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晓萌事件的启示
在人人上查了一下韩晓萌同学的情况,看了她写的关于生07的日志,不知道她所说的有多少是实情,有多少被她的感情所夸张。然而,不管怎样,她被逼跳楼无疑是真真切切的发生了。无论如何,她曾被逼入绝境,精神濒临崩溃。虽然她的生命最终得以挽回,但这段经历对她心灵造成的创伤,不知道要多久才能痊愈了?这已经是一个莫大的悲剧了。在我看来,韩晓萌同学精神上的一切压力的根源在于她和自己所处环境的“格格不入”。她对生07,对医药实验班有太多的不满。然而更可怕的是,她无法脱离这个她不能忍受的环境。于是,她与这个环境间的矛盾愈演愈烈。更糟的是,系里的领导老师没有着手缓解这个矛盾。相反,他们打压学生的意愿,使这对矛盾日益升级,他们甚至把孩子的家长拉到了他们那一边。一个学生,又怎么可能与那么多师长对抗,更何况连最后的支持——家,也站在了自己的对立面。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如果不愿屈服,便只剩下鱼死网破,以死相抗了。
为什么本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大学反而站在了学生的对立面,把学生逼上绝路呢?在这里,根本矛盾在于由谁来决定学生的发展方向,是学生自己,还是学校,家长?我认为,学生应该享有决定自我发展方向的决定权,学校,家长可以给出建议,但绝不应该干涉甚至剥夺学生的自主选择权。首先,专业的选择对人生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如果学生不能遵从自己的意愿选择专业,那么可能会带来终生的遗憾。已经长大成人的大学生,应该自主做出选择并为之负责。更何况,现在的大学大都提供学生第二次选择的机会,学生如果在第一次选择中犯了错误,便会对这个问题形成更成熟的思考,在第二次选择中便很有可能做出更好的选择。其次,干涉学生的专业选择并不是学校的职责所在。因为各学科资源配置有限,学校对专业流动的限制本无可厚非。然而,对于那些对换专业比较理性的同学,校方不该横加阻拦。毕竟,大学是给学生提高学习发展服务的机构,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自主发展权。若是为了其它所谓的目标而不惜牺牲学生的发展,则无疑是本末倒置了。
有人会说,老师和家长人生阅历更加丰富,他们能够为学生做出更好的选择。然而,在选择专业这件事上,老师,家长真的就能做好参谋吗?他们的意见就真的那么正确吗?众所周知,老师,家长都是职场中专业化的人,他们对自己的业务很熟悉,但未必了解其它行业。更何况,对自己职业的感情很可能会干扰他们对其他专业的认识。正像韩晓萌同学的班主任极力赞扬医生这个职业而贬低作科研。那些社会上流传的所谓“好专业”,则缺乏足够的专业和精确,首先他们就没有考虑学生的不同个性。所以,在专业选择这件事上,老师,家长应该扮演协助者的角色,而不是代为决策。
另一方面,校方处理此问题的一些做法,客观上,孤立了学生,把自己放在了学生的对立面上。校方一开始固执己见,打压学生。等事情闹大了,又想息事宁人,推脱责任,把一切让学生去承担。说到底,是把自己的利益看得比学生的成长更重要。如果,校方以这种态度办校,老师以这种态度教书,那么不出多久,大学便会从知识,人才的圣殿堕落为追逐利益的闹市。
为了让这样的事情不再发生,我们该怎样做呢?
