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与沟通
本尼迪克特是文化相对主义的虔诚信徒,然而在《菊与刀》中我看到的更多是“差异”而非“理解”。
当然察觉差异才能更好地理解,但不代表将差异夸大化。在《菊与刀》和很多民族志中看到例子不在小数,例如本氏在《菊与刀》中写道:“我们推崇的爱、善良、慷慨仁慈,越是无条件越可贵,但在日本则必然附有条件……”也许作者写作的年代背景有所影响,但我却难以苟同,因为至少我在先进大量的日本影视、文学、新闻内容中,发现作者提到的“差异”的情况比她表述的要小得多,例如在最近的动画作品《元气少女缘结神》中,女主人角担负起土地神的职责,她对他人的帮助就是无条件的,侧面反映出主创人员的这一观念,而类似的例子简直多如牛毛。
当民族志中出现“不经意夸大差异”或者“带有本位主义色彩的他文化描述”时,民族志所起到的作用到底是架构文化间沟通的桥梁,还是加深彼此的鸿沟??也许这并不是人类学家的本意,但是一个细小的失误,例如仅仅是一个助词的使用失当,都可能会致使一种完全错误的文化理解出现,而且文化的特殊性是:它具有有机性,一个环节的失误可能无关紧要,也可能导致整体架构的失败,谁知道呢?
我要讨论的实际上是人类学家在撰写民族志时的伦理问题。以往在讨论“伦理”问题时,总是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的色彩,认为违背伦理通常是主动而非被动的,但仔细阅读人类学家们民族志之后却容易发现,这种违背的情况比我们自以为的要严重(特别是看来自他文化A的人类学者书写关于他文化B的民族志时,我们作为第三者能够察觉的伦理违反情况),而且几乎都是被动发生的。
人作为文化的产物,到底能不能够跳出自己的文化去理解他者文化?我常常思考这个问题,问题的最终往往会变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争论,自己和自己吵架,把自己想到一头烟也搞不懂。因为如果世界的本质的唯物的,那么我们的文化和豹能够跑、鱼能够游、味蕾能够尝到味道一样,是一种适应的工具,而工具是可以评价好坏的,例如怀特以能源的获取作为标准,他认为,文化的进步意味着,每人每年利用能量总量的增长或利用能量的技术效率的提高;如果这世界的本质是唯心的,那么每个人拥有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我的“红”也许是你的“黑”,不同文化就如同人的灵魂一样,值得被尊重、被理解,而由于不同的灵魂有不同的欲望、不同的宇宙观,因而就没有所谓的好坏比较,你所认为的好可能对方恰恰认为是坏的。
或许我们只要跳出一个圈圈,就能将问题转换,不论“唯物主义”或是“唯心主义”实际上都是“主义”,都是对世界的一种看法,每个人有不同的看法,你要怎么去证明自己喜欢苹果比对方喜欢雪梨更正确呢?这是不可能的。不错,科学的价值在于它的预言能力,唯物主义让我们跑到了月球上,但是唯心主义也回答了很多唯物缩回大不了的关于“意义”的问题。“唯心”和“唯物”来自西方,来自那个喜欢分解万物的文化背景,而我无法判断中国古代到底是“唯心”还是“唯物”的,大概由于,我们没有这样的分法,也许在我们的语境里甚至根本不需要这种分类。
自己只有弟弟没有妹妹,却要和朋友讨论照顾妹妹的心经,怎么讨论?把弟弟变成妹妹?还是幻想一个妹妹出来,把弟弟忽略掉?很荒唐吗?这种情况却弥漫于中国社会关于学术“科学性”讨论的大环境中。
扯得有点远了,不过不相通也扯不到那么远,我想说的是:我心目中的人类学是沟通文化、带有人文关怀的学科,她减少误会,帮助我们不断去向对自身而言的新世界探索求知,她富有冒险精神,是勇敢、友好、善良、宽容的代名词,因此我认为民族志也应该贯彻人类学的这些优秀品质,至少尽力去做到,而避免由于粗心和懒惰起到相反的作用。现阶段,我认为要完全跳出本文化去记录所谓“科学的”民族志万分困难,但是对差异性的谨慎描述,而不是为了笔头上抢眼球的讨巧表达,至少能够离我们的理想更接近一些。
当然察觉差异才能更好地理解,但不代表将差异夸大化。在《菊与刀》和很多民族志中看到例子不在小数,例如本氏在《菊与刀》中写道:“我们推崇的爱、善良、慷慨仁慈,越是无条件越可贵,但在日本则必然附有条件……”也许作者写作的年代背景有所影响,但我却难以苟同,因为至少我在先进大量的日本影视、文学、新闻内容中,发现作者提到的“差异”的情况比她表述的要小得多,例如在最近的动画作品《元气少女缘结神》中,女主人角担负起土地神的职责,她对他人的帮助就是无条件的,侧面反映出主创人员的这一观念,而类似的例子简直多如牛毛。
当民族志中出现“不经意夸大差异”或者“带有本位主义色彩的他文化描述”时,民族志所起到的作用到底是架构文化间沟通的桥梁,还是加深彼此的鸿沟??也许这并不是人类学家的本意,但是一个细小的失误,例如仅仅是一个助词的使用失当,都可能会致使一种完全错误的文化理解出现,而且文化的特殊性是:它具有有机性,一个环节的失误可能无关紧要,也可能导致整体架构的失败,谁知道呢?
