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搬家整理15——只有婚姻是归宿
——比较崔莺莺与刘月娥命运异同
“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是前生注定事莫错过姻缘”,西湖月老祠的对联道出了几千年来压抑着的痴男怨女的企盼,多少才子佳人的故事竭力描绘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童话,在这些美丽的谎言中,却依旧在作者的无意中透露出这些文人墨客的美梦在现实中必定破碎。《西厢记》因其直接道出“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一主题,成了才子佳人故事的范本,剧中崔莺莺的追求自己的爱情更是被人们所津津乐道,但无论像莺莺这样的女子如何抗争,也不能摆脱“只有婚姻是归宿”的命运,下面以王实甫的另一作品《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中的刘月娥与崔莺莺的命运加以比较,试论女子在现实与命运前的无力。
一 、富贵之家,沉重的阶级观念在衰弱。
《西厢记》中的老夫人历来被公认为典型的封建卫道士,《破窑记》中的刘员外,即刘月娥之父,也是被当成封建等级观念的捍卫者,但是,其实这两篇中的封建等级观念已经松弛,即便是作者创作之时欲对立阶级的差异,但文本上却无不在显露封建理念的动摇。
老夫人是崔相国的遗孀,是一家之长,在封建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礼教下,她是掌握崔莺莺婚姻命运的人,在第一本楔子中由她口中道出了崔莺莺的婚约“只生得个小姐,小字莺莺……老相公在日,曾许下老身之侄,乃郑尚书之长子郑恒为妻。”但是,老夫人并不是坚守着这一婚约的,在孙飞虎围困普济寺之时,老夫人却说“两廊僧俗,但有退兵之策的,倒陪房奁,断送莺莺与他为妻。”(第二本第一折),这时,她倒也不说起莺莺有婚约在身。张生妙计解围,老夫人出尔反尔,情人成了兄妹,并不仅仅是她要执守与郑恒的婚约,更可看出亲生女儿与空口婚约,在解救身家性命的危机时刻,都不过是工具与伎俩罢了。既是不让莺莺与张生结合,却依旧让他们住得如此临近,岂不是增添相思与诱惑?待到莺莺与张生的私情暴露,老夫人经红娘三言两语便说动了,难以想象一个丫鬟的话即使有理有据,但说动一个“封建家长”,也太轻易了。思索着“这小贱人也道得是。我不合养了这个不肖之女。待经官呵,玷辱家门。罢,罢,俺家无犯法之男,再婚之女,与了这厮罢!(第四本第二折)”,老夫人倒也爽快,干脆地对张生说“我如今将莺莺与你为妻,则是俺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你明日便上朝取应去,我与你养着媳妇。得官呵,来见我;驳落呵,休来见我。”(第四本第二折)都说是等级观念与封建礼教在作祟,使得老夫人逼着张生赶考,活生生把有情人拆离,却不见这话里也有老夫人的辛酸。崔相国已死,荣华富贵逐渐在离去,看看孤儿寡母竟被围困于普济寺,一个坚实强大的依靠便是最好的女婿,能不逼着张生上京赶考吗?其实在该剧一开始,便透露出老夫人并没有执守礼教,她对红娘说“你看佛殿上没人烧香呵,和小姐闲散心耍一回去来。”(第一本楔子),似乎要避免莺莺遇见生人,但是长老一句话便使老夫人完全放下戒心“长老的亲,便是我的亲,请来厮见咱。”(第一本第四折)这未免太草率了,不会是一个恪守礼教之人所作所为。
刘员外搭彩楼,让女儿抛绣球招女婿,说的是“但是绣球儿落在那个人身上的,不问官员世庶、经商旅客,便招他为婿。”可是等到刘月娥的绣球抛中了穷酸秀才吕蒙正的时候,刘员外却反悔了。把两人赶出家门,甚至打破砂锅,让白马寺敲饭后钟,逼得吕蒙正无路可走。在结局,由寇准之口,道出了刘员外的用心良苦。刘员外并非嫌贫爱富,他的“恶作剧”推进了吕蒙正的高中,也验证了女儿女婿坚贞的爱情。
