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弱智的故事
我家的楼下曾经住着一家人,一对夫妇,三个孩子。这对夫妇的身体看上去都非常结实,但是最大的孩子是个有智力障碍的女孩。她还有两个小几岁的弟弟,哥哥比我大一岁,弟弟比我小一岁。
那时他们家开杂货店,日子过得非常简朴。一家五口住在店面上搭的阁楼里,很是拥挤。平时也很少能聚在桌上一起吃饭,我常常看到兄弟两人各端着一个碗在楼下吃饭,于是我就坐在窗台上向他们喊话,商量着什么时候可以一起玩。
姐姐名叫丽珍,大家都这么喊她。可我一次也没这么叫过,大概是因为我小时候有些怪癖,对称呼他人的名字感到由衷的反感。当然这终究是避不开的,所以后来也就改了,但直到如今我依旧觉得说不出这两个字。我发现她总是比弟弟们先吃,但碗里往往都只有很少的肉。或许是她自愿多留些下来,也说不定是她家不成文的规定,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也不便瞎猜。但有一点我是记得的,我从没见她坐下来吃过饭。
我家附近当时恰好有一个专门给智障儿童的学校,现在已经搬走。那一片房子早被拆掉,建了高楼。她应该在那待了一两年,练习生活自理的能力,还学了点小手艺。但是她的母亲觉得这开销太大,于是她就回到了家中,给父母帮忙。我隐约有些印象,她母亲在和我母亲成为好朋友之后,抱怨过这个倒霉孩子。她不相信丽珍是她的孩子,她说一定是在医院里被人调了包。这个秘密我们都知道,住在这片的邻居也都知道,当然也包括她的两个弟弟。但或许她自己并不清楚,人的怨恨之心这样复杂的事情怎么会是她这样的弱智所能理解的呢!她所知道的不过是早上早早起来,做饭,然后打扫卫生,以及许多诸如此类的琐事。
我的母亲似乎挺可怜她,也在家中暗示过那个调包的说法的确很些残酷,但谁又真的有过错呢?两夫妻养着三个孩子那么辛苦,更何况还有一个弱智拖累。我记得我的母亲路过他们家的时候都会忍不住向丽珍的母亲夸上两句,“丽珍更聪明了”,“丽珍更漂亮了!”我在一旁也暗暗高兴,想着我的母亲真是善良。但“丽珍更聪明了”,“丽珍更漂亮了”却是事实。我记得最初见到她的时候,她那张毫无生气的脸着实吓了我一跳。眼睛有点陷入眉骨下面去,目光空洞无神,脸色很苍白,一动不动。她的确不好看,一点也不。尽管我现在会怀疑美的观念是会把智力低下这样的弱者排除出去的,但为何他们看起来就如此不同呢?
这是一群“他者”,THE OTHER。
但她母亲把她接回家的决定却的确是没有错的。每天干活,偶尔还能和其他人说上一两句话,她的确看起来更活泼了。她学会了笑,两颊还有微微的红晕,说出来的句子也不再如过去那般支离破碎,口音也更容易分辨了。我的母亲有几次在夸她的时候甚至还建议把她送去正常的学校读读书,她的母亲总是会笑着敷衍过去。她的笑容很无奈。丽珍在旁边默默地做事,似乎完全没有听到有两个人在谈论她,我不愿去猜她是否能听懂这样的对话。
那时我在上小学,有一天放学回家,在路过楼下的时候发现她站在那里。我隐隐听到几个模糊的字眼,发现她正微笑地喊我的名字。想必她是从母亲们的对话中学会这个词的吧。我走了过去,想和她说几句。那时我非常害羞,很怕生。但第一次和她说话却没有感到紧张,或许是她努力把每一个句子艰难吐出的样子给予了我安全感。旁边摆着一张被扔掉的藤椅,破破烂烂的,有一条藤条从靠背上脱了出来。我也不知怎么地,背着书包走上去,抓住那藤条拖着椅子跑了起来。跑了大约十来步,我停下来回头看看她。她站在那里笑着,但我感受得到她非同一般的喜悦。我拖着椅子又走了回去,她从我手上取过藤条,学着我刚才的样子也跑了几步,然后笑着转过头来。我也不知为何也忍不住笑了,两人都笑了很久。她笑得似乎很艰难,听起来更像是喘气。后来我们又轮着跑了几回,依旧是跑完就一起大笑。
我怀着愉快的心情回了家。晚饭的时候,母亲毫无征兆地问我是不是在和丽珍玩,我高兴地回答了她。母亲看上去似乎没那么高兴,说了好多话,我是一点也记不起来了,但最后的意思就是让我别去和那孩子玩。我没有料到,于是就没有再说话。
因为她是弱智。
第二天遇上的时候,她想要和我说几句,我也不知为什么应付了几句就匆匆回去了。后来她也没再主动找过我说话,除了到她家玩的时候不可避免地打招呼。于是她的生活还是那样,一天干干活,然后和仅有的那几个人说几句话,而这几人这么多年来应该都没有变过。而在我眼里,她也没再能变得更聪明,变得更漂亮。因为当她想从阴影区域走出来探索世界的时候,世界便退缩了,于是她就始终站在阴影里,满足于已有的光明的施舍。
过了几年,他们一家搬到别处去住,境况也是越来越好。我和两个弟弟后来还有来往。母亲们也还是好朋友,有时候一起拽着我去他们家坐坐。我也看到过她几次,但除了打招呼什么也没说。现在他们一家可以常常坐在一起吃饭了。但她还是过去的生活,很顺从地端一碗饭,夹一丁点菜,随便找一个地方站着吃饭。
有一回我听母亲说她好像还结了婚,男的也是有什么方面的残疾,但后来不知什么原因还是回到家里。而她的母亲则每次见到都会念叨:“我老了以后谁来管她呢?谁来管她呢?”
