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曾远离的诗意
文/栖昔
这是为一个远去的朋友而作,为一个无法兑现的承诺而作,其实,戏很简单,但,人很复杂。
——关于小剧场话剧《在变老之前远去》
一块黑板和几套简陋的桌椅构成极简的布景,两位演员,三位乐手,台词优美深刻,裹挟拷问现实的尖锐,配乐婉转动听,沁人心脾 ,这是一场诗歌与民谣的相遇,也是一次关于梦想和现实的反思。小剧场话剧《在变老之前远去》改编自诗人马骅的真实生命经历,与一切商业卖点毫无关联,以诗意质朴的方式重现了马骅生命最后两年的抉择与行动、文字与思考和在雪山脚下平静却诗意汹涌的时光。这部戏从2008年至今已经在全国上演了近60余场,常常出现一票难求的状况,它的受欢迎程度,有时让主创人员自己也感到惊讶。
《在变老之前远去》的创作团队十分特殊,成员皆来自北大和清华,专业背景极为复杂,涉及IT、建筑、政治、俄语、化学和考古,半路出家从事文艺,做着同一个关于戏剧的梦。他们呈现出的这部话剧有着难得的真诚,娓娓道来讲述一个诗人的故事,可能,也是你的,我的,曾经梦想,却从未有勇气敢去行动的故事。戏本身毫不煽情,但很多人看完后百感交集,甚至流下眼泪,也许就像导演所说,戏很简单,但,人很复杂。
2003年,诗人马骅放弃了北京待遇优厚的工作到梅里雪山脚下的藏区明永村做小学义务教师,2004年夏天在一次买教具的途中意外遇车祸,车子被卷入汹涌的澜沧江,再也没有回还。而就在这一年的春节时,马骅还曾回北京与朋友们见面喝酒聊天,说自己教完这个学期的课就打算回归城市了,也许会考虑读个研究生,他说起在明永的日子,生活、诗歌、梦想,交织绚烂亦幻亦真,觥筹交错间众人都喝高了,在座的戏剧导演邵泽辉突发奇想,说,这样吧,等你再回来,我们一起弄个戏,就你一个人来演你自己这一年的生活,独角戏,怎么样。同样热爱戏剧的马骅当即应允,而之后,他却永远的失约了。
为了怀念老友,也为了留住他们都曾引以为傲的青春和理想,经过几年酝酿,这部话剧终于破茧而出,戏中的主人公,像是马骅的影子与灵魂,从无力的白领生活中出走,到藏地文化的内部里去,两相映照,一如倒影一如梦境。文学化的台词直指内心,孩子般自然地倾吐出来,过滤掉浮躁都市生活那些大量无用的繁杂信息,偶尔抖落的一两个无奈自嘲的小包袱,观者甚至能收获些颇为意外的欢喜和感动。
感同身受后扼腕叹息,青春短暂,不是所有人都能举杯邀月踏歌而行,也不是所有人都敢拿起背包就上路。福柯说,从存在中取得最大收获和最大乐趣的秘诀,就是过危险的生活。而我们怎样用生命来弥合这危险背后的巨大代价?让人艳羡的自由背负着过多的隐忧,拷问自我与挣脱牵绊永远纠缠不清,马骅的困惑同时也是我们每个人的困惑,这部戏能一直演下去的原因,可能也正在于此。
无论是真实的马骅还是戏中人,也许在精神层面上,都更接近于凯鲁亚克笔下的达摩流浪者,有着悲悯的目光,向着远方一往无前,义无反顾地上路,只是从风与风之间穿过,举着火把,找寻黑暗里的微弱但不灭的光亮。舞台背景投影出马骅生前留下的影像,是朋友跋山涉水去探望他时拍摄的,画面中这个瘦弱的城里来的马老师教孩子们唱着自己编写的《明永歌谣》,歌词简单干净:“喝过的美酒都忘记了,只有那青稞酒忘不了,经过的村庄都忘记了,只有那明永村忘不了,走过的大河都忘记了,只有那澜沧江忘不了,看过的雪山都忘记了,只有那梅里雪山忘不了”孩子们黑红的小脸无忧无虑,唱着闹着肆意玩耍,而传道授业却解不了惑的马老师站在远处,正默默微笑。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你打算去看《在变老之前远去》,那么看完话剧,一定不要错过后面有趣的小型民谣加料演出,这也是这部戏最具特色的环节之一,到时剧中同时身兼制作人和乐手的“村长”会拿着各种稀奇古怪、大小不一的乐器上台宣布:“今天的演出正式开始”。
(《瑞丽伊人风尚》剧评专栏,2012年4月)
