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驳斥“女权主义者”》的提纲 ----由波伏娃的生平简介说起
关于《驳斥“女权主义者”》的提纲
----由波伏娃的生平简介说起
性绝不仅仅是交配而已,它是关系是契约,是权利亦是情感。基于这一点,我们所谈的“性”及其隐喻的男女之分,是趋于平等但永不持衡的。在我看来,一群女性叫嚣的性别平等,至少在当下看来,是无稽之谈,而女权主义,不过是沙之蜃楼罢了。方向趋于利,而其路漫漫艰难。
笔者不过是一穷学生,论话语权,岂及“半边天”,又岂及妇联,放出这样的厥词,并非逆潮流而动。现将观点如述。
手头有本书,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的《第二性》,作者西蒙娜德波伏娃,是享誉世界的著名作家,是当代最负盛名的女权主义者。该书是这样解释她的生平的----她的存在主义的女权理论,对西方思想和习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她是存在主义的鼻祖让保尔萨特的终身伴侣。
即便是世界女权战线的灵魂人物,波伏娃,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尚还只是萨特的妻子而非她自己!
不要蒙骗自己了,女人们,谈平等,在这样一个分工格局异常动荡,商品工具驱动人性而生产力还不足以支撑两性平等的时代,实在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我们更多的看到,男性为女性让出的社会舞台,更像是虚空无用的道德空场,只是为了维持“民主的光环笼罩人间”的幻象,更为可笑的是,那些义正辞严的强大的女权主义者向上帝所要的从不是责任,义务,幸福,道德意义上的平等,她们索要的,是权利,是权力,是权益,是利益,乃至主导。以正义之名求独立之果实,然而,这个过程建构于示弱,就注定是带有阴谋的。成为工具又声称自己是不从属于谁的工具,无论从哪个维度都是说不过去的。
“达尔文最伟大的继承者”罗纳德费希尔提出了失控选择模式,通俗来讲,就是在多数物种雄雌两性的外表差异比较中,雄性的外表更为华丽,更能吸引异性目光,例如公鸡的美羽,孔雀开屏现象。人类恰恰相反,这种“生理的夸耀”,就是取悦,在我看来,具有一定的淫贱意味。
三家分晋时,智伯为赵襄子所杀,智伯属地尽丧,其头骨被做成酒器,这是巨大的凌辱,智伯的门客豫让立誓报仇,他说----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联系到貂蝉和吕布的传奇,千古开来,儒家宗义和民间舆论都予之高度评价,说豫让是多么有气节,貂蝉遇到了对的人。
峰转此日,余音仍在,我一直怀着这样的疑问,这种称臣称奴的畸形意识何以被主流接受,且连延千年。“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理论基础就是呈现一种不对等的“恩爱契约”,是甘愿从属和跟随者的宣告书。
中国这样,洋人也是。人类是man,是男人,那女人简直不是人了。“女性是他者”,我们在说这句话的时候,还是不能回避这个“他”是普遍的“不分男女”的他。在《第二性》中提到,恒河猴的世代衍替都是在母系社会背景下完成,但是,雄猴依旧是群族意义上实际的统治领袖。二十世纪或者追溯到十七世纪中叶兴起的女权主义运动,或者说,女性解放运动,虽是成果卓著光彩新鲜,却根本上不能动摇男性的主宰地位。
首先,女性还是作为异化了的保值附属品而存在。
“万宝路”香烟的生产商,著名烟草企业菲利普·莫里斯公司经科研调查得出结论----吸烟是对吸吮乳汁的模拟,是现代机械世界中满足淫欲的玩具。不可否认,我们的许多习惯性行为都有着生理上的隐喻,哪怕它已成毒瘾。
烟卷赋予了男孩成熟的标签,通常烟香中携带着一种焦虑,一种思考和满足?吸烟的男孩子看起来“有料”,男人依赖烟卷,视之如打火机,领带,燕尾服,礼帽等等,不过是饰品与主人的某种关联。
女性呢,吸烟更像是一种表演,女性大概并不那么渴望吸吮乳汁罢?旨在保护自己罢了。何止是吸烟,红扎,还有马靴,女性行为的男性化,并不是在追求平等,她们不过是为悦己者容,不过是想说----我像男人一样。女性视之为武器,画地为牢已矣,然其拙自现。
男性的饰品多是隐蔽的,不与身体直接接触的,比如领带,手表。女性的饰品,多是相融于肌肤,在化妆,金银珠玉方面下足了心思。夸大肉体,显示财富,其实是一种卑微的性观念。
成为饰品,接受物化,你看,规则其实已经写好,只等妳跳入自己华丽丽的圈套,就别怪男人了。
其次,经济学语境下的情感纽带是极不牢靠的,但亦不能逃脱工具化的命宿,女性自身即是工具。
