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論“多元文化主義”
之前作者剛寫了一篇學期essay講Multiculturalism和在華人社區遇到的問題(本文是其中文缩写版)。但民族問題總覺得討論不夠,加之看英國媒體對多元文化主義利弊的討論很想做個譯介,再反觀拆那的所謂民族政策,簡直是我們連討論這個的資格都沒有(學西人“噗~”)。網友說得好,先有公民政策,才有民族政策。但我認為這兩者應是同步,本來就是一個硬幣兩面。要是同化別的民族,也即是非公民性的。
英國的多元文化主義
Multiculturalism的定義(應該由政治學同學介紹更好!)比較多元,它是個意識形態,不同立場的人的定義是不同的。LSE大學的Manning的定義是:“讓移民在這個國家感到受歡迎和接納,並能保留自己的文化,通過反對對別的族群的歧視,同時移民也能從英倫認同和其他和諧社會所需的價值中受惠”。一個英國穆斯林青年組織,拉馬丹基金會的定義是:“理解彼此不同的信仰和文化,但同時為我們是不列顛公民而自豪”。加拿大學者Kymlicka也對 Multiculturalism做了全面的討論(2012)。英國曾經自豪地稱自己實行此政策達30年之久,是一個包容的鼓勵各方人士,很“人權”的國家。但近年來,特別是去年首相卡煤倫老兄和德國的莫克爾老姐互相吐槽“多元文化主義政策失敗了”。正如很多政客所說,它導致了:一,Multiculturalism促進了排斥而不是融合,大家生活在各自平行的社區;二,這互不相干的生活讓少數群族雖保留了自己的文化和價值,但阻礙了接觸了廣闊的社會;三,這樣的社區是激進化/主義的土壤——西方最怕的極端主義。
那麽當初為啥很多人都覺得這文化政策好呢?它是一種文化相對主義(學人類學的童鞋請自動腦補),不說一種價值系統比另一種優越,所以不能要求移民來到本國就要改為接受新的價值觀。但,更有力的觀點都認為,不管人從哪兒來,是什麼文化,自由民主都是適用的。這樣的話,帶有不同文化的移民們會給符合一個正常社會的價值附上自己的意誌,或可能只保留自己的文化在私人領域。對社會,自願總比強迫好。
然而,英國或西歐近年遭受的打擊(包括2005-7-7恐怖襲擊),很多民眾以及保守派政黨歸罪於 Multiculturalism,認為它導致國家沒有統一的認同,群族間互不信任(尤其指穆斯林和英白之間)(Harrison, 2008)。並說 Multiculturalism過於放縱各個文化在這裏發展,甚至培養了英國出生的穆斯林-阿拉伯破壞自己社會的事。右翼政客們紛紛指出現在英格蘭特別是曼徹斯特地區,80%都是非英白,整個國家貌似都被佔領了,大量黑非和黑加勒比的婦女跑這兒拼命生孩子,這樣就得到一套大大的公屋,還有其他(e.g.Child benefits,此栗子從某福利工作者處聽來)。
右派政客狂噴本國的伊斯蘭族群和其他少數群族,聲稱要求伊斯蘭婦女摘掉面紗,看不到表情顯得很不尊重人。法庭也對一個印度司機拒載一個盲人和她的導盲犬而罰款。印度司機的理由是我們的文化認為狗很臟。但法庭還是罰款了。卡煤倫信誓旦旦地說,
“年輕白人被告誡,黑人都是罪犯。非/加勒比年輕人知道,亞洲的店主都坑你錢。穆斯林年輕人得知,英國要滅了伊斯蘭。最好的忽略這樣的話的辦法就是好的教育。我們都確保人們都學英語,孩子在學校都學到了正確的英國歷史。”29 Jan 2007
“……”
卡煤倫老兄的話被很多人批評為同化政策,對人權的違背,甚至是種族主義擡頭。(The Independent, 2011)
但是,其實,只要你在大街上走走,到處聽到的是地道的英倫腔,出自黑人和印度人之口。令東亞人有點不解的是,他們很多人拋棄了一部分自己的文化(不說自己的語言,魚加土豆天天吃,其他文化可能出現在私人領域),很多人跟當地人一樣上班掙錢養家。他們不是早已成為英國大不列顛的一份子了?還用卡煤倫的“同化和融合”?這一觀點得到了左翼學者的研究證實。LSE 的Manning的研究顯示,土豆國的五大少數群族, Indian (Hindu, Sikh and Muslim), Pakistani, Bangladeshi, black Caribbean and black African (Muslim and Christian),除非洲裔外,其他幾個具有大不列顛認同的都在七成以上。甚至大部分人在對公共服務有偏頗的情況仍能保持對國家或本地社區的認同。牛津的Anthony (see Heath,2012) 則說性別議題是抨擊多元社區的人抓住的主要把柄。但研究顯示,英國白男人中有14%扔喜歡男權模式,但相比,只有五分之一的穆斯林說自己會在英國倡導伊斯蘭教法。怎麽樣?很恐怖的數字?
