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啊,你怎么办,如果我死去?
里尔克有一首诗,叫《神啊,你怎么办,如果我死去?》,译者是熊秉明:
你怎么办?神啊!如果我死去?
我是你的水瓶,如果我破裂了?
我是你的酒浆,如果我已腐坏?
我是你的衣裳,你的职务,
你失去了我,也就失去了意义。
没有我,你将没有归宿,
找不到温暖与亲切的接待。
我是你的草鞋,你的劳倦的双足,
将赤裸着跋涉远行,为了寻回我。
你的风氅也将失落,
我以温暖的两颊去承受
你的注视。像软枕一样。
你的眼光将长久寻找我,
终于在夕阳西下时,
迷失在荒茫的石垒之间。
人之不存,神将焉附?无我世界,哪管洪水滔天?科马克·麦卡锡的小说《路》,探讨的就是人的世界毁灭后、人灭亡后,神的何去何从。人的路走到了尽头,神的路在何方?
小说出版于06年9月,是科马克·麦卡锡的第十本小说,讲述核战争之后,一对幸存的父子的长途跋涉,这小说被视为他最精彩的作品,后来获得普利策小说奖,还被欧普拉·温弗莉选为“欧普拉书友会”的推荐图书。稍晚一点,又有科恩兄弟将他的小说改编为电影《老无所依》,为2008年提供了一部最值得铭记的电影,也为科马克·麦卡锡的小说提供了一个可视可感的形象,然后是索尔·贝娄奖、《娱乐周刊》二十五年“新经典”榜单的百佳图书第一位,说实话,这一切来得晚了点,对于一个即将八十岁的老人来说,即便牙还在,也有了大饼,又能吃多久?
但对于读者来说,一个被长期搁置、冷落、在最后关头才获得重视的作家,无疑是个最好的礼物,他有才华有抱负却不被认识,所以胸中有块垒,这保证了他的作品是不平顺的、惨烈的、跌宕的,而不是油光水滑的,他长期处于贫困之中,这保证了他的作品离生活的地面不太远,他四处流浪,确保了小说中的细节是有来路的,而非闭门造车所成就的,他的时间不值钱,所以他有的是时间竭力打磨每个字句,而不是提供速成速朽之作。瓶子里的魔鬼因为被放出来得太晚而心怀怨恨,动辄要吃人,它被放出来,是场灾难,而一个太晚才被放出生活魔瓶的好作家,却常常是我们的福祉。就像科马克·麦卡锡。
《路》就有那股子极端的、沉到底的、灰了心的气质。长期置身于生存第一线的老作家,在小说的世界里,将全人类都置于一种不堪的境地,核战争过后,人类濒临灭亡,文明给人类生存的意义所赋予的那些花边和缓冲地带,全都被剥蚀干净,少数幸存者得靠活下去的本能活下去,生的内容简化为寻找食物、栖息地、避免被杀被吃。地图破损了,可以阅读的只有旧报纸,神和人的一切成果都行将不存在了。
那么,神被放到了什么位置?信念呢?希望呢?爱呢?书中的主人公——父亲明确了它们的位置:“第一要保持警惕,第二才是怀有信念。”因为人的灭亡,神被搁置了,因为人的灭亡,神失去了所指,因为人的灭亡,神无处依附,“整个世界浓结成一团粗糙的、容易分崩离析的实体。各种事物的名称缓缓伴着这些实体被人遗忘。色彩。鸟儿的名字。食物的名字。最后,人们原本确信存在的事物的名称,也被忘却了。……神圣的格言已失去了所指及其现实性。”
找到前人留下的食物,即将开饭时,父亲教导孩子,要感谢留下食物的人,而非神,遇到需要搭救的人时,父亲教导孩子,如果搭救他们,自己就有丧生的可能,一切依据生存进行调整,神的存在被淡化,神性近乎不存在,而在另外一些人身上,神从来没存在过,他们迅速退化到吃人、依靠暴力豢养奴隶的地步。
但近乎不存在,不等于真的不存在了,父亲对孩子的那种爱,是神性的,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保持文明生活遗留下的习惯——想尽一切办法洗热水澡、刷牙,是神性的,反复反省自己“是不是好人”,是神性的,在吃人者逼近时将子弹上膛,追求死的尊严,也是神性的,那种日复一日的行走,是神性的。只待时间和地点吻合,这被压制的神性就会大规模地复苏。当然,前提是,到那时,火种还没有完全消失,罐装食品还没被吃完——在《路》里,神和食物一样,都储存在所剩无几的罐装食品里。所幸的是,在父亲死后(我将他视为神性退居第二这个过渡时期的象征),孩子终于与另外一些持有火种的人汇合。
而且,在最后,女性出现了。在小说的开始,女性的代表——孩子的母亲自杀了,而在小说的结尾,女性又出现了,人类世界温和的一面、生命延续的希望终于登场了。
即便沉郁如科马克·麦卡锡,也得给出技术性的希望:活下去,随身携带着火种和神,等待神的重新君临、转移和交接:“她说上帝的呼吸就是他爸爸的呼吸,虽然上帝的呼吸会从一个人转移到另一个人身上,直至天荒地老。”所以有人说,《路》是一本启示录一样的书,尽管所有的启示其实都是技术性的,但它却使神和我们一起活下去,互为依傍。我们随身携带着神,不问,不说,只是像《路》中的人那样,面无表情地走下去。
你怎么办?神啊!如果我死去?
