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叔牙与管仲
(旧作,于2008年3月)
正月十一日这天,我和一位朋友相约去了智化寺。
上次在首都博物馆看见北京市明清时期的地图,才知道北京原来遍布寺庙。并且不在远郊,就在现代化高楼林立、最繁华的都市中心。
智化寺在东城区禄米仓胡同里,我们从朝外大街缓缓走去,也只花了半小时就到。
我一向觉得北京的胡同很神奇。它们紧邻喧嚣、繁忙的街道,然而一走进去,马上就仿佛进入了另一个安静、悠闲的世界。时间在胡同里流速趋缓,声音也变得清远。可以用“恍若隔世”来形容这种感觉。我猜想可以从建筑学里找到产生这种感觉的原因,但不是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掠过。
智化寺在逼仄的胡同里,史载是明代太监王振的家庙,就是那个开启明代宦官专权时代的王振。因为是家庙,就和习见的寺庙不同。从外面看如果换掉庙门就和周围的民房无二,只是门宽点,院子大点。门前的路仅容一辆小汽车勉强通过。见惯大寺庙的人要吃一惊。
院子与门外的路面相比凹陷一层,要下两级台阶才入。
智化寺的建筑据说是北京市内保存最完整的明代木结构建筑群。由于我只会从主观美与不美的角度品评,文物价值什么的,不懂,不敢妄说。不过藏殿内的“转轮藏”,如来殿内的佛造像,的确是我迄今所见最精美的物事之一。
“转轮藏”是八角棱柱体,楠木雕,高三米余,每面分九层,每层五个抽屉,里面从前放有大藏经,共三百六十卷。帽顶和边棱的雕刻极其复杂,美轮美奂。离开五步,站在侧面的观佛台上,还可以看见中央顶上坐着一尊佛像。佛像默默地端坐在阴暗里,五百余年,这一事实就散发出幽香。
如来殿分上下两层,又称万佛阁。上下层各供三尊巨佛像,共六尊,四壁则供满小佛像,称“万佛”名副其实。上下两层的建制已经少见,佛像的精美更其罕见。二层中央的大日如来佛,座下的千叶莲床堪称豪华!每一片都有尺许长,半掌阔,层层卷起,衬得佛像更其高大庄严。
我们小声地赞叹着,下楼。我的心里满怀庄重的满足感。
我们在前庭的长椅上坐下休息。宽敞的前庭对称有两株梨树,还没有开花,光秃的枝杈恣意横斜着。这天阳光很好,天很蓝,没有风。
我说:“这个明英宗还真奇怪,明知道土木堡之变、自己被俘虏就是王振撺掇引起的,还不思悔改,回来以后又追祭王振,他到底是怎么想的?”朋友倚靠在椅背上,半闭着眼睛哼了一声。
我又说:“我最近在看《东周列国志》。”从随身携带的包里取出。朋友拿起来翻了一翻,突然问:“你是怎么看鲍叔牙和管仲的关系的?”我想了想说:“我羡慕他们。”我说:“他们之间彼此相知、互相信任,这种感情很难得。”
我这句话很像抄袭旧谈,但我自己知道不是。《东周列国志》中有很多动人的感情,例如卫宣公的两个同父异母儿子争着替对方去死,就很感人。但是我尤其喜欢鲍叔牙和管仲彼此相知、互相信任的感情。他们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人,鲍叔牙耿直、宁折不弯,管仲圆滑、能屈能伸,很奇怪他们能互相看得上,并且融合无间!
