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句话里的年度书
《全球通史》:一本目前为止看过的最好的史书,没有之一。详实严谨的语言和资料、宏大丰满的架构和内容,5000年甚至更远的远古历史,就在作者的笔下娓娓道来。很可惜,有些地方看的断断续续,很有重温一遍的渴望。
《吾国与吾民》:所看过的第一本林语堂的书,也可谓其代表作。作者对中国人的性格、文化上的特点和优劣分析,中西方人文之间的对比,都做了一个框架式的论述。经历近百年变迁,其中很多观点,依然能感受到其在现今国人体内的生命力。
《我们台湾这些年》:这是上半年看的一本闲书。作者是一位大我3岁的台湾人,概述了从他出生以来台湾这些年每年的大事记。文笔很一般,概述的内容似乎也没有个轻重缓急,可毕竟对台湾多了层了解,也诱发我认识了308咖啡的兄弟俩,顺理成章的接触到了咖啡。
《梦溪笔谈》:至今只看了一小半。这本书印证了我在读文言文书籍上还是有些吃力,而读用文言文写的科普类书籍,更是意兴阑珊。
《精品咖啡学上、下》:也是个台湾人写的。介绍了精品咖啡的产生、发展、制作工艺以及如何品鉴等相关知识。最大的作用是打开了我的味蕾,从看完书品了几次咖啡后,自己认为,味蕾有了很大变化,对味道的敏感和品尝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而其中一段介绍16、17世纪咖啡如何从印度、也门移植到欧洲和美洲的故事,显得很是传奇,有咖啡版赵氏孤儿的韵味。
《万物简史》:经典的科普类书籍。作者简单介绍了16世纪以来欧洲以及后来的美洲和亚洲的科学家们对未知的世界甚至宇宙不断探索、发现的过程。感悟有二:一、相对于宇宙的空间和时间来说,人、人类的成就和历史实在是微不足道,二、自然,或者说宇宙中某些自有的规律才是不可战胜的,应该对此时刻怀有敬畏之心。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很像另一种形式的《小王子》,关于梦想、关于幸福和对美好的渴望。中间有一段智者关于幸福的故事很值得玩味。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恐怕没几个人不知道这个名字了,个人也是看了同名电影后看的原著。两相比较,原著更写实更残酷,电影更唯美更悠远。
《云图》:和《派》一样,都和布克奖和电影有关,还没看到电影,可仅仅是看了电影的预告片,心里就有个声音对自己说,这可能是近几年来难得的一部好电影。看了原著后,更对电影有所期待,想看看导演是如何驾控这部架构新颖、风格多变、意境深远的原著内容,从而像李安一样,在原著上有所提高甚至升华。
《白话文学史》:胡适在书里论述了从古至今白话文在市井民间、在文学大家间的生命力,顺带介绍了一些历史时期代表作家、作品的风格和特点。
《白鹿原》:也是在看电影前临时抱佛脚补的一本书。书在写实中加了些许魔幻色彩。一句话:陕北一个家族村落几十年的变迁。可比着路遥《平凡的时间》里的几年,还是有些差距。
《在路上》:一本美国公路小说。看前,评论说如何好、如何高,个人实在不喜欢这样的颓废和灰暗。一帮无聊又无钱的美国人的四次旅游,或者从形式上感觉更像是四次灰冷的一夜情,没有爱,只有原始的欲望,甚至连前戏和后戏都省略了,只是为了如此,而已。
《麦田里的守望者》:和《在路上》几乎出版于同一时期,不同的是,《在路上》描写的是一帮成年人的颓废,《麦田》描写一个中学生的颓废,有意思的是,后者有些像前者的年轻版,不过年轻,总多些可爱和可怜。
《十个词汇里的中国》:余华用十个词,冷静到冷酷的描绘和拷问了当今中国的一些现状。
《速写与随笔》:这本茅盾的小品其实是我偷懒偷巧的表现,大部头的书于我总有些畏惧感,而这样200页左右的小品集,本意是在茶余饭后随手翻来看的。
《细说民国大文人---文学大师篇》:老实说,我都不记得这是不是今年看的,上半年看的书没做过统计,估计有这本吧。整个系列用大量的资料整理摘录了这些大师们的生平轶事、性格特点,挺有意思。不过感觉第一部更好,后来是两部是一部不如一部。
《中东战争》:一个小日本写的四次中东战争。
《血型与命运》:还没看完,但是一直认为,比起什么不靠谱的星座,血型和先天性格有直接的关联。
《情调苏州》:一本真正的闲书。到了苏州后发现,几乎每个小店和景点都有这本书,就是介绍苏州旅游的。
