以了知的,因此无论各种意识的变相境界多么胜妙都是生死轮回之法,若认为此心修炼可以入涅槃而解脱或是成佛,都将是煮沙成饭终不可得。
《维摩诘经》佛言:“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故。不会是菩提,诸入不会故。”《金刚三昧经》讲“无分别中能广分别”,第八识真如心虽离见闻觉知但祂有圆满成就诸法的功德;祂出生了众生十八界了知六尘万法的功能差别,将外相分六尘变现内相分使众生的六识心可以了知;祂具有无分别的体性,可将因果定律如实的记录实现;祂因有六尘之外的另一种能见而无所不见,鉴照法界而随缘应物。。。等等。
弥勒菩萨开示说:“分别是识,无分别是智。依识染,依智净。染有生死,净无诸佛。”依分别之心找到第八识无分别心,从而依无分别心的清净体性修除七转识心的污染体性“依无所住而生其心”,转识成智,如此才是佛菩提道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