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言论】电影的气候——论电影配乐的存在感
偶尔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优秀的电影配乐是应该能被人第一时间感受到,还是“润物细无声”般地与影像悄悄融为一体、不易被人察觉?
诚然,配乐是影像创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场面调度元素。我在KCL读书时,有个学电影配乐的美国姑娘曾说:没有配乐,我觉得所有电影都是一样的。当然,我个人觉得这个言论不免有点极端,但音乐确实是历史上第一个与电影结合的听觉元素,先于音效,先于有声台词。
音乐作为一种流动性的艺术形式,其高度的抽象性往往能在渲染情感、触发共鸣方面起到非常神奇的效果。黑泽明曾说,电影的声音......不仅加强,而且数倍地放大影像的效果。在大部分时候,配乐和情感共同推进,达到同频,观者几乎感受不到配乐的存在,但是反之如果这时候没有音乐的陪衬,观者则会觉得有点别扭,欠缺了些东西。比如斯皮尔伯格和约翰·威廉姆斯合作的诸多大片,《战马》(War Horse, 2011)、《ET》(E.T, 1982)、《辛德勒的名单》(Schindler's List, 1993)......如若没有那恢弘而深情的配乐,自然的壮美、史诗的豪美、人性的至美的震撼程度必然抒发得不会这样流畅。前些时候看《一九四二》(2012)时也与人调侃过:冯小刚的叙事与抒情能力真是欠火候,只有音乐响起的时候才能产生一点情感波动。。。
电影配乐的另一巨大功用乃营造电影的大环境。伍迪·艾伦早期的作品,低沉华丽的管乐低音瞬间把人拽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纽约,而《午夜巴黎》和《爱在罗马》的开头音乐让人在愉悦的享受中被代入异乡光景。
《罗拉快跑》中的音乐,德国怪才导演汤姆·提威克亲自操刀电音摇滚,整部电影在这种密鼓点快节奏,如梦般呓语的配乐中完成了一个带有存在主义色彩的故事。
而《不朽的园丁》中,从头至尾的音乐配合剧情,带有浓烈的非洲色彩。即使在英国的几场戏中依旧延续这种风格,让电影有了统一的抒情基调。
但是并非所有的配乐都追求着合适恰当的“同频”效果,有些配乐恰恰是因其“违和感”而创造出了新鲜而美妙的化学效果。
比如《罗拉快跑》(Lola Rennt, 1998)中,第一小节,罗拉和男友抢劫超市而逃走的过程中(大概29分钟左右),背景音乐使用Sarah Vaughan的<What A Difference A Day Made>,紧张慌乱奔跑的影像配上舒缓慵懒的女声,瞬间营造出亡命鸳鸯般的异色浪漫。
《发条橙》(A Clockwork Orange, 1971)、《那个杀手不太冷》(Leon,1994)、《2001太空漫游》(2001:A Space Odyssey,1968)等电影对古典音乐有了创造性的运用,很大胆,也很迷人。导演们不约而同地把古典乐与暴力画面联系在一起(艾利克斯热爱贝多芬,加里·奥德曼饰演的冷血警官杀人时也听着古典乐)。而《2001太空漫游》中,库布里克将施特劳斯的交响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用在影片开头,将古典乐与宇宙空间连接,营造了奇妙的纵观时空感,很科幻,又很动人。看上去毫无情感或逻辑关联影像与音乐相连接,竟创造出崭新的象征含义与感官体验。
同时也是《发条橙》中,艾利克斯虐待他人时喜欢唱《雨中曲》(Singing In The Rain)。这首欢乐又洋溢希望的配乐与其行为的相背与违和让人觉得荒谬,不可思议,反而让人印象深刻。也算一种解构。
在这种主打“违和感”的运用中,配乐不再是背景,反而成了和影像元素并驾齐驱的主人翁,两者共同营造效果。
而单论插曲歌曲,很多导演对老歌的运用实在让人惊叹和折服。妥帖而恰当,一首歌,所有要说的话已然说完。
比如因为阿莫多瓦的《不良教育》(Bad Education, 2005),爱上<Moon River>——本位《蒂凡尼的早餐》(Breakfast At Tiffany‘s,1961)的配乐,获第三十四届奥斯卡最佳音乐。当这首歌以澄澈如水的男孩以西班牙文配合木吉他的伴奏唱出,我就完全被俘获,日后再听小野丽莎的翻唱,觉得不及这份纯美空灵。
因为《历史系男生》(The History Boys, 2006)爱上片尾曲Rufus Wainwrigh的<Bewitched>。风骚而优雅的英伦摇滚。
因为《海盗电台》(The Boat That Rocked, 2009)爱上Skeeter Davis的<The End Of The World>。末日如果如斯美好,我亦愿意永不回头。
因为《沙漠妖姬》(The Adventures of Priscilla, Queen of the Desert, 1994) 爱上美国蓝调女王Charlene Duncan的<I've Never Been To Me>。这本是一首充满女性觉醒的歌曲,逃离家庭的桎梏,逃离社会的压迫,但是在《沙漠妖姬》中却成为了三个变装皇后的心声歌曲,潇洒而忧伤,极具感染力。
