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验感性论引言部分相关概念
目前读到《纯批》的先验感性论部分,对一系列概念及其关系做一总结,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首先,我们获取知识的过程可以类比为工厂加工物品的过程:
在感官的左边,是我们外部的世界,在感官的右边,就是我们的身体内部(包括我们的思想,心灵)。图中的被加工物就是外界的物自体给我们的表象,这个表象是通过物自体刺激感官的方式(最左边的第一个箭头)给予我们的,表象被给予我们之后,我们身体内的各部分就要对这个表象进行加工。所谓表象,就是指内心出现的一切东西,包括感觉,知觉,现象,显像,印象,概念,。。。。所有的一切,这些相关概念后面还要再谈。
第一道工序就是感性,感性采用手段1来加工表象;第二道工序就是知性,知性用手段2来加工表象。这里:
手段1就是直观,手段2就是思维;
被加工物在第一道工序中,以及第一道工序结束后得到的东西,都叫做现象,或显像;第二道工序加工的产物就是概念。
但需要注意两点:
1. 直观作为手段1来加工表象,看起来是一个主动加工的过程,但其实这是一个被动的过程,更合适的描述是对象被给予我们,在给予的过程中被我们直观;而手段2所处的过程就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了,表象在该过程中被我们的头脑来思维,我们的头脑主动地用范畴等工具来思维它;
2. 在过程2中,手段2并不是直接对表象进行思维,而是借助上一过程中的直观这个中介来对表象进行思维的。所以,直观就有了两种作用,第一种是表象被给予我们时作为手段1来作用于其上,第二种是充当下一过程的思维与表象之间的中介,康德在先验感性论的开头就说了:
“(一种知识)与对象(即表象)直接发生关系所凭借的,以及一切思维当做手段所追求的,就是直观”,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一种知识与表象发生关系所凭借的手段是直观,一切思维与表象发生关系所追求的手段也是直观”。
清楚了整个“加工”的过程后,就可以来看看具体的部分。先验感性论处理的是第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就会涉及一些概念。
首先遇到的第一个概念就是感性,所谓感性,就是主体(一般即指我们)的感官接受客体(即物自体)刺激的能力,所以,感性是一种能力,并且是一种被动的接受性的能力。康德说:“通过我们被对象刺激的方式获得表象的能力(感受性)叫做感性” 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所以,感性这种能力对应的过程就包含了整个的过程1,因为之前已经讲过,过程1中发生的事情主要就是外界的物自体把表象给予我们,在给予的过程中被我们直观,也就是说被我们加工,更严格地说,我们对表象进行被动的加工。所以刚好就是对应感性这种能力所起作用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把整个过程1看做感性的主导过程。
第二个概念就是对象,康德在这个词的使用上有一些混乱,一般认为有两个意思,当康德说“对象刺激我们。。。”时,这个对象指的是物自体;当他说“对象被给予我们。。。”时,这个对象指的就是被给予我们的表象。前者是完全在我们之外的独立的客体,而后者是已经在我们之内的主观的东西了。
