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感
我认为佛教关于美满的定义说得很好,佛教认为美满不是单纯的享乐,而是一种内心的安宁和圆满,是一种能才内心所有情感融合的心境,能才所有快乐和悲伤融合的心境。我们看涌向海岸的海湾,当你被海浪打到水下时会触到水底,会碰到水底的岩石。当你在尖上时,你会兴高采烈。从高兴到沮丧,是因为心性不定。当你看见大海,你可能觉得它美丽,如镜一般平静,即使风暴发生,但海底依然平静。这是一种什么状态?这是一种内心的平和,而不是短暂的情感变化。即使高兴可以引发幸福感,但也存在一种病态的高兴--那就是幸灾乐祸。
人们是如何寻找幸福的呢?通常是借助外在的东西。觉得拥有了所有的东西就能幸福了,拥有一切就能幸福,这种说法本身就说明了幸福的脆弱,因为他的前提是拥有一切,而如果不能拥有一切幸福就消失了。另一方面,当生活发生问题时,我们关注的总是外在的因素,但我们对外部世界掌握是有限的,暂时的,而且通常是虚幻的。我们来了解一下我们的内心世界吧,难道我们的内心世界不强大吗?难道不是只有内心世界才能将外部条件转化为幸福或悲伤吗?难道内心世界不强大吗?我们都亲身体验过内心的快乐和不快乐。有许多生活贫困的人,内心却能平和,内心坚强,自由,自信,拥有了世界强大的内心世界,当在外部条件的辅助下,人能活得更健康,更长寿,能受教育,能去旅行,能活得自由,这也是人们想得到的。然而,外部条件只能起辅助作用。实践证明内心决定着如何转化外部世界的一切。
接下来,大家可能会问:如何培育幸福的心田?决定幸福与否的关键是什么?从我们的切身体验中可以得到答案。我们需要明确的就是在我们的内心有一种境界,能让我们沐浴在幸福中,也就是希腊所说的恩赐,幸福,繁荣。不过也有相反的一面,如果我们自省,愤怒,怨恨,嫉妒,傲慢,强迫,占有欲,这些心态会让人迷失。而且也会给别人带来不幸,我们被这些心态侵蚀得越深,就会感到为迷茫和痛苦,这是种连锁反应。反之无私地去做些事情,默默无闻地做些好事,譬如挽救一个处境危险的小孩,就会令他人幸福。做这些事不是为了让别人知道,让别人来感激,而是出于人的本性,只是做了该做的。其实这种行为可以成为一种习惯。那么人的行为方式和心态可以改变吗?那些负面情感是与生俱来的?情感和心理特征是可以改变的吗?要弄清这些疑问首先要弄清本性是指什么。通常认为,意识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可被认知性。意识如镜,不管人长得漂不漂亮,镜子都能接受,镜子不会因为照镜子的人长得丑而变脏,同样如此,每个想法后面的意识也是不会随着想法的好坏而改变的。这就是本性,本性不会因为怨恨,嫉妒而改变,本性是固有的,就像染料能把布染上颜色,本性终究会被发觉。人不会总是发怒,嫉妒,也不会部是很慷慨。所有情感都是可以改变的,因为情感是瞬间产生的。因此,人的心灵可以修炼。
修心的可行性在于两种相反的心态,不会同时产生。人的心理可以由爱转化为恨,但不能同时对同一对象,对同一个人既想伤害又想给予帮助。缓解情绪自然有其方法,就是用与之相反的情感来缓解,缓解不平和的心态。这就是修心之法。喜悦和嫉妒,两者相比较,前者让心灵自由,后者将心灵禁锢。与仁爱相反的是怨恨,每种情感都有其相对应的解药。另一种方法就是给所有情感找一种通行的解药,这种方法就是探寻本性,每当我们感到恼怒,怨怒,不安时,内心就会一遍一遍地萦绕这些情节,越想越不能自拔。这就是自我重复记忆的过程。让我们换个角度,不从外部去找原因,而是从我们内心来找原因。以愤怒为例,它看起来很有威胁性,就好像阵阵的雨季云或雷电交加的暴风雨。其实我们可以控制愤怒,认清了这一点,就会觉得它只是如同薄雾一样,当你理智地审视这种情绪时,它就像阳光下的雾气一样很快消失掉。如果你经常这样审视,形成习惯,那么生气的几率,就会越来越小,到了最后即使偶尔出现愤怒的情绪,也只会一瞬即逝,就像鸟飞过天空不留痕迹,这就是修炼内心的妙处。因为我们的内心有负面的东西,所以修炼心灵需要时间,因为负面心态是长期以来形成的,所以修正它们也需要时间。冥想其实就是修炼内心,让内心熟悉适应一种新的状态,让内心能洞察事物的本真,能认识到事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能够持续不断地修正内心,这样才能找回最初的我。