我要讨论的实际上是人类学家在撰写民族志时的伦理问题。以往在讨论“伦理”问题时,总是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的色彩,认为违背伦理通常是主动而非被动的,但仔细阅读人类学家们民族志之后却容易发现,这种违背的情况比我们自以为的要严重(特别是看来自他文化A的人类学者书写关于他文化B的民族志时,我们作为第三者能够察觉的伦理违反情况),而且几乎都是被动发生的。
人作为文化的产物,到底能不能够跳出自己的文化去理解他者文化?我常常思考这个问题,问题的最终往往会变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争论,自己和自己吵架,把自己想到一头烟也搞不懂。因为如果世界的本质的唯物的,那么我们的文化和豹能够跑、鱼能够游、味蕾能够尝到味道一样,是一种适应的工具,而工具是可以评价好坏的,例如怀特以能源的获取作为标准,他认为,文化的进步意味着,每人每年利用能量总量的增长或利用能量的技术效率的提高;如果这世界的本质是唯心的,那么每个人拥有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我的“红”也许是你的“黑”,不同文化就如同人的灵魂一样,值得被尊重、被理解,而由于不同的灵魂有不同的欲望、不同的宇宙观,因而就没有所谓的好坏比较,你所认为的好可能对方恰恰认为是坏的。
或许我们只要跳出一个圈圈,就能将问题转换,不论“唯物主义”或是“唯心主义”实际上都是“主义”,都是对世界的一种看法,每个人有不同的看法,你要怎么去证明自己喜欢苹果比对方喜欢雪梨更正确呢?这是不可能的。不错,科学的价值在于它的预言能力,唯物主义让我们跑到了月球上,但是唯心主义也回答了很多唯物缩回大不了的关于“意义”的问题。“唯心”和“唯物”来自西方,来自那个喜欢分解万物的文化背景,而我无法判断中国古代到底是“唯心”还是“唯物”的,大概由于,我们没有这样的分法,也许在我们的语境里甚至根本不需要这种分类。
自己只有弟弟没有妹妹,却要和朋友讨论照顾妹妹的心经,怎么讨论?把弟弟变成妹妹?还是幻想一个妹妹出来,把弟弟忽略掉?很荒唐吗?这种情况却弥漫于中国社会关于学术“科学性”讨论的大环境中。
扯得有点远了,不过不相通也扯不到那么远,我想说的是:我心目中的人类学是沟通文化、带有人文关怀的学科,她减少误会,帮助我们不断去向对自身而言的新世界探索求知,她富有冒险精神,是勇敢、友好、善良、宽容的代名词,因此我认为民族志也应该贯彻人类学的这些优秀品质,至少尽力去做到,而避免由于粗心和懒惰起到相反的作用。现阶段,我认为要完全跳出本文化去记录所谓“科学的”民族志万分困难,但是对差异性的谨慎描述,而不是为了笔头上抢眼球的讨巧表达,至少能够离我们的理想更接近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