这是为一个远去的朋友而作,为一个无法兑现的承诺而作,其实,戏很简单,但,人很复杂。
——关于小剧场话剧《在变老之前远去》
![]() |
一块黑板和几套简陋的桌椅构成极简的布景,两位演员,三位乐手,台词优美深刻,裹挟拷问现实的尖锐,配乐婉转动听,沁人心脾 ,这是一场诗歌与民谣的相遇,也是一次关于梦想和现实的反思。小剧场话剧《在变老之前远去》改编自诗人马骅的真实生命经历,与一切商业卖点毫无关联,以诗意质朴的方式重现了马骅生命最后两年的抉择与行动、文字与思考和在雪山脚下平静却诗意汹涌的时光。这部戏从2008年至今已经在全国上演了近60余场,常常出现一票难求的状况,它的受欢迎程度,有时让主创人员自己也感到惊讶。
《在变老之前远去》的创作团队十分特殊,成员皆来自北大和清华,专业背景极为复杂,涉及IT、建筑、政治、俄语、化学和考古,半路出家从事文艺,做着同一个关于戏剧的梦。他们呈现出的这部话剧有着难得的真诚,娓娓道来讲述一个诗人的故事,可能,也是你的,我的,曾经梦想,却从未有勇气敢去行动的故事。戏本身毫不煽情,但很多人看完后百感交集,甚至流下眼泪,也许就像导演所说,戏很简单,但,人很复杂。
2003年,诗人马骅放弃了北京待遇优厚的工作到梅里雪山脚下的藏区明永村做小学义务教师,2004年夏天在一次买教具的途中意外遇车祸,车子被卷入汹涌的澜沧江,再也没有回还。而就在这一年的春节时,马骅还曾回北京与朋友们见面喝酒聊天,说自己教完这个学期的课就打算回归城市了,也许会考虑读个研究生,他说起在明永的日子,生活、诗歌、梦想,交织绚烂亦幻亦真,觥筹交错间众人都喝高了,在座的戏剧导演邵泽辉突发奇想,说,这样吧,等你再回来,我们一起弄个戏,就你一个人来演你自己这一年的生活,独角戏,怎么样。同样热爱戏剧的马骅当即应允,而之后,他却永远的失约了。
为了怀念老友,也为了留住他们都曾引以为傲的青春和理想,经过几年酝酿,这部话剧终于破茧而出,戏中的主人公,像是马骅的影子与灵魂,从无力的白领生活中出走,到藏地文化的内部里去,两相映照,一如倒影一如梦境。文学化的台词直指内心,孩子般自然地倾吐出来,过滤掉浮躁都市生活那些大量无用的繁杂信息,偶尔抖落的一两个无奈自嘲的小包袱,观者甚至能收获些颇为意外的欢喜和感动。
感同身受后扼腕叹息,青春短暂,不是所有人都能举杯邀月踏歌而行,也不是所有人都敢拿起背包就上路。福柯说,从存在中取得最大收获和最大乐趣的秘诀,就是过危险的生活。而我们怎样用生命来弥合这危险背后的巨大代价?让人艳羡的自由背负着过多的隐忧,拷问自我与挣脱牵绊永远纠缠不清,马骅的困惑同时也是我们每个人的困惑,这部戏能一直演下去的原因,可能也正在于此。
无论是真实的马骅还是戏中人,也许在精神层面上,都更接近于凯鲁亚克笔下的达摩流浪者,有着悲悯的目光,向着远方一往无前,义无反顾地上路,只是从风与风之间穿过,举着火把,找寻黑暗里的微弱但不灭的光亮。舞台背景投影出马骅生前留下的影像,是朋友跋山涉水去探望他时拍摄的,画面中这个瘦弱的城里来的马老师教孩子们唱着自己编写的《明永歌谣》,歌词简单干净:“喝过的美酒都忘记了,只有那青稞酒忘不了,经过的村庄都忘记了,只有那明永村忘不了,走过的大河都忘记了,只有那澜沧江忘不了,看过的雪山都忘记了,只有那梅里雪山忘不了”孩子们黑红的小脸无忧无虑,唱着闹着肆意玩耍,而传道授业却解不了惑的马老师站在远处,正默默微笑。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你打算去看《在变老之前远去》,那么看完话剧,一定不要错过后面有趣的小型民谣加料演出,这也是这部戏最具特色的环节之一,到时剧中同时身兼制作人和乐手的“村长”会拿着各种稀奇古怪、大小不一的乐器上台宣布:“今天的演出正式开始”。
(《瑞丽伊人风尚》剧评专栏,2012年4月)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