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文化-----------------朱新建
我一直认为中国的文化,我们今天真的只能有顶礼膜拜的赞叹。中国文化人的这种态度,越来越使他们只玩自己的,越来越使这种文化和民间脱离开。有一个民间笑话,有一个教书先生写一个“枭”,就是“枭雄”的“枭”,然后告诉孩子,这字念“枭”。孩子说我爸爸说这字念“鹰”,“老鹰”的“鹰”。然后孩子的爸爸和教书先生就一起去找了一位饱学诗书的老先生,各抒己见之后,老先生说这个字念“鹰”,这个教书先生就哭了,说你怎么这么没骨头,人家有钱就是对的,你就不能坚持一下真理么。这个老先生说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我们认识几个字不容易,不告诉他,让他错一辈子。这就充分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圆滑、调侃、睿智,什么都有。一种苦笑和无奈。
就我知道,我们现在还有文本可以查的,基本上还相对系统地保留下来的全人类的大的文化圈,亚洲是印度和中国,非洲有埃及,欧洲有波斯、希腊、罗马,实际就这几个大的文化互相在竞争,包括一些已经消失的,太支离破碎的,如玛雅,已经查不清楚。现在大致能看到的就这些文化。像蒙古,可能有过赫赫战功,但文化上说肯定不够完整,所以基本上归在中国文化圈这个圈子里,其实日本、朝鲜从文化历史上看都归在中国这个文化圈。所有的文化其实到最后都被工业革命,就是蒸汽机以后的希腊文化统一了。蒸汽机以后的希腊文化,我们就说民主、科学。蒸汽机发明了以后,希腊文化基本上把这个世界大一统了起来。可以和蒸汽机以后的希腊文化稍微较把劲的,只剩一个中国文化。因为她延续的时间相对长。罗马帝国的时候就把印度吃掉了,印度的文化其实到最后也没有完整地留下多少。中国的文化最起码一直延续到道光年,鸦片战争以前。鸦片战争以后,比如说上海开埠、香港开埠,大量的西方文化进来,包括开始穿那种洋装,本来你这会儿可能正穿着小花袄,有小腰身,蛮好看的。道光年以前,蒸汽机以后的希腊文化可以对抗也只有一个中国文化。世界上实际上只剩了一个大文化:一个是蒸汽机以后的希腊文化,很完整,还有大半个中国文化,再就没有了,没有可以选择的东西。世界很悲惨,世界只有一个东西不可以选择,就是希腊文化。你选希腊文化也是她,你不选希腊文化,还是她。那么还好,世界还残存了大半个中国文化,可以选择。
有一句比较古老的法国成语叫:“这简直就是中国。”有点像我们说的“这是天方夜谭”。欧洲人觉得中国太神秘了,永远无法理解。世界上只有一个以国家的名字命名的学科叫“中国学”,中国学年会的文件里有一句话:“中国太大了,世界吃不掉他。中国太弱了,他吃不掉世界。”“中国”是“希腊”还没有统一进去的唯一的一个“文化”了。
中国的文化我们可以分为三个点,第一个点是经纬文化,那种最经典的,经线纬线,像造房子的大梁一样,这种文化发源地主要在山东,比如说孔子老子这些人,这一块我们先搁下,因为不在南京;第二块,政治军事文化,我觉得在平原,就是洛阳啊西安啊,这些一马平川的地方,古代装甲部队可以聚散的,方便是吧,十万铁骑哗一下冲过来,哗一下冲过去,像蝗虫一样,政治军事文化是这样一个点;还有一个点就是吃喝玩乐、腐化堕落,这个点就在南京,没办法,文学、美术、音乐,都在南京。
其实南京这个地方,我们从南唐说起,南京是南唐的都城,南唐的最后一个皇帝你刚才说的李后主李煜,实际上李煜完成了一件非常大的事儿,中国这种指向内心的文学从李煜开始。王国维认为李煜的悲剧不是个人悲剧,他像耶稣一样是人类这个物种的悲剧。我个人以为李煜开拓了整个文学的一个厚度。文学要不就假,比如像屈原的《离骚》,你不能说它完全假,反正终归透着几分假。你看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绝对真挚的内心情感,国家不国家关他什么事,他把内心的一些感受说得很深刻。
我们说宋徽宗是中国画的创始人,中国画形成规模大概从宋徽宗开始,但是你要知道实际上是南唐为北宋画院准备了大批英才,然后传承下去。当时什么王羲之也好,颜真卿也好,所有当时最牛×的主,你算算他主要的活动时期都在南京。我觉得整个中国文化艺术的一个主要脉络,都在南京能够查得很清楚。话说回来南京呢,倒不是彻底的腐化堕落,不像杭州,南宋时做过都城,“暖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做汴州”那种,我觉得南京实际上一直是一个风雨飘摇、犄角旮旯儿里的文化,就是近代啊。
铃木大拙认为思维模式是不一样的。西方“科学”的方法如果要认识一朵花,上来肯定先把它拍死,然后拿去尸体解剖,唯物主义地分析、考量它的水分、糖分、蛋白、纤维等等。而东方的禅的方法是如果你要认识这朵花,你就每天到这朵花的旁边去陪它一起迎接早晨的阳光,带着露水张开花瓣,晚上与它一起在月光下睡去⋯⋯你天天去,直到它凋谢,于是,你对生命就有了一种体会。
“八国联军”在刚刚进入中国的时候打枪、打炮打到自己手都软(如同当下手机短信形容发财叫“数钱数到手抽筋”)。这样的辉煌战绩是无可辩驳的。慈禧小姐看到的当然是他们的钢铁和火药,而不是他们的“民主文化”。
