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我的成长
摘要: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学,我们的一生的发展始终和心理学息息相关,从出生到死亡;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在我看来和其他的心理学流派有着很大的不同,精神分析更加重视从内在的解读来解释我们的行为,而其他的流派则侧重于从外在视角看待我们的行为;早年的经历,对成年后我们的生活有着很大的影响,有些创伤和经历会形成情结,这些情结在后来深刻的影响着个人的发展并可能伴随终生;对我来说,写日记是一件很快乐的时,我很享受每次写日记的时刻。
关键词:精神分析 自我 自我同一性 日记疗法
1. 前言
在发展心理学看来,我们每一个的发展都与心理学有关,每一个阶段也都有相应的心理学理论。学过心理学史,我们认识到:心理学有个短暂的过去,却有着长久的未来。在短暂的一百多年心理学的研究已经将人类的发展涵盖在内了,并且还在不断的探索着人类发展的心理变化。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弗洛伊德到皮亚杰到维果斯基在到埃里克森已经将人类发展的轨迹描绘出来,后人也仅仅是在他们的基础上不断的发展和创新。结束杨丽新老师的青年心理学,然后再回想发展心理学的相关内容,对青年心理学有个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而这篇论文,我将从自己的角度来探索自己的发展和心理学的关心,用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自己的经历、情感体验已经发展历程。
2. 个人经历及心理学理论
个人经历是漫长的,从某种角度,毕竟我今年已经22岁了,也在这个世界上存活了近23年,我不可能将所以的经历都一一呈现,然后慢慢分析,我在就这里选取两三个片段,我认为对我影响最深刻到,再做分析吧。
第一个片段:我生活在农村,自从我上学后,我的父母就开始在外打工,我一直和自己的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用现在的话来说,我就是一个有着长久留守经历的前“留守儿童”。爷爷奶奶是文盲半文盲,没有什么文化,在学习上对我帮助不大,只是在道德上则是按照传统的家庭教养模式来要求我。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有什么挫折我也经常是独自承受,自我疗伤。以至于现在的我在学习上、情感表达上还深受其影响。那时的我常感觉没有什么依靠,即使问题也没有人为我指导,习惯了已经安排好了的一切,只知道我要跟着大家的脚步去走,要努力走得整齐,不掉队。我想说,在我看来早期的经历,让我优柔寡断、有时候还会多愁善感,总感觉情感体验不深,对身边的人不信任,缺乏安全感(牛群如是说)。如果真的要给自己的经历配上一段理论,那么我首先会选择精神分析理论,因为我赞同弗洛伊德所说的,早期的童年经历对人将产生深刻的影响。他影响着我现在的行为、思想。比如,对人际的不信任,缘于父母长久的离别。按照荣格的说法,留守经历已经算是我的一个情结了,它一直影响着我,在那深藏的潜意识中。其实,现在看看,那种优柔寡断、情感体验不深何尝不是情景的刺激而得到的习惯性强化呢。以至于将这种行为转变成了习惯,当所处的事件和这种习惯不相适应的时候,我优柔寡断了,我怀疑了,焦虑了,甚至是无助了。
第二个片段:我是一个优秀的人吗?我很有能力吗?我很幽默吗?他们告诉我是的。可是,我自己却告诉我不是的。为什么呢?如果真的想知道究竟真的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也许从心理学上可以找到一个词可以形容这种情况,那个词好像是“自我同一性混乱”吧。但我感觉对我来说,自我同一性是没有整合好的。或者是自我概念不完整。在埃里克森看来,自我同一性是,人对自我一致性或连续性的感知。当青年习得“自我认同”的时候,他就开始形成了他的同一性。同时,青年阶段也是埃里克森所说的亲密对孤独的阶段。如果这个阶段解决不好的话,容易形成孤独感。这也许就是我在洪涛老师健康心理学所说的那句“我是追求自由的孤独者”的原因吧!
