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记》书摘
一个月以前读了《上学记》(修订本),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何兆武老的谦虚和随和,就像他父亲告诫他的不要涉足政治,那是个黑暗的无底洞,他就一辈子读书,学习,做学问,做了这么大的学问,却仍然一如既往地保持谦虚谨慎,平易近人的风范,不得不让我们这个商业气息浓重的新时代暗自思量,自省。就象我前几天去拜访祁建业老学习书法一样,他告诉我他将《说文解字》540部首背的滚瓜烂熟后,才动笔练字,又因为工作的原因,将《积微居金文说》《三代古金文存》烂熟于兄,真可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老一辈的这种踏实,稳重,严谨的态度不得不让我们好好地研究,学习,望其项背。
再说这本《上学记》,是何兆武老口述自己解放前的求学经历,主要的笔墨放在了西南联大时期,而年幼时经历的历史大变革社会大动荡也在他和蔼的口吻中不那么血雨腥风,读了之后就一个感觉——舒服。书的封面摘录了一些文字,这样写道:
我想幸福的条件有两个:一是个人前途的光明、美好,可是这又非常模糊,非常朦胧,并不一定是个明确的目标。另一方面,真个社会的前景也必须是一天比一天更加美好,如果社会整体在腐败下去,个人是不可能真正幸福的。
这两个条件在我上学的时候恰好同时都有。当时正值战争年代,但正因为打仗,所以好像是直觉地、模糊地、又非常肯定地认为,战争一定会胜利,胜利以后一定会是一个非常美好的世界,一定能过上非常美好的生活。
想想在那个年代的学生都具有这样的理想和信念,那么一切都会好的。不用过多地去评价,我只摘来几处我认为很有认同感和值得汲取的地方。
幸福是圣洁,是日高日远的觉悟,是不断地拷问和扬弃,是一种通过苦恼的欢欣,而不是简单的信仰。
二战的时候,我们真诚地相信未来会是一个光明的、美好的世界,一个自由的、民主的世界,一个繁荣富足的世界,好像对这些完全没有疑问。
当我们的思想解释不通的时候,就得另换一个坐标,不能死硬地按原来的模式去套。
我认为,一个所谓好的体制应该是最大限度地允许人的自由。没有太大的思想上或者政治上的隔膜。
人之相知,贵相知心。
读书的最大乐趣在于自己精神上的满足,这比什么都重要,而不在于是不是得到一种世俗的荣誉。
读书不一定非要有个目的,而且是最好没有任何目的,读书本身就是目的。
简单的信仰也不能等同于幸福,因为它没有经历批判的洗练,不免流入一种盲目或自欺,只能是沦为愚夫愚妇的说法。
就像这里面说的,阅读之后或许才有了目的,才应该有。我的学生生涯也快要结束了,借着这本书,回望自己这短暂的经历,不也有类似的却独一无二的精彩吗,不过是把名字写在水上。
![]() |
上学记 |
再说这本《上学记》,是何兆武老口述自己解放前的求学经历,主要的笔墨放在了西南联大时期,而年幼时经历的历史大变革社会大动荡也在他和蔼的口吻中不那么血雨腥风,读了之后就一个感觉——舒服。书的封面摘录了一些文字,这样写道:
我想幸福的条件有两个:一是个人前途的光明、美好,可是这又非常模糊,非常朦胧,并不一定是个明确的目标。另一方面,真个社会的前景也必须是一天比一天更加美好,如果社会整体在腐败下去,个人是不可能真正幸福的。
这两个条件在我上学的时候恰好同时都有。当时正值战争年代,但正因为打仗,所以好像是直觉地、模糊地、又非常肯定地认为,战争一定会胜利,胜利以后一定会是一个非常美好的世界,一定能过上非常美好的生活。
想想在那个年代的学生都具有这样的理想和信念,那么一切都会好的。不用过多地去评价,我只摘来几处我认为很有认同感和值得汲取的地方。
幸福是圣洁,是日高日远的觉悟,是不断地拷问和扬弃,是一种通过苦恼的欢欣,而不是简单的信仰。
二战的时候,我们真诚地相信未来会是一个光明的、美好的世界,一个自由的、民主的世界,一个繁荣富足的世界,好像对这些完全没有疑问。
当我们的思想解释不通的时候,就得另换一个坐标,不能死硬地按原来的模式去套。
我认为,一个所谓好的体制应该是最大限度地允许人的自由。没有太大的思想上或者政治上的隔膜。
人之相知,贵相知心。
读书的最大乐趣在于自己精神上的满足,这比什么都重要,而不在于是不是得到一种世俗的荣誉。
读书不一定非要有个目的,而且是最好没有任何目的,读书本身就是目的。
简单的信仰也不能等同于幸福,因为它没有经历批判的洗练,不免流入一种盲目或自欺,只能是沦为愚夫愚妇的说法。
就像这里面说的,阅读之后或许才有了目的,才应该有。我的学生生涯也快要结束了,借着这本书,回望自己这短暂的经历,不也有类似的却独一无二的精彩吗,不过是把名字写在水上。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