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的焦虑》读书会内容整理
《身份的焦虑》读书会内容整理
致谢:
此处再次致谢小墨免费提供场地和茶水、零食。也感谢大家贡献宝贵的周末来参加读书会。
小小反省:
对于《身份的焦虑》这本书,我从11.8号开始看,大约8天看完,一周细致梳理。到12.1周六举办读书会之前,还阅读过《爱的艺术》《单向度的人》作为参考。读书会之前一周时间基本是整理相关读书笔记,然后群发。
不过举办读书会本身稍微和自己心愿有偏差。若讲深了,缺乏全体成员互动,因为一部分读者完全读完的信息有限;讲解到了后段我也放开了集中于文本本身的约束,“身份的焦虑”转为了“教育幼儿的焦虑”主题,这方面我只能说我驾驭主题的能力欠缺,不能结合两位妈妈的话题把问题重新聚焦主题。
当然这样的讨论也有意义,读书求知的最终目的也还是为了真正解决生命当中的疑惑,我不曾结婚生子,而两位妈妈的孩子在茁壮成长当中,她们的生命重心放在孩子身上,所以她们的能量聚焦于此,可以理解。好在有leanne和臧兄 对于儿童心理有研究,帮我圆场,也将家庭烦恼提升出教育意义。
此次读书会忘记录音,所做笔记也不够整全,不过还是尽力依照条理梳理出来。
自我介绍(略)
花姐、早早、leanne、臧、虾米、鸢尾、韩
韩介绍全书框架
首先,“身份”的定义,先前我自己的概述当中过于简略,“活给别人看”这个说法,或许是与“identity”对比,才比较明显。而作者德波顿的定义又比较零散,不紧凑。
臧介绍了吉登斯的定义,“身份”是个体的社会角色丛与社会资源之间的交集,每个人能够运用自己社会角色调动各种有形无形资源,合乎社会评价、带来自我满足。因此这个概念比起上述定义就不再局限于主观心理感受,因为一个人如果具备精英身份,即使他内心谦逊或者不甘愿,他依旧会掌控话语权等资源,他人初步接触也主要依据其身份判断他。“身份”的背后有极其庞大的社会权力阶层的划分以及主流意识形态的“合法性”表述。
全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焦虑起因,第二部分介绍解决方法。
第一部分的焦虑起因的五章,分别说明,1、每个人内心深处渴望社会认同与关爱,才会奋力去追求身份,这是个人主观原因。2、另外周边的社会也会有集体无意识的“势利”群体,他们的观念或许受到各种信息的塑造,会有意识无意识的认同某些身份标准,比如当下主要把物质财富和人的价值等同。这种集体心理,是每个个体难以抗拒的,最多只能相对的“切断联系”。3、詹姆士列的那个自尊公式,也说明了每个人的自我评价或许会随着内心的期望或者欲望的膨胀而不断降低,尽管他可能比祖辈的人过得还好,尽管他比其余阶层的人过得好,但是因为期望的扩大,他反而不幸福。4、现今社会的“精英选拔制度”比起以往的血统继承制度要相对公平很多,于是这样制度的合理性被不断夸大、神化,最终变为“精英崇拜”,一个人如果经济不成功,很多人就会把这个人的价值贬到最低。5、第一轮批判精英崇拜的意识形态教条,经济领域,产品更新迅速,竞争激烈存,每个个体宏观经济的动荡和微观经济的调整,办公室内部还有政治斗争,个体还会遭遇很多坏运气,这些组合的原因都可能导致个体在经济领域不成功。后文的第二部分则是多轮辩论。
第二部分
一、 哲学,其实还是对于他人评价,“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二、 艺术,在深入各文艺作品的细节的品评当中,不再轻易把人简单化、符号化,尽力体谅个体遭遇命运、性格缺陷时候的挣扎。
三、 政治,梳理不同时代的成功价值观变迁