第三个概念就是感觉,所谓感觉,就是我们的感官直接感受到的东西,比如看到一朵花,听到一个声音,闻到一种气味等等,感觉是物自体刺激感官之后在我们身体内出现的第一种反应物,这种反应物还非常初级,所以感觉是无法描述的,粗糙的,原始的,甚至是无意识的,比如我们根本没法精确描述一种“热”的感觉。感觉也是主观的,比如闻到花的香味,不同的人距离花的远近不同,鼻子灵敏程度也不同,所以不同人对香这种感觉的感受程度也不同,所以,感觉没有普遍性,但它却是物自体刺激感官后初次出现的东西,原则上说,也是我们从物自体那里收到的第一个信号。那么感觉在上图中的位置在哪里呢?应该就是在第一个过程中的被加工物里面,但这个被加工物中除了感觉还有其他东西,后面再讲。
感觉有哪几种呢?基本就是6种,对应于我们的6个感官:
5个外感官:眼,耳,鼻,舌,身体;
1个内感官:心灵;
物自体发出信号刺激这6个感官,首先是刺激外感官,然后外感官有了反应,我们就有了感觉,这些感觉被反应到心灵中;其次,心灵也会自己刺激自己,比如回想起某种感觉。6个感官分别产生6种感觉,基本分别对应于佛教中讲的“色,声,香,味,触,意”。
理解了上面的话,就容易理解康德对感觉的定义了:
“如果我们被一个对象所刺激,则对象对表象能力的作用就是感觉”,这里的对象,按前面的说法,就是物自体;这里的表象能力,就是我们的感官(包括心灵)。
第四个概念就是现象,或显像,之前说过,在图中过程1里,被加工物这个表象又叫做现象,现象可以理解为“内心出现的表象”。这个表象之所以在内心出现,上面说过,是由于物自体刺激了感官,于是产生了感觉,感觉就作为一种材料进入我们的内心了,也可以说,感觉这种材料就在我们内心出现了,就来到了被加工物的位置上,但在感觉出现的同时,我们的内心还会自动附加一个东西到感觉上面,这个附加的东西是什么呢?可以举个例子来看。
仍然看闻到花香的例子,如果我闻到花香,这种闻到的感觉基本是无意识的,所以是不可描述的,如果进入我们内心的仅仅是这种闻到花香的感觉,那么我们无法意识到它,好比一个闻惯了花香的人即便再闻一次,也不会有什么反应,内心不会有任何的意识或者涟漪。但一个初次闻到这种花香的人,内心就会有意识,此时他就会在内心对这种感觉做出描述:“我闻到了一种花香!”,一旦描述出来,就有了意识,那么就隐含了两个条件:1. 闻到花香的位置是哪里;2. 闻到花香的时间有多长。这两个条件是他的内心提供给他的,正是有了这两个条件,他才能描述这种花香,才能意识到花香,我们可以说:香的这种感觉本身,叫做现象的质料;我们内心附加的那两个条件,叫做现象的形式。而现象的质料 + 现象的形式就得到了现象。
之前说过,现象的质料——香这种感觉,是无法描述的,并且是主观的(因人而异的),但一旦加上现象的形式,就变成了可描述的,并且有了普遍性,因为比如两个人同时闻到花香,他们各自对香的感觉不同,但当他们用语言来描述这种感觉的时候,他们谈论的就是同一样东西:花香,而不是臭豆腐的臭味,这样就不再因人而异。
另外,感觉作为现象的质料,虽然进入了内心,但不一定会被意识到,所以是“隐藏着”的;而加入现象的形式后,我们的内心就意识到了它,也就是说“显现”了出来,所以现象又叫做“显像”。
这种先天提供现象的形式的能力,是只有我们人(也许还有外星人,天使,上帝。。。)具有的,比如说一块石头在花旁边,那么即便花再香,花的香味再怎么刺激石头,石头的内部分子原子再怎么与花香味的分子发生反应(类似于感觉的作用),石头“内心”也不会有香的现象出现。那么人的这种特殊能力来自何处呢?就是来自下面要说的直观。
最后,现象的质料——感觉,是完全后天地给予我们的,但现象的形式,却先天地蕴含于我们的内心,这种先天的现象的形式,康德又称之为纯粹的表象:“我把一切在其中找不到任何属于感觉的东西的表象称为纯粹的(表象)”。
现象(或显像)作为图中过程1的被加工物,此时已经完成,等待进入下一阶段:知性的加工,
现象又叫做知觉,所以知觉包括感觉。
再说一个相关的概念:印象,印象与现象的区别是现象只有在物自体刺激我们感官的时候才会有,但印象即便没有我们物自体刺激也会出现,主要是通过回忆等方式而出现的。