姜纠争位失败之后,作为他的谋臣,召忽自杀殉主。如果是鲍叔牙,肯定也会像召忽一样做。但是管仲说:“自古忠君之道就有两种,一种是自杀殉主,一种是留着身子为主雪耻,召忽做了第一种,我就做第二种好了。”这种话大概只有后世忍受胯下之辱的韩信能够说出。回到齐国之后,鲍叔牙要举荐他给姜小白——即著名的齐桓公,管仲说:“作为臣子不能追随主君于地下,反而去侍奉主君的仇人,召忽一定会笑话我。”鲍叔牙说:“你是大丈夫,要建立宏伟的功业,怎么能拘泥于这些匹夫的原则?”这个地方尤其耐人寻味。我猜想这就是一个双簧:管仲知道自己一这样说,鲍叔牙肯定会帮自己开脱,鲍叔牙也知道管仲说这话是什么意思,就如其所愿地帮他开脱。按说管仲说这话够无耻的了,鲍叔牙恪守君子之道,肯定会觉得不齿,但是鲍叔牙丝毫不觉得不妥,而是完全接纳。我想他肚子里肯定暗笑想敲打管仲:“你这小子,又来这套!”我也肯定他知道管仲会说前面脱身的话。
管仲辅佐姜小白成就春秋第一霸业。临死前,姜小白问他:“你死以后,我让鲍叔牙接替你的相位,你看怎么样?”管仲说:“鲍叔牙是君子,不适合担任相位。他善恶过于分明,看到人一点不好就念念不忘,这是他的缺点。”易牙,这个杀掉自己的儿子给姜小白做菜的大佞臣,到鲍叔牙的面前挑拨离间:“管仲爬上相位,完全是您举荐的结果。现在他恩将仇报,主君要让你接替相位,他不答应,反而举荐隰朋,我心里很为你抱不平。”鲍叔牙笑着说:“这就是我当初为什么举荐他的原因。管仲为国家着想,不因为我是他的挚友就偏向我。我的才能,管理刑罚就够了,管理国家万万不能。再说如果我管理国家,还能让你在这里说话吗?”管仲知道自己说这话鲍叔牙不会往心里去,鲍叔牙也的确没有误解管仲的话。
再来说管仲和鲍叔牙意见不同的时候。姜小白功成名就,开始贪图享受,把自己的宫室装修得和当时周王室一个规格。管仲于是也在自己的家里修起三层的高台,规格如同周王室的上卿。鲍叔牙问管仲:“主君奢侈你也奢侈,主君越礼你也越礼,这是怎么回事?”这次鲍叔牙没有和管仲心心相印。管仲说:“主君辛苦了一辈子,也该享受一下,如果我还是拿礼节约束他,他肯定觉得受不了,我这样做,人家要骂也不会只骂主君一个人了。”鲍叔牙觉得管仲的道理有些问题,但是也没有再说什么。我想如果是鲍叔牙为相,肯定本着文死谏、武死战的精神,极力劝谏姜小白俭约。不过他尊重管仲、信任管仲,即便管仲的做法他不赞同,也仍旧支持管仲。
这样的朋友,几辈子能修到呢?
朋友问我:“你有没有想过,鲍叔牙为什么这么信任管仲?管仲和他经商的时候拿双份,打仗的时候冲在后,鲍叔牙不觉得不对,这些还可以理解——因为管仲家里穷,还有老母要奉养,鲍叔牙知道这种情况。不过,鲍叔牙怎么那么肯定管仲就有经世之才?管仲想替他办好事,几次都砸了,鲍叔牙从哪里看出:‘这是因为管仲没遇到好时候,如果他遇到好时候,肯定会万无一失!’他凭什么这么说?”
我说:“是啊,是很奇怪。如果说管仲能理解鲍叔牙,从而信任鲍叔牙,这个我能够明白,谁让管仲真的是那么一个天下奇才呢!但是鲍叔牙——”中国传统文化中据说有相面之术,能够根据人的面相看出未来的祸福。如果要冯梦龙解释,肯定说鲍叔牙会相面术。不过我不相信这种东西。
朋友又说:“还有,管仲说鲍叔牙看到人一点坏处就念念不忘,像管仲那样圆滑的做法鲍叔牙肯定不赞同,但是他分明又赞同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笑着说:“是啊,真的有点奇怪。鲍叔牙这个人不简单啊!”