《过去集》前天刚刚看完。郁达夫。比起同时代的茅盾的《速写与随笔》,这本书要好很多,风格阴郁,但是至少是很明显的风格,文字也很优美,只是现今读起来,略嫌做作。
《吾国与吾民》:所看过的第一本林语堂的书,也可谓其代表作。作者对中国人的性格、文化上的特点和优劣分析,中西方人文之间的对比,都做了一个框架式的论述。经历近百年变迁,其中很多观点,依然能感受到其在现今国人体内的生命力。
《我们台湾这些年》:这是上半年看的一本闲书。作者是一位大我3岁的台湾人,概述了从他出生以来台湾这些年每年的大事记。文笔很一般,概述的内容似乎也没有个轻重缓急,可毕竟对台湾多了层了解,也诱发我认识了308咖啡的兄弟俩,顺理成章的接触到了咖啡。
《梦溪笔谈》:至今只看了一小半。这本书印证了我在读文言文书籍上还是有些吃力,而读用文言文写的科普类书籍,更是意兴阑珊。
《精品咖啡学上、下》:也是个台湾人写的。介绍了精品咖啡的产生、发展、制作工艺以及如何品鉴等相关知识。最大的作用是打开了我的味蕾,从看完书品了几次咖啡后,自己认为,味蕾有了很大变化,对味道的敏感和品尝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而其中一段介绍16、17世纪咖啡如何从印度、也门移植到欧洲和美洲的故事,显得很是传奇,有咖啡版赵氏孤儿的韵味。
《万物简史》:经典的科普类书籍。作者简单介绍了16世纪以来欧洲以及后来的美洲和亚洲的科学家们对未知的世界甚至宇宙不断探索、发现的过程。感悟有二:一、相对于宇宙的空间和时间来说,人、人类的成就和历史实在是微不足道,二、自然,或者说宇宙中某些自有的规律才是不可战胜的,应该对此时刻怀有敬畏之心。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很像另一种形式的《小王子》,关于梦想、关于幸福和对美好的渴望。中间有一段智者关于幸福的故事很值得玩味。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恐怕没几个人不知道这个名字了,个人也是看了同名电影后看的原著。两相比较,原著更写实更残酷,电影更唯美更悠远。
《云图》:和《派》一样,都和布克奖和电影有关,还没看到电影,可仅仅是看了电影的预告片,心里就有个声音对自己说,这可能是近几年来难得的一部好电影。看了原著后,更对电影有所期待,想看看导演是如何驾控这部架构新颖、风格多变、意境深远的原著内容,从而像李安一样,在原著上有所提高甚至升华。
《白话文学史》:胡适在书里论述了从古至今白话文在市井民间、在文学大家间的生命力,顺带介绍了一些历史时期代表作家、作品的风格和特点。
《白鹿原》:也是在看电影前临时抱佛脚补的一本书。书在写实中加了些许魔幻色彩。一句话:陕北一个家族村落几十年的变迁。可比着路遥《平凡的时间》里的几年,还是有些差距。
《在路上》:一本美国公路小说。看前,评论说如何好、如何高,个人实在不喜欢这样的颓废和灰暗。一帮无聊又无钱的美国人的四次旅游,或者从形式上感觉更像是四次灰冷的一夜情,没有爱,只有原始的欲望,甚至连前戏和后戏都省略了,只是为了如此,而已。
《麦田里的守望者》:和《在路上》几乎出版于同一时期,不同的是,《在路上》描写的是一帮成年人的颓废,《麦田》描写一个中学生的颓废,有意思的是,后者有些像前者的年轻版,不过年轻,总多些可爱和可怜。
《十个词汇里的中国》:余华用十个词,冷静到冷酷的描绘和拷问了当今中国的一些现状。
《速写与随笔》:这本茅盾的小品其实是我偷懒偷巧的表现,大部头的书于我总有些畏惧感,而这样200页左右的小品集,本意是在茶余饭后随手翻来看的。
《细说民国大文人---文学大师篇》:老实说,我都不记得这是不是今年看的,上半年看的书没做过统计,估计有这本吧。整个系列用大量的资料整理摘录了这些大师们的生平轶事、性格特点,挺有意思。不过感觉第一部更好,后来是两部是一部不如一部。
《中东战争》:一个小日本写的四次中东战争。
《血型与命运》:还没看完,但是一直认为,比起什么不靠谱的星座,血型和先天性格有直接的关联。
《情调苏州》:一本真正的闲书。到了苏州后发现,几乎每个小店和景点都有这本书,就是介绍苏州旅游的。
《过去集》前天刚刚看完。郁达夫。比起同时代的茅盾的《速写与随笔》,这本书要好很多,风格阴郁,但是至少是很明显的风格,文字也很优美,只是现今读起来,略嫌做作。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