美国的文化,我非常喜欢的是他们很提倡人与人的平等,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它在法理上提出一种平等,人人平等。美国的一些文化运动比欧洲近一步,他们的披头士,摇滚等,直接地在艺术行为上反对欧洲的贵族文化,这种精神我是很喜欢的。但是,美国人以为这种东西出现了,原来那些古典的深沉的东西就变得没有价值了,这点是很可笑的。所以我说中国的书法也好,绘画也好,就像一张白色透明的纸,你以为很简单,但是那里面的东西太多了。
当然不是说“西方”没有“雅、逸”,而是说这种价值曾经被中国的知识分子较普遍地追求,而在中国式的审美游戏中作为一个最高端的价值被认同,这跟一部分人拒绝用电之类还是不一样的。像李鸿章这么务实的洋派行为大师,也会在闲暇时写一副“囊有钱,缸有米,胸中有诗书,便是布衣宰相;身无病,心无忧,门前无债主,就算陆地神仙”这样腔调的对联玩玩。
中国有一句成语说得很好:“欲壑难填”。人就靠着“欲壑难填”,才发展到今天。比如说我们懒得走路就发明了车,挑东西挑不动就希望用手推,然后是用马来拉,然后发明了蒸汽机⋯⋯人类发展到今天,我们是不是就走入了天堂?没有。我有一次看电视,有个统计数据很有意思,好像是说如果充分利用现代农业技术,运作得好的话,只要南非一半的耕地就可以养活全球的人。但是很遗憾,现在全球还有很多人在挨饿,耕地面积越来越少。是不是全球总的耕地面积不够?不是!而是人类要用更大的力量来满足更高的物质享受的追求。比如说,大量的耗能啊,非常高速地破坏环境啊等。其实都是人类这种不可逆转的,从内心来说特别希望享受的欲望的推动。这种欲望以后不会减掉,会越来越多。那么,地球很可能毁在曾经把人类带到今天这样发达的欲望里。这种欲望同时又可能把人类这个物种毁掉。
《圣经》里说过一个故事:有个城市叫索伦堡,这个地方的人用淫乱、纵欲、拼命喝酒等方式追求快乐。实在是太堕落了,上帝实在受不了,就用地震把这个城市毁灭掉了。在西方宗教题材里,这个故事反复出现,告诉人们一件事:如果你太贪图享乐,就会毁灭。但是中国艺术的这种享乐,它找到一个控制自己的办法:它让你玩“雅”、玩“逸”,它不像西方那种简单层面的肉体享受。比如画一棵兰花,画一棵竹子,追求笔墨的精妙、精神世界的细腻和力度等,它玩这些。这确实是一个很神奇的平台,完全是另外一个世界。就这点而言,我觉得西方文化不可比拟的深度和细腻程度。它曾经在中国文化里作为一种消遣品,就是消磨你的能力,把中国文人过剩的能力全部消减掉。因为这批人全是大智慧家,包括苏东坡这些人,玩禅啊,玩文人画啊,这些都太厉害了。如果他不安生,天天给皇帝捣乱,说你这个不对那个不对,那就整天吵架吧。
什么叫“超绘画”?就是真正的画家已经没有办法在这块土地上生存下去。中国从古代到现在几乎没有本体绘画的发展,真正的绘画没有,有的只是业余画种,根本不是一个画画的人,不过只是一个文化人。他们在玩笔墨,画一些根本就不像的画,根本就和画画没有多大关系的一些东西。完全是自己高兴。开玩笑讲,这种画有点像一个初中生在老师讲英语的时候他不爱听,就在本子上胡画,这种画的技术含量是低的,但是精神是很饱满的,因为完全是迫于自己内心的这种需要。他画不是为了卖钱,也不是为了发表,给老师抓到他还要挨一顿批评,但他就是想画,只为了让自己快乐。文人画从本质上说是这样的一个业余画种,但是这批人的文化储备太深厚,已经足以统治一个国家或者一个省份,完成国家一个非常复杂的任务。但是很遗憾,没有这个职位让他去做,于是他把这种才能全部转移到这种文化游戏上来。
有一个事情很奇怪,黄宾虹到现在是一位很了不起的大画家,当初他的作品在《人民画报》上刊发,不敢在上面写中国画,担心引起争论,而写上了彩墨画。中国画究竟是怎么样的,大体上是传统文化概念、理性、系统中出来的东西。我个人以为,承袭这种传统文化基本上是一批业余画家在画,比如说文人、退休的官员、公子王孙等等,他们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受过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然而画画的基础恰恰不如宫廷画家,那么他们尽量画简画,技巧程序变简单,把文化修养变复杂,价值趋向更高雅,性情追求更自然。中国其他的东西,比如陶瓷,只不过是另一种材料,作者不一样,不能说人家画在瓷器上的画差,而是各具特点。
所谓“禅”,在佛教里就是这样的意思:他不崇拜偶像,不建寺庙,没有戒律,就是不停地去掉这种形式。如果你去信奉“禅”的这种文化主张,你还拼命去追求这种形式,这本身就不是禅的内容。
陈丹青回国之前我跟他有接触,不太多,回国之后也有接触。包括我看他的文章,我就觉得他出国之后比出国之前太多地强调中国人这个词。这个我有同感,出国之后,随时都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你就发现原来我们的西装做得不如他们地道,原来我们的自来水笔不如他们的自来水笔好使,因为我们是跟他们学的,但他们卖毛笔,毛笔却是从中国进口的,卖宣纸,宣纸是中国进口的,这些东西是中国原来就有。其实到了外国以后,倒是反而更提醒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自己文化是中国的文化。