四、 基督教比如1、死之降至,会剥夺一切身外之物,会让人反思这些焦虑是否值得。2、旅行当中,见到壮美之自然、历史遗迹的废墟,让个体之人感慨自己在广阔空间、历史长河当中,宛若沧海一粟,于是就很难觉得别人多几毫米少几毫米又多么不得了。以上这两个观点,并非基督教所独有,比如希腊化时代的斯多格派和伊壁鸠鲁派都很强调内心生活的重要,我上面这第二条概括,也很接近 中国北宋的苏东坡的《赤壁赋》。3、基督教的理念、仪式以及延伸的文艺作品,建筑艺术等带来的社会功能意义。
五、 波西米亚, 后文结合 福柯、弗洛姆来对照谈论。
谈对此书感想:
早早:我接触过心理学,我认为当一个人的社会位置和自我评价不一致时,他如果认可主流价值观,但暂时不能实现这些价值时,他就会产生焦虑。
我的学生曾经问我:如何让自己最具有竞争力?我的回答:让自己具备最受到竞争的能力。
当然,每个人不只有经济方面的需求,依据马斯洛的需求五层次学说,解决焦虑的方法,可能在于从经济、知识、心灵世界等各方面得到提升和发展。
只有在意主流价值观,这个人才会提升。
鸢尾:
我认为包括身份的焦虑的任何焦虑都来自于不安全感。若在安全感范围内,其实也不那么明显。
花姐:
“身份”这个概念涉及的需求,是超过了基本的生存、安全方面的需求的,更多在于精神追求。比如书中提到,很多奢侈品可能实用功能与普通产品类似,但是这奢侈品带来另外的心理满足,维持了社会当中的体面。
当然,可能很多人的身份的焦虑在于我是否活得和主流社会保持一致。不过还是有类似梭罗这样的注重精神生活的人,他们可能最焦虑是,我是否按照我自己的活法而活。当然每个个体介入社会,都有身不由己,依靠某些社会标准过生活,但是这种活法和自己理想的活法或多或少有差距,这种差距或许就导致了身份的焦虑。
早早:
我很认同,比如我们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外面有工作。家庭和事业都有重要的社会角色,有时候忙的时候会顾此失彼,在两种角色当中都有焦虑。
鸢尾:
不过我现在刚毕业不久,可能更加喜欢一个人独处,就不那么在意社会评价,然后不喜欢其余人来打扰我自己独处的空间。
Leanne:
(简述全书框架)此书的不足之处在于过分强调外部因素带来焦虑,而且他引用那个自尊的公式已经是很老的范式,现在心理学有更好的框架来解释。
【我个人认为,德波顿引用这个公式在于借用这个公式来说明 每个人的期望如何因为意识形态、商品广告、社会教育等渠道的影响不断膨胀,这也是展开相关论述的一个关节。】
德波顿此书的重要内容,是如何来排解外界带来焦虑,而没有着重于如何改善“自我图示”。其实焦虑本身是中立的,适度的焦虑促使人上进,只是焦虑过度才会影响生活。
【德波顿的此书的确很多力气应对于如何来辩驳外来的诸多观念,至于内心的“自我图示”,接触很少,我甚至对概念都不甚清晰。】
举例生气由老板转移到员工、到员工妻子、到员工儿子、到员工的宠物狗。
花姐:
其实焦虑的来源还在于社会评价体系太过单一,每个人自我评价体系不见得和社会评价体系相容。现代社会比起以往多了很多“白手起家致富”的条件,然后社会当中会充斥“你该行却没有行,肯定就是道德、能力存在缺陷”的声音。
臧:
其实“身份的焦虑”的问题,也是一个“现代性问题”。
在现代社会之前,并没有整齐划一的成功标准,古典社会是以“德性”而非“物质财富”作为评价标准。不同的社会阶层有不同的德性标准,比如武士要忠心勇敢,农夫来勤俭等。
进入现代社会以后,表面的社会等级制度被打破,社会流动性的确增强了。但是当资产阶级掌握了话语权以后,就会把“身份标准”单一化。但是每个时代,真正的有钱人毕竟有限,但是这样的社会又制造出人人都可以努力变首富的神话,最终加剧寻常人的焦虑。施特劳斯等人也提倡“回归古典”。
至于“波西米亚”,可能是一种小圈子的亚文化。和主流文化保持一定的距离,保持自己旺盛的生命力,拒绝那种科层制。
韩:
不过,德波顿的“波西米亚”的定义几乎都是否定性的定义,比如“在某些方面并不符合资产阶级的体面原则的人”“他们对资产阶级所代表的几乎所有东西极端唾弃,并对自己能够对资产阶级口诛笔伐充满了自豪。”德波顿甚至把充满自我节制的梭罗,和放浪形骸的1917年“格林威治村”艺术家都列入“波西米亚”。
