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让我们成长——看少年Pi的一生
据说这个电影的英文叫 Life of Pi
翻成Pi的奇幻漂流是错误的,但是翻成一生难道就是对的吗?也许吧,虽然他还没到临终之时,但是他的生命最最跌宕起伏的部分已经过去了,他从一个少年变成了一个成年人(史代纳常用死这个词描述一切定格了的东西),所以说这个电影展示的就是Pi的一生,也不为过。
听到这个电影的名字,我就非常非常的相看,当时还不知道这是李安拍的。因为从小喜欢数学的我自然知道Pi代表了什么。到底是一生还是奇幻漂流,对我来说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主人公的名字叫Pi,这对我就有了足够的吸引力了。Pi是一个无理数,也是大多数人最最熟知的
果然,影片从开头就围绕这个名字做了很长的铺垫,让我和羊都看得兴趣盎然。
整部影片都让我体会到李安作为中国人的含蓄、内敛和悲悯情怀,所以我非常推荐家长们带孩子去看这部电影,当然最好是9岁以上的孩子,这个故事可能还可以讲给更小的孩子听的,但是电影不适合更小的孩子看。
最开始看宣传图片的时候,还疑惑为何李安选了一个阿拉伯少年作为男主角,当然可以说是原作如此,但是看完了就知道了,应该是作者和李安对这个主角共同的选择。印度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佛教和印度教的发源地,同时Pi因为机缘同时信仰了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这在现实生活中似乎不太可能,但是在我的心底深处,觉得这是在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因为宗教一词的根本含义就是责任与义务、寻找联系、使其产生关联、秩序、礼貌、所有人基本的规矩,一种应重视、注意与维护的东西。“宗教”其实是生活的学问。
一个刚刚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功的将自己的新名字被大家记住,并摆脱旧名困扰的少年,开始思考宗教和信仰的问题,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Pi的家庭让我自然想到我们这群追逐新教育的中年人家庭,爸爸是科学的信徒,妈妈也受过高等教育,算是相信并崇尚科学的现代人,明显有宗教信仰冲突的家庭,其实每个人对自己内心的宗教都不那么较真,正迎合了宗教是生活的学问这个观点。宗教不是用来互相残杀的,而是用来帮助人们寻找相互的联系的,是用来帮助人们相互理解和传递爱与感恩的。虽然宗教和教育观点并不统一,可是那个家庭的温馨气息,还是让人非常舒服。餐桌上,哥哥嘲笑Pi有很多宗教信仰的时候,妈妈来维护儿子,说就像你喜欢橄榄球(还是板球),Pi喜欢这个,无可厚非。而爸爸说:什么都信就是什么都不信的时候,妈妈就有些不知所措了。那种女性特有的包容特点让人觉得非常温馨、亲切。
科学是非常好的事情,但是我们从科学中学到的不应该是“知识”,而是科学的思维方式,科学本身也是一种宗教信仰,和其他信仰一样可以帮助人学习生活的学问。
刚刚看了一本新书的电子版《当神童走向成年》,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6e6cfa01000528.html
看完之后的第一个念头居然是,这些神童的不幸总的来说来自于成人的倨傲和不知感恩,这样说似乎又陷入和评判和指责,不过也不用考虑这么多了。但我的本意并不是想责备神童的父母,近年来我越来越无法找到责备他人的理由了。就像有的评论说,这个所谓真相也是片面的,你怎知卡尔威特不幸福,也许他就是这样幸福的不善交际着哪。分析两百年前的人是否幸福其实并不是我的目的,幸福也未必铁定是每个人的人生追求。最重要的是,看过这些之后,作为中年父母,你有什么样的感悟,进而做一个怎样的选择。神童、天才固然是礼物,普通人,甚至智障、残疾又何尝不是哪?关键是我们是否相信有一个比我们可以意识到的世界更大的一个存在,在护佑着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世界或者宇宙。神童的父母不相信这一点,认为一切的一切都是他们教育的结果,而更多的父母是相信这一点的,不管是基督教背景下认为孩子是上帝的孩子,还是中国人认为孩子是家族的根苗,都不是父母私有的。如果认为孩子是私有的,孩子的成长也是私有过程,似乎应该符合投入-产出规律;如果不是,那么就是一个父母部分参与的过程,可能不符合投入-产出规律的。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这就是那个我们看不见摸不着但是相信存在的大存在的特点。
电影给我的另一个启示是关于动物。华德福学校在小学二年级(8岁左右)开始讲动物寓言,四年级开始学习动物。从人智学的观点上看,动物就是人的内在一部分特性的外在展现,而人区分与动物的部分,是人的神性(慈悲心),这也是孟子的观点。刚百度了一下,说是精神活动,是的精神活动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但是又没有恶的精神活动哪?这是一个问题。电影中鬣狗行凶的场面,让我觉得非常非常痛苦,那痛苦并不是通常说的残忍,因为李安的处理很好,没有任何血腥场面,没有什么直接的感官刺激,但是就是可以感受到那种直接揪心的痛苦。这就是人的精神活动的内容。然后老虎出场了,真的不论从画面还是从感受,都是从内心一下子迸发出去的,那种痛苦的感觉一下子就缓解了或者说释放了,所以孔子说“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翻成Pi的奇幻漂流是错误的,但是翻成一生难道就是对的吗?也许吧,虽然他还没到临终之时,但是他的生命最最跌宕起伏的部分已经过去了,他从一个少年变成了一个成年人(史代纳常用死这个词描述一切定格了的东西),所以说这个电影展示的就是Pi的一生,也不为过。