第五个概念就是直观,前面已经说过,直观是作为加工的手段而出现的。直观的本意是直接观照,也就是直接看,这是人的内心具有的一种特定能力,石头等无生命物就不具有。直观有好几个同义词:直观 = 感性直观 = 感性知识 = 经验性直观。最后这个意思“经验性直观”很重要。经验性直观既然作为加工现象的手段,那么对应于现象的不同部分:质料(感觉)和形式(位置,持续程度,形状,大小,同时,相继等),经验性直观就分为了两部分:加工现象的形式的直观,叫做纯直观,或者叫做感性直观的纯形式,康德说:“感性(直观)的这种纯形式自身也叫做纯直观”;而加工现象的质料的直观,康德没有给出名字。但可以确定的是,经验性直观是包含纯直观在内的,理由如下,康德说过:
“。。。那么,从这个经验性的直观中还给我剩下了某种东西,即广延和形状。它们属于纯直观”;
“。。。其次,我们将从经验性的直观中把属于感觉的一切都分离开来,以便只留下纯直观和显像的纯然形式”;
“一个经验性直观的未被规定的对象就叫做显像”,词句表明,经验性直观是以整个现象(或显像)作为其加工的对象的,既然加工整个的现象,那么就应该包含仅仅加工现象的形式在内的纯直观;
有的人主张(邓晓芒《句读》),此处的经验性应该指仅仅加工现象的质料的那部分直观,而不应该包含纯直观,而包含纯直观和经验性直观的那种“总的”直观,应该叫“经验直观”,即少了一个“性”字,其依据是康德哲学中一般提到经验性的,就是仅仅对应于质料的;一般提到经验的,就是不仅对应于质料的,还对应着先天形式的。比如下面要谈到的经验性知识与经验知识的区别。而且在本引言中还有康德的一句话来证明“经验性直观”仅仅对应于现象的质料(感觉):
“通过感觉与对象发生关系的那些直观就叫做经验性的(直观)”。
那么前面我举的那三句康德的话该如何解释呢?邓晓芒认为,那三句话中的“经验性直观”一词,康德泛化为“经验直观”了,也就是说那三句话中的经验性直观应该用经验直观来代替。
这种说法也有道理,因为这样理解的话,就可以和下面要谈到的经验性知识与经验知识对应起来了。不过我觉得,上面那句康德的话“通过感觉与对象发生关系的那些直观就叫做经验性的(直观)”,假如他认为经验性直观仅仅对应于现象的质料(感觉)的话,他应该在这句话最前面加上“仅仅”二字,为什么呢?下面就会谈到。
纯直观,就是时间与空间,其中,空间负责加工现象的形式中诸如“花香的位置在哪里?某物的形状,大小”等,时间负责加工现象的形式中诸如“花香持续了多长时间,两个事件是同时发生的还是相继发生的”等。
最后说一下和上面类似的一对概念:经验性知识与经验知识的区别。这部分内容在《导言》中的前两节叙述。总的来说,经验性知识就是仅仅来源于后天经验中的知识,完全不包含先天的部分,而只包含后天的质料;而经验知识就是包含了经验性知识和先天提供的知识的形式两者复合而成的,因为康德曰:
“。。。经验知识,也是由我们通过印象所接受的东西和我们自己的认识能力从自己本身提供的东西的一个复合物”(《导言》第1节);
“因为如果经验所遵循的所有规则都是经验性的。。。”(《导言》第2节);
“。。。你们从自己关于一个物体的经验概念中将经验性的一切。。。都逐一去掉”(《导言》第2节);
并且康德也说明了经验性知识完全不包含任何先天的部分,而仅仅从后天获得,因为他曰:
“。。。经验性的知识,或者是仅仅后天地,即通过经验才可能的知识”(《导言》第1节),注意其中有“仅仅”两个字,而上面一段所说的经验性直观的定义中没有仅仅二字;
《导言》第一节还为知识划分了种类:
其中,先天知识是不依赖于经验,但包含经验成分的知识,比如“一切变化都有其原因”,虽然是先天的,但“变化”这个概念却是来自经验的。在先天知识中,既不依赖于经验,也不包含任何经验成分的知识叫做纯粹知识。
可见,先天知识是与经验性知识相对立的,两者统一于经验知识中。
最后以框图总结一下:
如果按照我的理解,那么应该是这个样子:
如果按照邓晓芒的理解,那么应该是这个样子:
首先,我们获取知识的过程可以类比为工厂加工物品的过程:
![]() |
在感官的左边,是我们外部的世界,在感官的右边,就是我们的身体内部(包括我们的思想,心灵)。图中的被加工物就是外界的物自体给我们的表象,这个表象是通过物自体刺激感官的方式(最左边的第一个箭头)给予我们的,表象被给予我们之后,我们身体内的各部分就要对这个表象进行加工。所谓表象,就是指内心出现的一切东西,包括感觉,知觉,现象,显像,印象,概念,。。。。所有的一切,这些相关概念后面还要再谈。
第一道工序就是感性,感性采用手段1来加工表象;第二道工序就是知性,知性用手段2来加工表象。这里:
手段1就是直观,手段2就是思维;
被加工物在第一道工序中,以及第一道工序结束后得到的东西,都叫做现象,或显像;第二道工序加工的产物就是概念。
但需要注意两点:
1. 直观作为手段1来加工表象,看起来是一个主动加工的过程,但其实这是一个被动的过程,更合适的描述是对象被给予我们,在给予的过程中被我们直观;而手段2所处的过程就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了,表象在该过程中被我们的头脑来思维,我们的头脑主动地用范畴等工具来思维它;
2. 在过程2中,手段2并不是直接对表象进行思维,而是借助上一过程中的直观这个中介来对表象进行思维的。所以,直观就有了两种作用,第一种是表象被给予我们时作为手段1来作用于其上,第二种是充当下一过程的思维与表象之间的中介,康德在先验感性论的开头就说了:
“(一种知识)与对象(即表象)直接发生关系所凭借的,以及一切思维当做手段所追求的,就是直观”,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一种知识与表象发生关系所凭借的手段是直观,一切思维与表象发生关系所追求的手段也是直观”。
清楚了整个“加工”的过程后,就可以来看看具体的部分。先验感性论处理的是第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就会涉及一些概念。
首先遇到的第一个概念就是感性,所谓感性,就是主体(一般即指我们)的感官接受客体(即物自体)刺激的能力,所以,感性是一种能力,并且是一种被动的接受性的能力。康德说:“通过我们被对象刺激的方式获得表象的能力(感受性)叫做感性” 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所以,感性这种能力对应的过程就包含了整个的过程1,因为之前已经讲过,过程1中发生的事情主要就是外界的物自体把表象给予我们,在给予的过程中被我们直观,也就是说被我们加工,更严格地说,我们对表象进行被动的加工。所以刚好就是对应感性这种能力所起作用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把整个过程1看做感性的主导过程。
第二个概念就是对象,康德在这个词的使用上有一些混乱,一般认为有两个意思,当康德说“对象刺激我们。。。”时,这个对象指的是物自体;当他说“对象被给予我们。。。”时,这个对象指的就是被给予我们的表象。前者是完全在我们之外的独立的客体,而后者是已经在我们之内的主观的东西了。
第三个概念就是感觉,所谓感觉,就是我们的感官直接感受到的东西,比如看到一朵花,听到一个声音,闻到一种气味等等,感觉是物自体刺激感官之后在我们身体内出现的第一种反应物,这种反应物还非常初级,所以感觉是无法描述的,粗糙的,原始的,甚至是无意识的,比如我们根本没法精确描述一种“热”的感觉。感觉也是主观的,比如闻到花的香味,不同的人距离花的远近不同,鼻子灵敏程度也不同,所以不同人对香这种感觉的感受程度也不同,所以,感觉没有普遍性,但它却是物自体刺激感官后初次出现的东西,原则上说,也是我们从物自体那里收到的第一个信号。那么感觉在上图中的位置在哪里呢?应该就是在第一个过程中的被加工物里面,但这个被加工物中除了感觉还有其他东西,后面再讲。
