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纳回忆录:审视后的生命》书摘1
我对文学、音乐、艺术和哲学论点“经典”的定义是:一种可以“解读“我们的表意形式。它解读我们远胜过我们去解读(倾听、了解)它。这个定义没有什么矛盾,更别谈有什么神秘之处。我们每次解读经典,经典都会来质问我们。它挑战我们的意识和知识来源,心灵和身体的来源(最基本的美学,甚至智性上的反应其实都来自于身体反应。)p23
我们致力于以各种技巧、思量及理性安顿下的种种情感,来回应经典作品,我们甚至努力使错误也有启发人之处,这种种都是我称之为语言学(philology)的实践,其字根直指事物核心:“语言学”的字根包含了“爱”(phil-)与“理念”(logos)。与其说是我们所面对的诗、雕刻、赋格或哲学文本的对话,倒不如说它说明了我们自己所引发的对话。P28
严肃艺术、音乐、文学或哲学对我们所提出的第三个要求,恐怕最难说清楚,更别说得到满足了。任何经验都会影响意识。无论是潜在压抑或是造成创伤,只要发生精神的或精神物质事件,就会改变我们认同的情结。在瞬间的流动,冲击影响就像是带电的粒子流动,穿越我们的星球,渺茫细小,无法捉摸。然而个人存在是过程,总是不断地在改变。由于漠不关心,而且往往完全是无法意料的——在某面墙上或是美术馆里突然见到一幅画、占领我们身体动作的旋律及记忆,或是突如其来涌上心头的诗或小说或戏剧静静地守候着——在意识和彰显形式之间的聚合与冲突,在认知和美学之间,往往最具爆发力。这种力量可以骤然改变我们。虽然我们对音乐打动人心的本质和操作方式(modus operandi)所知有限,但这绝对是音乐改变我们的方式。德文里的Stimmung意思是“情绪”、“存在状态”,同时也代表了“声音”和“调音”。我们由占领我们的音乐所“调音”。P29-30
卡夫卡以相当极端的方式宣称,我们不需要浪费时间在不能给我们当头棒喝的书籍上,而应阅读像冰斧般,能击碎我们脑袋里与精神上的食古不化的作品。他自己的作品便达到了这样的绝对标准。用更平和的方式来说,重要文本、艺术作品、音乐创作,“历久弥新的新闻”(埃兹拉·庞德)要求的不只是了解的接受,更要有反应。我们应该要日新“又新”,把相呼应回声和诠释转译为行动。诠释学和伦理学在此只有一线之隔。以“正典方式”来读柏拉图或是帕斯卡或托尔斯泰,便是尝试要过崭新的生活。就像但丁明白指出的,这是进入了一种新生活(vita nuova)。在大部分的艺术和文学里,这种召唤是非系统化的。它是暗示性的,或是在形式里发生。戏剧、小说、塞尚的静物写生,使得陈腐平庸变得如此复杂,如此错置混乱,如此加快了我们的内在运动(但丁所说的精神运动),使我们加速面对世界,使得我们从此判若两人,和过去截然不同。我们认知的不同层次和景致,巨细靡遗地或是如地震后一般,经过了重新排列。P31-32
在那一堂课里,在那折磨人的、冷嘲热讽的或甚至是稍嫌不可靠的教学里,我是否听到了保罗·艾吕雅的一段话:le dur desir de durer(“难以忍受的欲望”)?我相信在当下我已然明白这是我的通关密语。当时,这种心境还掺杂着我对一位高我一届学姐的爱慕。她出生于俄罗斯,有着一头乌亮秀发,带着一种若即若离的美感,特别是对我这种白痴的崇拜,表现出些微的轻蔑。在我眼中,白昼和呼吸似乎更加照亮了她的存在。痛苦的欲望。热情因成长而消逝,我们还能再次如此全心全意地陷入爱河吗?p36-37
有些东西深深地打动一个对性一无所知又自以为了不起的15岁少年。散发着清洁蜡和打翻墨水等寻常气味的教室,变得模糊起来。由衷的恐惧攫住了我,但同时也有一种模糊的希望。这种感觉变成了我存在的规范,当然我模糊地感觉到我将会而且也能够在事实发生之前,知道、尝到、甚至嗅到死亡,那就是和所爱的人分离之时,这种恐惧的时刻和对岸传来的恐怖消息虽然不同,却都一样令人感到悲恸;或是深爱彼此的两个人所说的最后一个字,最后一次接触或是互相凝望,他们确信唯一的幸福便是两人天长地久。P39-40
在现场访谈节目,被问到若是在荒岛上非要选一两部非宗教文学作品,我会先《贝赫妮斯》和《神曲》(并且投机地选择《贝赫妮斯》和《正午的决裂》的合订本)。莎士比亚用了两万多个不同的字,拉辛用了两千多字;这种差异是本体论问题,宣告了对世界两种截然对比的看法与认知。莎士比亚的世界是奢华、开放、流动的,如生命长流;拉辛的世界是通过节制禁绝而呈现本质,属于巴赫变奏曲、贾科梅蒂人物雕像等,如风一般简约。[……]我们称之为人体的动荡、脆弱、不断改变、可悲、可笑、和无尽的变动本质,成就了莎士比亚的戏剧。拉辛的戏剧,则将道德秩序、知性清晰和人类尊严的假设发挥得淋漓尽致,大概只有在身体被遗忘,而随机的物质世界被排除在外才有可能。没有“狂啸的暴风”、没有“行进的树林”、没有熊群跟随的出口、赫裸裸的舞台(在拉辛的作品中,只有一次他用一把椅子代表完全的弃绝)、空荡荡的空间,一个“任何地方”就像是贝克特剧场般的毫无特色。男人与女人,女人与男人面对彼此,他们的低调语言接近赤裸。没有高贵或粗鄙人物充斥舞台,只有两个成年人不得不以极度的清晰,到达一种内省真理与表达的程度,这是切切实实的命定。P44-45