但是在解读作品的时候,由于惯性的思维,用狭隘的封建等级、礼教观念套入一个个作品,每每把剧中人物对立划分,对人物的评价变得单一浅薄。一味把老夫人与刘员外当作封建礼教的执守者,是对作品认识的片面性,更是把复杂的人性简单化。
二 、一个为爱情而抗争,一个为命运而执守。
同是对在衰弱的封建等级、礼教观念的反抗,但是崔莺莺与刘月娥的动机却有较大的差别,这也是《西厢记》享誉不衰而《破窑记》默默无闻的主要原因之一。
老夫人治家严肃,崔莺莺自是不轻易步出闺房,住在这白马寺中,亦不敢随便“辄入中堂”,怕“遇游客小僧私视”。在佛堂偶遇张生,莺莺拿回头一望,祷告时从红娘口中道出的愿望,无不透露着这少女春心初探,月下对诗更是直抒胸臆,只可惜这男有情女有意偏偏一波三折。老夫人悔婚,崔莺莺为难了张生一番后才与其成就好事,这一点显示了大家闺秀的矜持,也是对张生感情真假深浅的探试。张生上京赶考,于莺莺而言,是否及第并不重要,她看重的是张生是否对她感情专一,重新回到她的身边。
从结彩楼抛绣球开始,刘月娥的爱情便是命运的衍生品,婚姻、幸福靠着这一绣球赌博,当父亲反悔不愿招吕蒙正这个穷酸秀才时,刘月娥一是认为“寒门生将相”,二则是认命。刘月娥果真是眼里有珍珠,慧眼识英雄?这一面便知吕蒙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幸是吕蒙正终究在十年后状元及第,否则再多一个十年或者怏怏而回,从吕蒙正后来的试探便知,刘月娥都会坚守这一婚姻。但刘月娥守的是情,守的是贞节,守的更是命运。不管吕蒙正如何,刘月娥抱着“夫妇取今生,缘分关前世”、“贫和富是我命富”的心态与宿命观。
可以说崔莺莺有源自生命爱情需要的觉醒意识,而刘月娥尚停留在寻找一个“心慈善、性温良、有志气、好文章”的夫婿,况且这抛绣球招夫婿的手段也太把婚姻与幸福当儿戏,全由着不知有无的老天做主。
三 、皆是一场命运的赌博
总说命运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崔莺莺勇于为爱抗争,刘月娥靠着手中的绣球觅得一佳婿,并执守这天定姻缘,博得一个团圆,皆大欢喜。崔莺莺固然主动,她的命运也似赢得一场赌博,与刘月娥一般,主宰她们命运的主要不是她们自己,夫婿、家长、社会、一根根牵动她们命运的绳子,拉着她们在雾中前进。一个个不确定的因素让她们的婚姻、爱情走在一根细绳上,稍有不慎,便是终身遗憾。
(一)假如张生与吕蒙正不是痴情的才子?
在他们所在的社会里,男人有休妻的权利,有娶三妻四妾的权利,可是女人却必须遵守三从四德,可以说她们大半生的幸福就掌握在夫婿的手中。
在《西厢记》中,张生无疑是个风流才子痴情种,为了爱情,他却也把性命赌上了。
待不去呵,(末跪哭云)小生这一个性命,都在小娘子身上。(第三本第二折)
恐小姐挂念,且修一封书,令琴童家去,达知夫人,便知小生得中,以安其心。(第五本楔子)
【醉春风】他道是医杂证有方术,治相思无药饵。莺莺,你若是知我害相思,我甘心儿死、死。四海无家,一身客寄,半年将至。(第五本第二折)
为了争得美人芳心,他甚至向丫鬟红娘下跪,上京赶考,刚刚分别,便在草桥店里梦莺莺,分别半载,一旦及第想的便是向莺莺报信,真是用情专一。
吕蒙正一去十年,音信全无,状元及第,衣锦还乡,夫妻团聚,终没有辜负刘月娥眼中含着珍珠对他的器中与忠贞。
但若是张生与吕蒙正贪恋异乡花草,停妻再娶妻,崔莺莺的满腔情意,刘月娥的十年坚守,都付诸流水了。莺莺,宰相之后,千金小姐,抛弃门第观念的束缚献身于张生,若是张生移情别恋,不说名声尽去,那初恋的心儿也必碎了。刘月娥与吕蒙正结婚时正是十八岁的青春嘉年华,十年在破窑中望夫归来,若是吕蒙正辜负了这番深情,刘月娥的十年青春向谁也讨不回。
(二)假如张生与吕蒙正没有状元及第?
