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 金融交易员德行的修养------朋友的心得整理
论金融交易员德行的修养
2012.9.25
今天讲讲自我管理方面的问题。作为金融交易员,对我们来说一个很重要的事就是——求财,亦即希望早日能够达到财务自由。但是有时候欲速则不达,心里越着急越是原地转圈没有进展,有时候还大踏步地往后退。其实这里面有一个秘密——“欲富心先富,欲贵心先贵”。何谓心富、心贵?简单说就是涵养自己的德行。
就拿我来说,我现在缺什么?我缺德。缺德好像是骂人的,其实不然。实际上不止是我一个人缺德,现代人普遍缺德。现代人对自己要求比较低,缺德是普遍的,因为我们的社会整体上的道德水平下降了。很多时候尽管我们绞尽脑汁、机关算尽,却依然得不到我们想要的东西,就是因为我们的心没有先富裕起来、高贵起来。比如说我们去求职被对方拒绝,在学佛以前我们会火冒三丈,怨天尤人。但是学佛以后态度就变了:是因为我德行不够,不配拥有这一职位。
就金融交易来讲,我们账面上的浮动利润经常被市场先生几千、几万乃至几十上百万地收回。怎么解释?答案很简单:我们德行不够,不配享有这份财富!但是也不必难过。我们做交易是例行公事的态度,用佛家的话讲,就是“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非但对待交易是这种态度,推而广之,在现实生活中,还要学会把一切批评、非议和责难归咎于我们自己,不怨天、不尤人。想想看,就算我们穷尽一生的时光来涵养自己的德行尚且不够,哪里还会有工夫与他人对立。
等到善缘成熟了,一切逆缘、违缘自会消除,一切都会自己变得顺利起来。在此之前,我们需要锻炼自己坚韧的意志,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旦因缘和合,你自然会得到你应该得到的东西,一切显得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现在之所以还没得到,自有其原因,只不过你没有智慧了知而已。古人云:“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要是得不到什么就先想想自己还缺点什么。设法把缺点补足,也就心想事成了。当然,还有另一种可能,就是你的物欲变淡了;现在看重的东西,变得不重要了。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报道,说中了彩票大奖的人往往后半生过得比较凄惨。什么道理呢?因为他的德行和财富不相称,没有办法驾驭财富,财富就反过来压垮了他。财富如此,权力也是如此。俗话说“小人得志便猖狂”,文AB革期间有很多zao反派头目,一夜之间有很大的权力,对别人生杀予夺的权力。这些人几乎无一例外的都会造孽、犯罪、杀人,犯下大错。他们当时并不懂这些,只有后来遭了报应,或生命到了晚年才开始悔恨。所以金钱也好、权力也好,都不能交给那些德行不够的人。
大家知道为什么我们总是不快乐吗?因为我们有些事情没想通,不开窍。如果把我们得不到的工作,求不到的财富,升不上的官职都归咎于自己德行不够,才华不够,归咎于自己不配,一点也不怨天尤人,朋友,你还烦恼吗?
什么叫心富?
心富首先是不急于富,太急于富就会弄巧成拙,会昏招迭出。首先心里要很悠闲。心里躁狂说明人格不成熟、不健全。真正富裕的心灵是安静的。想静就静得下来。就算我觉得心里有点乱,只要一定神,几秒钟之内就能够静下来,然后迅速找出自己烦恼的根源在哪?要说连一丝烦恼的念头都没有,那需要相当高深的境界,不是你我的境界。但是只要在心乱的时候迅速找到原因,能在一瞬间把心静下来,那也是功夫。所谓“不怕念起,就怕觉迟”,动念不怕,能够及时找到原因然后放下就可以。
什么叫心贵?