唐朝刘希夷的《代悲白头吟》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句,相传他舅舅宋之问欲将此句据为已有,刘希夷哪里肯答应,老宋好歹也是个斯文人氏,居然遣人用土囊将他的亲外甥压死。
这又是题外话了,以后读宋诗必定是要骂他娘的。我们要说的是刘的这一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道尽了岁月飞逝而人渐衰老的自然规律。我们有这样一个常识,愈是家境贫寒的妇女愈易衰老,亦愈易自杀和受到家族男性的暴力侵扰。换作是宫廷贵族家,“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嫔妃皇后虽然不必劳心于生产耕作,但一方面周访房中术的专家和制仙丹的高人变态减肥美容,一方面打入冷宫不被宠幸甚至连太妃的殊荣都享受不上就殉葬去了,命运凄凄,几成循环。
未婚前的女性待价而沽,婚后便展露其实用功能,美女成为奢侈品,亦即花瓶,奴家倒真是奴家了,成为日用品,亦即抹桌布。
从性关系来讲,良家妇女走的是零售路线,而娼妓呢,批发身体,也就是卖淫。当然,男鸭子的出现在此不予讨论,需要严正声明的是,鸭子并不是女权进步的表现,这和我们前头举例的吸烟行为没什么两样。
商品怕要滞销和退货,女性怕成为剩女和“一休”。有人戏称,什么是中国好女人呢----具体而谈,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写得了代码,查得出异常,杀得了木马,翻得了围墙,开得起好车,买得起新房,斗得起二奶,打得过流氓。不容易啊。
经济学语境下,女性被传统婚姻和法典捆绑,成为女性也就是一种商品的核心象征,就是婚姻。婚姻和情感是两回事儿。
再次,女人大魔王,能食一切人。男女是对峙的双方。
《大盘涅磐经》里的这句话同孔子的“唯女子和小人难养也”其实是一样的,将女性视作异己,可是我们不禁要问----女性既然是弱者,男性为什麽怕她们?男女之间的强弱对比究竟是怎样的?
这个命题自古以来悬而未决,而我是这样看待的。还是要回扣到性这一关键问题上。
性的契合促就了人的延续和矛盾,但这种矛盾不以抵触和对抗表露出来,它存在于伦理,心理,经验,道德,法制,教育的诸多尺度。男性女性的倾向正是彼此的参照,但远非攻受关系。
阿马蒂亚森给出了“反应性自我认知”的阐释,强调女性借助男性的对立关系来认知自己的存在,将男性放在自己操纵的中心,但无意使之成为操纵自己的中心。
男性又何尝不是呢?吴三桂也好,阿伽门农也好,不过是为了个女人,不惜战争,不惜毁灭,也不惜名败春秋。为女人猎,复为女人劣,其可怪也欤?其悲壮哉!
女性的卑弱只能驱使男女对峙走向一个难以驾驭的魔眼,那里有无穷欲念。只有缓解,或者缩小位差,才能将性的意义,人生意义拉向真实,美好和善雅。
同时,人们也发现,女性操纵心理的滋生同时伴生着男性气概的漠化。
这就是我们最后要补充的一点,女权主义和男性气概的此消彼长。
曼斯菲尔德从政治哲学视野出发重申男子气概是有风险情况下的自信,是拥有杀伐决断的血性和魄力。笔者是男性,并不了解女性整体而言更倾向于选择什么样的配偶。但当代男性男性气概的缺乏匮失又是不争之事实。
刚毅,担当,护弱,这三个标尺始终都是男性之为男人的应有之义。男性气概的渐失,原因十分冗杂,限于篇幅和知识局限,不作讨论。
但我依然秉持这样一种信念,在人类秩序日趋公平,社会机制不断完善的今天,无论是上进心还是独立品质和劳动能力,女性还不具有和男性抗衡匹配的能力,女性的自尊自立意识还不够强烈。这一点不是简单臆测和对女权潮流的拒斥,而是就我们现有的实践水平而谈的。
波伏娃和萨特,就是我们的榜样。笔者愚见,藉由独立而十年百年不辍的自由斗争精神,我们的光明,两性的和谐平等是可以预见的。
-----时十二月十六日晨,雨阴,于曲园
----由波伏娃的生平简介说起
性绝不仅仅是交配而已,它是关系是契约,是权利亦是情感。基于这一点,我们所谈的“性”及其隐喻的男女之分,是趋于平等但永不持衡的。在我看来,一群女性叫嚣的性别平等,至少在当下看来,是无稽之谈,而女权主义,不过是沙之蜃楼罢了。方向趋于利,而其路漫漫艰难。
笔者不过是一穷学生,论话语权,岂及“半边天”,又岂及妇联,放出这样的厥词,并非逆潮流而动。现将观点如述。
手头有本书,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的《第二性》,作者西蒙娜德波伏娃,是享誉世界的著名作家,是当代最负盛名的女权主义者。该书是这样解释她的生平的----她的存在主义的女权理论,对西方思想和习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她是存在主义的鼻祖让保尔萨特的终身伴侣。
即便是世界女权战线的灵魂人物,波伏娃,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尚还只是萨特的妻子而非她自己!
