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式与方法:密度研究理论综述框架的初步引言
草草草稿~~~~
**********************************************************************
在中国,人们普遍接受了高密度居住的城市生活方式,但又坚信高密度居住是令人焦虑和不健康的,越来越高的房价、越来越拥堵的交通和越来越严重的空气污染加剧了人们对当前高密度居住的担忧。2000年上海市市域人口密度为2084人/平方公里,人均居住面积15.8平米,浦西市中心十区人口密度为8961人/平方公里,最高人口密度区县为黄浦区53326人/平方公里(上海统计年鉴,2001);2011年上海市域人口密度为3702人/平方公里,人均居住面积22.4平米,浦西市中心九区(即原十区)人口密度为14396人/平方公里,最高人口密度区县为虹口区36269人/平方公里(上海统计年鉴,2012)。人均空间占有量增加近50%,人口密度峰值呈现下降趋势,但整体人口密度呈现上升趋势。这表明个体对空间的渴求成为社会发展的驱动力;高密度发展目前依然是健康城镇化的基本选项。生活质量期望值的提高和城镇化发展所带来的密度效应形成的两难的境地越来越唤起城市管理者、城市研究者和规划师对建成环境的关注,人们不仅关注于与高密度环境有关的客体环境的限制,随着城市性(urbanity)的逐渐增强人们同样开始关注于主体、社会和经济与高密度环境的交互作用。
然而,在中国大陆地区,城市密度研究非常薄弱,城乡规划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应用领域,以客体建成环境研究导向为主[1-15],更多的集中以“容积率研究”代替密度研究[12, 16-24];地理学和形态学研究则主要集中于基于物质空间形态的模拟研究[25-37],试图重复西方在上世纪60年代的空间发展规律的数理模型研究;经济学着重于区位和建成环境密度的经济学规律与效应[38-42]、社会学领域[5]目前则鲜有此类研究。在关注于主体与密度的关系方面,仅有零星病理学论文[43],城乡规划领域对社区满意度[44, 45]和人口和居住分异[40, 46, 47]的研究涉及到密度问题,但也很初步,缺少理论支持。
**********************************************************************
在中国,人们普遍接受了高密度居住的城市生活方式,但又坚信高密度居住是令人焦虑和不健康的,越来越高的房价、越来越拥堵的交通和越来越严重的空气污染加剧了人们对当前高密度居住的担忧。2000年上海市市域人口密度为2084人/平方公里,人均居住面积15.8平米,浦西市中心十区人口密度为8961人/平方公里,最高人口密度区县为黄浦区53326人/平方公里(上海统计年鉴,2001);2011年上海市域人口密度为3702人/平方公里,人均居住面积22.4平米,浦西市中心九区(即原十区)人口密度为14396人/平方公里,最高人口密度区县为虹口区36269人/平方公里(上海统计年鉴,2012)。人均空间占有量增加近50%,人口密度峰值呈现下降趋势,但整体人口密度呈现上升趋势。这表明个体对空间的渴求成为社会发展的驱动力;高密度发展目前依然是健康城镇化的基本选项。生活质量期望值的提高和城镇化发展所带来的密度效应形成的两难的境地越来越唤起城市管理者、城市研究者和规划师对建成环境的关注,人们不仅关注于与高密度环境有关的客体环境的限制,随着城市性(urbanity)的逐渐增强人们同样开始关注于主体、社会和经济与高密度环境的交互作用。
然而,在中国大陆地区,城市密度研究非常薄弱,城乡规划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应用领域,以客体建成环境研究导向为主[1-15],更多的集中以“容积率研究”代替密度研究[12, 16-24];地理学和形态学研究则主要集中于基于物质空间形态的模拟研究[25-37],试图重复西方在上世纪60年代的空间发展规律的数理模型研究;经济学着重于区位和建成环境密度的经济学规律与效应[38-42]、社会学领域[5]目前则鲜有此类研究。在关注于主体与密度的关系方面,仅有零星病理学论文[43],城乡规划领域对社区满意度[44, 45]和人口和居住分异[40, 46, 47]的研究涉及到密度问题,但也很初步,缺少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