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桃源洞实习报告
黑石顶的已经手滑删了,备份都忘了。
这份报告是实习后三个月凭记忆写出来的...一共花了两个小时不够,图片也没有添加。
可贵的是语言很朴实,描述很实诚,甚至有点傻。
冬天哪儿都去不了,得温习一下见过的物种。
---------------------------------------------------------------------------------------------------------------
实习目的与任务
考察桃源洞地区两栖、爬行类的多样性以及观察它们的习性与栖息地。
实习内容
这次在桃源洞保护区一共考察了三个地点,一是炎陵县附近的村庄,而后是梨树洲,最后去了神农谷风景区附近。虽然该地区被经济作物凤尾竹大面积占领,但是有部分地方植被的丰富度还是保存得比较好。据资料,桃源洞地区常年湿润多雾,日照少,山地呈明显垂直分布。由于桃源洞地区常年气候湿润,冬天也不结冰,适宜两栖类生存。
这次考察主要观察两栖爬行类动物。考察的地点有农田、溪流、森林等。
爬行类动物
一共观察到8种爬行类动物。
1.印度蜓蜥(Sphenomorphus indicus)
本次实习印度蜓蜥在潮湿的溪流或林间皆有观察到。它们主要以昆虫为食,在石缝、草丛中常见它们的身影。同样喜在阳光充足的地方。这是爬行类动物和其他很多非恒温动物调节体温的一种方式。若在溪流上的石头上被惊吓,可观察到其跃入水中游走,利用其尾摆动前行。与在白云山观察到的中国棱蜥的游泳方式一样。似乎还见到中华石龙子,但不能确定。
2. 北草蜥(Takydromus septentrionalis)
北草蜥雌雄的体表颜色分布有差别。尾较长,根据空气动力学可知其从高处落下时能更好地掌握平衡,落地时不至于翻倒,逃跑能力较强。蜥蜴尾巴的作用不仅仅是控制平衡和运动,比如一些壁虎科的动物尾部较短甚至肥厚阻碍其迅速活动,但却可断以吸引天敌即使逃跑或储存营养。这是一种生存策略,所以很多这种活动性没那么强的壁虎科的动物如一些睑虎(至少我了解到我饲养的凭祥睑虎是这样)都是生活在岩石较多的地方,易于隐藏。
北草蜥卵生。考察中见到怀卵的北草蜥,腹部明显有卵形突出。晚上与很多蜥蜴一样喜欢在灌丛的植株叶片尖端休息。食物应该是各种昆虫。
3.井冈脊蛇(Achalinus jinggangensis)
井冈脊蛇是在梨树洲的夜间山路上发现的。井冈脊蛇体长较小,头小,鳞片很光滑,营穴居,善钻洞。被采集时应该正迁移至别的地方。另外,该蛇有特殊的似粪便的臭味。
4.翠青蛇(Cyclophiops major)
翠青蛇鳞片排列紧密有光泽,与绿瘦蛇不同。被采集时受惊吓排出大量白色粪便。
与竹叶青外型上有很大差异。
5.黄链蛇(Dinodon flavozonatum)
很容易辨认的一种蛇,黑质黄章。偏树栖。主要以小蛇、爬行动物及其卵为食。
6.乌华游蛇(Sinonatrix percarinata)
乌华游蛇在夜间的溪流边的沼泽地找到,生活在水中。该沼泽有许多蛙类如弹琴蛙、沼蛙和姬蛙。鱼和蛙类还有鼠是它的食物。
7.福建竹叶青(Trimeresurus stejnegeri)
在首日到达湖南的晚上,在山路边的灌丛中发现了一条福建竹叶青。竹叶青相较翠青蛇偏树栖。它以小型哺乳类和其它小型爬行类为食,有毒。但是这种蛇比较呆笨,人工饲养条件下逃跑几率比较小吧。
8.原矛头蝮(Protobothrop smucrosquamatus)
在一个下雨的晚上在路边的竹林里见到一条与地上枯叶颜色相近的原矛头蝮,它处于攻击状态时盘起身体,头部高耸。
两栖类动物
一共观察到19种爬行类动物。
1.弹琴水蛙(Rana adenopleura)