朋友也笑着说:“我仔细想过鲍叔牙这个人,觉得事情也许是这样,当然这只是我的猜想。”他说:“历史书都不可靠,因为充满加工过的事实。绝少有作者亲历过他笔下的历史。一,作者距离他笔下的时代很远;二,就算作者是同时代人,他也不可能确切知道他不在场的事情。我们在这里谈话,门外有一个人,”他随便伸手指,“想日后在书上写下我们的谈话,他凭什么写?就算我们有一个人把今天的谈话回家写成日记——你记日记是吧?——他根据你的日记来写,你觉得你的日记就是完全没有变形的记录?”
我摇头。我很清楚他话的意思。我写日记,但是我很清楚做不到像照相机一样,根据光的强弱等比例把一切都记录下来。我总是忽略一些、放大一些,有心或者无心。甚至,我怀疑照相机是否如实记录了一切?
他继续说:“古代由于记录不方便——就说春秋时期,写字是力气活,要一刀一刀向木简上刻,所以尽量简略。简略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乱世中的事情往往证据不足,要多写就得添加想象,而我认为中国古代史官的职业操守还是不错的,越早的越不错。我是说《国语》《战国策》《管子》《吕氏春秋》这些材料,冯梦龙的小说只是小说,就当小说看了——这也没什么不好。顺便说一下,我觉得现代史之所以那么厚,不仅因为留存的证据多,还因为作者的想象多,反正多写几个字又不费力——比刻木头省力多了,还能增加自己的厚度。”
我笑起来:“你还是这么尖刻呀!”
朋友也呵呵笑,然后又说:“因为古人不太愿意想象,他们只是把尽可能可靠的事实记录下来,其中的因果关系、来龙去脉,不甚追究,或者说他们的逻辑和我们不太一样,所以我们看那些事情就觉得有些不可思议、难以理解。古人是否真的像文字记录所表现得那么单纯呢?我就用小人之心,度一度鲍叔牙的君子之腹吧!”
他说:“我是这样理解鲍叔牙和管仲的关系的:鲍叔牙把管仲看作自己的理想化身。鲍叔牙是君子,行的是君子之道。但是他其实很不愿意做君子,而想做一个像管仲一样圆滑变通的人。成为一个圆滑的人也没有什么,认为圆滑不好,只是后世被儒家固化的观点。而这时候还是诸子时代,孔子还没有出世呢。当然孔子没有出世,并不是说儒家的观点还没有出现,只是说,儒家观点并没有一统天下。诸子时代思想是十分活跃的,也许是中国历史上最活跃的时代。一切都没有定型,一切都有可能。管仲被称为管子,也算诸子之一吧。鲍叔牙的思想并非不活跃,如果表述出来,也许被称为鲍子。”我们都笑起来。
他继续说:“只是由于某种原因,鲍叔牙不能把他的想法表现在实际行动中。这也许是因为他被习惯束缚——我们知道习惯的力量是很大的,所以本性难移。也许是因为其他顾虑,例如生存问题——我们知道管仲在发迹前生活其实是很困难的。一个人想到了,未必能做到,生活中这样的悲剧比比皆是。但是一个想法既然萌芽了,它就想长大,成为现实存在。鲍叔牙在管仲身上看到了自己想拥有却不能拥有的素质。他并且相信,这种素质只要遇到好时候,就能无往而不胜,现在的挫折只是暂时的挫折。‘如果他遇到好时候,肯定会万无一失!’这不是在说管仲,而是在说他自己的理想。”
“我这样说不是没有根据。”他翻开《东周列国志》,“鲍叔牙评价自己和管仲的差距,说了几点理由,只有第一点‘宽柔’鲍叔牙不具备,其他‘忠信’‘礼义’‘威勇’,鲍叔牙哪一样也不差。只有‘宽柔’,就是‘圆滑’,鲍叔牙做不到。他很清楚成大事要能屈能伸、灵活变通,但是他做不到。这是他永远比不上管仲的地方。所以管仲是他的理想。正因为管仲是他的理想,所以他才能无条件地信任管仲。因为信任管仲,就是相信他自己。就算实际不可信,他也必须相信!”
我们沉默了一会。我说:“你是不是把问题想复杂了?”
他笑笑说:“所以我说我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嘛!”
又沉默了一会,我说:“你有没有想过管仲对鲍叔牙的感情?”