當然,我們不否認有人支持分離主義。我們也不否認一些英國人搞民族排斥主義。從研究結果看得出來,一些住在自己社區的少數族群的特點是,有點嫌棄那幫英國人,以及他們的價值和社會。
MAnning哥也最後總結, Multiculturalism的失敗不在於它自身——自身是有益的,讓少數族群建立自己的歸屬感——實際也做到了。問題在於過於關註少數族群,忽視了本地白人,沒有保持對他們的支持(特別是公屋方面)。
怎樣去促進真正的平等同時欣賞差異,才是真正的問題。
塗爾幹
8 Dec 2012
PS.呀,似乎忘了為什麼要這此文了!反思天朝的民族政策??回應切糕事件?罷了,罷了。
Reference
Harrison, D. (2008) ‘Government policy on multiculturalism has been left in tatters’ the Telegraph, 08 Oct. http://www.telegraph.co.uk/news/uknews/1530876/Government-policy-on-multiculturalism-has-been-left-in-tatters.html
Heath, A. (2012) ‘Has multiculturalism failed in the UK? Not really’ the Guardian, 10 Aug. http://www.guardian.co.uk/commentisfree/2012/aug/10/multiculturalism-uk-research
The Independent, (2011) ‘Cameron: My war on multiculturalism’ 05 Feb. http://www.independent.co.uk/news/uk/politics/cameron-my-war-on-multiculturalism-2205074.html
Manning, A. (2011) 'The evidence shows that multiculturalism in the UK has succeeded in fostering a sense of belonging among minorities, but it has paid too little attention to how to sustain support among parts of the white population' British Politics and Policy at LSE, http://blogs.lse.ac.uk/politicsandpolicy/2011/04/14/multiculturalism-immigration-support-white-population/
英國的多元文化主義
Multiculturalism的定義(應該由政治學同學介紹更好!)比較多元,它是個意識形態,不同立場的人的定義是不同的。LSE大學的Manning的定義是:“讓移民在這個國家感到受歡迎和接納,並能保留自己的文化,通過反對對別的族群的歧視,同時移民也能從英倫認同和其他和諧社會所需的價值中受惠”。一個英國穆斯林青年組織,拉馬丹基金會的定義是:“理解彼此不同的信仰和文化,但同時為我們是不列顛公民而自豪”。加拿大學者Kymlicka也對 Multiculturalism做了全面的討論(2012)。英國曾經自豪地稱自己實行此政策達30年之久,是一個包容的鼓勵各方人士,很“人權”的國家。但近年來,特別是去年首相卡煤倫老兄和德國的莫克爾老姐互相吐槽“多元文化主義政策失敗了”。正如很多政客所說,它導致了:一,Multiculturalism促進了排斥而不是融合,大家生活在各自平行的社區;二,這互不相干的生活讓少數群族雖保留了自己的文化和價值,但阻礙了接觸了廣闊的社會;三,這樣的社區是激進化/主義的土壤——西方最怕的極端主義。
那麽當初為啥很多人都覺得這文化政策好呢?它是一種文化相對主義(學人類學的童鞋請自動腦補),不說一種價值系統比另一種優越,所以不能要求移民來到本國就要改為接受新的價值觀。但,更有力的觀點都認為,不管人從哪兒來,是什麼文化,自由民主都是適用的。這樣的話,帶有不同文化的移民們會給符合一個正常社會的價值附上自己的意誌,或可能只保留自己的文化在私人領域。對社會,自願總比強迫好。
然而,英國或西歐近年遭受的打擊(包括2005-7-7恐怖襲擊),很多民眾以及保守派政黨歸罪於 Multiculturalism,認為它導致國家沒有統一的認同,群族間互不信任(尤其指穆斯林和英白之間)(Harrison, 2008)。並說 Multiculturalism過於放縱各個文化在這裏發展,甚至培養了英國出生的穆斯林-阿拉伯破壞自己社會的事。右翼政客們紛紛指出現在英格蘭特別是曼徹斯特地區,80%都是非英白,整個國家貌似都被佔領了,大量黑非和黑加勒比的婦女跑這兒拼命生孩子,這樣就得到一套大大的公屋,還有其他(e.g.Child benefits,此栗子從某福利工作者處聽來)。