心贵就是合道。《素书》云:“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道就是我们立身处世所遵循的规律。合道则通,违道则穷。合道者生,违道者死。你的言语行为做事的方式合乎大道,路就会越走越宽,否则无论现在多么富有、尊贵,最终依然会沦落到山穷水尽、末路穷途。伦理道德,自然规律都是道。大到治国安邦,小到安身立命,无一不是道,无处不是道,一时一刻也离不开道。故曰:“道者,须臾不可离也,可离非道”。“德者,人之所得”,有下面两重含义:
一、有道德的人希望周围的人都能得到点什么。
无论物质上的满足还是精神上的愉快,你周围的人得到的越多你的德行就越深厚。你要奉献,要为众生服务,要让每一个和你相处的人感觉安全、踏实、满足和愉快。不论是从你这里得到实惠,还是得到思想上的启发,你都要让他有所得。让别人有物质或精神方面的收获,堪称有道德的人。
二、你自己的所得和你的德行必须匹配。
如果你的德行不够,你就不配拥有巨额的财富,或位高权重的地位。俗语云“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孔子也说:“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意思是:“德行浅薄而地位高高在上,智能低下却喜欢谋划大事,力量微弱但不自量力、肩负重任,这样的人没有几个是不遭受祸害的。”
在我看来,“不怨天、不尤人”是德行的第一要义。平时要把一切非议、批评和责难都归咎于自己。如果我们还在发牢骚,还在推卸责任,我们可称为无德。不要说别人没有过错,就算有,我们也要以一颗慈悲之心,宽恕他,原谅他。别人不理解我们,我们理解他;别人不尊重我们,我们尊重他;别人对不起我们,我们对得起他;别人陷害我们,我们忘记他……长此以往,随着德行日深,一切烦恼都会烟消云散。
《庄子》这部书的核心就是“逍遥”二字。你们看:“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多么瑰丽的文字,多么神奇的想象!那么,究竟怎么样才能到达如此逍遥的境界呢?回答是你要看破放下。如果看不破放不下,执着太深太重,等于有很多绳子捆着你,你还怎么逍遥呢?只有当我们烦恼日减,减之又减,以至于无的时候,才真正逍遥了。
对于世俗人来说,财色名食睡谓之“五欲”,贪嗔痴慢疑谓之“五毒”,你五欲一样不少,五毒样样俱全怎么可能逍遥自在?所以对于芸芸众生而言,五欲五毒就是烦恼滋生、内心狂躁的根源。虽然活了几十几往往还是找不到北,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等到临终的时候一切归零,两手捏的再紧,抓不住任何东西。就算一生赚了不少钱,一毛也带不走。甚至于尸骨未寒,遗产争夺战已经开始上演。亲朋好友为此反目,对簿公堂……这样的事发生得还少吗?所以,财富归根结底并不不属于我们所有,它只是被我们暂时保管,你那么看重它干什么?你不太看重它,它反倒找你来了。就像一只小鸟轻轻落到你肩上。
这个世界很纷扰,我们却要让自己的心静下来。这个世界转得很快,我们却要让自己的心慢下来。我们用我们的慢来对治这个世界的快。慢不是手脚迟缓,而是内心的镇定、从容、洒脱和悠闲。外面的诱惑太多,我们心里有数,脑子不糊涂,这叫做定。脑定心定手脚才能定。心静和心定,要求以自己的内在为中心,而不是以外部世界为中心。外界的一切每天都在高速旋转,你跟着转会转个没完。要做到你转我不转,你动我不动。风动,帆动,心不动。总之一句话,你要找到你自己。你究竟想要什么,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才是你需要的?没事多和自己谈谈天,倾听内心的声音,最终成为自己想做的人。
最后说一个“求”字。人生的最高境界不是富甲天下,而是无所求。无所求不是完全不求,而是不妄求,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什么叫妄求?就是指超出我们本分之外的要求和欲求。君子一不妄求,二不强求,一切顺其自然。所以今后如果在生活中遇到什么事不合你的意,或者做什么事遭到了挫折和失败,都知道怎么处理了吧?一句话:“德行不够”。我的恩师宣化上人说过:“一切是考验,看你怎么办?对面若不识,还需从头炼。”什么时候我们懂得了“顺其自然”四个字的真意,就能少欲知足了。那么接下来,也就能知足常乐了。所以,不能想要那些违背常理的东西,否则就是迷惑颠倒。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与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反省自己,要成为习惯。我们做交易的朋友天资都很高,秉性颖悟,用佛家的话讲就是“善根深厚”。心有灵犀,一点就通,一说就透。试想,如果你不对金钱抱有洒脱的态度,怎么可能赚到钱呢?就算赚到了钱,又如何能保证不迷失心性呢?所谓“屡败屡战易,大胜从容难”啊!所以,要“役财而不役于财”,人来支配财富而不被财富所支配。钱就是工具,就是你吃饭的筷子,这双筷子要拿得起放得下。
