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三姐唱山歌
周末对我来说最大的幸福就是可以睡到自然醒,于是今天醒来睁开眼一看居然10点了,当然,我也没有昏睡的跟猪一样啦,期间听见了楼下若干车车突突而过,还有2次车子的警报声(也不知道哪个家伙那么担心ta的爱车,警报设置的这么灵敏),但从醒来到起床中间间隔了一个小时,O(∩_∩)O哈哈~
起来后发现居然出太阳啦,虽然床上刷豆瓣时看见多多说今天是个不错的天气,但没想到居然出太阳了,太开心了,这种欢快的心情只有勤劳的家庭主妇才能理解呀。所以我洗漱完毕后,打算实施今天最重要的两项工作:洗衣服、打扫卫生---联系钟点工,约好时间。这样,在阳光沐浴中,快乐阿唐把衣服分开塞进洗衣机,并开始收那些已经干了的衣服--如果不是没有地方挂新洗的衣服,我多么希望再洗一遍晒一下啊。
收下了后发现有两件捏着还有点潮,但外面晾衣杆上已经给他们容身之处了,于是拿进俺的睡房,将他们铺在阳光照射下的床上。记得在拉美、巴基斯坦(似乎是这些国家),都看见很多人在河边洗衣服,然后把洗完的衣服铺在河边的草地或者河岸边的堤坝上,有时候洗完了衣服,人也跟衣服躺在一起,晒太阳。现在我的衣服也躺在我的床上了,我也很想和他们一起躺着呀,可惜我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哎,做人真可怜。
在洗衣服的空余,给自己烧了壶水,喝茶!!早上一杯茶对我很重要,特别是周末,相比之下,吃饭都是次要的,所谓可以少吃一顿,不可少喝一杯!!记得李娟写牧场上的生活,大家没事就坐在一起喝茶,喝茶的时候可以说很多话,也可以啥也不说,默默喝茶就好了,一切都是这样的理所应当。
对了,口水了这么久,发现和我的标题一点关系都没有呀,赶紧拉回来。
----------------------------------------------------回归主题的回归线------------------------------------------------------------
为啥要提到刘三姐呢,因为在中午时分,在钟点工阿姨到来前,我开始煮面条,吃今天的第一顿饭(已经喝了2杯茶),吃饭的时候最大的消遣就是看电视,从CCTV9看了会世界美景后一路跳到央视音乐台,正在放《刘三姐》,没错,就是唱山歌的刘三姐,小时候没事干我哥就要哼哼几句,特别是和刘三姐对歌的那几个酸秀才的唱段,有时候还要自创一些词句。在那个物质、精神粮食都很少的年代,刘三姐,阿诗玛给了我们多少美的回忆啊,以至于我总是认为少数民族不干活,就知道唱歌,那他们吃啥呢?小时候很为此担忧过呀--我是多么善良的一个孩子呀,自我感叹一把。
虽然是半路插入,但精彩段落一点都没拉下,从莫老爷要求刘三姐他们不许唱歌开始,进入到对歌的高潮段落,真是太好看了,唱的真好听呀,歌词那么生活化,拍的又那么自然,让人忍不住跟着手舞足蹈。
歌词,音乐都那么棒,桥段设计的又那么自然,按照那个年代的惯例,肯定是做了大量的采风工作,精心构思和讨论后,而且经过漫长的制作过程的--和现在的快餐电影相比,那时候的作品真是精雕细琢啊,演员要首先去体验生活,充分理解人物,然后才会开拍,一部电影拍个3,5年是常事,但人物刻画的也是能经受岁月敲打的。那时候的人特别注重眼神和表情的刻画,摄影也经常给人物面部特写,眼部特写,如果没有深刻的生活体验是很难达到的。
所以,经过这样精雕细琢出来的刘三姐是质朴的,活生生的,眼神都会演戏的,但又极有生命力。在写这个日志的时候,又顺便去查了资料,主演黄婉秋当年只有17岁,怪不得这么有青春活力啊,导演真是会挑人。而负责音乐的是是我以前提过再提,敬佩不已的雷振邦先生,关键是,编剧居然是乔羽爷爷,当然,作为著名的词作家,他老人家包了全部的歌词,怪不得那么活泼又生动呢。
好的东西是能经受住时间考验,历久弥新的。看刘三姐,听刘三姐,虽然电影的画质没法和现在的片子相比,但片子里散发出的生命力和质朴的活力是现在的片子很难企及的。更别提某大师的艺术大作:印象-刘三姐了,哎~
在结束了最精彩的锻炼后,插入了广告,音乐台后续还要放《阿诗玛》,放《音乐之声》,都是没有国界,没有时间限制的好电影啊。其实我还能遇到,感受音乐之美,生命之美。
说明一下:按照现在的科技水平,想看个片子,特别是已经这么古老的电影,随便网上一搜就出来大把,但我为什么喜欢去电视上“碰”。因为这样无意中遇到是一种惊喜,就好像有个朋友,我知道ta一直存在,就在我身边,课我不会刻意去找ta,我更喜欢无意中在街上,公园里遇到,这种无意的相遇更让觉得快乐和惊喜,我喜欢这种随意的缘分,如同你我。