在才子佳人的故事里,状元及第似乎是必须的,一来可以赢得美满婚姻,二来不辜负才子之盛名,只是状元就真的那样轻而易举考得吗?元朝统治者把国民分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个等级,蒙古人最尊,南人最贱,军政大权由蒙古人独揽,南人难以跻身其中。元代的科举考试时行时辍,儒生难有通过科考仕进的机会,何况几年才一次的科举中,全国才出一个状元。吕蒙正用十年考得状元,其中艰辛可以想象,而张生半载便考得状元,是运气还是幻想,不得而知了。
老夫人声明不招白衣女婿,郑恒又从中作梗,若是张生没有状元及第,他拿什么来争取莺莺,仅仅是两个人的私定终身吗?百无一用是书生,如果没有跳过龙门,如何改变自己的命运,也失去了争取爱情婚姻的主动权。作者有意把郑恒安排在张生及第后才出场,便是为了让张生取得了绝对的优势,郑恒本身就是个悲剧角色,一个配角落得个触树而死,还本身是与崔莺莺定了婚约的。
吕蒙正一去十年,抱定的是不考得功名誓不归的决心。若是落榜而归,矢志不移的刘月娥自是不会嫌弃,他自己也觉无脸见乡亲,更有那嫌贫爱富的岳父,将如何面对?
读书人做梦都想着金榜题名,才子的命运系在这上面,天下才有几人能通过这独木桥,佳人的命运随着才子的命运便在这上面下注了。
(三)只有婚姻是归宿。
张生上朝取应,即将远行,十里长亭,莺莺千叮万嘱的是“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则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吕蒙正赴京赶考,刘月娥盼着他早些归来,“你若是提着一个瓦罐还家来,我可也怨不的你”,在刘月娥贫富皆是命中定的观念中,夫妻福齐便是幸福了。这临别的嘱咐是深情的告白,也透露着她们女子身的无奈,只有婚姻是归宿。
一是在当时的社会中,像她们这样的千金小姐并没有独立生存生活的能力(难以猜想刘月娥只身在破窑中是如何渡过十年的),在家依靠父母,出嫁依靠夫婿,一段好姻缘实在是唯一的好归宿。在社会与情爱婚姻中,女子总是处于弱势,看似莺莺主动争取爱情,刘月娥寄托于命运,但在莺莺的话语中,无时不透露着对命运的不安,私定终身,她对张生说“妾千金之躯,一旦弃之。此身皆托于足下,勿以他日见弃,使妾有白头之叹。”(第四本第一折)她们总不是自己命运的主宰者,追求爱情是她们天性的显现,但在社会、礼教等等的约束下,她们并没有伸展的能力。叛逆了自己原来的阶级,她们便没有了来自父母的依靠,若是被弃,也许她们在社会上就成了孤身一人了。欢喜的爱情背后承载着女性多少心酸与痛苦啊。
在这一个男权的社会中,不仅仅是崔莺莺与刘月娥,从老夫人身上,从丫鬟红娘与梅香身上,也可看出她们急于寻找依附的心理。老夫人不招白衣女婿,是等级观念,也是利益所驱,且不说她想通过女儿的婚事改变中落的家道,至少不要再来个孙飞虎第二围困这孤儿寡母。红娘一个丫鬟,敢于为张生与崔莺莺搭线,为的是他们结成良缘,她则立了大功,好提携自己。如梅香所说:“剩下的与我招一个,可是携带咱。”(《破窑记》第一折)作为女性的她们,无论是什么角色,都处于一个弱势的状态,不得不寻求一个强大的依靠。
二是她们所受的教育、社会的影响,三从四德,嫁得一个好夫婿,做一个相夫教子的贤惠妻子是最大的人生理想。崔莺莺是相国之后,真正的千金小姐,她所受的教育定是一套套的礼教,刘月娥富家之女,是刘员外的掌上明珠,期盼夫妇相敬如宾,她们能想到的最完美的婚姻便是丈夫折桂步蟾宫,金银还家,夫妻福齐,她们也不可能有更多的理想了。
(四)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读书人的美梦。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百无一用是书生,功名却是书中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是天下读书人所盼望的双喜,佳人在男人的人生价值观念中,不过是增添满足感罢了。