右派政客狂噴本國的伊斯蘭族群和其他少數群族,聲稱要求伊斯蘭婦女摘掉面紗,看不到表情顯得很不尊重人。法庭也對一個印度司機拒載一個盲人和她的導盲犬而罰款。印度司機的理由是我們的文化認為狗很臟。但法庭還是罰款了。卡煤倫信誓旦旦地說,
“年輕白人被告誡,黑人都是罪犯。非/加勒比年輕人知道,亞洲的店主都坑你錢。穆斯林年輕人得知,英國要滅了伊斯蘭。最好的忽略這樣的話的辦法就是好的教育。我們都確保人們都學英語,孩子在學校都學到了正確的英國歷史。”29 Jan 2007
“……”
卡煤倫老兄的話被很多人批評為同化政策,對人權的違背,甚至是種族主義擡頭。(The Independent, 2011)
但是,其實,只要你在大街上走走,到處聽到的是地道的英倫腔,出自黑人和印度人之口。令東亞人有點不解的是,他們很多人拋棄了一部分自己的文化(不說自己的語言,魚加土豆天天吃,其他文化可能出現在私人領域),很多人跟當地人一樣上班掙錢養家。他們不是早已成為英國大不列顛的一份子了?還用卡煤倫的“同化和融合”?這一觀點得到了左翼學者的研究證實。LSE 的Manning的研究顯示,土豆國的五大少數群族, Indian (Hindu, Sikh and Muslim), Pakistani, Bangladeshi, black Caribbean and black African (Muslim and Christian),除非洲裔外,其他幾個具有大不列顛認同的都在七成以上。甚至大部分人在對公共服務有偏頗的情況仍能保持對國家或本地社區的認同。牛津的Anthony (see Heath,2012) 則說性別議題是抨擊多元社區的人抓住的主要把柄。但研究顯示,英國白男人中有14%扔喜歡男權模式,但相比,只有五分之一的穆斯林說自己會在英國倡導伊斯蘭教法。怎麽樣?很恐怖的數字?
當然,我們不否認有人支持分離主義。我們也不否認一些英國人搞民族排斥主義。從研究結果看得出來,一些住在自己社區的少數族群的特點是,有點嫌棄那幫英國人,以及他們的價值和社會。
MAnning哥也最後總結, Multiculturalism的失敗不在於它自身——自身是有益的,讓少數族群建立自己的歸屬感——實際也做到了。問題在於過於關註少數族群,忽視了本地白人,沒有保持對他們的支持(特別是公屋方面)。
怎樣去促進真正的平等同時欣賞差異,才是真正的問題。
塗爾幹
8 Dec 2012
PS.呀,似乎忘了為什麼要這此文了!反思天朝的民族政策??回應切糕事件?罷了,罷了。
Reference
Harrison, D. (2008) ‘Government policy on multiculturalism has been left in tatters’ the Telegraph, 08 Oct. http://www.telegraph.co.uk/news/uknews/1530876/Government-policy-on-multiculturalism-has-been-left-in-tatters.html
Heath, A. (2012) ‘Has multiculturalism failed in the UK? Not really’ the Guardian, 10 Aug. http://www.guardian.co.uk/commentisfree/2012/aug/10/multiculturalism-uk-research
The Independent, (2011) ‘Cameron: My war on multiculturalism’ 05 Feb. http://www.independent.co.uk/news/uk/politics/cameron-my-war-on-multiculturalism-2205074.html
Manning, A. (2011) 'The evidence shows that multiculturalism in the UK has succeeded in fostering a sense of belonging among minorities, but it has paid too little attention to how to sustain support among parts of the white population' British Politics and Policy at LSE, http://blogs.lse.ac.uk/politicsandpolicy/2011/04/14/multiculturalism-immigration-support-white-popul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