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一些知识拉~ 关于宽容度,关于迫冲,关于胶卷的一些有用的理论~
以下为2009年3月受某工作室之命写的帖子,没想到后来会被其工作室人员用并不专业的言论来凶狠批驳,我不是不接受错误,而是不接受本身也不对的修改,并且言语之间及其具有攻击性,真不理解他们的想法.写此文完全出于当时对于当时的朋友的帮助,最后又不删我的贴又把我写的东西当反例一样的在那边说说说.我告诉你们我最鄙视的是以营业目的为名大肆宣扬胶卷有多好有多好的人.我也拍胶卷,但我拍自己的.该怎么拍怎么拍,自己学的理论自己实践,而不是用自己没实践过的道听途说来批驳别人.
其实这也是好久前的事,只是这贴又被翻出来,不想再看到它,干脆转贴到自己日记,删了原贴.干干净净.
=================以下===================
首先不知道大家选择迫冲到底是出于什么样的理由呢?为了提高快门速度,在光线不理想的地方能够手持拍摄?为了获得高反差或者追求迷人的胶卷粗颗粒效果?还是不小心装卷的时候设定了错误的ISO值?又或者是想看一下手头的胶卷到底有多少的宽容度?我本人第一次选择破冲的时候纯粹是为了好玩。。而且也想看看高对比度和粗颗粒的效果~
本人并非权威人士,发言仅代表个人观点.谢谢.
首先我想来介绍一下宽容度的问题
一卷普通ISO100的黑白胶卷,它的宽容度一般在7级左右,暗部有2级,亮部有5级。也就是说,如果你眼前有一个被摄物体,你对它进行正常暴光,得到一个暴光值的话,你减去2档暴光(就是快门增加2档或者光圈缩小两档),这个被摄物体依然能在底片上留下它的影子,只是比正常暴光暗,但细节依然在。在后期扫描或传统放大的过程中,我们依然能得到它的正常暴光影像。同样的,如果我们增加5档暴光,也同样还能够得到带有细节的被摄物体。这暗部2级,亮部5级的一共7级宽容度,是利用了胶片特性曲线(如下图,横轴是暴光量,纵轴是底片上的影像密度)的直线部分。
所谓直线部分,也就是说随着暴光量增加,底片上影像的密度也是等比例增加的,这才能记录下我们眼前真实影像的亮暗和细节。而当暴光超过一定量以后,超过了胶片上的卤化银所能记录的光亮后,底片上的影像密度无法再继续增加,这时候超过这个量的所有亮度在底片上的影像密度都是一样的,图像的亮度也就失真了,细节也就损失了。同样,在暴光量低于一个比较小的量时,由于片剂原本存在这灰雾,而导致低于一定量的底片密度无法显示在我们面前,被底片的灰雾所覆盖,另外当卤化银没有获得一个临界量的暴光时,还不足以产生化学反映,所以最后也形成不了影像。这时候低于一定量的暴光,所获得的影像密度都是一样的,图像的亮度同样的失真了,细节也损失了。
[img]http://orangesheep.blogbus.com/files/12374500270.jpg[/img]
说了那么一大堆,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所谓的细节损失,也就是暴光量超过或没有达到胶片特性曲线的直线部分,也就是常说的过暴和欠暴。很显然,宽容度越高,给与我们的安全暴光范围也就越大。我刚才说了,ISO100的黑白胶卷宽容度在7级左右,另一种表示方法是1:128,即底片上能记录的最亮的光量是最暗的128倍。ISO100的彩色负片的宽容度在5级左右,暗部1级,亮部4级,另一种表示方法就是1:32左右。ISO100的反转片的宽容度就更小了,只有约3级,暗部2级,亮部1级(注意反转片与负片是相反的,亮部的宽容度比暗部小),另一种表示方法就是1:8左右。
而对于ISO高的胶卷,其宽容度一般比ISO低的胶卷要大。例如ISO400黑白卷的宽容度,一般在9级左右。
另外,这里所告诉大家的宽容度也就是胶卷特性曲线的直线部分,也就是影像密度严格随着暴光量增加而等比例增加的范围。其实在我们使用胶片的时候,在直线部分的两端,各有一小段的过渡部分,如果我们也能充分利用这两段过渡的话,就又可以多获得2档左右的宽容度,也就是说ISO100的黑白卷我们大约可以获得9级宽容度,而ISO400的黑白卷,我们大约可以获得11级的宽容度!