其实,弗洛姆在《爱的艺术》第四章就提到任何艺术的前提都需要 自律、全神贯注、耐心、投入生命力、言传身教、基本功。而自律放在首要地点,这种自律是在工作、休闲都能够保持注意力集中,不散漫。如此才有可能在创作过程当中,物我一体,超越异化的劳动。至于爱的艺术,还需要能够超越自恋,变得客观理性,不再以自我为中心。具备自主健全的信念---相信自我、他人(包括子女和全社会)的变好的潜力,具备勇气去实践这些信念。弗洛姆认为健全的社会当中,没有异化的劳动,人与人之间充满健全之爱,当然合乎他的理想的社会,身份的焦虑不会如同当下的社会这样严重。
那么结合弗洛姆的 观点来看,德波顿罗列的“波西米亚”当中很多人是缺乏自律的,过度自恋,不愿意去接触改变现实,只是活在自己梦幻当中。
然而我也想起李银河介绍福柯的专著《福柯与性》,福柯不只是同 性 恋者,而且还有实践 虐 恋。他认为西方文化当中的日神文化日益膨胀,酒神文化日益消亡,于是自己不但写作著作批判,而且还亲自到美国旧金山等地去实践自己的理念,放纵情欲,哪怕染上绝症都在所不惜。
也许在福柯看来,自律、理性等字眼或许都属于日神文化的一部分。尽管弗洛姆处心积虑希望能够让西方社会群体心理的感性、理性达成平衡,让个体不再只是经济人,而且恢复全面的发展。
但是福柯的行为和学说则如此决绝彻底。但是却是走向死亡本身,丝毫不能撼动西方的主流。
正如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里面对于资本主义的批判,他认为资本主义是如此恶毒,一方面似乎给很多民众以私人自由,很多私人怪异行为,统治阶级不再管制,比如 性领域的泛滥。但是在一些核心领域他完全不容许他人进行批判和改造。所以他们解放了一些领域的管制,消解了普通民众的焦虑,但是这是“抓大放小”的策略。甚至很多放肆古怪的行为、著作,貌似自由,但是只是丑化了自己,变相地捍卫了主流价值观。比如 马尔库塞就点名批评了纳博科夫《洛丽塔》和福克纳的一些作品,认为这些作者 不如19世纪作家那么具备悲悯之心,反而让作品格调下降,让不合主流观念的民众丑化,更容易受到主流压制。
臧:
福柯所在的时代,或许是一个精神绝望的时代,他们若不能做出身体力行、知行合一的举动,难以引发社会的反思和关注。福柯本人也的确受到嬉皮士的影响,这是他们最无奈的反抗方式。儿童哭闹也是为了引起父母和主流的关注和同情。
尽管马尔库塞对于文艺的浮躁有批判,但是他依然被嬉皮士视为精神领袖。可能在 一些社会,《1984》的治理模式让人恐惧,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美丽新 世 界》当中的物质引诱和精神操纵,会让人觉得甜蜜 到丧失反抗意识。
在古典社会,科技的进步是因为 人的需求来推进,但是到了现代社会,科技也可能成为异化力量,很多人的需求被不必要地制造出来,可能是广告的宣传,可能是周围人的群体攀比。
花:
最近发现我的女儿出现偶尔讲脏话,我非常担心她成绩一般,会寻求那种习惯不好不求上进的圈子的认同。
臧:
这是小孩子的社会化过程,不必惊慌。也许在学校里面,她需要融入一些小圈子、亚文化圈子。
你只要告诫她:“你不要对我讲脏话。”就可以让她明白对于你代表的权威和主流,讲脏话是一种禁忌。
早早:
我最近则发现我的孩子(10岁),有几天中午不乐意午睡。
她回答:我担心我睡一小时就老去一小时,睡去一天就老去一天。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也会老去。我不睡,那么你们就不会老了。
我则哄她:早些睡着,然后早些醒来,这样就不会有时间损失了。
还有我的孩子,似乎对一切成绩进步都不热心,总是讲,妈妈成绩不好又怎样?做普通人又怎样?
