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邦德先生,我们期待你死去
EDWARD ROTHSTEIN 报道 2012年12月13日
华盛顿——詹姆斯·邦德(James Bond)活得很轻松。在所有的影片中,他都没有很大的野心。他从不觊觎M的地位。他有数不尽的物质财富。尽管在执行任务的时候,他百折不挠,但是他没有什么特别渴望的东西,除了情人和美食。一个非常简单的男人。
他的对手们可就不同了。他们有真正的野心。不仅仅是想得到财富和权力。《雷霆谷》(You Only Live Twice, 1967)中的恩斯特·斯特福奥·布罗菲尔德(Ernst Stavro Blofeld)想诱骗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卷入核战争,这样他邪恶的垄断组织就能成为唯一保存下来的军事力量。在《海底城》(The Spy Who Loved Me, 1977)中,卡尔·斯特隆伯格(Karl Stromberg)想煽动一场类似的战争,这样他就能在海底城中重新创造人类。在《太空城》(Moonraker, 1979)中,雨果·德拉克斯(Hugo Drax)努力想用生物武器彻底毁掉人类文明,这样他就能培育一个“零缺点”的种族。
其他反派的目标可能没这么狂妄,但是他们实现目标的方法,绝对都是大手笔。想在电脑生意中大获成功?那就像《雷霆杀机》(A View to a Kill)中的马克斯·佐林(Max Zorin)那样,制造一次地震,毁掉硅谷。想报复军情六处(MI6)你不喜欢的人?那就像《黄金眼》(Goldeneye)中的亚力克·特里维廉(Alec Trevelyan)那样,用核武器袭击伦敦。
一直以来,我们的角度都不对,我们把注意力都放到了50年来饰演007的演员上了,比如现在《大破天幕杀机》(Skyfall)里丹尼尔·克雷格(Daniel Craig)那种坚韧不拔、忧心忡忡的内向型性格。但是来“国际间谍博物馆”(International Spy Museum)听听高人的指点吧:该馆最新的展览“精致的邪恶:50年来邦德的对手们”(Exquisitely Evil: 50 Years of Bond Villains),开始给予这些异类们应有的关注。
本次展览占地5000平方英尺,展出了100多件电影中的道具(甚至包括乔斯[Jaws,邦德的对手,名字的原意是“下颚”——译注]的下颚——至少是他的牙齿),以及一些历史物品。鉴于这个主题,本次展览实现了一些非常难以实现的东西,采用的基调刚刚好,集严肃与玩笑于一身,融历史与讽刺于一体,主题人物有点像卡通,但是细微之处又表明他们与真实世界的联系是多么紧密。
即使你不是邦德迷,看完之后也会觉得很有趣。展品中既有《杀人执照》(License to Kill, 1989)里菲里克斯·雷特(Felix Leiter)的妻子被杀的时候穿的“鲜红的紧身上衣和婚纱裙”,也有希特勒送给纳粹党卫军突击队的奥托·斯科尔兹内(Otto Skorzeny)的香烟盒,后者于1943年把墨索里尼从意大利的监狱中解救了出来;有多少展览能够同时展出虚构故事和真实事件中的物品?展览中有一个巧妙的互动活动,观众可以挑战自己的“邦德时刻”——在15秒之内拆除一个核弹,或者抓着一根滑溜溜的杆子在空中摇晃;同时展览中还播放退休的CIA特工们的录像,谈论他们枯燥的日常工作被类似电影中那些情况打断时,所经历的真实的邦德时刻。
展览从一开始,就让我们意识到真实和虚构之间的互动。根据伊恩·弗莱明(Ian Fleming, 1908-64)投给《泰晤士报》(The Times of London)但是被拒的一篇文章,我们得知,他在1939年被招入英国海军情报处。弗莱明说他后来创作邦德这个人物时,“把我在战争期间碰到的所有秘密特工和突击队员融合到了一起”。他给邦德这个人物起的名字意在表示他“没有明显特征”,这个名字其实来自一位美国鸟类学家——《西印度群岛的鸟类》(Birds of the West Indies)的作者。如今詹姆斯·邦德的书已经成了一种收藏品。