不要蒙骗自己了,女人们,谈平等,在这样一个分工格局异常动荡,商品工具驱动人性而生产力还不足以支撑两性平等的时代,实在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我们更多的看到,男性为女性让出的社会舞台,更像是虚空无用的道德空场,只是为了维持“民主的光环笼罩人间”的幻象,更为可笑的是,那些义正辞严的强大的女权主义者向上帝所要的从不是责任,义务,幸福,道德意义上的平等,她们索要的,是权利,是权力,是权益,是利益,乃至主导。以正义之名求独立之果实,然而,这个过程建构于示弱,就注定是带有阴谋的。成为工具又声称自己是不从属于谁的工具,无论从哪个维度都是说不过去的。
“达尔文最伟大的继承者”罗纳德费希尔提出了失控选择模式,通俗来讲,就是在多数物种雄雌两性的外表差异比较中,雄性的外表更为华丽,更能吸引异性目光,例如公鸡的美羽,孔雀开屏现象。人类恰恰相反,这种“生理的夸耀”,就是取悦,在我看来,具有一定的淫贱意味。
三家分晋时,智伯为赵襄子所杀,智伯属地尽丧,其头骨被做成酒器,这是巨大的凌辱,智伯的门客豫让立誓报仇,他说----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联系到貂蝉和吕布的传奇,千古开来,儒家宗义和民间舆论都予之高度评价,说豫让是多么有气节,貂蝉遇到了对的人。
峰转此日,余音仍在,我一直怀着这样的疑问,这种称臣称奴的畸形意识何以被主流接受,且连延千年。“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理论基础就是呈现一种不对等的“恩爱契约”,是甘愿从属和跟随者的宣告书。
中国这样,洋人也是。人类是man,是男人,那女人简直不是人了。“女性是他者”,我们在说这句话的时候,还是不能回避这个“他”是普遍的“不分男女”的他。在《第二性》中提到,恒河猴的世代衍替都是在母系社会背景下完成,但是,雄猴依旧是群族意义上实际的统治领袖。二十世纪或者追溯到十七世纪中叶兴起的女权主义运动,或者说,女性解放运动,虽是成果卓著光彩新鲜,却根本上不能动摇男性的主宰地位。
首先,女性还是作为异化了的保值附属品而存在。
“万宝路”香烟的生产商,著名烟草企业菲利普·莫里斯公司经科研调查得出结论----吸烟是对吸吮乳汁的模拟,是现代机械世界中满足淫欲的玩具。不可否认,我们的许多习惯性行为都有着生理上的隐喻,哪怕它已成毒瘾。
烟卷赋予了男孩成熟的标签,通常烟香中携带着一种焦虑,一种思考和满足?吸烟的男孩子看起来“有料”,男人依赖烟卷,视之如打火机,领带,燕尾服,礼帽等等,不过是饰品与主人的某种关联。
女性呢,吸烟更像是一种表演,女性大概并不那么渴望吸吮乳汁罢?旨在保护自己罢了。何止是吸烟,红扎,还有马靴,女性行为的男性化,并不是在追求平等,她们不过是为悦己者容,不过是想说----我像男人一样。女性视之为武器,画地为牢已矣,然其拙自现。
男性的饰品多是隐蔽的,不与身体直接接触的,比如领带,手表。女性的饰品,多是相融于肌肤,在化妆,金银珠玉方面下足了心思。夸大肉体,显示财富,其实是一种卑微的性观念。
成为饰品,接受物化,你看,规则其实已经写好,只等妳跳入自己华丽丽的圈套,就别怪男人了。
其次,经济学语境下的情感纽带是极不牢靠的,但亦不能逃脱工具化的命宿,女性自身即是工具。
唐朝刘希夷的《代悲白头吟》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句,相传他舅舅宋之问欲将此句据为已有,刘希夷哪里肯答应,老宋好歹也是个斯文人氏,居然遣人用土囊将他的亲外甥压死。