怎么样才能够坚守自己?不是说一定要坚持什么式样,这些都无所谓,你说那些搞得半洋不土的,主要我觉得还是从式样上着眼的比较多。其实严格从人性深度的角度讲,每个民族每位文化大师,真正很有感受很有成就的文化大师,都是很接近的,他们内心只要真诚到一定程度,他们的东西往往都很纯粹。比如说你去查查苏格拉底说的话和孔子、老子说的话,很多很相像的,相重叠的。真正好的西画和好的中国画,有很多重叠的东西。就是你不要去追究表面的样式,有好多弄得比较尴尬的事情,就是要表面地学那个架势,那个腔调,就比较差,这是我的看法。所以不用坚持什么,就是理解得深一些,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因为都是人的事情,我觉得是很相像的。
荣格,是弗洛伊德后的心理学家,他把人格层次分成几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就是温饱,基本的生存层面,这个层面是第一需求。有的人第一需求很大,他的需求变成一个金字塔形,就是下面的要求很大,永远不能满足,吃了还要吃,穿好了还要穿。第二个层面是安全,这个我们很容易理解,就是你够吃了,够喝了,够住了,你希望这个东西不被威胁,不要今天有,明天就被人收走了。第三个层面是社交,就是你到一定程度,有吃有喝了,然后也安全了,你就希望人家尊重你。我们通常说中国人面子很重要。第四个层面,他认为是最高级的一个层面,人最终都会有的,叫实现自我,就是把他自己的一个理想扩张出来。比如说我觉得古代好,我就到处跟人家说古代怎么怎么好,那个人觉得现代好,他就到处跟人家说现代怎么怎么好,这就是把自己的东西实现出来。
你说的那些人,大多数因为自己内心不是太充实,内容不太多,那么他在所谓实现自我的时候,向人家宣告好像很有钱的时候,他就开始穿着越来越贵的衣服,或者告诉人家我是个艺术家,他就把头发越留越长,生怕人家不知道。可能他内心深层次的东西比较少,内容不够丰富,他就会把表面的东西夸张出来。就像女孩子一样,如果她自己真的长得很好看,自己内心也很知道这一点,那就很自信,她可能穿得很朴素,你反而觉得她挺好看。有的女孩子不是太自信,内心又比较贫乏,整天就涂得脸上青一块,紫一块,弄得很夸张,让人看着受不了。我觉得,那些往往穿着打扮过分的艺术家,一般说起来好像实际内容都差点。
包括孔子这些讲起来很牛B的人,很伟大的人,人家问到他命是怎么回事,他说这个事不要问我,我是不知道的。他不知道就只能说不知道。前世,我开玩笑说,有时候在文章里面拿它当玩笑提起来说两句,真的让我正经八百地说,我是不敢说的。这个谁知道?镇江有一种锅盖面,很大的锅,很小的锅盖,放在面上面,飘来飘去,我觉得存在永远是一口大的锅,而我们的认识永远是一个盖不住锅的小锅盖,不是飘到这儿就是飘到那儿。认识终归是有限的,而存在肯定是无限的。
中国的传统思想,跟西方资本主义的竞争思想是不一样的。中国讲究圆融、和谐,讲究天人合一。西方蒸汽机出现以后的希腊文化,他们的基本哲学还是斗争的,包括传播,也是在这个哲学里边派生出来的。他们造成今天这个世界的繁荣发达,同时也造成了这个世界的紧张、高消费、高耗能、高速度环境破坏等问题。我个人认为,一个社会最好是多元的、丰富的,就是说在有希腊文化甚嚣尘上的同时,中国这种内敛的、自制的、求生命本身审美价值的文化也应该出来。这样我觉得比较好,这个社会就相对理想。就像一个汽车,它有非常好的发动系统,也有非常优秀的刹车和制动系统,说停就停,说减速就减速。这种车不能开到失控,时速三百公里就往岩石上撞啊,往山谷下掉啊,这挺可怕。西方文化一味地这么弄,我觉得差不多就是没有刹车系统。
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现在通常给这个词下定义的时候,过于不负责任。传统文化确实有很多不尽理想的地方,因为所有的文化都跟当时的政治有太密切的关系。我们通常所说的传统文化,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它有一些互相因果的关系,比如说当时的科举制度,比如说当时的帝制。中国的封建文化,像打牌一样,只有一种出法,就是出单张牌,小四子压小三子,小五子压小四子,就是说它只有一条出路,就是官本位文化。如果不在官本位文化里边占有一定的位置,你再有钱,被人家掐死太容易了,所以你们家有了孩子一定要读书,一定要争取当个官。当个官了,你小七子你就玩不过小八子,小八子就玩不过小九子。比如说,你是县长,我是市长,我比你再笨,再饭桶,8+2=10,我不知道,我就硬说等于9,你只好跟着我说等于9,因为我比你官大。在这方面,我觉得竞争确实不如西方社会的竞争相对平等一些,我能力比你强,我这个公司挣到的利润比你大,我就把你吃掉。其实各有优缺点,我也不认为中国的文化比西方样样都好,而是我认为不应该这么单一。