但是电影不仅从已有的经验中取材;有时电影似乎与现实并行。第一部邦德电影《诺博士》(Dr. No, 1962)讲述的是加勒比海的一个秘密基地破坏了美国的火箭弹,意在挑起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战争;这部电影首映后不到两周,在古巴导弹危机中,加勒比海的秘密导弹几乎做了同样的事。
这件事把这部电影置于那个时代的政治关注的中心。肖恩·康纳利(Sean Connery)扮演的邦德给人的印象太深刻了,以至于他的个性特征影响了弗莱明后来对邦德的描绘。在展览中,你能看到007在很多方面的影响,包括老式的游戏和拙劣的模仿作品,还有一本1967年的保加利亚小说的珍本,在这部小说中,保加利亚间谍阿瓦科姆·扎赫夫(Avakoum Zahov)凭借自己“聪慧的头脑”打败了代号为“特工07”的对手,说这位对手“品行下流,滥用暴力”。
早期电影中的反派都是一个套路的。布罗菲尔德是个反复出现的反派,最初只有在他快活地命令他笨手笨脚的奴才们去送死时,才能看到他抚摸白色长毛波斯的手指。这次展览暗示出,纵贯他整张脸的伤疤与《俄罗斯之恋》(From Russia With Love)中那位邪恶的教练莫兹内(Morzeny)的伤疤相似,“莫兹内”这个名字让人想起了党卫军突击队的头目“斯科尔兹内”,后者实际上很以脸上这道伤疤为荣。
邦德的对手以那位纳粹分子为原型,同时还带有苏联的印记,而且还有些让人意外的古怪起源。我们从展览中得知,《俄罗斯之恋》中罗莎·克列伯(Rosa Klebb)那双鞋尖装有匕首的鞋子,来源于“二战”中一位英国特工的类似鞋子,其中一双在此展出。
这次展览显示出,几十年来,邦德的对手也在演变。一开始,他们体现出西方人对冷战的恐惧,而后是对核武器导致的大毁灭的恐惧,然后是垄断者,毒枭,苏联解体之后的崩溃,9/11事件之后的骚乱,现在则是网络恐怖主义。
与此同时,情报服务也与电影发生了复杂的互动。我们从展览中得知,CIA的主管威廉·凯西(William Casey)在看到《雷霆杀机》里先进的面部识别软件之后,想让他的机构开发这种软件。
实战特工们也经历过虚构的邦德所经历的事情。该博物馆的执行总监皮特·欧内斯特(Peter Earnest)曾是CIA探员,在提到他以前的职业时说,“我们都曾有过邦德时刻”。在这里播放的一系列录像中,退休的特工们回忆起了这些时刻。瓦莱丽·普莱姆·威尔森(Valerie Plame Wilson)谈到了特工在街角快速交换公文包时的紧张气氛。罗伯特·贝尔(Robert Baer)描述了一次被迫从飞机上跳伞的经历,那是在阿富汗附近,飞机碰上了暴风雨,和他一起跳的是一位俄国飞行员,头天晚上他俩还一起喝得酩酊大醉呢。
录像中对英国军情五处的前任主管(同时也是一位间谍小说家)斯特拉·雷明顿(Stella Rimington)的采访,让人不由得想起了最近几部电影里朱迪·丹奇(Judi Dench)扮演的M对遵守纪律的强硬态度:斯特拉说,邦德“训练有素,但是他的麻烦在于他似乎不懂规矩”。
但是这和反派们的一个特点有关——半个多世纪以来,反派们都有这样一个特点,这次展览本来可以在这方面挖掘得更深一点。邦德有时可能会不按规矩行事,但是在这些反派眼里,根本没有“规矩”这回事。他们最擅长的就是夸张和越界。他们不只是邪恶,他们好像在表演邪恶,在演戏似的炫耀邪恶。他们也挂着刀疤,戴着眼罩,装着假肢——这些都是过去战斗的印记,同时也彰显着他们的哀怨。
所以他们杀人的时候,搞得很戏剧化,手法很复杂,好像在上演一出场面恢弘的大戏。毕竟,他们都是美学家,除了干坏事,在其他很多方面很有教养。甚至在上演“邦德之死”这出大戏之前,他们都忍不住把事情的来龙去脉都告诉他,好像在有意拖延,舍不得失去这位最好的观众。邦德总是用同样戏剧化的大逆转来回报他们对自己的欣赏。一个反派被吸到了飞机的窗外。另一个在被迫吞下一个气囊之后,爆炸身亡。还有一个被推倒的拿破仑雕像压死了。
这些怪异而没有人性的反派,住在水下、山顶或者太空中,策划着世界末日;只有像他们一样拥有超凡本领和完美品味的人,才能把他们毁掉。
但是007拒绝为他们而战。没有争论。没有心理学上的解释。没有很大的野心,也从未想反叛。他是邦德,他有杀人执照,这就够了。
地点:国际间谍博物馆,800 F Street NW.,华盛顿。
