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戏
本文系豆瓣阅读末日作文作品
前年夏天回老家休假的一个下午,母亲说晚上村里有人演戏,只是,不知演些什么。我听了,便答应一起去看看。
吃罢晚饭,我和母亲走出门去看戏——父亲不感兴趣,留在家中。村路夜晚没有路灯,黑漆漆的,两边人家的灯火团团,在疏落的人影中间也没什么喧闹,只有些零落的温热。倒是不时来往的车辆,总是打断我们的谈话——难得一次的村戏,显然吊起了许多整日忙碌的村人的胃口了。
我们不紧不慢地往前走着,说着村里村外的逸闻趣事。不知怎的,就提到了几个月前死去的舅舅。
舅舅过世之后,舅妈走路总是跌倒,让子女亲友们很担心。前些日子大家终于忍不住要去问仙,于是有人推荐了某处的一位半仙。至于如何灵验,自不在话下。南非世界杯决赛那天凌晨3点,遥远的非洲大陆开始响彻“呜呜祖拉”的嘈杂之音时,这边的中国农村里,母亲和表哥、表姐等几人前往半仙家求问。到那里才发现竟已有几队人马半夜就开始守候了!惊讶之余,大家仍然略略庆幸,毕竟来得还不算太晚。半仙早上7点多起来时,外面自然已是一条肥硕的长龙。母亲和表哥他们一直等到中午12点左右才得以面见这个无所不知的乡村版仙人。
半仙是个村妇,自言年轻时多病多灾,后来得仙人救助,并开悟成了半仙,其后即以此为生。母亲说她家三层小洋房,挺拔得很;屋里各种礼品堆积如山,想来定是问仙得救者的馈赠。
问仙开始。半仙在一个昏暗的楼梯间作法,只见她双目微闭,口中念念有词——当然,没人能听清她念的是什么。然后扭腰送跨,上蹿下跳,想来是请神的必要仪式了。地上有铁盆,烧些纸,桌上又有香烛,搞得这个狭窄的空间烟雾缭绕、烟气呛人。
她请的第一位神,据说是黄大仙。不一刻,黄大仙上身,村妇大喝一声:“黄大仙驾到!”众人惊恐,脖子都不由缩了一下。这大约和平日里村头那些善于围观的看客们的形象略有不同。随后,“黄大仙”便开始询问起一大通杂七杂八的逝者情况和白事过程,很快便在大家种种胡乱而往往不知所云的探讨推测中下了论断,说我舅妈总是跌倒的原因是舅舅过世后,烟灰埋放的位置不对。说罢,大仙呼啸一声,在众人的二次惊惧中,走了。
众人愣了半晌,又问是否还有其它原因,半仙面露不悦,转而开始大谈黄大仙、太上老君、济公和尚、观音菩萨等等诸位神佛法力如何高深,自己又是如何难请他们云云,又说诸神佛可并非每日闲来无事,自己去请也未必恰好都能遇到他们在家。随后在大家敬畏的目光下,在新添的三张百元大钞面前,又以一番猢狲造型请得了齐天大圣。闭目凝神,片刻工夫,大圣便已去舅舅家探得究竟而回来了。结果自然是别无它因。
听罢,时间已过两小时有余,大家也觉心满意足,便回来了。途中表姐急着打电话回去让表姐夫去看烟灰埋放的位置,竟发现并无任何差错。大家沉默了片刻,才开始一点一点推说半仙的虚假处,诸如佛道不分,对济公不称呼活佛而称呼和尚,总是想尽办法套大家的话,说神仙难请不过是想要提价等等。终于,在数百元钱打水漂的感叹声里,众人才开始分析舅妈跌倒的心理因素。
“唉,权当是看戏了。不也挺有趣么?”我嘴上安慰着母亲,心里竟隐隐羡慕起来,我长这么大了,还不曾看过这种戏呢。可转念一想,这种戏有什么好看之处么?它不美,不真,而且伪善。那么,这是小丑的表演么?不,小丑只是以滑稽逗乐,而这种村妇却是以虚言骗钱。