首先,在专业选择这件事上,家长和老师应该摆正自己的角色,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在大学专业的选择上,目前社会普遍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然而,在学校内,我们还是可以改善这一现状的。目前,学校已经开设了职业规划的课程,宣传力度也不小,然而,能选上该课的同学毕竟很少,影响有限。因此,应该加强一些常规平台的建设和宣传力度。还可以有针对性的举办一些讲座。对于转系同学来说,总有用的应该就是过来人的经验了。因此,学校应该创造机会,让转系的同学分享他们的心得体验。总之,让那些有转专业意向的同学的疑惑能够及时得到解答。在这里,仅仅有辅导员和老师可能是不够的。
另一方面,校方和老师应该真正把育人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用宽容的心对待学生的错误,不能上来就是一顿批评,而应当用心劝导,给学生一个自己认识和改正错误的机会。用理解的心看待学生的选择,学生的选择或许与你不同,但那并不意味着他是错的,人生的路本来就有很多条。用关爱的心抚慰学生的心灵,当学生需要帮助时,不可袖手旁观。相信任何一个老师都明白应该怎样对待学生,只是还不够深刻,在实践中佷容易就遗忘了。为此,心理中心的老师可以给辅导员,老师开一些讲座,分析一些事例。这样无疑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
为什么本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大学反而站在了学生的对立面,把学生逼上绝路呢?在这里,根本矛盾在于由谁来决定学生的发展方向,是学生自己,还是学校,家长?我认为,学生应该享有决定自我发展方向的决定权,学校,家长可以给出建议,但绝不应该干涉甚至剥夺学生的自主选择权。首先,专业的选择对人生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如果学生不能遵从自己的意愿选择专业,那么可能会带来终生的遗憾。已经长大成人的大学生,应该自主做出选择并为之负责。更何况,现在的大学大都提供学生第二次选择的机会,学生如果在第一次选择中犯了错误,便会对这个问题形成更成熟的思考,在第二次选择中便很有可能做出更好的选择。其次,干涉学生的专业选择并不是学校的职责所在。因为各学科资源配置有限,学校对专业流动的限制本无可厚非。然而,对于那些对换专业比较理性的同学,校方不该横加阻拦。毕竟,大学是给学生提高学习发展服务的机构,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自主发展权。若是为了其它所谓的目标而不惜牺牲学生的发展,则无疑是本末倒置了。
有人会说,老师和家长人生阅历更加丰富,他们能够为学生做出更好的选择。然而,在选择专业这件事上,老师,家长真的就能做好参谋吗?他们的意见就真的那么正确吗?众所周知,老师,家长都是职场中专业化的人,他们对自己的业务很熟悉,但未必了解其它行业。更何况,对自己职业的感情很可能会干扰他们对其他专业的认识。正像韩晓萌同学的班主任极力赞扬医生这个职业而贬低作科研。那些社会上流传的所谓“好专业”,则缺乏足够的专业和精确,首先他们就没有考虑学生的不同个性。所以,在专业选择这件事上,老师,家长应该扮演协助者的角色,而不是代为决策。
另一方面,校方处理此问题的一些做法,客观上,孤立了学生,把自己放在了学生的对立面上。校方一开始固执己见,打压学生。等事情闹大了,又想息事宁人,推脱责任,把一切让学生去承担。说到底,是把自己的利益看得比学生的成长更重要。如果,校方以这种态度办校,老师以这种态度教书,那么不出多久,大学便会从知识,人才的圣殿堕落为追逐利益的闹市。
为了让这样的事情不再发生,我们该怎样做呢?
首先,在专业选择这件事上,家长和老师应该摆正自己的角色,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在大学专业的选择上,目前社会普遍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然而,在学校内,我们还是可以改善这一现状的。目前,学校已经开设了职业规划的课程,宣传力度也不小,然而,能选上该课的同学毕竟很少,影响有限。因此,应该加强一些常规平台的建设和宣传力度。还可以有针对性的举办一些讲座。对于转系同学来说,总有用的应该就是过来人的经验了。因此,学校应该创造机会,让转系的同学分享他们的心得体验。总之,让那些有转专业意向的同学的疑惑能够及时得到解答。在这里,仅仅有辅导员和老师可能是不够的。
另一方面,校方和老师应该真正把育人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用宽容的心对待学生的错误,不能上来就是一顿批评,而应当用心劝导,给学生一个自己认识和改正错误的机会。用理解的心看待学生的选择,学生的选择或许与你不同,但那并不意味着他是错的,人生的路本来就有很多条。用关爱的心抚慰学生的心灵,当学生需要帮助时,不可袖手旁观。相信任何一个老师都明白应该怎样对待学生,只是还不够深刻,在实践中佷容易就遗忘了。为此,心理中心的老师可以给辅导员,老师开一些讲座,分析一些事例。这样无疑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