可能是我们平时对她太多呵护,让她对于 赚钱的辛苦、生活的压力等完全没有概念。当然我也没有在成绩方面过度要求她,只希望她健康成长。但是她这样不努力,我又担心又不忍心责备她。总觉得小孩子是柔软的生命。
我们曾经希望通过 一些物质激励促进她学习考试。比如期末考试有进步带她去吃必胜客,但是她考试不理想,她的爷爷还是带她去吃必胜客了,这样就没有任何尺度去爱她。
臧:可能1980年代出生的小孩,物质条件不如现在的小孩,那时候每家每户都是骑自行车送小孩子上学,我爸爸骑车带我上坡时,他努力蹬车耗费的气力,我坐在后座是可以感受到的,所以会有孝敬父母的学习动力。但是现在的小孩子来去都有小车接送,风雨都遮蔽在外面,无法感受到这种艰辛。
其实,你偶尔对于她不能达到你的要求,你需要保持一些精神冷漠。
早早:但是我冷漠,我其他家人不会冷漠她啊。
臧:但是你是她最亲近的人,只要你能够坚持就行。
韩:你们的家庭之呵护,的确合乎弗洛姆的“无条件的母爱”的典范---“无论你做错什么,妈妈都爱你”。但是社会之爱,因为普遍的竞争,则是“有条件的父爱”,你只有达标,才能够获得上升的身份。
你和家人如果过度呵护她,任何物质到精神都可以无条件满足她,她也会认识社会应该这样对待她,最终就会出现不适应。
所以你适度引入“有条件的爱”,虽然会对她有若干伤害,但是也是促进她成长的。
早早:其实我的孩子内心很善良,所以我更加不忍心。比如我给她讲《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她会流泪。一次逛商场,她说:“那我们给卖火柴的小女孩买双鞋子吧?”我于是逗她:“可是我们的钱只能买一双鞋子啊,给她买,你就没有。”她想了想:“那我就买差一点的鞋子,给姐姐买一双袜子吧。”
再就是每当遇到乞丐的时候,她对钱没有概念,会给乞丐十元二十元。我对她讲过:“我们可以帮助他,却不能代替他。”不知道女儿是否懂得。
其实,我最心焦的是,对于学习,她总是缺乏动力,这将来如何适应社会。
(只是记下以上部分内容)
二〇一二年十二月二日星期日19:21
致谢:
此处再次致谢小墨免费提供场地和茶水、零食。也感谢大家贡献宝贵的周末来参加读书会。
小小反省:
对于《身份的焦虑》这本书,我从11.8号开始看,大约8天看完,一周细致梳理。到12.1周六举办读书会之前,还阅读过《爱的艺术》《单向度的人》作为参考。读书会之前一周时间基本是整理相关读书笔记,然后群发。
不过举办读书会本身稍微和自己心愿有偏差。若讲深了,缺乏全体成员互动,因为一部分读者完全读完的信息有限;讲解到了后段我也放开了集中于文本本身的约束,“身份的焦虑”转为了“教育幼儿的焦虑”主题,这方面我只能说我驾驭主题的能力欠缺,不能结合两位妈妈的话题把问题重新聚焦主题。
当然这样的讨论也有意义,读书求知的最终目的也还是为了真正解决生命当中的疑惑,我不曾结婚生子,而两位妈妈的孩子在茁壮成长当中,她们的生命重心放在孩子身上,所以她们的能量聚焦于此,可以理解。好在有leanne和臧兄 对于儿童心理有研究,帮我圆场,也将家庭烦恼提升出教育意义。
此次读书会忘记录音,所做笔记也不够整全,不过还是尽力依照条理梳理出来。
自我介绍(略)
花姐、早早、leanne、臧、虾米、鸢尾、韩
韩介绍全书框架
首先,“身份”的定义,先前我自己的概述当中过于简略,“活给别人看”这个说法,或许是与“identity”对比,才比较明显。而作者德波顿的定义又比较零散,不紧凑。
臧介绍了吉登斯的定义,“身份”是个体的社会角色丛与社会资源之间的交集,每个人能够运用自己社会角色调动各种有形无形资源,合乎社会评价、带来自我满足。因此这个概念比起上述定义就不再局限于主观心理感受,因为一个人如果具备精英身份,即使他内心谦逊或者不甘愿,他依旧会掌控话语权等资源,他人初步接触也主要依据其身份判断他。“身份”的背后有极其庞大的社会权力阶层的划分以及主流意识形态的“合法性”表述。