配乐,如同电影的气候,有时候仿佛不知何时飘起的雪花,装点了整个冬日,却不惊不扰;而有的时候,是节气,是清明那天的小雨,冬至那天的小雪,很有个性,一响起便立知时节;有的时候,是特殊的现象,是桃花雪,是惊蛰雷,极端或反常,但让人拥有一种意外的欣喜与快感。
诚然,配乐是影像创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场面调度元素。我在KCL读书时,有个学电影配乐的美国姑娘曾说:没有配乐,我觉得所有电影都是一样的。当然,我个人觉得这个言论不免有点极端,但音乐确实是历史上第一个与电影结合的听觉元素,先于音效,先于有声台词。
音乐作为一种流动性的艺术形式,其高度的抽象性往往能在渲染情感、触发共鸣方面起到非常神奇的效果。黑泽明曾说,电影的声音......不仅加强,而且数倍地放大影像的效果。在大部分时候,配乐和情感共同推进,达到同频,观者几乎感受不到配乐的存在,但是反之如果这时候没有音乐的陪衬,观者则会觉得有点别扭,欠缺了些东西。比如斯皮尔伯格和约翰·威廉姆斯合作的诸多大片,《战马》(War Horse, 2011)、《ET》(E.T, 1982)、《辛德勒的名单》(Schindler's List, 1993)......如若没有那恢弘而深情的配乐,自然的壮美、史诗的豪美、人性的至美的震撼程度必然抒发得不会这样流畅。前些时候看《一九四二》(2012)时也与人调侃过:冯小刚的叙事与抒情能力真是欠火候,只有音乐响起的时候才能产生一点情感波动。。。
电影配乐的另一巨大功用乃营造电影的大环境。伍迪·艾伦早期的作品,低沉华丽的管乐低音瞬间把人拽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纽约,而《午夜巴黎》和《爱在罗马》的开头音乐让人在愉悦的享受中被代入异乡光景。
《罗拉快跑》中的音乐,德国怪才导演汤姆·提威克亲自操刀电音摇滚,整部电影在这种密鼓点快节奏,如梦般呓语的配乐中完成了一个带有存在主义色彩的故事。
而《不朽的园丁》中,从头至尾的音乐配合剧情,带有浓烈的非洲色彩。即使在英国的几场戏中依旧延续这种风格,让电影有了统一的抒情基调。
但是并非所有的配乐都追求着合适恰当的“同频”效果,有些配乐恰恰是因其“违和感”而创造出了新鲜而美妙的化学效果。
比如《罗拉快跑》(Lola Rennt, 1998)中,第一小节,罗拉和男友抢劫超市而逃走的过程中(大概29分钟左右),背景音乐使用Sarah Vaughan的<What A Difference A Day Made>,紧张慌乱奔跑的影像配上舒缓慵懒的女声,瞬间营造出亡命鸳鸯般的异色浪漫。
《发条橙》(A Clockwork Orange, 1971)、《那个杀手不太冷》(Leon,1994)、《2001太空漫游》(2001:A Space Odyssey,1968)等电影对古典音乐有了创造性的运用,很大胆,也很迷人。导演们不约而同地把古典乐与暴力画面联系在一起(艾利克斯热爱贝多芬,加里·奥德曼饰演的冷血警官杀人时也听着古典乐)。而《2001太空漫游》中,库布里克将施特劳斯的交响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用在影片开头,将古典乐与宇宙空间连接,营造了奇妙的纵观时空感,很科幻,又很动人。看上去毫无情感或逻辑关联影像与音乐相连接,竟创造出崭新的象征含义与感官体验。
同时也是《发条橙》中,艾利克斯虐待他人时喜欢唱《雨中曲》(Singing In The Rain)。这首欢乐又洋溢希望的配乐与其行为的相背与违和让人觉得荒谬,不可思议,反而让人印象深刻。也算一种解构。
在这种主打“违和感”的运用中,配乐不再是背景,反而成了和影像元素并驾齐驱的主人翁,两者共同营造效果。
而单论插曲歌曲,很多导演对老歌的运用实在让人惊叹和折服。妥帖而恰当,一首歌,所有要说的话已然说完。
比如因为阿莫多瓦的《不良教育》(Bad Education, 2005),爱上<Moon River>——本位《蒂凡尼的早餐》(Breakfast At Tiffany‘s,1961)的配乐,获第三十四届奥斯卡最佳音乐。当这首歌以澄澈如水的男孩以西班牙文配合木吉他的伴奏唱出,我就完全被俘获,日后再听小野丽莎的翻唱,觉得不及这份纯美空灵。
因为《历史系男生》(The History Boys, 2006)爱上片尾曲Rufus Wainwrigh的<Bewitched>。风骚而优雅的英伦摇滚。
因为《海盗电台》(The Boat That Rocked, 2009)爱上Skeeter Davis的<The End Of The World>。末日如果如斯美好,我亦愿意永不回头。
因为《沙漠妖姬》(The Adventures of Priscilla, Queen of the Desert, 1994) 爱上美国蓝调女王Charlene Duncan的<I've Never Been To Me>。这本是一首充满女性觉醒的歌曲,逃离家庭的桎梏,逃离社会的压迫,但是在《沙漠妖姬》中却成为了三个变装皇后的心声歌曲,潇洒而忧伤,极具感染力。
配乐,如同电影的气候,有时候仿佛不知何时飘起的雪花,装点了整个冬日,却不惊不扰;而有的时候,是节气,是清明那天的小雨,冬至那天的小雪,很有个性,一响起便立知时节;有的时候,是特殊的现象,是桃花雪,是惊蛰雷,极端或反常,但让人拥有一种意外的欣喜与快感。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