弹琴蛙栖息于沼泽地,鸣叫声通常为几下连续的如低音提琴拨弦声。观察到其有两个声囊,并且完全浸没在水中也会鸣唱。有侧褶,与沼蛙外形有些像,但其鼓膜没有一圈白色。
2.淡肩角蟾(Xenophrys boettgeri)以及3.井冈角蟾
这两种角蟾在同一个地方被采集到。淡肩角蟾的肩上方有半圆形浅斑。角蟾的鸣唱声都有金属色。它们喜欢在水流缓慢的溪流附近。时值七月正是角蟾繁殖的季节。它们夜间会到灌丛甚至路上鸣唱求偶。
4.棘腹蛙(Paa boulengeri)
棘腹蛙和棘胸蛙在桃源洞当地是作为野味被抓来吃的。蝌蚪都要经历很长的时间才能完成变态。捕抓过度以及环境污染危及它们的生存。
生活在水流平缓的山溪里或流溪旁的静水塘内。白天匿居溪底 石块下或洞内,天黑时出穴活动。受惊吓时隐匿于沙石之下,由于其背部颜色花纹与环境很像,因此难以被发现。喜欢完全浸没在水里,有些个体背部有一白色纵线。
5.棘胸蛙(Quasipaa spinosa)
难以见到棘胸蛙完全浸没在水中。蝌蚪体型大,自然状态下生长速度慢。
6.崇安湍蛙(Amolops chunganensis)、7.华南湍蛙(Amolops ricketti)以及8.武夷湍蛙(Amolops wuyiensis)
崇安湍蛙在桃源洞的种群最大,且七月正是它们繁殖的高峰期,因此其如虫鸣的鸣唱声不绝于耳,甚至白天都能听见。崇安湍蛙形态与其他两种有别,无明显斑纹,吸盘也不大。
华南湍蛙的花纹为明显的斑块状花纹,而且两侧会有一些突出的疣粒。
武夷湍蛙疣粒更为明显。这三者在考察期间曾在同一地点被发现。
9.宽头短腿蟾(Brachytarsophrys carinensis)
声音洪亮,喜欢在大的溪流中生活。雄性的喜欢躲在溪流石块下鸣唱,单声囊。腿短,爬行缓慢。
10. 花臭蛙,11.宜章臭蛙,12.大绿臭蛙 (Odorrana spp.)
花臭蛙与宜章臭蛙较像,背部都有黑色圆斑。但花臭蛙的圆斑分隔较明显,绿色较浅,腹部无黑斑。而宜章臭蛙的圆斑有相连的地方,绿色较深,且其腹部有黑斑。
在首个观察地的缓慢地溪流里看到花臭蛙在白天也会躲在石块间活动或完全浸没在溪流里。桃园洞地区的溪流大部分都是有很大的白色石块,估计是因为逐级而建的水电站让下游的溪流的水量少很多,于是石块都裸露出来了。
三者鸣唱声都很尖细。
这三种蛙的习性食性相近,但在桃源洞地区花臭蛙占很大优势。
13.中华蟾蜍 (Bufo gargarizans)
与黑眶蟾蜍相似,中华蟾蜍生活在相对干燥的地方,行动缓慢,以昆虫、蚯蚓等为食。中华蟾蜍数量并不如黑眶蟾蜍在南岭以南地区那样多。观察到其在土壁的洞穴中休息。不知是自己挖的还是占用了别的动物弃用的洞穴。
寒露林蛙(Rana hanluica)
寒露时节才繁殖,夏季听不到其鸣唱。该标本采集与路边一灌丛,纯属偶然。
福建大头蛙、16.沼水蛙、17.泽陆蛙、18.斑腿泛树蛙
三者与黑石顶实习观察到的差不多。但福建大头蛙头部两个突起的纵纹颜色与黑石顶的似乎有些不一样。并且观察到雄性福建大头蛙抱对抱了泽陆蛙的现象。泽陆蛙只有一种色型,背部均有白色纵线。我在鼎湖山观察到的就有褐色和绿色两种色型的泽陆蛙同时出现的现象。
19,阔褶水蛙(Hylarana latouchii)
一般栖息于山区丘陵地带的水田及静水池塘中。背侧褶不明显,呈红色。
20.中国雨蛙(Hyla sinensis)
相较于华南雨蛙,中国雨蛙的颜色丰富很多。体侧有连续的黑线,后肢内侧有黄色。鸣唱声音和习性与华南雨蛙差不多。夜间观察到好几只中国雨蛙在山茶科的某种植物上栖息。
实习心得与体会
黑石顶实习没过多久就开始的桃源洞实习进一步巩固了前段时间学习的知识,又看到了许多新的物种,对两栖爬行类的了解更深。在溪流里面打着伞寻找蛙类,想办法捉溪流里的鱼,意外见到的中华鬣羚一闪而过的身影等等记忆都让人难忘。每天的脑袋几乎都是满载而归,十分充实。