可它终究还是值得看一看的吧,看看佛道如何在一个村妇嘴里一家亲,也可以看看迷信遮蔽之下的农村人的情态,更可以看一看鬼把戏的生成之道。
这边漏洞百出的戏刚刚下台,东风就送来隐隐绰绰的越剧声腔。我和母亲推测:是什么戏曲团么?一会儿,风又送来“妹妹你坐船头”的歌声,我笑说:“看来是‘杂剧’团。”母亲也笑说是。
不久,走到村委会前面的空地上,灯光亮得有些发白,只见一群五六十岁的老人正在跳着单调的打渔舞蹈,一个动作往往重复几十遍。周围或站或坐了不少老老少少、男男女女的村民。之后的节目也多是一些歌舞,歌是五六十年代的老歌,舞也是五六十年代的旧舞,老人们卖力地表演着,动作参差错落,并无一致性可言。想来,大概是城里某个社区的老年艺术团。中间报幕的主持人还屡屡出错,似乎没弄清节目的先后次序。但村民们也并不在意这些,大热天的,不过是贪图无意睡眠时的一点热闹。看了半个钟头,节目无趣,又没个坐的地方,加之又来了不少看热闹的村民堵在身后,东风吹不进,温度升高了不少,母亲便说:“回去吧?不好看。”我应了声,便随母亲往外走。同时出去的一个老太太,拎着一把小椅子,口里抱怨着:“我还以为是市里山歌剧团呢,这种戏——还不如回家看电视剧……”
于是又说到海门山歌剧团,如今似乎销声匿迹了。海门山歌剧曾一度是海门人的骄傲,建国初,曾有过进京参加汇演,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的经历,这在学生的地方教材上写得很详细的。经典剧目《淘米记》更是被几代人记挂在心上,甚至像我这种后生晚辈也都知道。我读中学的时候,学校偶尔都还会组织学生去县城的剧院,看一看时新的剧作。
以前对山歌剧感兴趣的人很多,我小学时候,就有一位语文老师非常喜欢这个地方戏,还曾一度雄心勃勃地组织了我和几个同学筹备一个山歌剧兴趣小组。其间,印剧本、录唱词、说戏份等等琐细之事让我们忙得不亦乐乎。当然,最后结果是不了了之的,甚至我连一句唱词儿都没学会。可现在想来,我仿佛还能触到当初被老师激发的那股滚烫的热情,这种热情,到今天,似乎已经不多见了。
其实,很多地方戏曲都曾热闹过一阵,如今除了越剧、黄梅戏等较大的传统戏种外,多半都少闻其声了。母亲又回忆说,以前农村里,大家白天劳动完了,晚上就会聚在一起,总有人吹个曲子什么的;现在生活比以前好,可大家都躲屋里看电视、上网了,反而少有热闹快活的时候。听罢,我不敢轻易比较哪种生活状态更好,但经历过某种欢喜的人,总会自觉不自觉地拿以前的心情与现在的作比较。比心情,这自然是很难说清楚的事,不像数学上1234比大小,能一目了然。
那个满心失落,没看到山歌剧的老太太很快就拐个弯,消失在沉沉的夜色里。母亲便又说起自己的年纪,也不轻了,只是这个此刻伴在身边的不孝子,迟迟不成家。我稍稍歉疚地笑了笑,心里说这事情实在不是可以急出来的啊。母亲未等我想出说辞分辨,就自我安慰起来,说平日里跟邻居们聊天听说镇东边有个村子出了个前所未闻的不孝子。言下之意,我自是比那个人强多了。据称,这人好赌,又不出去做工,家里的钱财早已输得精光。妻子无奈,独自外出做生意。这个不孝子在家里竟又将父母住的房子也输掉了。最后老头老太两个竟只能在自家农田边搭了个小棚子住。这样的乡村悲剧让我感慨良久,并问母亲:老头老太为何不住那个不孝子家?老头老太怎么不去法院告那不孝子?母亲说,两个老人若和那不孝子一起住,恐怕最后一点口粮也要被他输掉,而又有哪对父母愿意将亲生儿子送上法庭呢?