我没等朋友回答,自己说下去:“知遇之恩,这个词说说容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这是管仲拜相、立业后回顾往事时的感慨,冯梦龙把它写在拜相前,肯定错了。管仲回首往事,认为鲍叔牙对自己的意义可以与父母之恩相比,这绝不是夸张。”
“我们看管仲拜相之前,可以说百事不顺。鲍叔牙为什么要替他辩白?因为人人在背后指点他。人言可畏,积毁销骨。他是一个要强的人,却拿不出证据来反驳众人的指点。的确他做什么事都没有成功啊!”
“他肯定对自己也觉得特别失望,沮丧,看见未来一片黑暗。这时候,鲍叔牙对他的信任就是救命稻草,是他维系自信心的唯一食粮。你学过心理学,知道自信心对一个人意味着什么。一个不能肯定自己的人,怀疑为什么要活。”
“因为鲍叔牙肯定他,他也肯定了自己。虽千万人吾往矣!他继续坚持着。”
在朋友继续沉默的时候,我说:“有一件事令人只能嗟叹命运的无常。管仲在拜相之前和拜相之后,做事方式并没有根本变化。也许拜相之后技巧更纯熟,如此而已。同样的方法,拜相前百试百错,拜相后百验百灵,这算不算‘败也萧何,成也萧何’呢?”
朋友想了想,说:“不知道。也许拜相后,他的身份帮助了他。不说这个了,你今天和我一样也感慨很多啊!”
我笑着说:“是啊,也许因为环境。这里幽静,阳光又好,适合瞎想。我刚才又想到,明英宗之所以死不悔悟,也许因为王振对他也有特殊的意义。他们有未被历史记录下来的感情。”
这时候智化寺的“活化石”古乐响起来了,袅袅传入耳中。我们听了一会,起身,伸懒腰,准备回去。
朋友说:“梨花开的时候我们再来看看吧。”
“好!”各自归家。
我在路上想这位朋友:每一个人在解读历史的时候都会投射入自己。我投射了,他也投射了吧。他光鲜的外表下,也有不能遂意的梦吧?
正月十一日这天,我和一位朋友相约去了智化寺。
上次在首都博物馆看见北京市明清时期的地图,才知道北京原来遍布寺庙。并且不在远郊,就在现代化高楼林立、最繁华的都市中心。
智化寺在东城区禄米仓胡同里,我们从朝外大街缓缓走去,也只花了半小时就到。
我一向觉得北京的胡同很神奇。它们紧邻喧嚣、繁忙的街道,然而一走进去,马上就仿佛进入了另一个安静、悠闲的世界。时间在胡同里流速趋缓,声音也变得清远。可以用“恍若隔世”来形容这种感觉。我猜想可以从建筑学里找到产生这种感觉的原因,但不是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掠过。
智化寺在逼仄的胡同里,史载是明代太监王振的家庙,就是那个开启明代宦官专权时代的王振。因为是家庙,就和习见的寺庙不同。从外面看如果换掉庙门就和周围的民房无二,只是门宽点,院子大点。门前的路仅容一辆小汽车勉强通过。见惯大寺庙的人要吃一惊。
院子与门外的路面相比凹陷一层,要下两级台阶才入。
智化寺的建筑据说是北京市内保存最完整的明代木结构建筑群。由于我只会从主观美与不美的角度品评,文物价值什么的,不懂,不敢妄说。不过藏殿内的“转轮藏”,如来殿内的佛造像,的确是我迄今所见最精美的物事之一。
“转轮藏”是八角棱柱体,楠木雕,高三米余,每面分九层,每层五个抽屉,里面从前放有大藏经,共三百六十卷。帽顶和边棱的雕刻极其复杂,美轮美奂。离开五步,站在侧面的观佛台上,还可以看见中央顶上坐着一尊佛像。佛像默默地端坐在阴暗里,五百余年,这一事实就散发出幽香。
如来殿分上下两层,又称万佛阁。上下层各供三尊巨佛像,共六尊,四壁则供满小佛像,称“万佛”名副其实。上下两层的建制已经少见,佛像的精美更其罕见。二层中央的大日如来佛,座下的千叶莲床堪称豪华!每一片都有尺许长,半掌阔,层层卷起,衬得佛像更其高大庄严。