鲁迅有一篇谈玩具的文章,他觉得中国的小孩就木讷,带出去看,小孩穿着长衫,这不敢动,那不敢动。日本的孩子他觉得带出去就比较健康。这他说的可能是对的。他认为中国的孩子这么木讷,就是读三字经、圣贤书读出来的。他认为,我们学ABC,学XY这些就会好一些。于是,蔡元培、陶行知这一代人,就把当时西方的一整套教育系统搬进来,开办洋学堂,算学课,音乐课,大家唱“长城外,古道边”,这个歌其实是一首英文歌改过来的,弘一法师重新填的词。那时候军阀要讨小老婆,要找这种女学生,穿圆口子上身的衣服,下边穿个黑裙子,比那种乡下小脚的地主家小姐要显得阳光得多。这只是一时的,你不知道这些东西慢慢带来另外一个问题,它在民族文化的自尊心上开始减弱、丧失,觉得中国的文化是不好的。我开玩笑说,女孩子一直到现在还在玩这套,染黄头发啊,割双眼皮啊,都是模仿西方人。中国人的凤眼是单眼皮,中国的黑头发本来是中国人认为好看的,刚开始中国人看到黄头发的时候,吓一跳,鬼来了,鬼来了,现在大家都要染黄头发,把头发烫得曲里拐弯的,其实都在学欧洲人。
中国有句话,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个东西就是像草一样,这个山坡没有人播种,气候不对的时候,大家都缩在那儿,只要湿度、温度适宜,太阳照一照,两天小雨一下,全长出来了。所以有一种说法,叫人文地理。就是说这个东西本来是在这块土地里长起来的,然后这个土地后来好像全部割完了,其实割不完的,气候一适合,它又都长起来了。只不过有些人理解得浅表,比较可怕,看风水啊,算命啊,弄这些神神叨叨的事。理解得深一些的,知道它的精神是什么,它的精神可能是一个开掘内心、修养自己精神的路子,我觉得中国文化精神对这个种群是很有好处的。甚至我觉得不光是对中华民族,对人类这个种群来说,一旦他们认识到的话,也是有好处的。举个例子,中国的阴阳说,启示西方二进位制的数学观念,就弄出计算机这样的东西。还有前几年大概有一个中国的数学家,用过一种中国式的算式,后来国务院给他一个500万元的国家奖。
艰苦生活并不代表一定创造出美好东西来。像陕北农村很苦的地方,能做出很漂亮的剪纸,唱出很好听的信天游,撕心裂肺,让你觉得震动。江南的丝竹,突然吹到好的地方,也让你感动得心里一阵一阵的。到西北高原上,突然听到那种秦腔,也是撕肝裂胆,也是震动。美在这方面是平等的。
但是我觉得一个民族,老不让她在一个自由的环境里,不让她在一个温润的审美的好环境里的时候,这种审美的气质会弱化。一个民族,不懂审美,光知道赚钱,这个民族挺可怕的。开玩笑说,“文革”的时候,我们骗个把小女孩,想讨好她,只要背三首唐诗,她就感动得要命,天天跟在你屁股后面。现在你不给她一个洋房,不给她一个汽车,她理都不理你。种群如果都变成这样,其实挺可怕的。
可能我在这方面是比较悲观主义,就是对人,对整个这个种群,我都是比较悲观的。我觉得迟早要灭亡,而且离灭亡的时间不太长。也不是谁能拯救的,只能看命运。现在提出很多问题,网上随便翻一翻,包括中国的人口问题,年龄比例严重失调,你想想,现在二三十岁大的孩子,马上就要面对这样一个实际情况,你找一个女的,跟你一样大,你们要背负四个老人,带一未成年的幼仔,你说两个年轻人能有多少力量承受这些?像我儿子,可能负担不太重,因为我的经济能力,可能他一辈子任何事不做都饿不着,可能还可以养他再下一代。但这样的人在社会比例上,毕竟是少之又少,大多数的人必须要靠这种具有劳动力的人来养活他们。你养得动吗?全社会都这样。现在城市劳动力不够的时候,我们可以到乡下去调点,修马路的,倒垃圾的,包括我们家帮忙做家务的,都是乡下年富力强的男女。这些人们的比例也是这样,乡下两个青壮年,也是得背负四个老人,一个孩子。这还不是男女比例失调,是抚养和被抚养的比例严重失调之后,这个社会会变成什么样,没有人敢想。网上很多所谓有识之士,呼吁人口不能再这么弄了,谁管,还是照样。还有那种享乐主义者,准备不结婚,准备不生孩子了,那么四个老人以后连一个年轻人都没有抚养,不知道怎么办。
问题太多了,包括全世界的环境问题、战争问题、种族之间竞争的矛盾问题。我曾经认为爱因斯坦是一个人类非常大的罪人,他怎么弄出原子弹这个玩意来,后来发现这玩意还真不错,靠着这个玩意的存在,第三次世界大战硬是没打,因为大家互相威慑。但是,战争这个力没有释放掉,一直积压在各个地方,什么时候爆发,不知道。爱因斯坦曾经预言过,第四次世界大战,是用木棍和石块重新打起,只能这样:就是人彻底全部毁灭掉,文化全部毁灭,等等。
此文摘自二月书坊编辑 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朱新建著《决定快活》艺术
已投稿到:
就我知道,我们现在还有文本可以查的,基本上还相对系统地保留下来的全人类的大的文化圈,亚洲是印度和中国,非洲有埃及,欧洲有波斯、希腊、罗马,实际就这几个大的文化互相在竞争,包括一些已经消失的,太支离破碎的,如玛雅,已经查不清楚。现在大致能看到的就这些文化。像蒙古,可能有过赫赫战功,但文化上说肯定不够完整,所以基本上归在中国文化圈这个圈子里,其实日本、朝鲜从文化历史上看都归在中国这个文化圈。所有的文化其实到最后都被工业革命,就是蒸汽机以后的希腊文化统一了。蒸汽机以后的希腊文化,我们就说民主、科学。蒸汽机发明了以后,希腊文化基本上把这个世界大一统了起来。可以和蒸汽机以后的希腊文化稍微较把劲的,只剩一个中国文化。因为她延续的时间相对长。罗马帝国的时候就把印度吃掉了,印度的文化其实到最后也没有完整地留下多少。中国的文化最起码一直延续到道光年,鸦片战争以前。鸦片战争以后,比如说上海开埠、香港开埠,大量的西方文化进来,包括开始穿那种洋装,本来你这会儿可能正穿着小花袄,有小腰身,蛮好看的。道光年以前,蒸汽机以后的希腊文化可以对抗也只有一个中国文化。世界上实际上只剩了一个大文化:一个是蒸汽机以后的希腊文化,很完整,还有大半个中国文化,再就没有了,没有可以选择的东西。世界很悲惨,世界只有一个东西不可以选择,就是希腊文化。你选希腊文化也是她,你不选希腊文化,还是她。那么还好,世界还残存了大半个中国文化,可以选择。