起来后发现居然出太阳啦,虽然床上刷豆瓣时看见多多说今天是个不错的天气,但没想到居然出太阳了,太开心了,这种欢快的心情只有勤劳的家庭主妇才能理解呀。所以我洗漱完毕后,打算实施今天最重要的两项工作:洗衣服、打扫卫生---联系钟点工,约好时间。这样,在阳光沐浴中,快乐阿唐把衣服分开塞进洗衣机,并开始收那些已经干了的衣服--如果不是没有地方挂新洗的衣服,我多么希望再洗一遍晒一下啊。
收下了后发现有两件捏着还有点潮,但外面晾衣杆上已经给他们容身之处了,于是拿进俺的睡房,将他们铺在阳光照射下的床上。记得在拉美、巴基斯坦(似乎是这些国家),都看见很多人在河边洗衣服,然后把洗完的衣服铺在河边的草地或者河岸边的堤坝上,有时候洗完了衣服,人也跟衣服躺在一起,晒太阳。现在我的衣服也躺在我的床上了,我也很想和他们一起躺着呀,可惜我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哎,做人真可怜。
在洗衣服的空余,给自己烧了壶水,喝茶!!早上一杯茶对我很重要,特别是周末,相比之下,吃饭都是次要的,所谓可以少吃一顿,不可少喝一杯!!记得李娟写牧场上的生活,大家没事就坐在一起喝茶,喝茶的时候可以说很多话,也可以啥也不说,默默喝茶就好了,一切都是这样的理所应当。
对了,口水了这么久,发现和我的标题一点关系都没有呀,赶紧拉回来。
----------------------------------------------------回归主题的回归线------------------------------------------------------------
为啥要提到刘三姐呢,因为在中午时分,在钟点工阿姨到来前,我开始煮面条,吃今天的第一顿饭(已经喝了2杯茶),吃饭的时候最大的消遣就是看电视,从CCTV9看了会世界美景后一路跳到央视音乐台,正在放《刘三姐》,没错,就是唱山歌的刘三姐,小时候没事干我哥就要哼哼几句,特别是和刘三姐对歌的那几个酸秀才的唱段,有时候还要自创一些词句。在那个物质、精神粮食都很少的年代,刘三姐,阿诗玛给了我们多少美的回忆啊,以至于我总是认为少数民族不干活,就知道唱歌,那他们吃啥呢?小时候很为此担忧过呀--我是多么善良的一个孩子呀,自我感叹一把。
虽然是半路插入,但精彩段落一点都没拉下,从莫老爷要求刘三姐他们不许唱歌开始,进入到对歌的高潮段落,真是太好看了,唱的真好听呀,歌词那么生活化,拍的又那么自然,让人忍不住跟着手舞足蹈。
歌词,音乐都那么棒,桥段设计的又那么自然,按照那个年代的惯例,肯定是做了大量的采风工作,精心构思和讨论后,而且经过漫长的制作过程的--和现在的快餐电影相比,那时候的作品真是精雕细琢啊,演员要首先去体验生活,充分理解人物,然后才会开拍,一部电影拍个3,5年是常事,但人物刻画的也是能经受岁月敲打的。那时候的人特别注重眼神和表情的刻画,摄影也经常给人物面部特写,眼部特写,如果没有深刻的生活体验是很难达到的。
所以,经过这样精雕细琢出来的刘三姐是质朴的,活生生的,眼神都会演戏的,但又极有生命力。在写这个日志的时候,又顺便去查了资料,主演黄婉秋当年只有17岁,怪不得这么有青春活力啊,导演真是会挑人。而负责音乐的是是我以前提过再提,敬佩不已的雷振邦先生,关键是,编剧居然是乔羽爷爷,当然,作为著名的词作家,他老人家包了全部的歌词,怪不得那么活泼又生动呢。
好的东西是能经受住时间考验,历久弥新的。看刘三姐,听刘三姐,虽然电影的画质没法和现在的片子相比,但片子里散发出的生命力和质朴的活力是现在的片子很难企及的。更别提某大师的艺术大作:印象-刘三姐了,哎~
在结束了最精彩的锻炼后,插入了广告,音乐台后续还要放《阿诗玛》,放《音乐之声》,都是没有国界,没有时间限制的好电影啊。其实我还能遇到,感受音乐之美,生命之美。
说明一下:按照现在的科技水平,想看个片子,特别是已经这么古老的电影,随便网上一搜就出来大把,但我为什么喜欢去电视上“碰”。因为这样无意中遇到是一种惊喜,就好像有个朋友,我知道ta一直存在,就在我身边,课我不会刻意去找ta,我更喜欢无意中在街上,公园里遇到,这种无意的相遇更让觉得快乐和惊喜,我喜欢这种随意的缘分,如同你我。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