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存)往昔的整地農具
臺中東勢客庄普查/顧志莉、江玉鄉、林鑫咸 2011.05.02報導(23)
往昔水稻田的整地作業,可分為犁粗耙、割耙細耙、手耙耖田、打碌碡等4個過程,犁、割耙、手耙、碌碡是早期重要的整地農具。
1.犁:
「犁」是翻土農具,臺灣早期使用的犁,大都為四方形的在來犁(長床犁),長床犁在漢代即已出現,至唐代逐漸定型;犁的構造包括犁頭、犁底、犁壁、犁柱、犁轅、犁鈎、犁身、犁摘等部位,使用時以犁鈎勾住引木(腳踏仔)連結至牛身上的牛軛,人握著犁摘控制牛前進的方向。「犁」在早期是非常重要的耕地農具,東勢下城、興隆等客家地區,至今還有拜犁頭的信仰,祈求犁頭公庇佑農產豐收。
2.割耙:
割耙又稱刈耙、牛耙等,係用來將農地的大土塊切成小土塊,使整區農地土壤翻鬆的碎土農具,以前水稻田的整地,先以犁翻土,再用割耙來耙田。割耙為長方形耙,由前後的刈耙板(長橫木)、左右兩側的橫頭(短木板)、刈耙探(刈耙板前方的長竹棍)、刈耙齒(鐵刀片)等所組成,割耙四周的木框為組合式,可拆裝。割耙長橫木(刈耙板)的一面有鐵刀片(刈耙齒),前排9片刀,後排8片刀,相錯排列;將割耙套在牛身上就成為「牛耙」,使用割耙時,將牛繩繫綁在刈耙探(長竹棍)上,以牛拖拉,人的左右腳則分別站踏在割耙前後的刈耙齒上,以增加重量,使刈耙板深入土壤切碎田泥,隨著水牛一步一步往前進,一行一行將田土翻鬆。
3.手耙:
水田整地的第三個步驟是「耖田」,耖田時使用手耙,手耙的古名為「耖」,因其形狀如「而」字,故又稱為「而字耙」,手耙兼具碎土、平土及耙開殘株(收集雜草)的功能。手耙構造上可分為手耙齒、大侢、蟳管、蟳管腳等鐵製部分,蟳管上面有2根直木柱(手耙牽),其上橫架木桿1根(手耙探),木桿為可拆、組合式;此手耙的手耙齒有13支尖鐵齒,又稱為「十三齒而耙」。操作手耙時,手按橫架木桿以操控方向,並利用牛拖引,手耙齒深入裡土翻動土壤,並可順便掘出田土上的草根等雜物。
而字耙 年代/1931-1940
解 說 /因形得名,古名為耖,亦稱「手耙」、「鐵柵」,兼具碎土及耙開殘株的作用,多為水田第二次耙地作用。使用時以牛牽引,手按橫柄以操控方向。http://www.tlj.url.tw/linpei/llcweb/bspots02.html#section2l
4.碌碡:
碌碡又稱磱碡、欄踏、拉盪、挪達等,係用來將田泥粉碎整平的農具,早期水稻田的整地作業經犁粗耙、割耙細耙、手耙耖田後,在插秧前的半個月,田土已成泥漿,但仍高低不平,最後再經「打碌碡」的翻滾作業,將田土攪拌成細平的軟泥。碌碡由上下2塊長橫木(踏板)、左右2塊短橫木(橫頭)及中間的滾軸葉片(碌軸)等所組成,中間的碌軸由8片葉板及1根可轉動的軸所組成,形如楊桃狀。使用碌碡時以牛拖拉,人的雙腳一前一後站踏在碌碡的踏板上,牛前進拖動碌碡時,碌軸中間的木葉片會滾動,將田裡突出的土塊、雜草等輾入土中,並將田泥壓碎整平。
http://land.ihakka.net/blog/taigabhohakka/articleAction.do?method=doViewBlogArticle&articleId=NTkyNzM=