全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焦虑起因,第二部分介绍解决方法。
第一部分的焦虑起因的五章,分别说明,1、每个人内心深处渴望社会认同与关爱,才会奋力去追求身份,这是个人主观原因。2、另外周边的社会也会有集体无意识的“势利”群体,他们的观念或许受到各种信息的塑造,会有意识无意识的认同某些身份标准,比如当下主要把物质财富和人的价值等同。这种集体心理,是每个个体难以抗拒的,最多只能相对的“切断联系”。3、詹姆士列的那个自尊公式,也说明了每个人的自我评价或许会随着内心的期望或者欲望的膨胀而不断降低,尽管他可能比祖辈的人过得还好,尽管他比其余阶层的人过得好,但是因为期望的扩大,他反而不幸福。4、现今社会的“精英选拔制度”比起以往的血统继承制度要相对公平很多,于是这样制度的合理性被不断夸大、神化,最终变为“精英崇拜”,一个人如果经济不成功,很多人就会把这个人的价值贬到最低。5、第一轮批判精英崇拜的意识形态教条,经济领域,产品更新迅速,竞争激烈存,每个个体宏观经济的动荡和微观经济的调整,办公室内部还有政治斗争,个体还会遭遇很多坏运气,这些组合的原因都可能导致个体在经济领域不成功。后文的第二部分则是多轮辩论。
第二部分
一、 哲学,其实还是对于他人评价,“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二、 艺术,在深入各文艺作品的细节的品评当中,不再轻易把人简单化、符号化,尽力体谅个体遭遇命运、性格缺陷时候的挣扎。
三、 政治,梳理不同时代的成功价值观变迁
四、 基督教比如1、死之降至,会剥夺一切身外之物,会让人反思这些焦虑是否值得。2、旅行当中,见到壮美之自然、历史遗迹的废墟,让个体之人感慨自己在广阔空间、历史长河当中,宛若沧海一粟,于是就很难觉得别人多几毫米少几毫米又多么不得了。以上这两个观点,并非基督教所独有,比如希腊化时代的斯多格派和伊壁鸠鲁派都很强调内心生活的重要,我上面这第二条概括,也很接近 中国北宋的苏东坡的《赤壁赋》。3、基督教的理念、仪式以及延伸的文艺作品,建筑艺术等带来的社会功能意义。
五、 波西米亚, 后文结合 福柯、弗洛姆来对照谈论。
谈对此书感想:
早早:我接触过心理学,我认为当一个人的社会位置和自我评价不一致时,他如果认可主流价值观,但暂时不能实现这些价值时,他就会产生焦虑。
我的学生曾经问我:如何让自己最具有竞争力?我的回答:让自己具备最受到竞争的能力。
当然,每个人不只有经济方面的需求,依据马斯洛的需求五层次学说,解决焦虑的方法,可能在于从经济、知识、心灵世界等各方面得到提升和发展。
只有在意主流价值观,这个人才会提升。
鸢尾:
我认为包括身份的焦虑的任何焦虑都来自于不安全感。若在安全感范围内,其实也不那么明显。
花姐:
“身份”这个概念涉及的需求,是超过了基本的生存、安全方面的需求的,更多在于精神追求。比如书中提到,很多奢侈品可能实用功能与普通产品类似,但是这奢侈品带来另外的心理满足,维持了社会当中的体面。
当然,可能很多人的身份的焦虑在于我是否活得和主流社会保持一致。不过还是有类似梭罗这样的注重精神生活的人,他们可能最焦虑是,我是否按照我自己的活法而活。当然每个个体介入社会,都有身不由己,依靠某些社会标准过生活,但是这种活法和自己理想的活法或多或少有差距,这种差距或许就导致了身份的焦虑。
早早:
我很认同,比如我们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外面有工作。家庭和事业都有重要的社会角色,有时候忙的时候会顾此失彼,在两种角色当中都有焦虑。
鸢尾:
不过我现在刚毕业不久,可能更加喜欢一个人独处,就不那么在意社会评价,然后不喜欢其余人来打扰我自己独处的空间。
Leanne:
(简述全书框架)此书的不足之处在于过分强调外部因素带来焦虑,而且他引用那个自尊的公式已经是很老的范式,现在心理学有更好的框架来解释。