张生最后的心声道出了这场看似自由的恋爱,不过是他的设想人生愿望实现罢了,“门迎著驷马车,户列著八淑图,四德三从宰相女,平生愿足,托赖著众亲故。”这场恋爱,对于崔莺莺是在之前想都不敢想的,而对于张生,却是早早做好,温习了多遍的美梦,没有崔莺莺,状元及第后,也必是寻找一个三从四德的佳人。
吕蒙正住在破窑中不敢有太多的想象,绣球抛中了他却让他没有了主意,寇准竟说:“绣球儿误落在你怀中。”这刘月娥嫁给吕蒙正真像是仙女下凡,不敢想象。但是一旦结婚,吕蒙正及第归来,想的便是试探自己的妻子,不问十年中刘月娥一个女子是如何过的,担心的是妻子是否为他守贞,设计反复考验她。刘月娥如若真有自我意识,就看得出吕蒙正的爱情有待思量。
封建等级观念以在逐步衰弱,《西厢记》中,即使作者声明“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但这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刘月娥强调宿命论,其实整一部《破窑记》都充满了凭天定的色彩,可以说它的进步性远弱于《西厢记》,但从另一个层面也道出了在命运面前的无奈。崔莺莺也好,刘月娥也罢,作为女性,她们都不是自己命运的主要主宰者,只有婚姻是归宿。在那个社会里,她们不可能有更高的理想,因为在男权社会的女性总是处于一个弱势的地位。
“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是前生注定事莫错过姻缘”,西湖月老祠的对联道出了几千年来压抑着的痴男怨女的企盼,多少才子佳人的故事竭力描绘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童话,在这些美丽的谎言中,却依旧在作者的无意中透露出这些文人墨客的美梦在现实中必定破碎。《西厢记》因其直接道出“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一主题,成了才子佳人故事的范本,剧中崔莺莺的追求自己的爱情更是被人们所津津乐道,但无论像莺莺这样的女子如何抗争,也不能摆脱“只有婚姻是归宿”的命运,下面以王实甫的另一作品《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中的刘月娥与崔莺莺的命运加以比较,试论女子在现实与命运前的无力。
一 、富贵之家,沉重的阶级观念在衰弱。
《西厢记》中的老夫人历来被公认为典型的封建卫道士,《破窑记》中的刘员外,即刘月娥之父,也是被当成封建等级观念的捍卫者,但是,其实这两篇中的封建等级观念已经松弛,即便是作者创作之时欲对立阶级的差异,但文本上却无不在显露封建理念的动摇。
老夫人是崔相国的遗孀,是一家之长,在封建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礼教下,她是掌握崔莺莺婚姻命运的人,在第一本楔子中由她口中道出了崔莺莺的婚约“只生得个小姐,小字莺莺……老相公在日,曾许下老身之侄,乃郑尚书之长子郑恒为妻。”但是,老夫人并不是坚守着这一婚约的,在孙飞虎围困普济寺之时,老夫人却说“两廊僧俗,但有退兵之策的,倒陪房奁,断送莺莺与他为妻。”(第二本第一折),这时,她倒也不说起莺莺有婚约在身。张生妙计解围,老夫人出尔反尔,情人成了兄妹,并不仅仅是她要执守与郑恒的婚约,更可看出亲生女儿与空口婚约,在解救身家性命的危机时刻,都不过是工具与伎俩罢了。既是不让莺莺与张生结合,却依旧让他们住得如此临近,岂不是增添相思与诱惑?待到莺莺与张生的私情暴露,老夫人经红娘三言两语便说动了,难以想象一个丫鬟的话即使有理有据,但说动一个“封建家长”,也太轻易了。思索着“这小贱人也道得是。