有一句比较古老的法国成语叫:“这简直就是中国。”有点像我们说的“这是天方夜谭”。欧洲人觉得中国太神秘了,永远无法理解。世界上只有一个以国家的名字命名的学科叫“中国学”,中国学年会的文件里有一句话:“中国太大了,世界吃不掉他。中国太弱了,他吃不掉世界。”“中国”是“希腊”还没有统一进去的唯一的一个“文化”了。
中国的文化我们可以分为三个点,第一个点是经纬文化,那种最经典的,经线纬线,像造房子的大梁一样,这种文化发源地主要在山东,比如说孔子老子这些人,这一块我们先搁下,因为不在南京;第二块,政治军事文化,我觉得在平原,就是洛阳啊西安啊,这些一马平川的地方,古代装甲部队可以聚散的,方便是吧,十万铁骑哗一下冲过来,哗一下冲过去,像蝗虫一样,政治军事文化是这样一个点;还有一个点就是吃喝玩乐、腐化堕落,这个点就在南京,没办法,文学、美术、音乐,都在南京。
其实南京这个地方,我们从南唐说起,南京是南唐的都城,南唐的最后一个皇帝你刚才说的李后主李煜,实际上李煜完成了一件非常大的事儿,中国这种指向内心的文学从李煜开始。王国维认为李煜的悲剧不是个人悲剧,他像耶稣一样是人类这个物种的悲剧。我个人以为李煜开拓了整个文学的一个厚度。文学要不就假,比如像屈原的《离骚》,你不能说它完全假,反正终归透着几分假。你看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绝对真挚的内心情感,国家不国家关他什么事,他把内心的一些感受说得很深刻。
我们说宋徽宗是中国画的创始人,中国画形成规模大概从宋徽宗开始,但是你要知道实际上是南唐为北宋画院准备了大批英才,然后传承下去。当时什么王羲之也好,颜真卿也好,所有当时最牛×的主,你算算他主要的活动时期都在南京。我觉得整个中国文化艺术的一个主要脉络,都在南京能够查得很清楚。话说回来南京呢,倒不是彻底的腐化堕落,不像杭州,南宋时做过都城,“暖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做汴州”那种,我觉得南京实际上一直是一个风雨飘摇、犄角旮旯儿里的文化,就是近代啊。
铃木大拙认为思维模式是不一样的。西方“科学”的方法如果要认识一朵花,上来肯定先把它拍死,然后拿去尸体解剖,唯物主义地分析、考量它的水分、糖分、蛋白、纤维等等。而东方的禅的方法是如果你要认识这朵花,你就每天到这朵花的旁边去陪它一起迎接早晨的阳光,带着露水张开花瓣,晚上与它一起在月光下睡去⋯⋯你天天去,直到它凋谢,于是,你对生命就有了一种体会。
“八国联军”在刚刚进入中国的时候打枪、打炮打到自己手都软(如同当下手机短信形容发财叫“数钱数到手抽筋”)。这样的辉煌战绩是无可辩驳的。慈禧小姐看到的当然是他们的钢铁和火药,而不是他们的“民主文化”。
美国的文化,我非常喜欢的是他们很提倡人与人的平等,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它在法理上提出一种平等,人人平等。美国的一些文化运动比欧洲近一步,他们的披头士,摇滚等,直接地在艺术行为上反对欧洲的贵族文化,这种精神我是很喜欢的。但是,美国人以为这种东西出现了,原来那些古典的深沉的东西就变得没有价值了,这点是很可笑的。所以我说中国的书法也好,绘画也好,就像一张白色透明的纸,你以为很简单,但是那里面的东西太多了。
当然不是说“西方”没有“雅、逸”,而是说这种价值曾经被中国的知识分子较普遍地追求,而在中国式的审美游戏中作为一个最高端的价值被认同,这跟一部分人拒绝用电之类还是不一样的。像李鸿章这么务实的洋派行为大师,也会在闲暇时写一副“囊有钱,缸有米,胸中有诗书,便是布衣宰相;身无病,心无忧,门前无债主,就算陆地神仙”这样腔调的对联玩玩。
中国有一句成语说得很好:“欲壑难填”。人就靠着“欲壑难填”,才发展到今天。比如说我们懒得走路就发明了车,挑东西挑不动就希望用手推,然后是用马来拉,然后发明了蒸汽机⋯⋯人类发展到今天,我们是不是就走入了天堂?没有。我有一次看电视,有个统计数据很有意思,好像是说如果充分利用现代农业技术,运作得好的话,只要南非一半的耕地就可以养活全球的人。但是很遗憾,现在全球还有很多人在挨饿,耕地面积越来越少。是不是全球总的耕地面积不够?不是!而是人类要用更大的力量来满足更高的物质享受的追求。比如说,大量的耗能啊,非常高速地破坏环境啊等。其实都是人类这种不可逆转的,从内心来说特别希望享受的欲望的推动。这种欲望以后不会减掉,会越来越多。那么,地球很可能毁在曾经把人类带到今天这样发达的欲望里。这种欲望同时又可能把人类这个物种毁掉。