我们小声地赞叹着,下楼。我的心里满怀庄重的满足感。
我们在前庭的长椅上坐下休息。宽敞的前庭对称有两株梨树,还没有开花,光秃的枝杈恣意横斜着。这天阳光很好,天很蓝,没有风。
我说:“这个明英宗还真奇怪,明知道土木堡之变、自己被俘虏就是王振撺掇引起的,还不思悔改,回来以后又追祭王振,他到底是怎么想的?”朋友倚靠在椅背上,半闭着眼睛哼了一声。
我又说:“我最近在看《东周列国志》。”从随身携带的包里取出。朋友拿起来翻了一翻,突然问:“你是怎么看鲍叔牙和管仲的关系的?”我想了想说:“我羡慕他们。”我说:“他们之间彼此相知、互相信任,这种感情很难得。”
我这句话很像抄袭旧谈,但我自己知道不是。《东周列国志》中有很多动人的感情,例如卫宣公的两个同父异母儿子争着替对方去死,就很感人。但是我尤其喜欢鲍叔牙和管仲彼此相知、互相信任的感情。他们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人,鲍叔牙耿直、宁折不弯,管仲圆滑、能屈能伸,很奇怪他们能互相看得上,并且融合无间!
姜纠争位失败之后,作为他的谋臣,召忽自杀殉主。如果是鲍叔牙,肯定也会像召忽一样做。但是管仲说:“自古忠君之道就有两种,一种是自杀殉主,一种是留着身子为主雪耻,召忽做了第一种,我就做第二种好了。”这种话大概只有后世忍受胯下之辱的韩信能够说出。回到齐国之后,鲍叔牙要举荐他给姜小白——即著名的齐桓公,管仲说:“作为臣子不能追随主君于地下,反而去侍奉主君的仇人,召忽一定会笑话我。”鲍叔牙说:“你是大丈夫,要建立宏伟的功业,怎么能拘泥于这些匹夫的原则?”这个地方尤其耐人寻味。我猜想这就是一个双簧:管仲知道自己一这样说,鲍叔牙肯定会帮自己开脱,鲍叔牙也知道管仲说这话是什么意思,就如其所愿地帮他开脱。按说管仲说这话够无耻的了,鲍叔牙恪守君子之道,肯定会觉得不齿,但是鲍叔牙丝毫不觉得不妥,而是完全接纳。我想他肚子里肯定暗笑想敲打管仲:“你这小子,又来这套!”我也肯定他知道管仲会说前面脱身的话。
管仲辅佐姜小白成就春秋第一霸业。临死前,姜小白问他:“你死以后,我让鲍叔牙接替你的相位,你看怎么样?”管仲说:“鲍叔牙是君子,不适合担任相位。他善恶过于分明,看到人一点不好就念念不忘,这是他的缺点。”易牙,这个杀掉自己的儿子给姜小白做菜的大佞臣,到鲍叔牙的面前挑拨离间:“管仲爬上相位,完全是您举荐的结果。现在他恩将仇报,主君要让你接替相位,他不答应,反而举荐隰朋,我心里很为你抱不平。”鲍叔牙笑着说:“这就是我当初为什么举荐他的原因。管仲为国家着想,不因为我是他的挚友就偏向我。我的才能,管理刑罚就够了,管理国家万万不能。再说如果我管理国家,还能让你在这里说话吗?”管仲知道自己说这话鲍叔牙不会往心里去,鲍叔牙也的确没有误解管仲的话。
再来说管仲和鲍叔牙意见不同的时候。姜小白功成名就,开始贪图享受,把自己的宫室装修得和当时周王室一个规格。管仲于是也在自己的家里修起三层的高台,规格如同周王室的上卿。鲍叔牙问管仲:“主君奢侈你也奢侈,主君越礼你也越礼,这是怎么回事?”这次鲍叔牙没有和管仲心心相印。管仲说:“主君辛苦了一辈子,也该享受一下,如果我还是拿礼节约束他,他肯定觉得受不了,我这样做,人家要骂也不会只骂主君一个人了。”鲍叔牙觉得管仲的道理有些问题,但是也没有再说什么。我想如果是鲍叔牙为相,肯定本着文死谏、武死战的精神,极力劝谏姜小白俭约。不过他尊重管仲、信任管仲,即便管仲的做法他不赞同,也仍旧支持管仲。
这样的朋友,几辈子能修到呢?