咨询电话:(202) 393-7798;网址:spymuseum.org。
华盛顿——詹姆斯·邦德(James Bond)活得很轻松。在所有的影片中,他都没有很大的野心。他从不觊觎M的地位。他有数不尽的物质财富。尽管在执行任务的时候,他百折不挠,但是他没有什么特别渴望的东西,除了情人和美食。一个非常简单的男人。
他的对手们可就不同了。他们有真正的野心。不仅仅是想得到财富和权力。《雷霆谷》(You Only Live Twice, 1967)中的恩斯特·斯特福奥·布罗菲尔德(Ernst Stavro Blofeld)想诱骗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卷入核战争,这样他邪恶的垄断组织就能成为唯一保存下来的军事力量。在《海底城》(The Spy Who Loved Me, 1977)中,卡尔·斯特隆伯格(Karl Stromberg)想煽动一场类似的战争,这样他就能在海底城中重新创造人类。在《太空城》(Moonraker, 1979)中,雨果·德拉克斯(Hugo Drax)努力想用生物武器彻底毁掉人类文明,这样他就能培育一个“零缺点”的种族。
其他反派的目标可能没这么狂妄,但是他们实现目标的方法,绝对都是大手笔。想在电脑生意中大获成功?那就像《雷霆杀机》(A View to a Kill)中的马克斯·佐林(Max Zorin)那样,制造一次地震,毁掉硅谷。想报复军情六处(MI6)你不喜欢的人?那就像《黄金眼》(Goldeneye)中的亚力克·特里维廉(Alec Trevelyan)那样,用核武器袭击伦敦。
一直以来,我们的角度都不对,我们把注意力都放到了50年来饰演007的演员上了,比如现在《大破天幕杀机》(Skyfall)里丹尼尔·克雷格(Daniel Craig)那种坚韧不拔、忧心忡忡的内向型性格。但是来“国际间谍博物馆”(International Spy Museum)听听高人的指点吧:该馆最新的展览“精致的邪恶:50年来邦德的对手们”(Exquisitely Evil: 50 Years of Bond Villains),开始给予这些异类们应有的关注。
本次展览占地5000平方英尺,展出了100多件电影中的道具(甚至包括乔斯[Jaws,邦德的对手,名字的原意是“下颚”——译注]的下颚——至少是他的牙齿),以及一些历史物品。鉴于这个主题,本次展览实现了一些非常难以实现的东西,采用的基调刚刚好,集严肃与玩笑于一身,融历史与讽刺于一体,主题人物有点像卡通,但是细微之处又表明他们与真实世界的联系是多么紧密。
即使你不是邦德迷,看完之后也会觉得很有趣。展品中既有《杀人执照》(License to Kill, 1989)里菲里克斯·雷特(Felix Leiter)的妻子被杀的时候穿的“鲜红的紧身上衣和婚纱裙”,也有希特勒送给纳粹党卫军突击队的奥托·斯科尔兹内(Otto Skorzeny)的香烟盒,后者于1943年把墨索里尼从意大利的监狱中解救了出来;有多少展览能够同时展出虚构故事和真实事件中的物品?展览中有一个巧妙的互动活动,观众可以挑战自己的“邦德时刻”——在15秒之内拆除一个核弹,或者抓着一根滑溜溜的杆子在空中摇晃;同时展览中还播放退休的CIA特工们的录像,谈论他们枯燥的日常工作被类似电影中那些情况打断时,所经历的真实的邦德时刻。
展览从一开始,就让我们意识到真实和虚构之间的互动。根据伊恩·弗莱明(Ian Fleming, 1908-64)投给《泰晤士报》(The Times of London)但是被拒的一篇文章,我们得知,他在1939年被招入英国海军情报处。弗莱明说他后来创作邦德这个人物时,“把我在战争期间碰到的所有秘密特工和突击队员融合到了一起”。他给邦德这个人物起的名字意在表示他“没有明显特征”,这个名字其实来自一位美国鸟类学家——《西印度群岛的鸟类》(Birds of the West Indies)的作者。如今詹姆斯·邦德的书已经成了一种收藏品。
但是电影不仅从已有的经验中取材;有时电影似乎与现实并行。第一部邦德电影《诺博士》(Dr. No, 1962)讲述的是加勒比海的一个秘密基地破坏了美国的火箭弹,意在挑起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战争;这部电影首映后不到两周,在古巴导弹危机中,加勒比海的秘密导弹几乎做了同样的事。
