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边碎语
1、麦家:《刀尖:刀之阳面》 《暗算》对人物的塑造是比较吸引人的,但密电码却是虚的,总觉得不过瘾;如今,毒药是实的,做的也是窃听的活,可是人物却虚了,更加不过瘾。余秋雨曾说写文章少用成语等固定化的表达,如今读麦家这本小说我有些体会,当语言变得好像流水线生产一般,那还能叫文学么?可以投稿《故事会》。 2、麦家:《刀尖:刀之阴面》 小说以林婴婴狱中写日记的方式(能写么?)来展开,但却展开得很不充分,章节之间的语气也不一样,不像是由一个人说出来的,也不像是战友被俘、自己在监狱里照顾孩子且面对死亡的革命人士说出来的,那么多细节也不像是人回忆时能记住的。用第一人称写作长篇故事,往往有很多局限,稍不注意,就要破功。 3、刘兆佳:《回归十五年来香港特区管治及新政权建设》 因是半学术,所以不是深描,也缺乏例子;但了解情况的人会明白刘兆佳在讲什么。管治问题,社会亦有讨论,只是香港地方小,讨论虽多,但总感觉浅。有意思的是封面,从九龙看港岛,画的却不是中银汇丰IFC那一片人尽皆知的香港封面,而是会展中心往北角方向的那一连串无甚特色的建筑,不知何故。 4、杨艾文、高礼文:《选举香港特区行政长官》 关于特首选举,选委会基本是要转化成提委会。如果总想绕开做根本性变革,恐怕只能浪费时间,原地踏步。建设性还是应该从细处着手,一点一点去抠。这不是逃避,也不是无益的工作,因为只有承认了现实,才可能有未来。对关心香港民主发展的各方而言,其实都是如此。这次读中文版,希望印象会更深一些。 5、刘震云:《我不是潘金莲》 好故事,也深刻。据说是为民写作,探讨荒诞底线,但从这个与上访有关的故事里,我读出了怜悯。把所谓制度的“恶”一层层剥离开来,并没有绝对的好与坏,但阴差阳错,二十年光阴的确白白过去了。最后剩下了什么?其实就是小说的正文:“玩呢”。小说唯一的缺点是有些文字前后过于重复,也就啰嗦了。 6、刘庆邦:《东风嫁》 米东风靠在城里做鸡给农村的爹妈盖起了二层小楼之后,摆在她父亲面前的问题是,怎么才能把女儿嫁出去?米东风怀着重新做人的心,但日子一点都不遂人意。这是一个沉重的故事,但那个结局让我困惑:现在还会发生这样的故事么,出走会如此艰难?再一想,如果现在还真有这样的故事呢?不敢想了。 7、钱其琛:《外交十记》 没有永恒的朋友,但利益是永恒的,但要有道义地获取自己的利益。当然,所有的一切,归根结底都建立在实力的基础上。有实力才有条件讲道义,有实力也就可以不讲道义,没实力想讲道义也讲不了,没实力讲道义也没人听。附录中在北大国关的演讲,好几篇的对象似乎是新生,也就只能是听个热闹了。 8、毛姆:《刀锋》 《刀锋》写了一群美国人,而这其中,拉里恐怕是最引人注意的。但我想,只有把拉里放到这一群人中去理解,而不是把他特殊化,才更加接近毛姆的本意。书里其他人并不是为了写拉里才存在的,从“如愿以偿”的角度看,他们都“成功”了。而对于“成功”,我们并不能够简单地说哪一种成功就是更成功的。 9、石黑一雄:《长日留痕》 爱与忠诚,以及尊严和成功,史蒂文斯的一生就是在诠释这几个词。这些好词落到实处,史蒂文斯都做得不错,但综合起来,还是让人有太多的感慨和遗憾。最后,明明知道是自负,但他依旧认为快乐更多与善用打趣逗乐的技艺有关。他要练习这类技巧,以达到新雇主的期望。快乐是他的职责,与生活没有多大关系。 10、David Miller:Political Philosophy 对政治学,我几乎一无所知。从门外汉的角度,我认为这本书写得好,的确是通识教育。我理解,通识教育不是去讲一些你早就该知道或者必须知道的所谓基本常识,然后用来装潢;而是通过介绍让人认识到学问的丰富多彩,读完之后,产生了兴趣,能顺着作者的指引,去找那些更为专业精深的书来进一步学习。 