我不由沉默起来,一时不知该说些什么。和母亲默默走了很长一段路,身后歌声隐约起来,夜色仿佛更浓了。对面车辆过来时,刺眼的灯光把脚下不太平整的水泥路照出大块大块不规则的蜡黄。蜡黄如一张张扭曲的面孔。车辆开过,周围又回到一片浓黑。
歌声终于听不到了,眼前却看到来时并不亮灯的葡萄园,此时已经灯火通明。母亲说这葡萄园和村里的养猪场都是外地人来建的,据说生意很好。这几年外地人到这里包地搞种植、养殖的确实不少,所以事情也因此变得繁复起来。前几日一个在隔壁镇包地种蔬菜的外地人,在市场门口开车撞伤了我们村里一户人家的女儿。据说交警将肇事者带走后,此人非常蛮横,明知错在自身却不愿赔钱。警察恼火,大约是推搡了他一把,他便趁势躺在地上不起来了,更大喊:“警察打人啦!警察打人啦!”事情一时难以终结。母亲又感叹,人活着,都是要忙着赚钱的。我心里突然一阵不安,是啊,赚钱,这个没有钱几乎寸步难行的世界,几乎把所有人都赶往那金钱的末日火山口了。面对火山口滚滚熔浆,有多少人愿意把手上昂贵的戒指扔下去,而避免自己掉进去的呢?而漫漫钱途中,各种活色生香、光怪陆离的景象更是不断改变着世界看人的方式。印象中,很多文人墨客还不时在诗文里用种种自然意象,怀恋着乡村景象、淳朴民风,以为村庄还没有被钱熏臭,可谁会相信,那钢筋水泥的铜臭城市并没有在气质上凸显出与乡村的根本差异!仔细想想,城市也是由乡村演变而来的,而每一个乡村,是否都必然会成为下一个城市呢?
种种琐碎尚未等我们絮叨完毕,家门竟已在眼前。又想着,这会儿,身后的村戏已经落幕了吧?或者,村戏永远不会有收尾的一刻……只不过,待我和母亲踏过几丛隐约已沾上露水的杂草,那村戏便被抛到那杂草丛中,随夜而浓黑不可辨。
前年夏天回老家休假的一个下午,母亲说晚上村里有人演戏,只是,不知演些什么。我听了,便答应一起去看看。
吃罢晚饭,我和母亲走出门去看戏——父亲不感兴趣,留在家中。村路夜晚没有路灯,黑漆漆的,两边人家的灯火团团,在疏落的人影中间也没什么喧闹,只有些零落的温热。倒是不时来往的车辆,总是打断我们的谈话——难得一次的村戏,显然吊起了许多整日忙碌的村人的胃口了。
我们不紧不慢地往前走着,说着村里村外的逸闻趣事。不知怎的,就提到了几个月前死去的舅舅。
舅舅过世之后,舅妈走路总是跌倒,让子女亲友们很担心。前些日子大家终于忍不住要去问仙,于是有人推荐了某处的一位半仙。至于如何灵验,自不在话下。南非世界杯决赛那天凌晨3点,遥远的非洲大陆开始响彻“呜呜祖拉”的嘈杂之音时,这边的中国农村里,母亲和表哥、表姐等几人前往半仙家求问。到那里才发现竟已有几队人马半夜就开始守候了!惊讶之余,大家仍然略略庆幸,毕竟来得还不算太晚。半仙早上7点多起来时,外面自然已是一条肥硕的长龙。母亲和表哥他们一直等到中午12点左右才得以面见这个无所不知的乡村版仙人。
半仙是个村妇,自言年轻时多病多灾,后来得仙人救助,并开悟成了半仙,其后即以此为生。母亲说她家三层小洋房,挺拔得很;屋里各种礼品堆积如山,想来定是问仙得救者的馈赠。
问仙开始。半仙在一个昏暗的楼梯间作法,只见她双目微闭,口中念念有词——当然,没人能听清她念的是什么。然后扭腰送跨,上蹿下跳,想来是请神的必要仪式了。地上有铁盆,烧些纸,桌上又有香烛,搞得这个狭窄的空间烟雾缭绕、烟气呛人。
