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尽刺桐花
落尽刺桐花
家住江南,又过了、清明寒食。花径里、一番风雨,一番狼藉。红粉暗随流水去,园林渐觉清阴密。算年年、落尽刺桐花,寒无力。 庭院静,空相忆。无说处,闲愁极。怕流莺乳燕,得知消息。尺素如今何处也,绿云依旧无踪迹。谩教人、羞去上层楼,平芜碧。(辛弃疾《满江红•暮春》)
我得承认,我对辛弃疾这首《满江红•暮春》感兴趣,是因为这是一个江南的故事。词开宗明义就说了:“家住江南,又过了、清明寒食。”
但是,多读几遍之后,我发现,真正理解这首词是困难的。
暮春时节,一个人浑身不自在,横竖都不是,不是相思,胜似相思,说看不懂,应该不是矫情。
自古中国文人,就把香草美人与忧国忧民牵扯在一起,怕是连他们自己都理不清头绪。为了不节外生枝,他们总是把香草美人的事写得很贴切。也就是说,你只把他们当成香草美人的故事看,绝对没有什么问题。可不是吗?现在很多传统以外的读者,就是这样看的。他们认为,这些都是纯粹的香草美人,绝无什么微言大义。
当然,读者就是上帝。你这样看,世界或许更加美好。
但是,一个人的心思到底是复杂的。况且是辛弃疾的时代。宋光宗绍熙三年(公元1192)春,辛弃疾离开闲居十年之余的带湖,赴任福建。至绍熙五年(公元1194),他曾在福建任提点刑狱、安抚使等官。
先抛开辛弃疾不说,我们来看看同时代文人姜夔的诗作。绍熙四年(公元1193年),姜夔春客绍兴,与张鉴、葛天民同游。诗人由杭州至绍兴道上,途经萧山时写下这样一首诗歌:“归心已逐晚云轻,又见越中长短亭。十里水边山下路,桃花无数麦青青。”另一首七绝《项里苔梅》如下:“旧国婆娑几树梅,将军逐鹿未归来。江东父老空相忆,枝上年年长绿苔。”
很显然,辛弃疾的“庭院静,空相忆。无说处,闲愁极。”与姜夔的“江东父老空相忆,枝上年年长绿苔。”说的是同一件事情。
也是碰巧,他们都用了“空相忆”。
辛弃疾这首词中,很多人感兴趣的是其中的“算年年、落尽刺桐花,寒无力”一句,反复吟诵多遍,还是只觉得情趣盎然,而到底妙在何处,终是说不清楚。
其实,原是那“刺桐花”格外说不明白吧。
那就来看看唐朝诗人朱庆馀笔下的刺桐花吧:“越岭向南风景异,人人传说到京城。经冬来往不踏雪,尽在刺桐花下行。”(《南岭路》)原来,这我们很不认识的刺桐花,在福建有些地方简直是铺天盖地啊。
刺桐花,很实在地就在那里,比较不好理解的是,那一个“算”字,颇为让人费解。同样令人费解的还有“寒无力”那三个字。是不是刺桐花一定要落尽,温暖的春天才真正降临呢?