《圣经》里说过一个故事:有个城市叫索伦堡,这个地方的人用淫乱、纵欲、拼命喝酒等方式追求快乐。实在是太堕落了,上帝实在受不了,就用地震把这个城市毁灭掉了。在西方宗教题材里,这个故事反复出现,告诉人们一件事:如果你太贪图享乐,就会毁灭。但是中国艺术的这种享乐,它找到一个控制自己的办法:它让你玩“雅”、玩“逸”,它不像西方那种简单层面的肉体享受。比如画一棵兰花,画一棵竹子,追求笔墨的精妙、精神世界的细腻和力度等,它玩这些。这确实是一个很神奇的平台,完全是另外一个世界。就这点而言,我觉得西方文化不可比拟的深度和细腻程度。它曾经在中国文化里作为一种消遣品,就是消磨你的能力,把中国文人过剩的能力全部消减掉。因为这批人全是大智慧家,包括苏东坡这些人,玩禅啊,玩文人画啊,这些都太厉害了。如果他不安生,天天给皇帝捣乱,说你这个不对那个不对,那就整天吵架吧。
什么叫“超绘画”?就是真正的画家已经没有办法在这块土地上生存下去。中国从古代到现在几乎没有本体绘画的发展,真正的绘画没有,有的只是业余画种,根本不是一个画画的人,不过只是一个文化人。他们在玩笔墨,画一些根本就不像的画,根本就和画画没有多大关系的一些东西。完全是自己高兴。开玩笑讲,这种画有点像一个初中生在老师讲英语的时候他不爱听,就在本子上胡画,这种画的技术含量是低的,但是精神是很饱满的,因为完全是迫于自己内心的这种需要。他画不是为了卖钱,也不是为了发表,给老师抓到他还要挨一顿批评,但他就是想画,只为了让自己快乐。文人画从本质上说是这样的一个业余画种,但是这批人的文化储备太深厚,已经足以统治一个国家或者一个省份,完成国家一个非常复杂的任务。但是很遗憾,没有这个职位让他去做,于是他把这种才能全部转移到这种文化游戏上来。
有一个事情很奇怪,黄宾虹到现在是一位很了不起的大画家,当初他的作品在《人民画报》上刊发,不敢在上面写中国画,担心引起争论,而写上了彩墨画。中国画究竟是怎么样的,大体上是传统文化概念、理性、系统中出来的东西。我个人以为,承袭这种传统文化基本上是一批业余画家在画,比如说文人、退休的官员、公子王孙等等,他们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受过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然而画画的基础恰恰不如宫廷画家,那么他们尽量画简画,技巧程序变简单,把文化修养变复杂,价值趋向更高雅,性情追求更自然。中国其他的东西,比如陶瓷,只不过是另一种材料,作者不一样,不能说人家画在瓷器上的画差,而是各具特点。
所谓“禅”,在佛教里就是这样的意思:他不崇拜偶像,不建寺庙,没有戒律,就是不停地去掉这种形式。如果你去信奉“禅”的这种文化主张,你还拼命去追求这种形式,这本身就不是禅的内容。
陈丹青回国之前我跟他有接触,不太多,回国之后也有接触。包括我看他的文章,我就觉得他出国之后比出国之前太多地强调中国人这个词。这个我有同感,出国之后,随时都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你就发现原来我们的西装做得不如他们地道,原来我们的自来水笔不如他们的自来水笔好使,因为我们是跟他们学的,但他们卖毛笔,毛笔却是从中国进口的,卖宣纸,宣纸是中国进口的,这些东西是中国原来就有。其实到了外国以后,倒是反而更提醒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自己文化是中国的文化。
怎么样才能够坚守自己?不是说一定要坚持什么式样,这些都无所谓,你说那些搞得半洋不土的,主要我觉得还是从式样上着眼的比较多。其实严格从人性深度的角度讲,每个民族每位文化大师,真正很有感受很有成就的文化大师,都是很接近的,他们内心只要真诚到一定程度,他们的东西往往都很纯粹。比如说你去查查苏格拉底说的话和孔子、老子说的话,很多很相像的,相重叠的。真正好的西画和好的中国画,有很多重叠的东西。就是你不要去追究表面的样式,有好多弄得比较尴尬的事情,就是要表面地学那个架势,那个腔调,就比较差,这是我的看法。所以不用坚持什么,就是理解得深一些,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因为都是人的事情,我觉得是很相像的。
荣格,是弗洛伊德后的心理学家,他把人格层次分成几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就是温饱,基本的生存层面,这个层面是第一需求。有的人第一需求很大,他的需求变成一个金字塔形,就是下面的要求很大,永远不能满足,吃了还要吃,穿好了还要穿。第二个层面是安全,这个我们很容易理解,就是你够吃了,够喝了,够住了,你希望这个东西不被威胁,不要今天有,明天就被人收走了。第三个层面是社交,就是你到一定程度,有吃有喝了,然后也安全了,你就希望人家尊重你。我们通常说中国人面子很重要。第四个层面,他认为是最高级的一个层面,人最终都会有的,叫实现自我,就是把他自己的一个理想扩张出来。比如说我觉得古代好,我就到处跟人家说古代怎么怎么好,那个人觉得现代好,他就到处跟人家说现代怎么怎么好,这就是把自己的东西实现出来。
你说的那些人,大多数因为自己内心不是太充实,内容不太多,那么他在所谓实现自我的时候,向人家宣告好像很有钱的时候,他就开始穿着越来越贵的衣服,或者告诉人家我是个艺术家,他就把头发越留越长,生怕人家不知道。可能他内心深层次的东西比较少,内容不够丰富,他就会把表面的东西夸张出来。就像女孩子一样,如果她自己真的长得很好看,自己内心也很知道这一点,那就很自信,她可能穿得很朴素,你反而觉得她挺好看。有的女孩子不是太自信,内心又比较贫乏,整天就涂得脸上青一块,紫一块,弄得很夸张,让人看着受不了。我觉得,那些往往穿着打扮过分的艺术家,一般说起来好像实际内容都差点。