这又是题外话了,以后读宋诗必定是要骂他娘的。我们要说的是刘的这一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道尽了岁月飞逝而人渐衰老的自然规律。我们有这样一个常识,愈是家境贫寒的妇女愈易衰老,亦愈易自杀和受到家族男性的暴力侵扰。换作是宫廷贵族家,“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嫔妃皇后虽然不必劳心于生产耕作,但一方面周访房中术的专家和制仙丹的高人变态减肥美容,一方面打入冷宫不被宠幸甚至连太妃的殊荣都享受不上就殉葬去了,命运凄凄,几成循环。
未婚前的女性待价而沽,婚后便展露其实用功能,美女成为奢侈品,亦即花瓶,奴家倒真是奴家了,成为日用品,亦即抹桌布。
从性关系来讲,良家妇女走的是零售路线,而娼妓呢,批发身体,也就是卖淫。当然,男鸭子的出现在此不予讨论,需要严正声明的是,鸭子并不是女权进步的表现,这和我们前头举例的吸烟行为没什么两样。
商品怕要滞销和退货,女性怕成为剩女和“一休”。有人戏称,什么是中国好女人呢----具体而谈,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写得了代码,查得出异常,杀得了木马,翻得了围墙,开得起好车,买得起新房,斗得起二奶,打得过流氓。不容易啊。
经济学语境下,女性被传统婚姻和法典捆绑,成为女性也就是一种商品的核心象征,就是婚姻。婚姻和情感是两回事儿。
再次,女人大魔王,能食一切人。男女是对峙的双方。
《大盘涅磐经》里的这句话同孔子的“唯女子和小人难养也”其实是一样的,将女性视作异己,可是我们不禁要问----女性既然是弱者,男性为什麽怕她们?男女之间的强弱对比究竟是怎样的?
这个命题自古以来悬而未决,而我是这样看待的。还是要回扣到性这一关键问题上。
性的契合促就了人的延续和矛盾,但这种矛盾不以抵触和对抗表露出来,它存在于伦理,心理,经验,道德,法制,教育的诸多尺度。男性女性的倾向正是彼此的参照,但远非攻受关系。
阿马蒂亚森给出了“反应性自我认知”的阐释,强调女性借助男性的对立关系来认知自己的存在,将男性放在自己操纵的中心,但无意使之成为操纵自己的中心。
男性又何尝不是呢?吴三桂也好,阿伽门农也好,不过是为了个女人,不惜战争,不惜毁灭,也不惜名败春秋。为女人猎,复为女人劣,其可怪也欤?其悲壮哉!
女性的卑弱只能驱使男女对峙走向一个难以驾驭的魔眼,那里有无穷欲念。只有缓解,或者缩小位差,才能将性的意义,人生意义拉向真实,美好和善雅。
同时,人们也发现,女性操纵心理的滋生同时伴生着男性气概的漠化。
这就是我们最后要补充的一点,女权主义和男性气概的此消彼长。
曼斯菲尔德从政治哲学视野出发重申男子气概是有风险情况下的自信,是拥有杀伐决断的血性和魄力。笔者是男性,并不了解女性整体而言更倾向于选择什么样的配偶。但当代男性男性气概的缺乏匮失又是不争之事实。
刚毅,担当,护弱,这三个标尺始终都是男性之为男人的应有之义。男性气概的渐失,原因十分冗杂,限于篇幅和知识局限,不作讨论。
但我依然秉持这样一种信念,在人类秩序日趋公平,社会机制不断完善的今天,无论是上进心还是独立品质和劳动能力,女性还不具有和男性抗衡匹配的能力,女性的自尊自立意识还不够强烈。这一点不是简单臆测和对女权潮流的拒斥,而是就我们现有的实践水平而谈的。
波伏娃和萨特,就是我们的榜样。笔者愚见,藉由独立而十年百年不辍的自由斗争精神,我们的光明,两性的和谐平等是可以预见的。
-----时十二月十六日晨,雨阴,于曲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