朋友问我:“你有没有想过,鲍叔牙为什么这么信任管仲?管仲和他经商的时候拿双份,打仗的时候冲在后,鲍叔牙不觉得不对,这些还可以理解——因为管仲家里穷,还有老母要奉养,鲍叔牙知道这种情况。不过,鲍叔牙怎么那么肯定管仲就有经世之才?管仲想替他办好事,几次都砸了,鲍叔牙从哪里看出:‘这是因为管仲没遇到好时候,如果他遇到好时候,肯定会万无一失!’他凭什么这么说?”
我说:“是啊,是很奇怪。如果说管仲能理解鲍叔牙,从而信任鲍叔牙,这个我能够明白,谁让管仲真的是那么一个天下奇才呢!但是鲍叔牙——”中国传统文化中据说有相面之术,能够根据人的面相看出未来的祸福。如果要冯梦龙解释,肯定说鲍叔牙会相面术。不过我不相信这种东西。
朋友又说:“还有,管仲说鲍叔牙看到人一点坏处就念念不忘,像管仲那样圆滑的做法鲍叔牙肯定不赞同,但是他分明又赞同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笑着说:“是啊,真的有点奇怪。鲍叔牙这个人不简单啊!”
朋友也笑着说:“我仔细想过鲍叔牙这个人,觉得事情也许是这样,当然这只是我的猜想。”他说:“历史书都不可靠,因为充满加工过的事实。绝少有作者亲历过他笔下的历史。一,作者距离他笔下的时代很远;二,就算作者是同时代人,他也不可能确切知道他不在场的事情。我们在这里谈话,门外有一个人,”他随便伸手指,“想日后在书上写下我们的谈话,他凭什么写?就算我们有一个人把今天的谈话回家写成日记——你记日记是吧?——他根据你的日记来写,你觉得你的日记就是完全没有变形的记录?”
我摇头。我很清楚他话的意思。我写日记,但是我很清楚做不到像照相机一样,根据光的强弱等比例把一切都记录下来。我总是忽略一些、放大一些,有心或者无心。甚至,我怀疑照相机是否如实记录了一切?
他继续说:“古代由于记录不方便——就说春秋时期,写字是力气活,要一刀一刀向木简上刻,所以尽量简略。简略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乱世中的事情往往证据不足,要多写就得添加想象,而我认为中国古代史官的职业操守还是不错的,越早的越不错。我是说《国语》《战国策》《管子》《吕氏春秋》这些材料,冯梦龙的小说只是小说,就当小说看了——这也没什么不好。顺便说一下,我觉得现代史之所以那么厚,不仅因为留存的证据多,还因为作者的想象多,反正多写几个字又不费力——比刻木头省力多了,还能增加自己的厚度。”
我笑起来:“你还是这么尖刻呀!”
朋友也呵呵笑,然后又说:“因为古人不太愿意想象,他们只是把尽可能可靠的事实记录下来,其中的因果关系、来龙去脉,不甚追究,或者说他们的逻辑和我们不太一样,所以我们看那些事情就觉得有些不可思议、难以理解。古人是否真的像文字记录所表现得那么单纯呢?我就用小人之心,度一度鲍叔牙的君子之腹吧!”