我不合养了这个不肖之女。待经官呵,玷辱家门。罢,罢,俺家无犯法之男,再婚之女,与了这厮罢!(第四本第二折)”,老夫人倒也爽快,干脆地对张生说“我如今将莺莺与你为妻,则是俺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你明日便上朝取应去,我与你养着媳妇。得官呵,来见我;驳落呵,休来见我。”(第四本第二折)都说是等级观念与封建礼教在作祟,使得老夫人逼着张生赶考,活生生把有情人拆离,却不见这话里也有老夫人的辛酸。崔相国已死,荣华富贵逐渐在离去,看看孤儿寡母竟被围困于普济寺,一个坚实强大的依靠便是最好的女婿,能不逼着张生上京赶考吗?其实在该剧一开始,便透露出老夫人并没有执守礼教,她对红娘说“你看佛殿上没人烧香呵,和小姐闲散心耍一回去来。”(第一本楔子),似乎要避免莺莺遇见生人,但是长老一句话便使老夫人完全放下戒心“长老的亲,便是我的亲,请来厮见咱。”(第一本第四折)这未免太草率了,不会是一个恪守礼教之人所作所为。
刘员外搭彩楼,让女儿抛绣球招女婿,说的是“但是绣球儿落在那个人身上的,不问官员世庶、经商旅客,便招他为婿。”可是等到刘月娥的绣球抛中了穷酸秀才吕蒙正的时候,刘员外却反悔了。把两人赶出家门,甚至打破砂锅,让白马寺敲饭后钟,逼得吕蒙正无路可走。在结局,由寇准之口,道出了刘员外的用心良苦。刘员外并非嫌贫爱富,他的“恶作剧”推进了吕蒙正的高中,也验证了女儿女婿坚贞的爱情。
但是在解读作品的时候,由于惯性的思维,用狭隘的封建等级、礼教观念套入一个个作品,每每把剧中人物对立划分,对人物的评价变得单一浅薄。一味把老夫人与刘员外当作封建礼教的执守者,是对作品认识的片面性,更是把复杂的人性简单化。
二 、一个为爱情而抗争,一个为命运而执守。
同是对在衰弱的封建等级、礼教观念的反抗,但是崔莺莺与刘月娥的动机却有较大的差别,这也是《西厢记》享誉不衰而《破窑记》默默无闻的主要原因之一。
老夫人治家严肃,崔莺莺自是不轻易步出闺房,住在这白马寺中,亦不敢随便“辄入中堂”,怕“遇游客小僧私视”。在佛堂偶遇张生,莺莺拿回头一望,祷告时从红娘口中道出的愿望,无不透露着这少女春心初探,月下对诗更是直抒胸臆,只可惜这男有情女有意偏偏一波三折。老夫人悔婚,崔莺莺为难了张生一番后才与其成就好事,这一点显示了大家闺秀的矜持,也是对张生感情真假深浅的探试。张生上京赶考,于莺莺而言,是否及第并不重要,她看重的是张生是否对她感情专一,重新回到她的身边。
从结彩楼抛绣球开始,刘月娥的爱情便是命运的衍生品,婚姻、幸福靠着这一绣球赌博,当父亲反悔不愿招吕蒙正这个穷酸秀才时,刘月娥一是认为“寒门生将相”,二则是认命。刘月娥果真是眼里有珍珠,慧眼识英雄?这一面便知吕蒙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幸是吕蒙正终究在十年后状元及第,否则再多一个十年或者怏怏而回,从吕蒙正后来的试探便知,刘月娥都会坚守这一婚姻。但刘月娥守的是情,守的是贞节,守的更是命运。不管吕蒙正如何,刘月娥抱着“夫妇取今生,缘分关前世”、“贫和富是我命富”的心态与宿命观。
可以说崔莺莺有源自生命爱情需要的觉醒意识,而刘月娥尚停留在寻找一个“心慈善、性温良、有志气、好文章”的夫婿,况且这抛绣球招夫婿的手段也太把婚姻与幸福当儿戏,全由着不知有无的老天做主。
三 、皆是一场命运的赌博
总说命运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崔莺莺勇于为爱抗争,刘月娥靠着手中的绣球觅得一佳婿,并执守这天定姻缘,博得一个团圆,皆大欢喜。崔莺莺固然主动,她的命运也似赢得一场赌博,与刘月娥一般,主宰她们命运的主要不是她们自己,夫婿、家长、社会、一根根牵动她们命运的绳子,拉着她们在雾中前进。一个个不确定的因素让她们的婚姻、爱情走在一根细绳上,稍有不慎,便是终身遗憾。
(一)假如张生与吕蒙正不是痴情的才子?