感觉有哪几种呢?基本就是6种,对应于我们的6个感官:
5个外感官:眼,耳,鼻,舌,身体;
1个内感官:心灵;
物自体发出信号刺激这6个感官,首先是刺激外感官,然后外感官有了反应,我们就有了感觉,这些感觉被反应到心灵中;其次,心灵也会自己刺激自己,比如回想起某种感觉。6个感官分别产生6种感觉,基本分别对应于佛教中讲的“色,声,香,味,触,意”。
理解了上面的话,就容易理解康德对感觉的定义了:
“如果我们被一个对象所刺激,则对象对表象能力的作用就是感觉”,这里的对象,按前面的说法,就是物自体;这里的表象能力,就是我们的感官(包括心灵)。
第四个概念就是现象,或显像,之前说过,在图中过程1里,被加工物这个表象又叫做现象,现象可以理解为“内心出现的表象”。这个表象之所以在内心出现,上面说过,是由于物自体刺激了感官,于是产生了感觉,感觉就作为一种材料进入我们的内心了,也可以说,感觉这种材料就在我们内心出现了,就来到了被加工物的位置上,但在感觉出现的同时,我们的内心还会自动附加一个东西到感觉上面,这个附加的东西是什么呢?可以举个例子来看。
仍然看闻到花香的例子,如果我闻到花香,这种闻到的感觉基本是无意识的,所以是不可描述的,如果进入我们内心的仅仅是这种闻到花香的感觉,那么我们无法意识到它,好比一个闻惯了花香的人即便再闻一次,也不会有什么反应,内心不会有任何的意识或者涟漪。但一个初次闻到这种花香的人,内心就会有意识,此时他就会在内心对这种感觉做出描述:“我闻到了一种花香!”,一旦描述出来,就有了意识,那么就隐含了两个条件:1. 闻到花香的位置是哪里;2. 闻到花香的时间有多长。这两个条件是他的内心提供给他的,正是有了这两个条件,他才能描述这种花香,才能意识到花香,我们可以说:香的这种感觉本身,叫做现象的质料;我们内心附加的那两个条件,叫做现象的形式。而现象的质料 + 现象的形式就得到了现象。
之前说过,现象的质料——香这种感觉,是无法描述的,并且是主观的(因人而异的),但一旦加上现象的形式,就变成了可描述的,并且有了普遍性,因为比如两个人同时闻到花香,他们各自对香的感觉不同,但当他们用语言来描述这种感觉的时候,他们谈论的就是同一样东西:花香,而不是臭豆腐的臭味,这样就不再因人而异。
另外,感觉作为现象的质料,虽然进入了内心,但不一定会被意识到,所以是“隐藏着”的;而加入现象的形式后,我们的内心就意识到了它,也就是说“显现”了出来,所以现象又叫做“显像”。
这种先天提供现象的形式的能力,是只有我们人(也许还有外星人,天使,上帝。。。)具有的,比如说一块石头在花旁边,那么即便花再香,花的香味再怎么刺激石头,石头的内部分子原子再怎么与花香味的分子发生反应(类似于感觉的作用),石头“内心”也不会有香的现象出现。那么人的这种特殊能力来自何处呢?就是来自下面要说的直观。
最后,现象的质料——感觉,是完全后天地给予我们的,但现象的形式,却先天地蕴含于我们的内心,这种先天的现象的形式,康德又称之为纯粹的表象:“我把一切在其中找不到任何属于感觉的东西的表象称为纯粹的(表象)”。
现象(或显像)作为图中过程1的被加工物,此时已经完成,等待进入下一阶段:知性的加工,
现象又叫做知觉,所以知觉包括感觉。
再说一个相关的概念:印象,印象与现象的区别是现象只有在物自体刺激我们感官的时候才会有,但印象即便没有我们物自体刺激也会出现,主要是通过回忆等方式而出现的。