11、陆文夫:《美食家》 读到一半,我有个想法:共产党九十多年来的历史,是不是可以看作一个矫枉过正的历史?一开始,它不保守,有闯劲,一闯闯到了1949,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再往后的几十年,继续闯,结果闯过了警戒线,最近的三十多年,则是又再向回拉一点。小说里的朱自治长相和爱吃像陆文夫,高小庭则取了陆的经历。 12、Rana Mitter:Modern China 中国走向现代的过程,是暧昧的。之所以说是暧昧,而不用灰色地带,是想撇开一些既定的标准。谁晓得这暧昧里会不会藏着新可能呢!正史和野史之外,看看外国学者比较客观的描述,不管偏向的是哪一路,都有些解毒作用吧。 13、王安忆:《小说课堂》 在《小说课堂》里,王安忆顺着15年前的那本《心灵世界》,继续讲她读过的那些故事。她很重视细节,也很重视小说的论述逻辑,而不要解释什么概念。她所做的,就是把读到的讲出来,让这些小说自己来说明自己。我想,这里面蕴含的,是她作为一个小说家,对同业的理解和尊重,而不是评论家式的指点。 14、闫真:《沧浪之水》 前半部看得很慢,池大为这人太别扭,清是可以的,但总认为自己高人一等,毫无必要。后半部看得顺畅,但态度是积极的,不论是池大为扎实的学术成果,还是他老婆董一针的扎针技术,这都是拿得出手的东西,尽管沾染了俗气,但并不丢人。道德评判的深刻性不该建立在剥夺人们做普通人机会的基础上。 15、Hualing Fu: Interpreting Hong Kong's Basic Law 香港的法律界,是一个独立王国,既独立于内地的那一套,也独立于西方的那一套,甚至脱离了香港的实际,而急于走一种国际化的路线。法治变成了政治。可惜的是,香港法律界政客不少,但缺乏学者,也缺乏政治家,终究还是驾驭不了政治,回过头来,可能对法治本身都有所伤害了。 16、Colm Toibin:Booklyn Eilis只身在美国打磨出了人生的光彩,回到爱尔兰老家之后,终于得到了肯定。但因为在美国的一段情,她意识到自己回不去了。即便没有那段情呢?我想她依旧不会选择回去。正确的时间遇到正确的人,那是福分。但错过也是美好的。这美好里带有感伤,感伤过后,让人更加坚毅,这是我喜欢的人生观。 17、张家伟:《六七暴-动》 对于当下发生的事情,真相似乎唾手可得,于是我们往往急于表达观点和立场,而不去追究到底发生了什么。那么,面对历史呢?局限终究还是显现了,我们到底知道多少真相?从正说反说,这样说那样说的碎片里,或多或少,我窥见了一点真相,只感慨:再年轻气盛,也会变成慈祥的老人,如果有幸到老的一天。 18、Sonny Shiu-Hing Lo:Competing Chinese Political Visions 结论往往是简单的,而过程往往是复杂的。因此,文章好不好,往往不在于指明了什么正确的道理,而在于分析那复杂的过程。可看清之后呢?其实了无用处。都说历史是老师,但实际上,老师是我们自己,历史只是素材。每个人一部历史,其结果就是,我们还得继续重复结论简单、过程复杂的历史。 19、汪晖:《亚洲视野》 这本书中的文章,在地理、历史或者文化的交接地带,提了或者重提了一些不错的问题,但我认为,汪晖所作的回答并不好,太绕,却又基本是在外面绕,没绕进去。书名起得很有气势,“亚洲视野”,但从头看到尾,我也不太知道这到底是个什么视野。汪晖自己的视野,加上恰巧他是个亚洲人,也就是亚洲视野了? 20、李零:《何枝可依》 李零用了一些古老的材料,说的却是非常现代的事情。用这些老材料,并不是为了卖弄,而是因为,只有更为丰富和深刻地了解了过去,才有可能不那么肤浅和偏颇地认识现在和未来。李零心中有读者,简约但不简单,很有诚意,也很纯粹,了解世事那认真的态度,更是不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