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边渔父对愁眠
![]() |
这是上海博物馆的陶瓷馆里展陈的一个金代磁州窑瓷枕,标牌上的名称为“白地黑花题诗孩儿枕”。按照摆放的角度,观看枕面上的题诗比较费劲。俺曾经从后面拍过一张照片,这时那些诗句翻了个儿(180度),你就会发现它的有趣之处了。
![]() |
写在枕面上的两句诗,字体是行草,像对联一样排列,而且每一句都向自己的那一边转行:
叶落猿啼霜满天,江边渔父对愁眠。
很显然,这是抄录唐代张继那首有名的《枫桥夜泊》。于是就遇到了更有意思的发现:我们熟悉的《枫桥夜泊》都说“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而这里却是“叶落猿啼”和“江边渔父”。
或许是八九百年前那位制瓷枕艺人在书写时将张继的诗句信手改了?果真如此的话,他改得太有水平了!张继诗里描述的是萧瑟的深秋夜景,而瓷枕题句仍然紧扣寒秋,只是意境略有变化,我觉得是更写实,更口语化。例如一年四季都可见“月落”,但“叶落”却是深秋特色;“乌啼”亦然,而“猿啼”则使人联想到老杜《登高》诗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
![]() |
名诗的“变体版本”还有一个实例,就是王之涣《凉州词》的第一句“黄河远上白云间”。古凉州在今天的甘肃武威,黄河远在南边千里之外,比白云远多了,玉门关更在凉州西北八百里。所以当年竺可桢就指出这诗句应该是“黄沙远上白云间”的传抄之误——行草书写的“河”“沙”二字容易混淆。
竺可桢是气象学家,他进一步分析“黄沙远上白云间”当是戈壁沙漠中类似龙卷的气旋把地面沙尘垂直卷吸到高空的奇特景观,我有幸在塔克拉玛干见到过,很诡异的现象。
刘永济教授的《唐人绝句精华》也说:“此诗各本皆作‘黄河远上’,惟计有功《唐诗纪事》作‘黄沙直上’。按玉门关在敦煌,离黄河流域甚远,作‘河’非也。且首句写关外之景,但见无际黄沙直与白云相连,已令人生荒远之感。再加第二句写其空旷寥廓,愈觉难堪。乃于此等境界之中忽闻羌笛吹《折杨柳》曲,不能不有‘春风不度玉门关’之怨词。”
但是语文老师大多偏爱流行版本,认为即使错也错得好、错得应该,于是就这么一直沙沉河清了。
(这是我前几年在新浪发的一个老帖,下面再附一块更“陈年索笃”的豆腐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