我是你的水瓶,如果我破裂了?
我是你的酒浆,如果我已腐坏?
我是你的衣裳,你的职务,
你失去了我,也就失去了意义。
没有我,你将没有归宿,
找不到温暖与亲切的接待。
我是你的草鞋,你的劳倦的双足,
将赤裸着跋涉远行,为了寻回我。
你的风氅也将失落,
我以温暖的两颊去承受
你的注视。像软枕一样。
你的眼光将长久寻找我,
终于在夕阳西下时,
迷失在荒茫的石垒之间。
人之不存,神将焉附?无我世界,哪管洪水滔天?科马克·麦卡锡的小说《路》,探讨的就是人的世界毁灭后、人灭亡后,神的何去何从。人的路走到了尽头,神的路在何方?
小说出版于06年9月,是科马克·麦卡锡的第十本小说,讲述核战争之后,一对幸存的父子的长途跋涉,这小说被视为他最精彩的作品,后来获得普利策小说奖,还被欧普拉·温弗莉选为“欧普拉书友会”的推荐图书。稍晚一点,又有科恩兄弟将他的小说改编为电影《老无所依》,为2008年提供了一部最值得铭记的电影,也为科马克·麦卡锡的小说提供了一个可视可感的形象,然后是索尔·贝娄奖、《娱乐周刊》二十五年“新经典”榜单的百佳图书第一位,说实话,这一切来得晚了点,对于一个即将八十岁的老人来说,即便牙还在,也有了大饼,又能吃多久?
但对于读者来说,一个被长期搁置、冷落、在最后关头才获得重视的作家,无疑是个最好的礼物,他有才华有抱负却不被认识,所以胸中有块垒,这保证了他的作品是不平顺的、惨烈的、跌宕的,而不是油光水滑的,他长期处于贫困之中,这保证了他的作品离生活的地面不太远,他四处流浪,确保了小说中的细节是有来路的,而非闭门造车所成就的,他的时间不值钱,所以他有的是时间竭力打磨每个字句,而不是提供速成速朽之作。瓶子里的魔鬼因为被放出来得太晚而心怀怨恨,动辄要吃人,它被放出来,是场灾难,而一个太晚才被放出生活魔瓶的好作家,却常常是我们的福祉。就像科马克·麦卡锡。
《路》就有那股子极端的、沉到底的、灰了心的气质。长期置身于生存第一线的老作家,在小说的世界里,将全人类都置于一种不堪的境地,核战争过后,人类濒临灭亡,文明给人类生存的意义所赋予的那些花边和缓冲地带,全都被剥蚀干净,少数幸存者得靠活下去的本能活下去,生的内容简化为寻找食物、栖息地、避免被杀被吃。地图破损了,可以阅读的只有旧报纸,神和人的一切成果都行将不存在了。
那么,神被放到了什么位置?信念呢?希望呢?爱呢?书中的主人公——父亲明确了它们的位置:“第一要保持警惕,第二才是怀有信念。”因为人的灭亡,神被搁置了,因为人的灭亡,神失去了所指,因为人的灭亡,神无处依附,“整个世界浓结成一团粗糙的、容易分崩离析的实体。各种事物的名称缓缓伴着这些实体被人遗忘。色彩。鸟儿的名字。食物的名字。最后,人们原本确信存在的事物的名称,也被忘却了。……神圣的格言已失去了所指及其现实性。”
找到前人留下的食物,即将开饭时,父亲教导孩子,要感谢留下食物的人,而非神,遇到需要搭救的人时,父亲教导孩子,如果搭救他们,自己就有丧生的可能,一切依据生存进行调整,神的存在被淡化,神性近乎不存在,而在另外一些人身上,神从来没存在过,他们迅速退化到吃人、依靠暴力豢养奴隶的地步。
但近乎不存在,不等于真的不存在了,父亲对孩子的那种爱,是神性的,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保持文明生活遗留下的习惯——想尽一切办法洗热水澡、刷牙,是神性的,反复反省自己“是不是好人”,是神性的,在吃人者逼近时将子弹上膛,追求死的尊严,也是神性的,那种日复一日的行走,是神性的。只待时间和地点吻合,这被压制的神性就会大规模地复苏。当然,前提是,到那时,火种还没有完全消失,罐装食品还没被吃完——在《路》里,神和食物一样,都储存在所剩无几的罐装食品里。所幸的是,在父亲死后(我将他视为神性退居第二这个过渡时期的象征),孩子终于与另外一些持有火种的人汇合。
而且,在最后,女性出现了。在小说的开始,女性的代表——孩子的母亲自杀了,而在小说的结尾,女性又出现了,人类世界温和的一面、生命延续的希望终于登场了。
即便沉郁如科马克·麦卡锡,也得给出技术性的希望:活下去,随身携带着火种和神,等待神的重新君临、转移和交接:“她说上帝的呼吸就是他爸爸的呼吸,虽然上帝的呼吸会从一个人转移到另一个人身上,直至天荒地老。”所以有人说,《路》是一本启示录一样的书,尽管所有的启示其实都是技术性的,但它却使神和我们一起活下去,互为依傍。我们随身携带着神,不问,不说,只是像《路》中的人那样,面无表情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