这份报告是实习后三个月凭记忆写出来的...一共花了两个小时不够,图片也没有添加。
可贵的是语言很朴实,描述很实诚,甚至有点傻。
冬天哪儿都去不了,得温习一下见过的物种。
---------------------------------------------------------------------------------------------------------------
实习目的与任务
考察桃源洞地区两栖、爬行类的多样性以及观察它们的习性与栖息地。
实习内容
这次在桃源洞保护区一共考察了三个地点,一是炎陵县附近的村庄,而后是梨树洲,最后去了神农谷风景区附近。虽然该地区被经济作物凤尾竹大面积占领,但是有部分地方植被的丰富度还是保存得比较好。据资料,桃源洞地区常年湿润多雾,日照少,山地呈明显垂直分布。由于桃源洞地区常年气候湿润,冬天也不结冰,适宜两栖类生存。
这次考察主要观察两栖爬行类动物。考察的地点有农田、溪流、森林等。
爬行类动物
一共观察到8种爬行类动物。
1.印度蜓蜥(Sphenomorphus indicus)
本次实习印度蜓蜥在潮湿的溪流或林间皆有观察到。它们主要以昆虫为食,在石缝、草丛中常见它们的身影。同样喜在阳光充足的地方。这是爬行类动物和其他很多非恒温动物调节体温的一种方式。若在溪流上的石头上被惊吓,可观察到其跃入水中游走,利用其尾摆动前行。与在白云山观察到的中国棱蜥的游泳方式一样。似乎还见到中华石龙子,但不能确定。
2. 北草蜥(Takydromus septentrionalis)
北草蜥雌雄的体表颜色分布有差别。尾较长,根据空气动力学可知其从高处落下时能更好地掌握平衡,落地时不至于翻倒,逃跑能力较强。蜥蜴尾巴的作用不仅仅是控制平衡和运动,比如一些壁虎科的动物尾部较短甚至肥厚阻碍其迅速活动,但却可断以吸引天敌即使逃跑或储存营养。这是一种生存策略,所以很多这种活动性没那么强的壁虎科的动物如一些睑虎(至少我了解到我饲养的凭祥睑虎是这样)都是生活在岩石较多的地方,易于隐藏。
北草蜥卵生。考察中见到怀卵的北草蜥,腹部明显有卵形突出。晚上与很多蜥蜴一样喜欢在灌丛的植株叶片尖端休息。食物应该是各种昆虫。
3.井冈脊蛇(Achalinus jinggangensis)
井冈脊蛇是在梨树洲的夜间山路上发现的。井冈脊蛇体长较小,头小,鳞片很光滑,营穴居,善钻洞。被采集时应该正迁移至别的地方。另外,该蛇有特殊的似粪便的臭味。
4.翠青蛇(Cyclophiops major)
翠青蛇鳞片排列紧密有光泽,与绿瘦蛇不同。被采集时受惊吓排出大量白色粪便。
与竹叶青外型上有很大差异。
5.黄链蛇(Dinodon flavozonatum)
很容易辨认的一种蛇,黑质黄章。偏树栖。主要以小蛇、爬行动物及其卵为食。
6.乌华游蛇(Sinonatrix percarinata)
乌华游蛇在夜间的溪流边的沼泽地找到,生活在水中。该沼泽有许多蛙类如弹琴蛙、沼蛙和姬蛙。鱼和蛙类还有鼠是它的食物。
7.福建竹叶青(Trimeresurus stejnegeri)
在首日到达湖南的晚上,在山路边的灌丛中发现了一条福建竹叶青。竹叶青相较翠青蛇偏树栖。它以小型哺乳类和其它小型爬行类为食,有毒。但是这种蛇比较呆笨,人工饲养条件下逃跑几率比较小吧。
8.原矛头蝮(Protobothrop smucrosquamatus)
在一个下雨的晚上在路边的竹林里见到一条与地上枯叶颜色相近的原矛头蝮,它处于攻击状态时盘起身体,头部高耸。
两栖类动物
一共观察到19种爬行类动物。
1.弹琴水蛙(Rana adenopleura)
弹琴蛙栖息于沼泽地,鸣叫声通常为几下连续的如低音提琴拨弦声。观察到其有两个声囊,并且完全浸没在水中也会鸣唱。有侧褶,与沼蛙外形有些像,但其鼓膜没有一圈白色。