这件事把这部电影置于那个时代的政治关注的中心。肖恩·康纳利(Sean Connery)扮演的邦德给人的印象太深刻了,以至于他的个性特征影响了弗莱明后来对邦德的描绘。在展览中,你能看到007在很多方面的影响,包括老式的游戏和拙劣的模仿作品,还有一本1967年的保加利亚小说的珍本,在这部小说中,保加利亚间谍阿瓦科姆·扎赫夫(Avakoum Zahov)凭借自己“聪慧的头脑”打败了代号为“特工07”的对手,说这位对手“品行下流,滥用暴力”。
早期电影中的反派都是一个套路的。布罗菲尔德是个反复出现的反派,最初只有在他快活地命令他笨手笨脚的奴才们去送死时,才能看到他抚摸白色长毛波斯的手指。这次展览暗示出,纵贯他整张脸的伤疤与《俄罗斯之恋》(From Russia With Love)中那位邪恶的教练莫兹内(Morzeny)的伤疤相似,“莫兹内”这个名字让人想起了党卫军突击队的头目“斯科尔兹内”,后者实际上很以脸上这道伤疤为荣。
邦德的对手以那位纳粹分子为原型,同时还带有苏联的印记,而且还有些让人意外的古怪起源。我们从展览中得知,《俄罗斯之恋》中罗莎·克列伯(Rosa Klebb)那双鞋尖装有匕首的鞋子,来源于“二战”中一位英国特工的类似鞋子,其中一双在此展出。
这次展览显示出,几十年来,邦德的对手也在演变。一开始,他们体现出西方人对冷战的恐惧,而后是对核武器导致的大毁灭的恐惧,然后是垄断者,毒枭,苏联解体之后的崩溃,9/11事件之后的骚乱,现在则是网络恐怖主义。
与此同时,情报服务也与电影发生了复杂的互动。我们从展览中得知,CIA的主管威廉·凯西(William Casey)在看到《雷霆杀机》里先进的面部识别软件之后,想让他的机构开发这种软件。
实战特工们也经历过虚构的邦德所经历的事情。该博物馆的执行总监皮特·欧内斯特(Peter Earnest)曾是CIA探员,在提到他以前的职业时说,“我们都曾有过邦德时刻”。在这里播放的一系列录像中,退休的特工们回忆起了这些时刻。瓦莱丽·普莱姆·威尔森(Valerie Plame Wilson)谈到了特工在街角快速交换公文包时的紧张气氛。罗伯特·贝尔(Robert Baer)描述了一次被迫从飞机上跳伞的经历,那是在阿富汗附近,飞机碰上了暴风雨,和他一起跳的是一位俄国飞行员,头天晚上他俩还一起喝得酩酊大醉呢。
录像中对英国军情五处的前任主管(同时也是一位间谍小说家)斯特拉·雷明顿(Stella Rimington)的采访,让人不由得想起了最近几部电影里朱迪·丹奇(Judi Dench)扮演的M对遵守纪律的强硬态度:斯特拉说,邦德“训练有素,但是他的麻烦在于他似乎不懂规矩”。
但是这和反派们的一个特点有关——半个多世纪以来,反派们都有这样一个特点,这次展览本来可以在这方面挖掘得更深一点。邦德有时可能会不按规矩行事,但是在这些反派眼里,根本没有“规矩”这回事。他们最擅长的就是夸张和越界。他们不只是邪恶,他们好像在表演邪恶,在演戏似的炫耀邪恶。他们也挂着刀疤,戴着眼罩,装着假肢——这些都是过去战斗的印记,同时也彰显着他们的哀怨。
所以他们杀人的时候,搞得很戏剧化,手法很复杂,好像在上演一出场面恢弘的大戏。毕竟,他们都是美学家,除了干坏事,在其他很多方面很有教养。甚至在上演“邦德之死”这出大戏之前,他们都忍不住把事情的来龙去脉都告诉他,好像在有意拖延,舍不得失去这位最好的观众。邦德总是用同样戏剧化的大逆转来回报他们对自己的欣赏。一个反派被吸到了飞机的窗外。另一个在被迫吞下一个气囊之后,爆炸身亡。还有一个被推倒的拿破仑雕像压死了。
这些怪异而没有人性的反派,住在水下、山顶或者太空中,策划着世界末日;只有像他们一样拥有超凡本领和完美品味的人,才能把他们毁掉。
但是007拒绝为他们而战。没有争论。没有心理学上的解释。没有很大的野心,也从未想反叛。他是邦德,他有杀人执照,这就够了。
地点:国际间谍博物馆,800 F Street NW.,华盛顿。
咨询电话:(202) 393-7798;网址:spymuseum.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