物质无止境,超过了限度就失去了意义。所以无神论者和唯物论者,不迷失是不可能的。终有一天他会发现自己走不动了,思维到了某个极限进行不下去了,所以才会说什么“我死后哪管它洪水滔天”。如果人死如灯灭,那真是便宜了大家。实际上,我比你们任何人都希望人死如灯灭。那样我干的坏事也好,我无量劫以来所吃所杀所害的一切众生也好,都不来找我的麻烦了,一笔勾销多好。我巴不得这样。但是,就怕事情没那么简单。学佛后发现意外的收获,就是快乐日甚一日,烦恼逐渐递减。现在不敢说断了烦恼,起码烦恼非常之少。
以前想不通的想通了,看不开的看开了,放不下的放下了,这就是我的心得体会,希望各位从此少烦恼多快乐。何谓“法喜充满”?就是在修行过程中烦恼日少快乐日增。修行的最佳境界就是清净心,一念不起,一尘不染,如如不动。如果修不成清净心,那不妨退而求其次,修欢喜心,所谓“心中奉喜神常驻”。论层次,欢喜心比清净心差一点,但是终归好过悲切的心、痛苦的心或烦恼无穷尽的心。但是如果你毛病多硬塞喜神也无用。你看不破放不下,别人批评就火冒三丈,别人恭维就感觉真受用,那样的话喜神请也不来。
要经常检视自己的心念。任何时候,只要发现我们的内心有丝毫的怨恨和不满,统统都应该像打扫垃圾一样把它打扫掉,不让它有机会污染和毒害我们的身心。你生别人的气、怨恨别人,就好比自己喝下毒药指望别人中毒而死,这怎么可能呢?你自己中毒还差不多。所以,今后凡是赚不到的钱,得不到的利益,统统都应该归咎于自己德行不够,命里没有或者时机不成熟。命里若是有了,或者时机成熟了,或者德行足够了,该来的自然会来。不是这样一种心态,你的烦恼无穷尽。总而言之,“一切都是命,半点不由人”。我们之所以指天骂地,怨天尤人,是因为我们不相信这句话。
这是我最近的一点感悟与大家分享。谢谢朋友们。
2012.9.25
今天讲讲自我管理方面的问题。作为金融交易员,对我们来说一个很重要的事就是——求财,亦即希望早日能够达到财务自由。但是有时候欲速则不达,心里越着急越是原地转圈没有进展,有时候还大踏步地往后退。其实这里面有一个秘密——“欲富心先富,欲贵心先贵”。何谓心富、心贵?简单说就是涵养自己的德行。
就拿我来说,我现在缺什么?我缺德。缺德好像是骂人的,其实不然。实际上不止是我一个人缺德,现代人普遍缺德。现代人对自己要求比较低,缺德是普遍的,因为我们的社会整体上的道德水平下降了。很多时候尽管我们绞尽脑汁、机关算尽,却依然得不到我们想要的东西,就是因为我们的心没有先富裕起来、高贵起来。比如说我们去求职被对方拒绝,在学佛以前我们会火冒三丈,怨天尤人。但是学佛以后态度就变了:是因为我德行不够,不配拥有这一职位。
就金融交易来讲,我们账面上的浮动利润经常被市场先生几千、几万乃至几十上百万地收回。怎么解释?答案很简单:我们德行不够,不配享有这份财富!但是也不必难过。我们做交易是例行公事的态度,用佛家的话讲,就是“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非但对待交易是这种态度,推而广之,在现实生活中,还要学会把一切批评、非议和责难归咎于我们自己,不怨天、不尤人。想想看,就算我们穷尽一生的时光来涵养自己的德行尚且不够,哪里还会有工夫与他人对立。
等到善缘成熟了,一切逆缘、违缘自会消除,一切都会自己变得顺利起来。在此之前,我们需要锻炼自己坚韧的意志,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旦因缘和合,你自然会得到你应该得到的东西,一切显得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现在之所以还没得到,自有其原因,只不过你没有智慧了知而已。古人云:“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要是得不到什么就先想想自己还缺点什么。设法把缺点补足,也就心想事成了。当然,还有另一种可能,就是你的物欲变淡了;现在看重的东西,变得不重要了。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报道,说中了彩票大奖的人往往后半生过得比较凄惨。什么道理呢?因为他的德行和财富不相称,没有办法驾驭财富,财富就反过来压垮了他。财富如此,权力也是如此。俗话说“小人得志便猖狂”,文AB革期间有很多zao反派头目,一夜之间有很大的权力,对别人生杀予夺的权力。这些人几乎无一例外的都会造孽、犯罪、杀人,犯下大错。他们当时并不懂这些,只有后来遭了报应,或生命到了晚年才开始悔恨。所以金钱也好、权力也好,都不能交给那些德行不够的人。
大家知道为什么我们总是不快乐吗?因为我们有些事情没想通,不开窍。如果把我们得不到的工作,求不到的财富,升不上的官职都归咎于自己德行不够,才华不够,归咎于自己不配,一点也不怨天尤人,朋友,你还烦恼吗?