往昔水稻田的整地作業,可分為犁粗耙、割耙細耙、手耙耖田、打碌碡等4個過程,犁、割耙、手耙、碌碡是早期重要的整地農具。
1.犁:
「犁」是翻土農具,臺灣早期使用的犁,大都為四方形的在來犁(長床犁),長床犁在漢代即已出現,至唐代逐漸定型;犁的構造包括犁頭、犁底、犁壁、犁柱、犁轅、犁鈎、犁身、犁摘等部位,使用時以犁鈎勾住引木(腳踏仔)連結至牛身上的牛軛,人握著犁摘控制牛前進的方向。「犁」在早期是非常重要的耕地農具,東勢下城、興隆等客家地區,至今還有拜犁頭的信仰,祈求犁頭公庇佑農產豐收。
![]() |
![]() |
2.割耙:
割耙又稱刈耙、牛耙等,係用來將農地的大土塊切成小土塊,使整區農地土壤翻鬆的碎土農具,以前水稻田的整地,先以犁翻土,再用割耙來耙田。割耙為長方形耙,由前後的刈耙板(長橫木)、左右兩側的橫頭(短木板)、刈耙探(刈耙板前方的長竹棍)、刈耙齒(鐵刀片)等所組成,割耙四周的木框為組合式,可拆裝。割耙長橫木(刈耙板)的一面有鐵刀片(刈耙齒),前排9片刀,後排8片刀,相錯排列;將割耙套在牛身上就成為「牛耙」,使用割耙時,將牛繩繫綁在刈耙探(長竹棍)上,以牛拖拉,人的左右腳則分別站踏在割耙前後的刈耙齒上,以增加重量,使刈耙板深入土壤切碎田泥,隨著水牛一步一步往前進,一行一行將田土翻鬆。
![]() |
![]() |
3.手耙:
水田整地的第三個步驟是「耖田」,耖田時使用手耙,手耙的古名為「耖」,因其形狀如「而」字,故又稱為「而字耙」,手耙兼具碎土、平土及耙開殘株(收集雜草)的功能。手耙構造上可分為手耙齒、大侢、蟳管、蟳管腳等鐵製部分,蟳管上面有2根直木柱(手耙牽),其上橫架木桿1根(手耙探),木桿為可拆、組合式;此手耙的手耙齒有13支尖鐵齒,又稱為「十三齒而耙」。操作手耙時,手按橫架木桿以操控方向,並利用牛拖引,手耙齒深入裡土翻動土壤,並可順便掘出田土上的草根等雜物。
![]() |
![]() |
![]() |
![]() |
而字耙 年代/1931-1940
解 說 /因形得名,古名為耖,亦稱「手耙」、「鐵柵」,兼具碎土及耙開殘株的作用,多為水田第二次耙地作用。使用時以牛牽引,手按橫柄以操控方向。http://www.tlj.url.tw/linpei/llcweb/bspots02.html#section2l
4.碌碡:
碌碡又稱磱碡、欄踏、拉盪、挪達等,係用來將田泥粉碎整平的農具,早期水稻田的整地作業經犁粗耙、割耙細耙、手耙耖田後,在插秧前的半個月,田土已成泥漿,但仍高低不平,最後再經「打碌碡」的翻滾作業,將田土攪拌成細平的軟泥。碌碡由上下2塊長橫木(踏板)、左右2塊短橫木(橫頭)及中間的滾軸葉片(碌軸)等所組成,中間的碌軸由8片葉板及1根可轉動的軸所組成,形如楊桃狀。使用碌碡時以牛拖拉,人的雙腳一前一後站踏在碌碡的踏板上,牛前進拖動碌碡時,碌軸中間的木葉片會滾動,將田裡突出的土塊、雜草等輾入土中,並將田泥壓碎整平。
![]() |
![]() |
http://land.ihakka.net/blog/taigabhohakka/articleAction.do?method=doViewBlogArticle&articleId=NTkyNz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