第五个概念就是直观,前面已经说过,直观是作为加工的手段而出现的。直观的本意是直接观照,也就是直接看,这是人的内心具有的一种特定能力,石头等无生命物就不具有。直观有好几个同义词:直观 = 感性直观 = 感性知识 = 经验性直观。最后这个意思“经验性直观”很重要。经验性直观既然作为加工现象的手段,那么对应于现象的不同部分:质料(感觉)和形式(位置,持续程度,形状,大小,同时,相继等),经验性直观就分为了两部分:加工现象的形式的直观,叫做纯直观,或者叫做感性直观的纯形式,康德说:“感性(直观)的这种纯形式自身也叫做纯直观”;而加工现象的质料的直观,康德没有给出名字。但可以确定的是,经验性直观是包含纯直观在内的,理由如下,康德说过:
“。。。那么,从这个经验性的直观中还给我剩下了某种东西,即广延和形状。它们属于纯直观”;
“。。。其次,我们将从经验性的直观中把属于感觉的一切都分离开来,以便只留下纯直观和显像的纯然形式”;
“一个经验性直观的未被规定的对象就叫做显像”,词句表明,经验性直观是以整个现象(或显像)作为其加工的对象的,既然加工整个的现象,那么就应该包含仅仅加工现象的形式在内的纯直观;
有的人主张(邓晓芒《句读》),此处的经验性应该指仅仅加工现象的质料的那部分直观,而不应该包含纯直观,而包含纯直观和经验性直观的那种“总的”直观,应该叫“经验直观”,即少了一个“性”字,其依据是康德哲学中一般提到经验性的,就是仅仅对应于质料的;一般提到经验的,就是不仅对应于质料的,还对应着先天形式的。比如下面要谈到的经验性知识与经验知识的区别。而且在本引言中还有康德的一句话来证明“经验性直观”仅仅对应于现象的质料(感觉):
“通过感觉与对象发生关系的那些直观就叫做经验性的(直观)”。
那么前面我举的那三句康德的话该如何解释呢?邓晓芒认为,那三句话中的“经验性直观”一词,康德泛化为“经验直观”了,也就是说那三句话中的经验性直观应该用经验直观来代替。
这种说法也有道理,因为这样理解的话,就可以和下面要谈到的经验性知识与经验知识对应起来了。不过我觉得,上面那句康德的话“通过感觉与对象发生关系的那些直观就叫做经验性的(直观)”,假如他认为经验性直观仅仅对应于现象的质料(感觉)的话,他应该在这句话最前面加上“仅仅”二字,为什么呢?下面就会谈到。
纯直观,就是时间与空间,其中,空间负责加工现象的形式中诸如“花香的位置在哪里?某物的形状,大小”等,时间负责加工现象的形式中诸如“花香持续了多长时间,两个事件是同时发生的还是相继发生的”等。
最后说一下和上面类似的一对概念:经验性知识与经验知识的区别。这部分内容在《导言》中的前两节叙述。总的来说,经验性知识就是仅仅来源于后天经验中的知识,完全不包含先天的部分,而只包含后天的质料;而经验知识就是包含了经验性知识和先天提供的知识的形式两者复合而成的,因为康德曰:
“。。。经验知识,也是由我们通过印象所接受的东西和我们自己的认识能力从自己本身提供的东西的一个复合物”(《导言》第1节);
“因为如果经验所遵循的所有规则都是经验性的。。。”(《导言》第2节);
“。。。你们从自己关于一个物体的经验概念中将经验性的一切。。。都逐一去掉”(《导言》第2节);
并且康德也说明了经验性知识完全不包含任何先天的部分,而仅仅从后天获得,因为他曰:
“。。。经验性的知识,或者是仅仅后天地,即通过经验才可能的知识”(《导言》第1节),注意其中有“仅仅”两个字,而上面一段所说的经验性直观的定义中没有仅仅二字;
《导言》第一节还为知识划分了种类:
![]() |
其中,先天知识是不依赖于经验,但包含经验成分的知识,比如“一切变化都有其原因”,虽然是先天的,但“变化”这个概念却是来自经验的。在先天知识中,既不依赖于经验,也不包含任何经验成分的知识叫做纯粹知识。
可见,先天知识是与经验性知识相对立的,两者统一于经验知识中。
最后以框图总结一下:
如果按照我的理解,那么应该是这个样子:
![]() |
如果按照邓晓芒的理解,那么应该是这个样子:
![]() |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