什么叫心富?
心富首先是不急于富,太急于富就会弄巧成拙,会昏招迭出。首先心里要很悠闲。心里躁狂说明人格不成熟、不健全。真正富裕的心灵是安静的。想静就静得下来。就算我觉得心里有点乱,只要一定神,几秒钟之内就能够静下来,然后迅速找出自己烦恼的根源在哪?要说连一丝烦恼的念头都没有,那需要相当高深的境界,不是你我的境界。但是只要在心乱的时候迅速找到原因,能在一瞬间把心静下来,那也是功夫。所谓“不怕念起,就怕觉迟”,动念不怕,能够及时找到原因然后放下就可以。
什么叫心贵?
心贵就是合道。《素书》云:“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道就是我们立身处世所遵循的规律。合道则通,违道则穷。合道者生,违道者死。你的言语行为做事的方式合乎大道,路就会越走越宽,否则无论现在多么富有、尊贵,最终依然会沦落到山穷水尽、末路穷途。伦理道德,自然规律都是道。大到治国安邦,小到安身立命,无一不是道,无处不是道,一时一刻也离不开道。故曰:“道者,须臾不可离也,可离非道”。“德者,人之所得”,有下面两重含义:
一、有道德的人希望周围的人都能得到点什么。
无论物质上的满足还是精神上的愉快,你周围的人得到的越多你的德行就越深厚。你要奉献,要为众生服务,要让每一个和你相处的人感觉安全、踏实、满足和愉快。不论是从你这里得到实惠,还是得到思想上的启发,你都要让他有所得。让别人有物质或精神方面的收获,堪称有道德的人。
二、你自己的所得和你的德行必须匹配。
如果你的德行不够,你就不配拥有巨额的财富,或位高权重的地位。俗语云“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孔子也说:“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意思是:“德行浅薄而地位高高在上,智能低下却喜欢谋划大事,力量微弱但不自量力、肩负重任,这样的人没有几个是不遭受祸害的。”
在我看来,“不怨天、不尤人”是德行的第一要义。平时要把一切非议、批评和责难都归咎于自己。如果我们还在发牢骚,还在推卸责任,我们可称为无德。不要说别人没有过错,就算有,我们也要以一颗慈悲之心,宽恕他,原谅他。别人不理解我们,我们理解他;别人不尊重我们,我们尊重他;别人对不起我们,我们对得起他;别人陷害我们,我们忘记他……长此以往,随着德行日深,一切烦恼都会烟消云散。
《庄子》这部书的核心就是“逍遥”二字。你们看:“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多么瑰丽的文字,多么神奇的想象!那么,究竟怎么样才能到达如此逍遥的境界呢?回答是你要看破放下。如果看不破放不下,执着太深太重,等于有很多绳子捆着你,你还怎么逍遥呢?只有当我们烦恼日减,减之又减,以至于无的时候,才真正逍遥了。
对于世俗人来说,财色名食睡谓之“五欲”,贪嗔痴慢疑谓之“五毒”,你五欲一样不少,五毒样样俱全怎么可能逍遥自在?所以对于芸芸众生而言,五欲五毒就是烦恼滋生、内心狂躁的根源。虽然活了几十几往往还是找不到北,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等到临终的时候一切归零,两手捏的再紧,抓不住任何东西。就算一生赚了不少钱,一毛也带不走。甚至于尸骨未寒,遗产争夺战已经开始上演。亲朋好友为此反目,对簿公堂……这样的事发生得还少吗?所以,财富归根结底并不不属于我们所有,它只是被我们暂时保管,你那么看重它干什么?你不太看重它,它反倒找你来了。就像一只小鸟轻轻落到你肩上。