【我个人认为,德波顿引用这个公式在于借用这个公式来说明 每个人的期望如何因为意识形态、商品广告、社会教育等渠道的影响不断膨胀,这也是展开相关论述的一个关节。】
德波顿此书的重要内容,是如何来排解外界带来焦虑,而没有着重于如何改善“自我图示”。其实焦虑本身是中立的,适度的焦虑促使人上进,只是焦虑过度才会影响生活。
【德波顿的此书的确很多力气应对于如何来辩驳外来的诸多观念,至于内心的“自我图示”,接触很少,我甚至对概念都不甚清晰。】
举例生气由老板转移到员工、到员工妻子、到员工儿子、到员工的宠物狗。
花姐:
其实焦虑的来源还在于社会评价体系太过单一,每个人自我评价体系不见得和社会评价体系相容。现代社会比起以往多了很多“白手起家致富”的条件,然后社会当中会充斥“你该行却没有行,肯定就是道德、能力存在缺陷”的声音。
臧:
其实“身份的焦虑”的问题,也是一个“现代性问题”。
在现代社会之前,并没有整齐划一的成功标准,古典社会是以“德性”而非“物质财富”作为评价标准。不同的社会阶层有不同的德性标准,比如武士要忠心勇敢,农夫来勤俭等。
进入现代社会以后,表面的社会等级制度被打破,社会流动性的确增强了。但是当资产阶级掌握了话语权以后,就会把“身份标准”单一化。但是每个时代,真正的有钱人毕竟有限,但是这样的社会又制造出人人都可以努力变首富的神话,最终加剧寻常人的焦虑。施特劳斯等人也提倡“回归古典”。
至于“波西米亚”,可能是一种小圈子的亚文化。和主流文化保持一定的距离,保持自己旺盛的生命力,拒绝那种科层制。
韩:
不过,德波顿的“波西米亚”的定义几乎都是否定性的定义,比如“在某些方面并不符合资产阶级的体面原则的人”“他们对资产阶级所代表的几乎所有东西极端唾弃,并对自己能够对资产阶级口诛笔伐充满了自豪。”德波顿甚至把充满自我节制的梭罗,和放浪形骸的1917年“格林威治村”艺术家都列入“波西米亚”。
其实,弗洛姆在《爱的艺术》第四章就提到任何艺术的前提都需要 自律、全神贯注、耐心、投入生命力、言传身教、基本功。而自律放在首要地点,这种自律是在工作、休闲都能够保持注意力集中,不散漫。如此才有可能在创作过程当中,物我一体,超越异化的劳动。至于爱的艺术,还需要能够超越自恋,变得客观理性,不再以自我为中心。具备自主健全的信念---相信自我、他人(包括子女和全社会)的变好的潜力,具备勇气去实践这些信念。弗洛姆认为健全的社会当中,没有异化的劳动,人与人之间充满健全之爱,当然合乎他的理想的社会,身份的焦虑不会如同当下的社会这样严重。
那么结合弗洛姆的 观点来看,德波顿罗列的“波西米亚”当中很多人是缺乏自律的,过度自恋,不愿意去接触改变现实,只是活在自己梦幻当中。
然而我也想起李银河介绍福柯的专著《福柯与性》,福柯不只是同 性 恋者,而且还有实践 虐 恋。他认为西方文化当中的日神文化日益膨胀,酒神文化日益消亡,于是自己不但写作著作批判,而且还亲自到美国旧金山等地去实践自己的理念,放纵情欲,哪怕染上绝症都在所不惜。
也许在福柯看来,自律、理性等字眼或许都属于日神文化的一部分。尽管弗洛姆处心积虑希望能够让西方社会群体心理的感性、理性达成平衡,让个体不再只是经济人,而且恢复全面的发展。
但是福柯的行为和学说则如此决绝彻底。但是却是走向死亡本身,丝毫不能撼动西方的主流。
正如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里面对于资本主义的批判,他认为资本主义是如此恶毒,一方面似乎给很多民众以私人自由,很多私人怪异行为,统治阶级不再管制,比如 性领域的泛滥。但是在一些核心领域他完全不容许他人进行批判和改造。所以他们解放了一些领域的管制,消解了普通民众的焦虑,但是这是“抓大放小”的策略。甚至很多放肆古怪的行为、著作,貌似自由,但是只是丑化了自己,变相地捍卫了主流价值观。比如 马尔库塞就点名批评了纳博科夫《洛丽塔》和福克纳的一些作品,认为这些作者 不如19世纪作家那么具备悲悯之心,反而让作品格调下降,让不合主流观念的民众丑化,更容易受到主流压制。