她请的第一位神,据说是黄大仙。不一刻,黄大仙上身,村妇大喝一声:“黄大仙驾到!”众人惊恐,脖子都不由缩了一下。这大约和平日里村头那些善于围观的看客们的形象略有不同。随后,“黄大仙”便开始询问起一大通杂七杂八的逝者情况和白事过程,很快便在大家种种胡乱而往往不知所云的探讨推测中下了论断,说我舅妈总是跌倒的原因是舅舅过世后,烟灰埋放的位置不对。说罢,大仙呼啸一声,在众人的二次惊惧中,走了。
众人愣了半晌,又问是否还有其它原因,半仙面露不悦,转而开始大谈黄大仙、太上老君、济公和尚、观音菩萨等等诸位神佛法力如何高深,自己又是如何难请他们云云,又说诸神佛可并非每日闲来无事,自己去请也未必恰好都能遇到他们在家。随后在大家敬畏的目光下,在新添的三张百元大钞面前,又以一番猢狲造型请得了齐天大圣。闭目凝神,片刻工夫,大圣便已去舅舅家探得究竟而回来了。结果自然是别无它因。
听罢,时间已过两小时有余,大家也觉心满意足,便回来了。途中表姐急着打电话回去让表姐夫去看烟灰埋放的位置,竟发现并无任何差错。大家沉默了片刻,才开始一点一点推说半仙的虚假处,诸如佛道不分,对济公不称呼活佛而称呼和尚,总是想尽办法套大家的话,说神仙难请不过是想要提价等等。终于,在数百元钱打水漂的感叹声里,众人才开始分析舅妈跌倒的心理因素。
“唉,权当是看戏了。不也挺有趣么?”我嘴上安慰着母亲,心里竟隐隐羡慕起来,我长这么大了,还不曾看过这种戏呢。可转念一想,这种戏有什么好看之处么?它不美,不真,而且伪善。那么,这是小丑的表演么?不,小丑只是以滑稽逗乐,而这种村妇却是以虚言骗钱。
可它终究还是值得看一看的吧,看看佛道如何在一个村妇嘴里一家亲,也可以看看迷信遮蔽之下的农村人的情态,更可以看一看鬼把戏的生成之道。
这边漏洞百出的戏刚刚下台,东风就送来隐隐绰绰的越剧声腔。我和母亲推测:是什么戏曲团么?一会儿,风又送来“妹妹你坐船头”的歌声,我笑说:“看来是‘杂剧’团。”母亲也笑说是。
不久,走到村委会前面的空地上,灯光亮得有些发白,只见一群五六十岁的老人正在跳着单调的打渔舞蹈,一个动作往往重复几十遍。周围或站或坐了不少老老少少、男男女女的村民。之后的节目也多是一些歌舞,歌是五六十年代的老歌,舞也是五六十年代的旧舞,老人们卖力地表演着,动作参差错落,并无一致性可言。想来,大概是城里某个社区的老年艺术团。中间报幕的主持人还屡屡出错,似乎没弄清节目的先后次序。但村民们也并不在意这些,大热天的,不过是贪图无意睡眠时的一点热闹。看了半个钟头,节目无趣,又没个坐的地方,加之又来了不少看热闹的村民堵在身后,东风吹不进,温度升高了不少,母亲便说:“回去吧?不好看。”我应了声,便随母亲往外走。同时出去的一个老太太,拎着一把小椅子,口里抱怨着:“我还以为是市里山歌剧团呢,这种戏——还不如回家看电视剧……”
于是又说到海门山歌剧团,如今似乎销声匿迹了。海门山歌剧曾一度是海门人的骄傲,建国初,曾有过进京参加汇演,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的经历,这在学生的地方教材上写得很详细的。经典剧目《淘米记》更是被几代人记挂在心上,甚至像我这种后生晚辈也都知道。我读中学的时候,学校偶尔都还会组织学生去县城的剧院,看一看时新的剧作。
以前对山歌剧感兴趣的人很多,我小学时候,就有一位语文老师非常喜欢这个地方戏,还曾一度雄心勃勃地组织了我和几个同学筹备一个山歌剧兴趣小组。其间,印剧本、录唱词、说戏份等等琐细之事让我们忙得不亦乐乎。当然,最后结果是不了了之的,甚至我连一句唱词儿都没学会。可现在想来,我仿佛还能触到当初被老师激发的那股滚烫的热情,这种热情,到今天,似乎已经不多见了。