这个世界很纷扰,我们却要让自己的心静下来。这个世界转得很快,我们却要让自己的心慢下来。我们用我们的慢来对治这个世界的快。慢不是手脚迟缓,而是内心的镇定、从容、洒脱和悠闲。外面的诱惑太多,我们心里有数,脑子不糊涂,这叫做定。脑定心定手脚才能定。心静和心定,要求以自己的内在为中心,而不是以外部世界为中心。外界的一切每天都在高速旋转,你跟着转会转个没完。要做到你转我不转,你动我不动。风动,帆动,心不动。总之一句话,你要找到你自己。你究竟想要什么,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才是你需要的?没事多和自己谈谈天,倾听内心的声音,最终成为自己想做的人。
最后说一个“求”字。人生的最高境界不是富甲天下,而是无所求。无所求不是完全不求,而是不妄求,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什么叫妄求?就是指超出我们本分之外的要求和欲求。君子一不妄求,二不强求,一切顺其自然。所以今后如果在生活中遇到什么事不合你的意,或者做什么事遭到了挫折和失败,都知道怎么处理了吧?一句话:“德行不够”。我的恩师宣化上人说过:“一切是考验,看你怎么办?对面若不识,还需从头炼。”什么时候我们懂得了“顺其自然”四个字的真意,就能少欲知足了。那么接下来,也就能知足常乐了。所以,不能想要那些违背常理的东西,否则就是迷惑颠倒。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与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反省自己,要成为习惯。我们做交易的朋友天资都很高,秉性颖悟,用佛家的话讲就是“善根深厚”。心有灵犀,一点就通,一说就透。试想,如果你不对金钱抱有洒脱的态度,怎么可能赚到钱呢?就算赚到了钱,又如何能保证不迷失心性呢?所谓“屡败屡战易,大胜从容难”啊!所以,要“役财而不役于财”,人来支配财富而不被财富所支配。钱就是工具,就是你吃饭的筷子,这双筷子要拿得起放得下。
物质无止境,超过了限度就失去了意义。所以无神论者和唯物论者,不迷失是不可能的。终有一天他会发现自己走不动了,思维到了某个极限进行不下去了,所以才会说什么“我死后哪管它洪水滔天”。如果人死如灯灭,那真是便宜了大家。实际上,我比你们任何人都希望人死如灯灭。那样我干的坏事也好,我无量劫以来所吃所杀所害的一切众生也好,都不来找我的麻烦了,一笔勾销多好。我巴不得这样。但是,就怕事情没那么简单。学佛后发现意外的收获,就是快乐日甚一日,烦恼逐渐递减。现在不敢说断了烦恼,起码烦恼非常之少。
以前想不通的想通了,看不开的看开了,放不下的放下了,这就是我的心得体会,希望各位从此少烦恼多快乐。何谓“法喜充满”?就是在修行过程中烦恼日少快乐日增。修行的最佳境界就是清净心,一念不起,一尘不染,如如不动。如果修不成清净心,那不妨退而求其次,修欢喜心,所谓“心中奉喜神常驻”。论层次,欢喜心比清净心差一点,但是终归好过悲切的心、痛苦的心或烦恼无穷尽的心。但是如果你毛病多硬塞喜神也无用。你看不破放不下,别人批评就火冒三丈,别人恭维就感觉真受用,那样的话喜神请也不来。
要经常检视自己的心念。任何时候,只要发现我们的内心有丝毫的怨恨和不满,统统都应该像打扫垃圾一样把它打扫掉,不让它有机会污染和毒害我们的身心。你生别人的气、怨恨别人,就好比自己喝下毒药指望别人中毒而死,这怎么可能呢?你自己中毒还差不多。所以,今后凡是赚不到的钱,得不到的利益,统统都应该归咎于自己德行不够,命里没有或者时机不成熟。命里若是有了,或者时机成熟了,或者德行足够了,该来的自然会来。不是这样一种心态,你的烦恼无穷尽。总而言之,“一切都是命,半点不由人”。我们之所以指天骂地,怨天尤人,是因为我们不相信这句话。
这是我最近的一点感悟与大家分享。谢谢朋友们。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