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达摩学习笔记20121207
讲座14
小结:
1) 十二不善心,是观察中我们主要的注意对象;
2) 如何对付十二不善心:消灭,在心里熄灭,即“诸恶莫作”;
3) 对治嗔心的治标法:慈悲喜(舍);
4) 何谓忍辱波若密。
1. 痴:对境(客观世界)不能如实了知,在贪与嗔中都有痴,而贪与嗔不会同时升起,还有死对头的还有怒和悲,喜和恐;
a) 舍俱疑相应一
b) 舍俱掉举相应一:
2. 名词解释:
a) 舍俱:心是平静的
b) 疑相应:心受疑支配,犹豫,无明,没有明显贪嗔,eg.这个修法到底对不对啊?不善法;
c) 掉举相应:心受掉举支配,一池清水,风吹过来,荡起涟漪,坐禅修最糟糕,心一下子就跑了,但是心跑还不是问题,稀里糊涂地跑了才是问题;
3. 以上讲完了十二不善心:八种贪心,两种嗔心,两种痴心。
a) 嗔根相应的心很容易观察,心里的不舒服,和痴近,最早被制服(完全消失要到三果阿那含);
b) 痴根相应的心和犹豫有关,或稀里糊涂地跑掉,容易观察,对治不容易(完全消失要到四果)。对付掉举的方法其实很简单,跑了拉回来就好了,但是铲根不容易;
c) 贪根心难分辨难对治,邪见相应要靠教理学习即内观中的实践,到初果时四个邪见相应可以对治掉,但是四个邪见不相应很难;
4. 对治嗔心:修行首先要安心,要找到让自己最痛苦的敌人,即嗔心,不满,愤怒,孤独,寂寞。。。如果对治不对会出问题,eg.1969年珍宝岛战牺牲的最高将领孙,手下的士兵在战场挨了一枪后,不是原地不动等待救援,而是动来动去,结果让自己和更多人牺牲。嗔心对自己和别人的伤害最大。
5. 对嗔治标的办法:产生于人和人的碰撞,但人和人总是要接触的,如果不能如理作意,就升起嗔。所以如理作意,即慈悲喜舍,别人不顺利就同情(悲);别人顺利就同喜(喜);对众生拥有慈心,希望别人用正当的方法获得幸福(慈);在慈悲喜的基础上,可以修舍。我们不可能只看到别人的长处,不看到短处,因为这是客观。佛陀曾说,慈心是世间法的顶点。这是解决众生敌对的基本方法,这个众生包括鬼神动物。念《大悲咒》时心里所保持的状态。
6. 忍辱:平静地接受,candy糖。1)对治人与人,人和动物等带来的恐惧(修慈悲喜);2)和周围环境如饥饿贫穷(靠苦行)。修习对外境的宽容、平等、接纳的态度才能消业障,光吃苦不行,而是培养态度。佛陀不是否定痛苦,而是培养对待痛苦的正确方法和态度;佛陀也不是教人享乐,eg.道家的道法自然,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随心所欲或随顺自然,佛教修行不是自然法。老子说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于为天下先。
小结:
1) 十二不善心,是观察中我们主要的注意对象;
2) 如何对付十二不善心:消灭,在心里熄灭,即“诸恶莫作”;
3) 对治嗔心的治标法:慈悲喜(舍);
4) 何谓忍辱波若密。
1. 痴:对境(客观世界)不能如实了知,在贪与嗔中都有痴,而贪与嗔不会同时升起,还有死对头的还有怒和悲,喜和恐;
a) 舍俱疑相应一
b) 舍俱掉举相应一:
2. 名词解释:
a) 舍俱:心是平静的
b) 疑相应:心受疑支配,犹豫,无明,没有明显贪嗔,eg.这个修法到底对不对啊?不善法;
c) 掉举相应:心受掉举支配,一池清水,风吹过来,荡起涟漪,坐禅修最糟糕,心一下子就跑了,但是心跑还不是问题,稀里糊涂地跑了才是问题;
3. 以上讲完了十二不善心:八种贪心,两种嗔心,两种痴心。
a) 嗔根相应的心很容易观察,心里的不舒服,和痴近,最早被制服(完全消失要到三果阿那含);
b) 痴根相应的心和犹豫有关,或稀里糊涂地跑掉,容易观察,对治不容易(完全消失要到四果)。对付掉举的方法其实很简单,跑了拉回来就好了,但是铲根不容易;
c) 贪根心难分辨难对治,邪见相应要靠教理学习即内观中的实践,到初果时四个邪见相应可以对治掉,但是四个邪见不相应很难;
4. 对治嗔心:修行首先要安心,要找到让自己最痛苦的敌人,即嗔心,不满,愤怒,孤独,寂寞。。。如果对治不对会出问题,eg.1969年珍宝岛战牺牲的最高将领孙,手下的士兵在战场挨了一枪后,不是原地不动等待救援,而是动来动去,结果让自己和更多人牺牲。嗔心对自己和别人的伤害最大。
5. 对嗔治标的办法:产生于人和人的碰撞,但人和人总是要接触的,如果不能如理作意,就升起嗔。所以如理作意,即慈悲喜舍,别人不顺利就同情(悲);别人顺利就同喜(喜);对众生拥有慈心,希望别人用正当的方法获得幸福(慈);在慈悲喜的基础上,可以修舍。我们不可能只看到别人的长处,不看到短处,因为这是客观。佛陀曾说,慈心是世间法的顶点。这是解决众生敌对的基本方法,这个众生包括鬼神动物。念《大悲咒》时心里所保持的状态。
6. 忍辱:平静地接受,candy糖。1)对治人与人,人和动物等带来的恐惧(修慈悲喜);2)和周围环境如饥饿贫穷(靠苦行)。修习对外境的宽容、平等、接纳的态度才能消业障,光吃苦不行,而是培养态度。佛陀不是否定痛苦,而是培养对待痛苦的正确方法和态度;佛陀也不是教人享乐,eg.道家的道法自然,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随心所欲或随顺自然,佛教修行不是自然法。老子说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于为天下先。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