在他们所在的社会里,男人有休妻的权利,有娶三妻四妾的权利,可是女人却必须遵守三从四德,可以说她们大半生的幸福就掌握在夫婿的手中。
在《西厢记》中,张生无疑是个风流才子痴情种,为了爱情,他却也把性命赌上了。
待不去呵,(末跪哭云)小生这一个性命,都在小娘子身上。(第三本第二折)
恐小姐挂念,且修一封书,令琴童家去,达知夫人,便知小生得中,以安其心。(第五本楔子)
【醉春风】他道是医杂证有方术,治相思无药饵。莺莺,你若是知我害相思,我甘心儿死、死。四海无家,一身客寄,半年将至。(第五本第二折)
为了争得美人芳心,他甚至向丫鬟红娘下跪,上京赶考,刚刚分别,便在草桥店里梦莺莺,分别半载,一旦及第想的便是向莺莺报信,真是用情专一。
吕蒙正一去十年,音信全无,状元及第,衣锦还乡,夫妻团聚,终没有辜负刘月娥眼中含着珍珠对他的器中与忠贞。
但若是张生与吕蒙正贪恋异乡花草,停妻再娶妻,崔莺莺的满腔情意,刘月娥的十年坚守,都付诸流水了。莺莺,宰相之后,千金小姐,抛弃门第观念的束缚献身于张生,若是张生移情别恋,不说名声尽去,那初恋的心儿也必碎了。刘月娥与吕蒙正结婚时正是十八岁的青春嘉年华,十年在破窑中望夫归来,若是吕蒙正辜负了这番深情,刘月娥的十年青春向谁也讨不回。
(二)假如张生与吕蒙正没有状元及第?
在才子佳人的故事里,状元及第似乎是必须的,一来可以赢得美满婚姻,二来不辜负才子之盛名,只是状元就真的那样轻而易举考得吗?元朝统治者把国民分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个等级,蒙古人最尊,南人最贱,军政大权由蒙古人独揽,南人难以跻身其中。元代的科举考试时行时辍,儒生难有通过科考仕进的机会,何况几年才一次的科举中,全国才出一个状元。吕蒙正用十年考得状元,其中艰辛可以想象,而张生半载便考得状元,是运气还是幻想,不得而知了。
老夫人声明不招白衣女婿,郑恒又从中作梗,若是张生没有状元及第,他拿什么来争取莺莺,仅仅是两个人的私定终身吗?百无一用是书生,如果没有跳过龙门,如何改变自己的命运,也失去了争取爱情婚姻的主动权。作者有意把郑恒安排在张生及第后才出场,便是为了让张生取得了绝对的优势,郑恒本身就是个悲剧角色,一个配角落得个触树而死,还本身是与崔莺莺定了婚约的。
吕蒙正一去十年,抱定的是不考得功名誓不归的决心。若是落榜而归,矢志不移的刘月娥自是不会嫌弃,他自己也觉无脸见乡亲,更有那嫌贫爱富的岳父,将如何面对?