包括孔子这些讲起来很牛B的人,很伟大的人,人家问到他命是怎么回事,他说这个事不要问我,我是不知道的。他不知道就只能说不知道。前世,我开玩笑说,有时候在文章里面拿它当玩笑提起来说两句,真的让我正经八百地说,我是不敢说的。这个谁知道?镇江有一种锅盖面,很大的锅,很小的锅盖,放在面上面,飘来飘去,我觉得存在永远是一口大的锅,而我们的认识永远是一个盖不住锅的小锅盖,不是飘到这儿就是飘到那儿。认识终归是有限的,而存在肯定是无限的。
中国的传统思想,跟西方资本主义的竞争思想是不一样的。中国讲究圆融、和谐,讲究天人合一。西方蒸汽机出现以后的希腊文化,他们的基本哲学还是斗争的,包括传播,也是在这个哲学里边派生出来的。他们造成今天这个世界的繁荣发达,同时也造成了这个世界的紧张、高消费、高耗能、高速度环境破坏等问题。我个人认为,一个社会最好是多元的、丰富的,就是说在有希腊文化甚嚣尘上的同时,中国这种内敛的、自制的、求生命本身审美价值的文化也应该出来。这样我觉得比较好,这个社会就相对理想。就像一个汽车,它有非常好的发动系统,也有非常优秀的刹车和制动系统,说停就停,说减速就减速。这种车不能开到失控,时速三百公里就往岩石上撞啊,往山谷下掉啊,这挺可怕。西方文化一味地这么弄,我觉得差不多就是没有刹车系统。
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现在通常给这个词下定义的时候,过于不负责任。传统文化确实有很多不尽理想的地方,因为所有的文化都跟当时的政治有太密切的关系。我们通常所说的传统文化,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它有一些互相因果的关系,比如说当时的科举制度,比如说当时的帝制。中国的封建文化,像打牌一样,只有一种出法,就是出单张牌,小四子压小三子,小五子压小四子,就是说它只有一条出路,就是官本位文化。如果不在官本位文化里边占有一定的位置,你再有钱,被人家掐死太容易了,所以你们家有了孩子一定要读书,一定要争取当个官。当个官了,你小七子你就玩不过小八子,小八子就玩不过小九子。比如说,你是县长,我是市长,我比你再笨,再饭桶,8+2=10,我不知道,我就硬说等于9,你只好跟着我说等于9,因为我比你官大。在这方面,我觉得竞争确实不如西方社会的竞争相对平等一些,我能力比你强,我这个公司挣到的利润比你大,我就把你吃掉。其实各有优缺点,我也不认为中国的文化比西方样样都好,而是我认为不应该这么单一。
鲁迅有一篇谈玩具的文章,他觉得中国的小孩就木讷,带出去看,小孩穿着长衫,这不敢动,那不敢动。日本的孩子他觉得带出去就比较健康。这他说的可能是对的。他认为中国的孩子这么木讷,就是读三字经、圣贤书读出来的。他认为,我们学ABC,学XY这些就会好一些。于是,蔡元培、陶行知这一代人,就把当时西方的一整套教育系统搬进来,开办洋学堂,算学课,音乐课,大家唱“长城外,古道边”,这个歌其实是一首英文歌改过来的,弘一法师重新填的词。那时候军阀要讨小老婆,要找这种女学生,穿圆口子上身的衣服,下边穿个黑裙子,比那种乡下小脚的地主家小姐要显得阳光得多。这只是一时的,你不知道这些东西慢慢带来另外一个问题,它在民族文化的自尊心上开始减弱、丧失,觉得中国的文化是不好的。我开玩笑说,女孩子一直到现在还在玩这套,染黄头发啊,割双眼皮啊,都是模仿西方人。中国人的凤眼是单眼皮,中国的黑头发本来是中国人认为好看的,刚开始中国人看到黄头发的时候,吓一跳,鬼来了,鬼来了,现在大家都要染黄头发,把头发烫得曲里拐弯的,其实都在学欧洲人。
中国有句话,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个东西就是像草一样,这个山坡没有人播种,气候不对的时候,大家都缩在那儿,只要湿度、温度适宜,太阳照一照,两天小雨一下,全长出来了。所以有一种说法,叫人文地理。就是说这个东西本来是在这块土地里长起来的,然后这个土地后来好像全部割完了,其实割不完的,气候一适合,它又都长起来了。只不过有些人理解得浅表,比较可怕,看风水啊,算命啊,弄这些神神叨叨的事。理解得深一些的,知道它的精神是什么,它的精神可能是一个开掘内心、修养自己精神的路子,我觉得中国文化精神对这个种群是很有好处的。甚至我觉得不光是对中华民族,对人类这个种群来说,一旦他们认识到的话,也是有好处的。举个例子,中国的阴阳说,启示西方二进位制的数学观念,就弄出计算机这样的东西。还有前几年大概有一个中国的数学家,用过一种中国式的算式,后来国务院给他一个500万元的国家奖。
艰苦生活并不代表一定创造出美好东西来。像陕北农村很苦的地方,能做出很漂亮的剪纸,唱出很好听的信天游,撕心裂肺,让你觉得震动。江南的丝竹,突然吹到好的地方,也让你感动得心里一阵一阵的。到西北高原上,突然听到那种秦腔,也是撕肝裂胆,也是震动。美在这方面是平等的。
但是我觉得一个民族,老不让她在一个自由的环境里,不让她在一个温润的审美的好环境里的时候,这种审美的气质会弱化。一个民族,不懂审美,光知道赚钱,这个民族挺可怕的。开玩笑说,“文革”的时候,我们骗个把小女孩,想讨好她,只要背三首唐诗,她就感动得要命,天天跟在你屁股后面。现在你不给她一个洋房,不给她一个汽车,她理都不理你。种群如果都变成这样,其实挺可怕的。