修炼内心决定我们人生中每一刻的生活质量,我们花十几年时间去爱教育,我们热衷于慢跑,减肥。我们尽其所能让自己外表漂亮。可是我们花在最关键要素上的时间却少得惊人:这个关键要素就是我们的心态。这个要素也最终决定着我们的人生质量。
它是我所追求的。
人们是如何寻找幸福的呢?通常是借助外在的东西。觉得拥有了所有的东西就能幸福了,拥有一切就能幸福,这种说法本身就说明了幸福的脆弱,因为他的前提是拥有一切,而如果不能拥有一切幸福就消失了。另一方面,当生活发生问题时,我们关注的总是外在的因素,但我们对外部世界掌握是有限的,暂时的,而且通常是虚幻的。我们来了解一下我们的内心世界吧,难道我们的内心世界不强大吗?难道不是只有内心世界才能将外部条件转化为幸福或悲伤吗?难道内心世界不强大吗?我们都亲身体验过内心的快乐和不快乐。有许多生活贫困的人,内心却能平和,内心坚强,自由,自信,拥有了世界强大的内心世界,当在外部条件的辅助下,人能活得更健康,更长寿,能受教育,能去旅行,能活得自由,这也是人们想得到的。然而,外部条件只能起辅助作用。实践证明内心决定着如何转化外部世界的一切。
接下来,大家可能会问:如何培育幸福的心田?决定幸福与否的关键是什么?从我们的切身体验中可以得到答案。我们需要明确的就是在我们的内心有一种境界,能让我们沐浴在幸福中,也就是希腊所说的恩赐,幸福,繁荣。不过也有相反的一面,如果我们自省,愤怒,怨恨,嫉妒,傲慢,强迫,占有欲,这些心态会让人迷失。而且也会给别人带来不幸,我们被这些心态侵蚀得越深,就会感到为迷茫和痛苦,这是种连锁反应。反之无私地去做些事情,默默无闻地做些好事,譬如挽救一个处境危险的小孩,就会令他人幸福。做这些事不是为了让别人知道,让别人来感激,而是出于人的本性,只是做了该做的。其实这种行为可以成为一种习惯。那么人的行为方式和心态可以改变吗?那些负面情感是与生俱来的?情感和心理特征是可以改变的吗?要弄清这些疑问首先要弄清本性是指什么。通常认为,意识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可被认知性。意识如镜,不管人长得漂不漂亮,镜子都能接受,镜子不会因为照镜子的人长得丑而变脏,同样如此,每个想法后面的意识也是不会随着想法的好坏而改变的。这就是本性,本性不会因为怨恨,嫉妒而改变,本性是固有的,就像染料能把布染上颜色,本性终究会被发觉。人不会总是发怒,嫉妒,也不会部是很慷慨。所有情感都是可以改变的,因为情感是瞬间产生的。因此,人的心灵可以修炼。
修心的可行性在于两种相反的心态,不会同时产生。人的心理可以由爱转化为恨,但不能同时对同一对象,对同一个人既想伤害又想给予帮助。缓解情绪自然有其方法,就是用与之相反的情感来缓解,缓解不平和的心态。这就是修心之法。喜悦和嫉妒,两者相比较,前者让心灵自由,后者将心灵禁锢。与仁爱相反的是怨恨,每种情感都有其相对应的解药。另一种方法就是给所有情感找一种通行的解药,这种方法就是探寻本性,每当我们感到恼怒,怨怒,不安时,内心就会一遍一遍地萦绕这些情节,越想越不能自拔。这就是自我重复记忆的过程。让我们换个角度,不从外部去找原因,而是从我们内心来找原因。以愤怒为例,它看起来很有威胁性,就好像阵阵的雨季云或雷电交加的暴风雨。其实我们可以控制愤怒,认清了这一点,就会觉得它只是如同薄雾一样,当你理智地审视这种情绪时,它就像阳光下的雾气一样很快消失掉。如果你经常这样审视,形成习惯,那么生气的几率,就会越来越小,到了最后即使偶尔出现愤怒的情绪,也只会一瞬即逝,就像鸟飞过天空不留痕迹,这就是修炼内心的妙处。因为我们的内心有负面的东西,所以修炼心灵需要时间,因为负面心态是长期以来形成的,所以修正它们也需要时间。冥想其实就是修炼内心,让内心熟悉适应一种新的状态,让内心能洞察事物的本真,能认识到事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能够持续不断地修正内心,这样才能找回最初的我。
修炼内心决定我们人生中每一刻的生活质量,我们花十几年时间去爱教育,我们热衷于慢跑,减肥。我们尽其所能让自己外表漂亮。可是我们花在最关键要素上的时间却少得惊人:这个关键要素就是我们的心态。这个要素也最终决定着我们的人生质量。
它是我所追求的。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