2.淡肩角蟾(Xenophrys boettgeri)以及3.井冈角蟾
这两种角蟾在同一个地方被采集到。淡肩角蟾的肩上方有半圆形浅斑。角蟾的鸣唱声都有金属色。它们喜欢在水流缓慢的溪流附近。时值七月正是角蟾繁殖的季节。它们夜间会到灌丛甚至路上鸣唱求偶。
4.棘腹蛙(Paa boulengeri)
棘腹蛙和棘胸蛙在桃源洞当地是作为野味被抓来吃的。蝌蚪都要经历很长的时间才能完成变态。捕抓过度以及环境污染危及它们的生存。
生活在水流平缓的山溪里或流溪旁的静水塘内。白天匿居溪底 石块下或洞内,天黑时出穴活动。受惊吓时隐匿于沙石之下,由于其背部颜色花纹与环境很像,因此难以被发现。喜欢完全浸没在水里,有些个体背部有一白色纵线。
5.棘胸蛙(Quasipaa spinosa)
难以见到棘胸蛙完全浸没在水中。蝌蚪体型大,自然状态下生长速度慢。
6.崇安湍蛙(Amolops chunganensis)、7.华南湍蛙(Amolops ricketti)以及8.武夷湍蛙(Amolops wuyiensis)
崇安湍蛙在桃源洞的种群最大,且七月正是它们繁殖的高峰期,因此其如虫鸣的鸣唱声不绝于耳,甚至白天都能听见。崇安湍蛙形态与其他两种有别,无明显斑纹,吸盘也不大。
华南湍蛙的花纹为明显的斑块状花纹,而且两侧会有一些突出的疣粒。
武夷湍蛙疣粒更为明显。这三者在考察期间曾在同一地点被发现。
9.宽头短腿蟾(Brachytarsophrys carinensis)
声音洪亮,喜欢在大的溪流中生活。雄性的喜欢躲在溪流石块下鸣唱,单声囊。腿短,爬行缓慢。
10. 花臭蛙,11.宜章臭蛙,12.大绿臭蛙 (Odorrana spp.)
花臭蛙与宜章臭蛙较像,背部都有黑色圆斑。但花臭蛙的圆斑分隔较明显,绿色较浅,腹部无黑斑。而宜章臭蛙的圆斑有相连的地方,绿色较深,且其腹部有黑斑。
在首个观察地的缓慢地溪流里看到花臭蛙在白天也会躲在石块间活动或完全浸没在溪流里。桃园洞地区的溪流大部分都是有很大的白色石块,估计是因为逐级而建的水电站让下游的溪流的水量少很多,于是石块都裸露出来了。
三者鸣唱声都很尖细。
这三种蛙的习性食性相近,但在桃源洞地区花臭蛙占很大优势。
13.中华蟾蜍 (Bufo gargarizans)
与黑眶蟾蜍相似,中华蟾蜍生活在相对干燥的地方,行动缓慢,以昆虫、蚯蚓等为食。中华蟾蜍数量并不如黑眶蟾蜍在南岭以南地区那样多。观察到其在土壁的洞穴中休息。不知是自己挖的还是占用了别的动物弃用的洞穴。
寒露林蛙(Rana hanluica)
寒露时节才繁殖,夏季听不到其鸣唱。该标本采集与路边一灌丛,纯属偶然。
福建大头蛙、16.沼水蛙、17.泽陆蛙、18.斑腿泛树蛙
三者与黑石顶实习观察到的差不多。但福建大头蛙头部两个突起的纵纹颜色与黑石顶的似乎有些不一样。并且观察到雄性福建大头蛙抱对抱了泽陆蛙的现象。泽陆蛙只有一种色型,背部均有白色纵线。我在鼎湖山观察到的就有褐色和绿色两种色型的泽陆蛙同时出现的现象。
19,阔褶水蛙(Hylarana latouchii)
一般栖息于山区丘陵地带的水田及静水池塘中。背侧褶不明显,呈红色。
20.中国雨蛙(Hyla sinensis)
相较于华南雨蛙,中国雨蛙的颜色丰富很多。体侧有连续的黑线,后肢内侧有黄色。鸣唱声音和习性与华南雨蛙差不多。夜间观察到好几只中国雨蛙在山茶科的某种植物上栖息。
实习心得与体会
黑石顶实习没过多久就开始的桃源洞实习进一步巩固了前段时间学习的知识,又看到了许多新的物种,对两栖爬行类的了解更深。在溪流里面打着伞寻找蛙类,想办法捉溪流里的鱼,意外见到的中华鬣羚一闪而过的身影等等记忆都让人难忘。每天的脑袋几乎都是满载而归,十分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