臧:
福柯所在的时代,或许是一个精神绝望的时代,他们若不能做出身体力行、知行合一的举动,难以引发社会的反思和关注。福柯本人也的确受到嬉皮士的影响,这是他们最无奈的反抗方式。儿童哭闹也是为了引起父母和主流的关注和同情。
尽管马尔库塞对于文艺的浮躁有批判,但是他依然被嬉皮士视为精神领袖。可能在 一些社会,《1984》的治理模式让人恐惧,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美丽新 世 界》当中的物质引诱和精神操纵,会让人觉得甜蜜 到丧失反抗意识。
在古典社会,科技的进步是因为 人的需求来推进,但是到了现代社会,科技也可能成为异化力量,很多人的需求被不必要地制造出来,可能是广告的宣传,可能是周围人的群体攀比。
花:
最近发现我的女儿出现偶尔讲脏话,我非常担心她成绩一般,会寻求那种习惯不好不求上进的圈子的认同。
臧:
这是小孩子的社会化过程,不必惊慌。也许在学校里面,她需要融入一些小圈子、亚文化圈子。
你只要告诫她:“你不要对我讲脏话。”就可以让她明白对于你代表的权威和主流,讲脏话是一种禁忌。
早早:
我最近则发现我的孩子(10岁),有几天中午不乐意午睡。
她回答:我担心我睡一小时就老去一小时,睡去一天就老去一天。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也会老去。我不睡,那么你们就不会老了。
我则哄她:早些睡着,然后早些醒来,这样就不会有时间损失了。
还有我的孩子,似乎对一切成绩进步都不热心,总是讲,妈妈成绩不好又怎样?做普通人又怎样?
可能是我们平时对她太多呵护,让她对于 赚钱的辛苦、生活的压力等完全没有概念。当然我也没有在成绩方面过度要求她,只希望她健康成长。但是她这样不努力,我又担心又不忍心责备她。总觉得小孩子是柔软的生命。
我们曾经希望通过 一些物质激励促进她学习考试。比如期末考试有进步带她去吃必胜客,但是她考试不理想,她的爷爷还是带她去吃必胜客了,这样就没有任何尺度去爱她。
臧:可能1980年代出生的小孩,物质条件不如现在的小孩,那时候每家每户都是骑自行车送小孩子上学,我爸爸骑车带我上坡时,他努力蹬车耗费的气力,我坐在后座是可以感受到的,所以会有孝敬父母的学习动力。但是现在的小孩子来去都有小车接送,风雨都遮蔽在外面,无法感受到这种艰辛。
其实,你偶尔对于她不能达到你的要求,你需要保持一些精神冷漠。
早早:但是我冷漠,我其他家人不会冷漠她啊。
臧:但是你是她最亲近的人,只要你能够坚持就行。
韩:你们的家庭之呵护,的确合乎弗洛姆的“无条件的母爱”的典范---“无论你做错什么,妈妈都爱你”。但是社会之爱,因为普遍的竞争,则是“有条件的父爱”,你只有达标,才能够获得上升的身份。
你和家人如果过度呵护她,任何物质到精神都可以无条件满足她,她也会认识社会应该这样对待她,最终就会出现不适应。
所以你适度引入“有条件的爱”,虽然会对她有若干伤害,但是也是促进她成长的。
早早:其实我的孩子内心很善良,所以我更加不忍心。比如我给她讲《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她会流泪。一次逛商场,她说:“那我们给卖火柴的小女孩买双鞋子吧?”我于是逗她:“可是我们的钱只能买一双鞋子啊,给她买,你就没有。”她想了想:“那我就买差一点的鞋子,给姐姐买一双袜子吧。”
再就是每当遇到乞丐的时候,她对钱没有概念,会给乞丐十元二十元。我对她讲过:“我们可以帮助他,却不能代替他。”不知道女儿是否懂得。
其实,我最心焦的是,对于学习,她总是缺乏动力,这将来如何适应社会。
(只是记下以上部分内容)
二〇一二年十二月二日星期日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