可能我在这方面是比较悲观主义,就是对人,对整个这个种群,我都是比较悲观的。我觉得迟早要灭亡,而且离灭亡的时间不太长。也不是谁能拯救的,只能看命运。现在提出很多问题,网上随便翻一翻,包括中国的人口问题,年龄比例严重失调,你想想,现在二三十岁大的孩子,马上就要面对这样一个实际情况,你找一个女的,跟你一样大,你们要背负四个老人,带一未成年的幼仔,你说两个年轻人能有多少力量承受这些?像我儿子,可能负担不太重,因为我的经济能力,可能他一辈子任何事不做都饿不着,可能还可以养他再下一代。但这样的人在社会比例上,毕竟是少之又少,大多数的人必须要靠这种具有劳动力的人来养活他们。你养得动吗?全社会都这样。现在城市劳动力不够的时候,我们可以到乡下去调点,修马路的,倒垃圾的,包括我们家帮忙做家务的,都是乡下年富力强的男女。这些人们的比例也是这样,乡下两个青壮年,也是得背负四个老人,一个孩子。这还不是男女比例失调,是抚养和被抚养的比例严重失调之后,这个社会会变成什么样,没有人敢想。网上很多所谓有识之士,呼吁人口不能再这么弄了,谁管,还是照样。还有那种享乐主义者,准备不结婚,准备不生孩子了,那么四个老人以后连一个年轻人都没有抚养,不知道怎么办。
问题太多了,包括全世界的环境问题、战争问题、种族之间竞争的矛盾问题。我曾经认为爱因斯坦是一个人类非常大的罪人,他怎么弄出原子弹这个玩意来,后来发现这玩意还真不错,靠着这个玩意的存在,第三次世界大战硬是没打,因为大家互相威慑。但是,战争这个力没有释放掉,一直积压在各个地方,什么时候爆发,不知道。爱因斯坦曾经预言过,第四次世界大战,是用木棍和石块重新打起,只能这样:就是人彻底全部毁灭掉,文化全部毁灭,等等。
此文摘自二月书坊编辑 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朱新建著《决定快活》艺术
已投稿到:
-
赤裸的身體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1-10 17:54:58
-
张十三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03-21 17:13:47
-
nameiskun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01-25 09:39:47
-
Erin邹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12-11 23:23:45
-
西贝兔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12-11 22:59:10
-
nirvanazyy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12-11 15:30:19
-
夏目吾冬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12-11 14:29:18
-
铛哩个儿铛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12-11 14:04:14
-
無为有处始觉痕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12-11 13:27:17
-
小焱筅笙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12-11 12:59:56
-
桃白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12-11 12:21:41
-
洛雷壹、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12-11 11:12:41
-
Bear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12-11 10:17:12
-
科学的京兆眉妩 转发了这篇日记
『就我知道,我们现在还有文本可以查的,基本上还相对系统地保留下来的全人类的大的文化圈,亚洲是印度和中国,非洲有埃及,欧洲有波斯、希腊、罗马』【我是不是也应该不说破,让他错一辈子呢?#我得儿意地笑#
2012-12-11 10:07:31 -
蘇堤春曉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12-11 09:48:52
-
大麦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12-11 09:48:01
-
艾習角™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12-10 22:2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