其实,很多地方戏曲都曾热闹过一阵,如今除了越剧、黄梅戏等较大的传统戏种外,多半都少闻其声了。母亲又回忆说,以前农村里,大家白天劳动完了,晚上就会聚在一起,总有人吹个曲子什么的;现在生活比以前好,可大家都躲屋里看电视、上网了,反而少有热闹快活的时候。听罢,我不敢轻易比较哪种生活状态更好,但经历过某种欢喜的人,总会自觉不自觉地拿以前的心情与现在的作比较。比心情,这自然是很难说清楚的事,不像数学上1234比大小,能一目了然。
那个满心失落,没看到山歌剧的老太太很快就拐个弯,消失在沉沉的夜色里。母亲便又说起自己的年纪,也不轻了,只是这个此刻伴在身边的不孝子,迟迟不成家。我稍稍歉疚地笑了笑,心里说这事情实在不是可以急出来的啊。母亲未等我想出说辞分辨,就自我安慰起来,说平日里跟邻居们聊天听说镇东边有个村子出了个前所未闻的不孝子。言下之意,我自是比那个人强多了。据称,这人好赌,又不出去做工,家里的钱财早已输得精光。妻子无奈,独自外出做生意。这个不孝子在家里竟又将父母住的房子也输掉了。最后老头老太两个竟只能在自家农田边搭了个小棚子住。这样的乡村悲剧让我感慨良久,并问母亲:老头老太为何不住那个不孝子家?老头老太怎么不去法院告那不孝子?母亲说,两个老人若和那不孝子一起住,恐怕最后一点口粮也要被他输掉,而又有哪对父母愿意将亲生儿子送上法庭呢?
我不由沉默起来,一时不知该说些什么。和母亲默默走了很长一段路,身后歌声隐约起来,夜色仿佛更浓了。对面车辆过来时,刺眼的灯光把脚下不太平整的水泥路照出大块大块不规则的蜡黄。蜡黄如一张张扭曲的面孔。车辆开过,周围又回到一片浓黑。
歌声终于听不到了,眼前却看到来时并不亮灯的葡萄园,此时已经灯火通明。母亲说这葡萄园和村里的养猪场都是外地人来建的,据说生意很好。这几年外地人到这里包地搞种植、养殖的确实不少,所以事情也因此变得繁复起来。前几日一个在隔壁镇包地种蔬菜的外地人,在市场门口开车撞伤了我们村里一户人家的女儿。据说交警将肇事者带走后,此人非常蛮横,明知错在自身却不愿赔钱。警察恼火,大约是推搡了他一把,他便趁势躺在地上不起来了,更大喊:“警察打人啦!警察打人啦!”事情一时难以终结。母亲又感叹,人活着,都是要忙着赚钱的。我心里突然一阵不安,是啊,赚钱,这个没有钱几乎寸步难行的世界,几乎把所有人都赶往那金钱的末日火山口了。面对火山口滚滚熔浆,有多少人愿意把手上昂贵的戒指扔下去,而避免自己掉进去的呢?而漫漫钱途中,各种活色生香、光怪陆离的景象更是不断改变着世界看人的方式。印象中,很多文人墨客还不时在诗文里用种种自然意象,怀恋着乡村景象、淳朴民风,以为村庄还没有被钱熏臭,可谁会相信,那钢筋水泥的铜臭城市并没有在气质上凸显出与乡村的根本差异!仔细想想,城市也是由乡村演变而来的,而每一个乡村,是否都必然会成为下一个城市呢?
种种琐碎尚未等我们絮叨完毕,家门竟已在眼前。又想着,这会儿,身后的村戏已经落幕了吧?或者,村戏永远不会有收尾的一刻……只不过,待我和母亲踏过几丛隐约已沾上露水的杂草,那村戏便被抛到那杂草丛中,随夜而浓黑不可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