读书人做梦都想着金榜题名,才子的命运系在这上面,天下才有几人能通过这独木桥,佳人的命运随着才子的命运便在这上面下注了。
(三)只有婚姻是归宿。
张生上朝取应,即将远行,十里长亭,莺莺千叮万嘱的是“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则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吕蒙正赴京赶考,刘月娥盼着他早些归来,“你若是提着一个瓦罐还家来,我可也怨不的你”,在刘月娥贫富皆是命中定的观念中,夫妻福齐便是幸福了。这临别的嘱咐是深情的告白,也透露着她们女子身的无奈,只有婚姻是归宿。
一是在当时的社会中,像她们这样的千金小姐并没有独立生存生活的能力(难以猜想刘月娥只身在破窑中是如何渡过十年的),在家依靠父母,出嫁依靠夫婿,一段好姻缘实在是唯一的好归宿。在社会与情爱婚姻中,女子总是处于弱势,看似莺莺主动争取爱情,刘月娥寄托于命运,但在莺莺的话语中,无时不透露着对命运的不安,私定终身,她对张生说“妾千金之躯,一旦弃之。此身皆托于足下,勿以他日见弃,使妾有白头之叹。”(第四本第一折)她们总不是自己命运的主宰者,追求爱情是她们天性的显现,但在社会、礼教等等的约束下,她们并没有伸展的能力。叛逆了自己原来的阶级,她们便没有了来自父母的依靠,若是被弃,也许她们在社会上就成了孤身一人了。欢喜的爱情背后承载着女性多少心酸与痛苦啊。
在这一个男权的社会中,不仅仅是崔莺莺与刘月娥,从老夫人身上,从丫鬟红娘与梅香身上,也可看出她们急于寻找依附的心理。老夫人不招白衣女婿,是等级观念,也是利益所驱,且不说她想通过女儿的婚事改变中落的家道,至少不要再来个孙飞虎第二围困这孤儿寡母。红娘一个丫鬟,敢于为张生与崔莺莺搭线,为的是他们结成良缘,她则立了大功,好提携自己。如梅香所说:“剩下的与我招一个,可是携带咱。”(《破窑记》第一折)作为女性的她们,无论是什么角色,都处于一个弱势的状态,不得不寻求一个强大的依靠。
二是她们所受的教育、社会的影响,三从四德,嫁得一个好夫婿,做一个相夫教子的贤惠妻子是最大的人生理想。崔莺莺是相国之后,真正的千金小姐,她所受的教育定是一套套的礼教,刘月娥富家之女,是刘员外的掌上明珠,期盼夫妇相敬如宾,她们能想到的最完美的婚姻便是丈夫折桂步蟾宫,金银还家,夫妻福齐,她们也不可能有更多的理想了。
(四)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读书人的美梦。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百无一用是书生,功名却是书中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是天下读书人所盼望的双喜,佳人在男人的人生价值观念中,不过是增添满足感罢了。
张生最后的心声道出了这场看似自由的恋爱,不过是他的设想人生愿望实现罢了,“门迎著驷马车,户列著八淑图,四德三从宰相女,平生愿足,托赖著众亲故。”这场恋爱,对于崔莺莺是在之前想都不敢想的,而对于张生,却是早早做好,温习了多遍的美梦,没有崔莺莺,状元及第后,也必是寻找一个三从四德的佳人。
吕蒙正住在破窑中不敢有太多的想象,绣球抛中了他却让他没有了主意,寇准竟说:“绣球儿误落在你怀中。”这刘月娥嫁给吕蒙正真像是仙女下凡,不敢想象。但是一旦结婚,吕蒙正及第归来,想的便是试探自己的妻子,不问十年中刘月娥一个女子是如何过的,担心的是妻子是否为他守贞,设计反复考验她。刘月娥如若真有自我意识,就看得出吕蒙正的爱情有待思量。
封建等级观念以在逐步衰弱,《西厢记》中,即使作者声明“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但这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刘月娥强调宿命论,其实整一部《破窑记》都充满了凭天定的色彩,可以说它的进步性远弱于《西厢记》,但从另一个层面也道出了在命运面前的无奈。崔莺莺也好,刘月娥也罢,作为女性,她们都不是自己命运的主要主宰者,只有婚姻是归宿。在那个社会里,她们不可能有更高的理想,因为在男权社会的女性总是处于一个弱势的地位。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