原来,无限美丽的刺桐花,是一种牺牲,一种代价啊。好在美国大诗人惠特曼也说过:“当失败不可避免时,失败也是伟大的。”哦,可爱可敬的刺桐花。
回到全篇,依然不解的开头的那句简单的话。好端端“家住江南”不好吗?一句“又过了”岂只是对流逝时间的叹惋,到底有什么不甘心,要对着广大的江南以外的人说,江南以外的地方,是一片怎样的国土呢,让辛弃疾如此在在牵挂。再说一家是多么的个人啊,但是与江南,与更广大的国土勾连起来,就有了蓬勃的期待了吧。
好一句“家住江南”,原来是有些不甘心才这样说的。那么,我们说江南的风光不仅在杏花春雨旖旎处,也在清阴淡漠处,是一点不为过吧。看来,读懂辛弃疾的江南是需要心情的。
家住江南,又过了、清明寒食。花径里、一番风雨,一番狼藉。红粉暗随流水去,园林渐觉清阴密。算年年、落尽刺桐花,寒无力。 庭院静,空相忆。无说处,闲愁极。怕流莺乳燕,得知消息。尺素如今何处也,绿云依旧无踪迹。谩教人、羞去上层楼,平芜碧。(辛弃疾《满江红•暮春》)
我得承认,我对辛弃疾这首《满江红•暮春》感兴趣,是因为这是一个江南的故事。词开宗明义就说了:“家住江南,又过了、清明寒食。”
但是,多读几遍之后,我发现,真正理解这首词是困难的。
暮春时节,一个人浑身不自在,横竖都不是,不是相思,胜似相思,说看不懂,应该不是矫情。
自古中国文人,就把香草美人与忧国忧民牵扯在一起,怕是连他们自己都理不清头绪。为了不节外生枝,他们总是把香草美人的事写得很贴切。也就是说,你只把他们当成香草美人的故事看,绝对没有什么问题。可不是吗?现在很多传统以外的读者,就是这样看的。他们认为,这些都是纯粹的香草美人,绝无什么微言大义。
当然,读者就是上帝。你这样看,世界或许更加美好。
但是,一个人的心思到底是复杂的。况且是辛弃疾的时代。宋光宗绍熙三年(公元1192)春,辛弃疾离开闲居十年之余的带湖,赴任福建。至绍熙五年(公元1194),他曾在福建任提点刑狱、安抚使等官。
先抛开辛弃疾不说,我们来看看同时代文人姜夔的诗作。绍熙四年(公元1193年),姜夔春客绍兴,与张鉴、葛天民同游。诗人由杭州至绍兴道上,途经萧山时写下这样一首诗歌:“归心已逐晚云轻,又见越中长短亭。十里水边山下路,桃花无数麦青青。”另一首七绝《项里苔梅》如下:“旧国婆娑几树梅,将军逐鹿未归来。江东父老空相忆,枝上年年长绿苔。”
很显然,辛弃疾的“庭院静,空相忆。无说处,闲愁极。”与姜夔的“江东父老空相忆,枝上年年长绿苔。”说的是同一件事情。
也是碰巧,他们都用了“空相忆”。
辛弃疾这首词中,很多人感兴趣的是其中的“算年年、落尽刺桐花,寒无力”一句,反复吟诵多遍,还是只觉得情趣盎然,而到底妙在何处,终是说不清楚。
其实,原是那“刺桐花”格外说不明白吧。
那就来看看唐朝诗人朱庆馀笔下的刺桐花吧:“越岭向南风景异,人人传说到京城。经冬来往不踏雪,尽在刺桐花下行。”(《南岭路》)原来,这我们很不认识的刺桐花,在福建有些地方简直是铺天盖地啊。
刺桐花,很实在地就在那里,比较不好理解的是,那一个“算”字,颇为让人费解。同样令人费解的还有“寒无力”那三个字。是不是刺桐花一定要落尽,温暖的春天才真正降临呢?
原来,无限美丽的刺桐花,是一种牺牲,一种代价啊。好在美国大诗人惠特曼也说过:“当失败不可避免时,失败也是伟大的。”哦,可爱可敬的刺桐花。
回到全篇,依然不解的开头的那句简单的话。好端端“家住江南”不好吗?一句“又过了”岂只是对流逝时间的叹惋,到底有什么不甘心,要对着广大的江南以外的人说,江南以外的地方,是一片怎样的国土呢,让辛弃疾如此在在牵挂。再说一家是多么的个人啊,但是与江南,与更广大的国土勾连起来,就有了蓬勃的期待了吧。
好一句“家住江南”,原来是有些不甘心才这样说的。那么,我们说江南的风光不仅在杏花春雨旖旎处,也在清阴淡漠处,是一点不为过吧。看来,读懂辛弃疾的江南是需要心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