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陶公染指中华再造善本---曾纮本《陶渊明集》与李公焕注本《笺注陶渊明集》
曾纮本(宋高宗时期递修本)《陶渊明集》十卷,卷首无目录,卷一为《诗九首·四言》,卷二为《诗十三首》,卷三为《诗三十九首》,卷四为《诗四十八首》,卷五为《赋辞三首》,卷六为《记传赞述十三首》,卷七为《传赞五首》(《五孝传》),卷八为《疏祭文四首》,卷九至卷十为《集圣贤群辅录》(《四八目》),卷三之首录思悦甲子辨,卷十附颜诔(与正文连属)、萧传、阳序(次页另起)、宋痒私记、曾纮说,不录思悦书后。
曾纮本全书小字校注异文,书“宋本作某”者,仅有九处;而书“一本作某”及“又作某”者,则有七百五十三处。绝大多数异文是从宋痒本,不从他本,仅有极少数异文是从他本,不从宋痒本。这表明,曾纮本系出自宋痒本,是以宋痒本为底本,而以他本为参校本。
曾纮本校语基本上保存了宋痒本全书校语原样。曾纮本除无目录、录思悦甲子辨及极少数异文从他本外,基本上是宋痒本原样。曾纮本校注异文七百余处,仅略次于曾集本,尤其不录思悦书后,比苏写本、曾集本更接近宋痒本原本。因此,曾纮本是今存陶集宋代刻本最善之本。此本及今存陶集宋代诸刻本之显著价值,为校注异文丰富,此点为历代藏书家所称道。但此本以及今存陶集宋代诸刻本之价值,犹在于了解版本源流和版本系统。
李公焕注本《笺注陶渊明集》十卷,卷前为萧序和传,卷一至卷四为诗,卷五为记辞传述,卷六为赋,卷七为《五孝传》及《扇上画赞》,卷八为疏祭文,卷九至卷十为《四八目》,卷后附录颜诔、阳序、宋痒私记、思悦书后、佚名氏跋。
李公焕注本荟萃众说,在汤汉注之外,兼采蔡氏注等,开后世集注之风。宋人诗话如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蔡正孙《诗林广记》,均以荟萃见长,此书亦颇受其影响。兼采诸家评语,又开后世集评之风。
其体例分注、评两部分,注语加在正文之中,评语放在正文后,简洁明了。但李注稍显芜冗,如“湛读曰沉”,“瞩,之欲切,视也”,“顦顇与憔悴同”诸条,均为汤注所认为不用注的句子,而李本加上了注。此外,采自其他书的语句,如汤汉注、吴仁杰《年谱》等多不标明出处,即使卷三引思悦《甲子辨》一文,也只录其余而不注明作者。
曾纮本全书小字校注异文,书“宋本作某”者,仅有九处;而书“一本作某”及“又作某”者,则有七百五十三处。绝大多数异文是从宋痒本,不从他本,仅有极少数异文是从他本,不从宋痒本。这表明,曾纮本系出自宋痒本,是以宋痒本为底本,而以他本为参校本。
曾纮本校语基本上保存了宋痒本全书校语原样。曾纮本除无目录、录思悦甲子辨及极少数异文从他本外,基本上是宋痒本原样。曾纮本校注异文七百余处,仅略次于曾集本,尤其不录思悦书后,比苏写本、曾集本更接近宋痒本原本。因此,曾纮本是今存陶集宋代刻本最善之本。此本及今存陶集宋代诸刻本之显著价值,为校注异文丰富,此点为历代藏书家所称道。但此本以及今存陶集宋代诸刻本之价值,犹在于了解版本源流和版本系统。
![]() |
![]() |
![]() |
![]() |
![]() |
![]() |
![]() |
![]() |
![]() |
![]() |
![]() |
李公焕注本《笺注陶渊明集》十卷,卷前为萧序和传,卷一至卷四为诗,卷五为记辞传述,卷六为赋,卷七为《五孝传》及《扇上画赞》,卷八为疏祭文,卷九至卷十为《四八目》,卷后附录颜诔、阳序、宋痒私记、思悦书后、佚名氏跋。
李公焕注本荟萃众说,在汤汉注之外,兼采蔡氏注等,开后世集注之风。宋人诗话如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蔡正孙《诗林广记》,均以荟萃见长,此书亦颇受其影响。兼采诸家评语,又开后世集评之风。
其体例分注、评两部分,注语加在正文之中,评语放在正文后,简洁明了。但李注稍显芜冗,如“湛读曰沉”,“瞩,之欲切,视也”,“顦顇与憔悴同”诸条,均为汤注所认为不用注的句子,而李本加上了注。此外,采自其他书的语句,如汤汉注、吴仁杰《年谱》等多不标明出处,即使卷三引思悦《甲子辨》一文,也只录其余而不注明作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