我们致力于以各种技巧、思量及理性安顿下的种种情感,来回应经典作品,我们甚至努力使错误也有启发人之处,这种种都是我称之为语言学(philology)的实践,其字根直指事物核心:“语言学”的字根包含了“爱”(phil-)与“理念”(logos)。与其说是我们所面对的诗、雕刻、赋格或哲学文本的对话,倒不如说它说明了我们自己所引发的对话。P28
严肃艺术、音乐、文学或哲学对我们所提出的第三个要求,恐怕最难说清楚,更别说得到满足了。任何经验都会影响意识。无论是潜在压抑或是造成创伤,只要发生精神的或精神物质事件,就会改变我们认同的情结。在瞬间的流动,冲击影响就像是带电的粒子流动,穿越我们的星球,渺茫细小,无法捉摸。然而个人存在是过程,总是不断地在改变。由于漠不关心,而且往往完全是无法意料的——在某面墙上或是美术馆里突然见到一幅画、占领我们身体动作的旋律及记忆,或是突如其来涌上心头的诗或小说或戏剧静静地守候着——在意识和彰显形式之间的聚合与冲突,在认知和美学之间,往往最具爆发力。这种力量可以骤然改变我们。虽然我们对音乐打动人心的本质和操作方式(modus operandi)所知有限,但这绝对是音乐改变我们的方式。德文里的Stimmung意思是“情绪”、“存在状态”,同时也代表了“声音”和“调音”。我们由占领我们的音乐所“调音”。P29-30
卡夫卡以相当极端的方式宣称,我们不需要浪费时间在不能给我们当头棒喝的书籍上,而应阅读像冰斧般,能击碎我们脑袋里与精神上的食古不化的作品。他自己的作品便达到了这样的绝对标准。用更平和的方式来说,重要文本、艺术作品、音乐创作,“历久弥新的新闻”(埃兹拉·庞德)要求的不只是了解的接受,更要有反应。我们应该要日新“又新”,把相呼应回声和诠释转译为行动。诠释学和伦理学在此只有一线之隔。以“正典方式”来读柏拉图或是帕斯卡或托尔斯泰,便是尝试要过崭新的生活。就像但丁明白指出的,这是进入了一种新生活(vita nuova)。在大部分的艺术和文学里,这种召唤是非系统化的。它是暗示性的,或是在形式里发生。戏剧、小说、塞尚的静物写生,使得陈腐平庸变得如此复杂,如此错置混乱,如此加快了我们的内在运动(但丁所说的精神运动),使我们加速面对世界,使得我们从此判若两人,和过去截然不同。我们认知的不同层次和景致,巨细靡遗地或是如地震后一般,经过了重新排列。P31-32
在那一堂课里,在那折磨人的、冷嘲热讽的或甚至是稍嫌不可靠的教学里,我是否听到了保罗·艾吕雅的一段话:le dur desir de durer(“难以忍受的欲望”)?我相信在当下我已然明白这是我的通关密语。当时,这种心境还掺杂着我对一位高我一届学姐的爱慕。她出生于俄罗斯,有着一头乌亮秀发,带着一种若即若离的美感,特别是对我这种白痴的崇拜,表现出些微的轻蔑。在我眼中,白昼和呼吸似乎更加照亮了她的存在。痛苦的欲望。热情因成长而消逝,我们还能再次如此全心全意地陷入爱河吗?p36-37
有些东西深深地打动一个对性一无所知又自以为了不起的15岁少年。散发着清洁蜡和打翻墨水等寻常气味的教室,变得模糊起来。由衷的恐惧攫住了我,但同时也有一种模糊的希望。这种感觉变成了我存在的规范,当然我模糊地感觉到我将会而且也能够在事实发生之前,知道、尝到、甚至嗅到死亡,那就是和所爱的人分离之时,这种恐惧的时刻和对岸传来的恐怖消息虽然不同,却都一样令人感到悲恸;或是深爱彼此的两个人所说的最后一个字,最后一次接触或是互相凝望,他们确信唯一的幸福便是两人天长地久。P39-40
在现场访谈节目,被问到若是在荒岛上非要选一两部非宗教文学作品,我会先《贝赫妮斯》和《神曲》(并且投机地选择《贝赫妮斯》和《正午的决裂》的合订本)。莎士比亚用了两万多个不同的字,拉辛用了两千多字;这种差异是本体论问题,宣告了对世界两种截然对比的看法与认知。莎士比亚的世界是奢华、开放、流动的,如生命长流;拉辛的世界是通过节制禁绝而呈现本质,属于巴赫变奏曲、贾科梅蒂人物雕像等,如风一般简约。[……]我们称之为人体的动荡、脆弱、不断改变、可悲、可笑、和无尽的变动本质,成就了莎士比亚的戏剧。拉辛的戏剧,则将道德秩序、知性清晰和人类尊严的假设发挥得淋漓尽致,大概只有在身体被遗忘,而随机的物质世界被排除在外才有可能。没有“狂啸的暴风”、没有“行进的树林”、没有熊群跟随的出口、赫裸裸的舞台(在拉辛的作品中,只有一次他用一把椅子代表完全的弃绝)、空荡荡的空间,一个“任何地方”就像是贝克特剧场般的毫无特色。男人与女人,女人与男人面对彼此,他们的低调语言接近赤裸。没有高贵或粗鄙人物充斥舞台,只有两个成年人不得不以极度的清晰,到达一种内省真理与表达的程度,这是切切实实的命定。P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