他说:“我是这样理解鲍叔牙和管仲的关系的:鲍叔牙把管仲看作自己的理想化身。鲍叔牙是君子,行的是君子之道。但是他其实很不愿意做君子,而想做一个像管仲一样圆滑变通的人。成为一个圆滑的人也没有什么,认为圆滑不好,只是后世被儒家固化的观点。而这时候还是诸子时代,孔子还没有出世呢。当然孔子没有出世,并不是说儒家的观点还没有出现,只是说,儒家观点并没有一统天下。诸子时代思想是十分活跃的,也许是中国历史上最活跃的时代。一切都没有定型,一切都有可能。管仲被称为管子,也算诸子之一吧。鲍叔牙的思想并非不活跃,如果表述出来,也许被称为鲍子。”我们都笑起来。
他继续说:“只是由于某种原因,鲍叔牙不能把他的想法表现在实际行动中。这也许是因为他被习惯束缚——我们知道习惯的力量是很大的,所以本性难移。也许是因为其他顾虑,例如生存问题——我们知道管仲在发迹前生活其实是很困难的。一个人想到了,未必能做到,生活中这样的悲剧比比皆是。但是一个想法既然萌芽了,它就想长大,成为现实存在。鲍叔牙在管仲身上看到了自己想拥有却不能拥有的素质。他并且相信,这种素质只要遇到好时候,就能无往而不胜,现在的挫折只是暂时的挫折。‘如果他遇到好时候,肯定会万无一失!’这不是在说管仲,而是在说他自己的理想。”
“我这样说不是没有根据。”他翻开《东周列国志》,“鲍叔牙评价自己和管仲的差距,说了几点理由,只有第一点‘宽柔’鲍叔牙不具备,其他‘忠信’‘礼义’‘威勇’,鲍叔牙哪一样也不差。只有‘宽柔’,就是‘圆滑’,鲍叔牙做不到。他很清楚成大事要能屈能伸、灵活变通,但是他做不到。这是他永远比不上管仲的地方。所以管仲是他的理想。正因为管仲是他的理想,所以他才能无条件地信任管仲。因为信任管仲,就是相信他自己。就算实际不可信,他也必须相信!”
我们沉默了一会。我说:“你是不是把问题想复杂了?”
他笑笑说:“所以我说我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嘛!”
又沉默了一会,我说:“你有没有想过管仲对鲍叔牙的感情?”
我没等朋友回答,自己说下去:“知遇之恩,这个词说说容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这是管仲拜相、立业后回顾往事时的感慨,冯梦龙把它写在拜相前,肯定错了。管仲回首往事,认为鲍叔牙对自己的意义可以与父母之恩相比,这绝不是夸张。”
“我们看管仲拜相之前,可以说百事不顺。鲍叔牙为什么要替他辩白?因为人人在背后指点他。人言可畏,积毁销骨。他是一个要强的人,却拿不出证据来反驳众人的指点。的确他做什么事都没有成功啊!”
“他肯定对自己也觉得特别失望,沮丧,看见未来一片黑暗。这时候,鲍叔牙对他的信任就是救命稻草,是他维系自信心的唯一食粮。你学过心理学,知道自信心对一个人意味着什么。一个不能肯定自己的人,怀疑为什么要活。”
“因为鲍叔牙肯定他,他也肯定了自己。虽千万人吾往矣!他继续坚持着。”
在朋友继续沉默的时候,我说:“有一件事令人只能嗟叹命运的无常。管仲在拜相之前和拜相之后,做事方式并没有根本变化。也许拜相之后技巧更纯熟,如此而已。同样的方法,拜相前百试百错,拜相后百验百灵,这算不算‘败也萧何,成也萧何’呢?”
朋友想了想,说:“不知道。也许拜相后,他的身份帮助了他。不说这个了,你今天和我一样也感慨很多啊!”
我笑着说:“是啊,也许因为环境。这里幽静,阳光又好,适合瞎想。我刚才又想到,明英宗之所以死不悔悟,也许因为王振对他也有特殊的意义。他们有未被历史记录下来的感情。”
这时候智化寺的“活化石”古乐响起来了,袅袅传入耳中。我们听了一会,起身,伸懒腰,准备回去。
朋友说:“梨花开的时候我们再来看看吧。”
“好!”各自归家。
我在路上想这位朋友:每一个人在解读历史的时候都会投射入自己。我投射了,他也投射了吧。他光鲜的外表下,也有不能遂意的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