听到这个电影的名字,我就非常非常的相看,当时还不知道这是李安拍的。因为从小喜欢数学的我自然知道Pi代表了什么。到底是一生还是奇幻漂流,对我来说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主人公的名字叫Pi,这对我就有了足够的吸引力了。Pi是一个无理数,也是大多数人最最熟知的
果然,影片从开头就围绕这个名字做了很长的铺垫,让我和羊都看得兴趣盎然。
整部影片都让我体会到李安作为中国人的含蓄、内敛和悲悯情怀,所以我非常推荐家长们带孩子去看这部电影,当然最好是9岁以上的孩子,这个故事可能还可以讲给更小的孩子听的,但是电影不适合更小的孩子看。
最开始看宣传图片的时候,还疑惑为何李安选了一个阿拉伯少年作为男主角,当然可以说是原作如此,但是看完了就知道了,应该是作者和李安对这个主角共同的选择。印度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佛教和印度教的发源地,同时Pi因为机缘同时信仰了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这在现实生活中似乎不太可能,但是在我的心底深处,觉得这是在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因为宗教一词的根本含义就是责任与义务、寻找联系、使其产生关联、秩序、礼貌、所有人基本的规矩,一种应重视、注意与维护的东西。“宗教”其实是生活的学问。
一个刚刚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功的将自己的新名字被大家记住,并摆脱旧名困扰的少年,开始思考宗教和信仰的问题,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Pi的家庭让我自然想到我们这群追逐新教育的中年人家庭,爸爸是科学的信徒,妈妈也受过高等教育,算是相信并崇尚科学的现代人,明显有宗教信仰冲突的家庭,其实每个人对自己内心的宗教都不那么较真,正迎合了宗教是生活的学问这个观点。宗教不是用来互相残杀的,而是用来帮助人们寻找相互的联系的,是用来帮助人们相互理解和传递爱与感恩的。虽然宗教和教育观点并不统一,可是那个家庭的温馨气息,还是让人非常舒服。餐桌上,哥哥嘲笑Pi有很多宗教信仰的时候,妈妈来维护儿子,说就像你喜欢橄榄球(还是板球),Pi喜欢这个,无可厚非。而爸爸说:什么都信就是什么都不信的时候,妈妈就有些不知所措了。那种女性特有的包容特点让人觉得非常温馨、亲切。
科学是非常好的事情,但是我们从科学中学到的不应该是“知识”,而是科学的思维方式,科学本身也是一种宗教信仰,和其他信仰一样可以帮助人学习生活的学问。
刚刚看了一本新书的电子版《当神童走向成年》,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6e6cfa01000528.html
看完之后的第一个念头居然是,这些神童的不幸总的来说来自于成人的倨傲和不知感恩,这样说似乎又陷入和评判和指责,不过也不用考虑这么多了。但我的本意并不是想责备神童的父母,近年来我越来越无法找到责备他人的理由了。就像有的评论说,这个所谓真相也是片面的,你怎知卡尔威特不幸福,也许他就是这样幸福的不善交际着哪。分析两百年前的人是否幸福其实并不是我的目的,幸福也未必铁定是每个人的人生追求。最重要的是,看过这些之后,作为中年父母,你有什么样的感悟,进而做一个怎样的选择。神童、天才固然是礼物,普通人,甚至智障、残疾又何尝不是哪?关键是我们是否相信有一个比我们可以意识到的世界更大的一个存在,在护佑着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世界或者宇宙。神童的父母不相信这一点,认为一切的一切都是他们教育的结果,而更多的父母是相信这一点的,不管是基督教背景下认为孩子是上帝的孩子,还是中国人认为孩子是家族的根苗,都不是父母私有的。如果认为孩子是私有的,孩子的成长也是私有过程,似乎应该符合投入-产出规律;如果不是,那么就是一个父母部分参与的过程,可能不符合投入-产出规律的。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这就是那个我们看不见摸不着但是相信存在的大存在的特点。
电影给我的另一个启示是关于动物。华德福学校在小学二年级(8岁左右)开始讲动物寓言,四年级开始学习动物。从人智学的观点上看,动物就是人的内在一部分特性的外在展现,而人区分与动物的部分,是人的神性(慈悲心),这也是孟子的观点。刚百度了一下,说是精神活动,是的精神活动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但是又没有恶的精神活动哪?这是一个问题。电影中鬣狗行凶的场面,让我觉得非常非常痛苦,那痛苦并不是通常说的残忍,因为李安的处理很好,没有任何血腥场面,没有什么直接的感官刺激,但是就是可以感受到那种直接揪心的痛苦。这就是人的精神活动的内容。然后老虎出场了,真的不论从画面还是从感受,都是从内心一下子迸发出去的,那种痛苦的感觉一下子就缓解了或者说释放了,所以孔子说“以直报怨,以德报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