Isla Vista
那时他们家开杂货店,日子过得非常简朴。一家五口住在店面上搭的阁楼里,很是拥挤。平时也很少能聚在桌上一起吃饭,我常常看到兄弟两人各端着一个碗在楼下吃饭,于是我就坐在窗台上向他们喊话,商量着什么时候可以一起玩。
姐姐名叫丽珍,大家都这么喊她。可我一次也没这么叫过,大概是因为我小时候有些怪癖,对称呼他人的名字感到由衷的反感。当然这终究是避不开的,所以后来也就改了,但直到如今我依旧觉得说不出这两个字。我发现她总是比弟弟们先吃,但碗里往往都只有很少的肉。或许是她自愿多留些下来,也说不定是她家不成文的规定,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也不便瞎猜。但有一点我是记得的,我从没见她坐下来吃过饭。
我家附近当时恰好有一个专门给智障儿童的学校,现在已经搬走。那一片房子早被拆掉,建了高楼。她应该在那待了一两年,练习生活自理的能力,还学了点小手艺。但是她的母亲觉得这开销太大,于是她就回到了家中,给父母帮忙。我隐约有些印象,她母亲在和我母亲成为好朋友之后,抱怨过这个倒霉孩子。她不相信丽珍是她的孩子,她说一定是在医院里被人调了包。这个秘密我们都知道,住在这片的邻居也都知道,当然也包括她的两个弟弟。但或许她自己并不清楚,人的怨恨之心这样复杂的事情怎么会是她这样的弱智所能理解的呢!她所知道的不过是早上早早起来,做饭,然后打扫卫生,以及许多诸如此类的琐事。
我的母亲似乎挺可怜她,也在家中暗示过那个调包的说法的确很些残酷,但谁又真的有过错呢?两夫妻养着三个孩子那么辛苦,更何况还有一个弱智拖累。我记得我的母亲路过他们家的时候都会忍不住向丽珍的母亲夸上两句,“丽珍更聪明了”,“丽珍更漂亮了!”我在一旁也暗暗高兴,想着我的母亲真是善良。但“丽珍更聪明了”,“丽珍更漂亮了”却是事实。我记得最初见到她的时候,她那张毫无生气的脸着实吓了我一跳。眼睛有点陷入眉骨下面去,目光空洞无神,脸色很苍白,一动不动。她的确不好看,一点也不。尽管我现在会怀疑美的观念是会把智力低下这样的弱者排除出去的,但为何他们看起来就如此不同呢?
这是一群“他者”,THE OTHER。
但她母亲把她接回家的决定却的确是没有错的。每天干活,偶尔还能和其他人说上一两句话,她的确看起来更活泼了。她学会了笑,两颊还有微微的红晕,说出来的句子也不再如过去那般支离破碎,口音也更容易分辨了。我的母亲有几次在夸她的时候甚至还建议把她送去正常的学校读读书,她的母亲总是会笑着敷衍过去。她的笑容很无奈。丽珍在旁边默默地做事,似乎完全没有听到有两个人在谈论她,我不愿去猜她是否能听懂这样的对话。
那时我在上小学,有一天放学回家,在路过楼下的时候发现她站在那里。我隐隐听到几个模糊的字眼,发现她正微笑地喊我的名字。想必她是从母亲们的对话中学会这个词的吧。我走了过去,想和她说几句。那时我非常害羞,很怕生。但第一次和她说话却没有感到紧张,或许是她努力把每一个句子艰难吐出的样子给予了我安全感。旁边摆着一张被扔掉的藤椅,破破烂烂的,有一条藤条从靠背上脱了出来。我也不知怎么地,背着书包走上去,抓住那藤条拖着椅子跑了起来。跑了大约十来步,我停下来回头看看她。她站在那里笑着,但我感受得到她非同一般的喜悦。我拖着椅子又走了回去,她从我手上取过藤条,学着我刚才的样子也跑了几步,然后笑着转过头来。我也不知为何也忍不住笑了,两人都笑了很久。她笑得似乎很艰难,听起来更像是喘气。后来我们又轮着跑了几回,依旧是跑完就一起大笑。
我怀着愉快的心情回了家。晚饭的时候,母亲毫无征兆地问我是不是在和丽珍玩,我高兴地回答了她。母亲看上去似乎没那么高兴,说了好多话,我是一点也记不起来了,但最后的意思就是让我别去和那孩子玩。我没有料到,于是就没有再说话。
因为她是弱智。
第二天遇上的时候,她想要和我说几句,我也不知为什么应付了几句就匆匆回去了。后来她也没再主动找过我说话,除了到她家玩的时候不可避免地打招呼。于是她的生活还是那样,一天干干活,然后和仅有的那几个人说几句话,而这几人这么多年来应该都没有变过。而在我眼里,她也没再能变得更聪明,变得更漂亮。因为当她想从阴影区域走出来探索世界的时候,世界便退缩了,于是她就始终站在阴影里,满足于已有的光明的施舍。
过了几年,他们一家搬到别处去住,境况也是越来越好。我和两个弟弟后来还有来往。母亲们也还是好朋友,有时候一起拽着我去他们家坐坐。我也看到过她几次,但除了打招呼什么也没说。现在他们一家可以常常坐在一起吃饭了。但她还是过去的生活,很顺从地端一碗饭,夹一丁点菜,随便找一个地方站着吃饭。
有一回我听母亲说她好像还结了婚,男的也是有什么方面的残疾,但后来不知什么原因还是回到家里。而她的母亲则每次见到都会念叨:“我老了以后谁来管她呢?谁来管她呢?”
Isla Vista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