第三个片段:我要写日记。有时候我会很想到自习室看书,因为我有机会在那里静静地写日记,关于这些天的变化,更多的是关于最近心情的起伏。我喜欢讲自己的的心情倾泻在在日记里,这个习惯已经有了近七年的历史了。原因还是在于我缺少交心的朋友,有时候急需要将自己多余的情绪在日记的展现,将乐观、开朗留给大家。我的日记是积极地,总习惯在每一篇结束的时候,写上几句乐观的看法,引导自己转变看法。学过心理学,我发现原来我一直在运用着心理学来解决自己的问题。森田正马的日记疗法,埃利斯的理情疗法。这些都在生活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引导着我不断的成长。
3. 小结
学习心理学已经有两年半了,自我感觉还仅仅在心理学的大门前徘徊。像今天这样的用心理学分析自己还算是首次吧!“有人的地方就是心理学”,也许这句话有点夸大,但是事实上的确如此。我们每个人都不能脱离心理学的影响,只不过,我们自己不清楚而已。我与心理学共成长。
关键词:精神分析 自我 自我同一性 日记疗法
1. 前言
在发展心理学看来,我们每一个的发展都与心理学有关,每一个阶段也都有相应的心理学理论。学过心理学史,我们认识到:心理学有个短暂的过去,却有着长久的未来。在短暂的一百多年心理学的研究已经将人类的发展涵盖在内了,并且还在不断的探索着人类发展的心理变化。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弗洛伊德到皮亚杰到维果斯基在到埃里克森已经将人类发展的轨迹描绘出来,后人也仅仅是在他们的基础上不断的发展和创新。结束杨丽新老师的青年心理学,然后再回想发展心理学的相关内容,对青年心理学有个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而这篇论文,我将从自己的角度来探索自己的发展和心理学的关心,用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自己的经历、情感体验已经发展历程。
2. 个人经历及心理学理论
个人经历是漫长的,从某种角度,毕竟我今年已经22岁了,也在这个世界上存活了近23年,我不可能将所以的经历都一一呈现,然后慢慢分析,我在就这里选取两三个片段,我认为对我影响最深刻到,再做分析吧。
第一个片段:我生活在农村,自从我上学后,我的父母就开始在外打工,我一直和自己的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用现在的话来说,我就是一个有着长久留守经历的前“留守儿童”。爷爷奶奶是文盲半文盲,没有什么文化,在学习上对我帮助不大,只是在道德上则是按照传统的家庭教养模式来要求我。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有什么挫折我也经常是独自承受,自我疗伤。以至于现在的我在学习上、情感表达上还深受其影响。那时的我常感觉没有什么依靠,即使问题也没有人为我指导,习惯了已经安排好了的一切,只知道我要跟着大家的脚步去走,要努力走得整齐,不掉队。我想说,在我看来早期的经历,让我优柔寡断、有时候还会多愁善感,总感觉情感体验不深,对身边的人不信任,缺乏安全感(牛群如是说)。如果真的要给自己的经历配上一段理论,那么我首先会选择精神分析理论,因为我赞同弗洛伊德所说的,早期的童年经历对人将产生深刻的影响。他影响着我现在的行为、思想。比如,对人际的不信任,缘于父母长久的离别。按照荣格的说法,留守经历已经算是我的一个情结了,它一直影响着我,在那深藏的潜意识中。其实,现在看看,那种优柔寡断、情感体验不深何尝不是情景的刺激而得到的习惯性强化呢。以至于将这种行为转变成了习惯,当所处的事件和这种习惯不相适应的时候,我优柔寡断了,我怀疑了,焦虑了,甚至是无助了。
第二个片段:我是一个优秀的人吗?我很有能力吗?我很幽默吗?他们告诉我是的。可是,我自己却告诉我不是的。为什么呢?如果真的想知道究竟真的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也许从心理学上可以找到一个词可以形容这种情况,那个词好像是“自我同一性混乱”吧。但我感觉对我来说,自我同一性是没有整合好的。或者是自我概念不完整。在埃里克森看来,自我同一性是,人对自我一致性或连续性的感知。当青年习得“自我认同”的时候,他就开始形成了他的同一性。同时,青年阶段也是埃里克森所说的亲密对孤独的阶段。如果这个阶段解决不好的话,容易形成孤独感。这也许就是我在洪涛老师健康心理学所说的那句“我是追求自由的孤独者”的原因吧!
第三个片段:我要写日记。有时候我会很想到自习室看书,因为我有机会在那里静静地写日记,关于这些天的变化,更多的是关于最近心情的起伏。我喜欢讲自己的的心情倾泻在在日记里,这个习惯已经有了近七年的历史了。原因还是在于我缺少交心的朋友,有时候急需要将自己多余的情绪在日记的展现,将乐观、开朗留给大家。我的日记是积极地,总习惯在每一篇结束的时候,写上几句乐观的看法,引导自己转变看法。学过心理学,我发现原来我一直在运用着心理学来解决自己的问题。森田正马的日记疗法,埃利斯的理情疗法。这些都在生活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引导着我不断的成长。
3. 小结
学习心理学已经有两年半了,自我感觉还仅仅在心理学的大门前徘徊。像今天这样的用心理学分析自己还算是首次吧!“有人的地方就是心理学”,也许这句话有点夸大,但是事实上的确如此。我们每个人都不能脱离心理学的影响,只不过,我们自己不清楚而已。我与心理学共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