宽容度在我们看来表示了什么呢?其实最接近人眼平时看到的宽容度的便是黑白胶片,宽容度7级,基本上就是白墙到黑丝绒(相机或镜头内作为防反射的吸光材料)之间的亮度差。宽容度越高,所能记录的影像细节也就越多,这就是黑白胶片的迷人之处。而彩色反转片之所以比彩色负片艳丽,有一部分原因也在于它的宽容度比彩负小,所以同样的暴光下获得的反差就大。
我们讨论一下关于迫冲的问题。
迫冲究竟是怎么一个过程,什么样的胶卷适合迫冲?究竟该如何充分利用迫冲呢?
我们以ISO100黑白片为例,其宽容度为7级,暗部2级,亮部5级。这个亮暗部比例是根据我们日常拍摄的景物中亮暗比例(18%的灰度)来设计的。如果我们把ISO100的卷设定在200拍,那我们其实记录下的亮度要比原来低一级,而在后期冲洗的时候进行延长时间,来把记录的影像提高一个等级的亮度,那我们假设原来景物有8个亮度区,分别是啊A-H,对应的亮度分别是1-8(胶片能记录的亮度范围是1-7),假设我们按ISO200进行了正常的暴光,也就是说胶片的暴光比原来减少一级,那我们所记录到的其实是A0,B1,C2,D3,E4,F5,G6,H7。这样的话,其实A 区域,并没有在底片上被记录下来,因为它的亮度值低于胶片所能记录到的范围。然后在后期,我们又进行了迫冲,将亮度又升了一级,于是我们得到的是B2,C3,D4,E5,F6,G7,H8。这样的话,H区由于在迫冲时超过了胶片所能记录的范围,所以最后底片上真实记录的其实是H7(7已经是最亮值了),或者说H区其实已经过暴了。这样的话我们可以看到,在进行了一级迫冲后,我们的底片上就缺少了A区的暴光,而高光区域一直到亮度为7的G区一直是正常的,宽容度就变成了6级。也就是说一级的迫冲损失了一级的暗部细节,它所带给我们的是提高一档的快门速度,减少了一级的宽容度(从另一方面会使得最后的照片反差变大),同时由于冲洗本身时间的延长,我们得到的底片颗粒会比原来的粗,反差会比原来大(在宽容度减少的基础上反差更加增大,也就是说B区和G区都会略损失些细节)。
那究竟我们可以迫冲几级呢?刚才也说了,ISO100的黑白卷,暗部宽容度在2级左右,所以一般能迫冲2级,也就是可以冲到ISO400,而ISO400的卷,暗部宽容度在3级左右,所以一般能迫冲到3200。而ilford的DELTA3200的真实ISO其实是800左右,而3200其实是经过迫冲的数据,并且官方称最极端可以迫冲到25600,也就是从800迫冲了5级。。
另一方面,有多少人玩过降感显影呢?这是和迫冲(也就是增感显影)所相反的一个过程,例如我们将100的卷设定在ISO50拍摄,按照我们在迫冲中使用的方法来计算,则记录下来的其实是Z1,A2,B3,C4,D5,E6,F7,G8,这时候G区其实已经过暴了,真正记录下来的其实是G7,在后期我们降感显影,减短显影时间,所获得的结果是Z0,A1,B2,C3,D4,E5,F6,G6。这时候Z区又恢复到了胶片记录不到的亮度,而从A区到F区都是暴光正常的,而G区以及超过它亮度的区域最后得到的影像亮度全都是6。也就是说,一级降感显影损失了一级的亮部细节,它所带来的是减慢一档的快门速度,同样减少了一级的宽容度(增加了反差),但由于冲洗时间的缩短,我们得到的底片颗粒比原来的细,反差要比原来的小(这可以减少由于宽容度减少所带来的反差影响,也就是说Z区和G区都还有一部分被保留的细节),并且由于亮部原本就具有5级的宽容度,即使减少一级,变为4级,依然可以记录大部分我们需要的细节,同时此时亮部4级与暗部2级之间的差异缩小,我们会发现最后得到的影像,暗部所占比例增大并且细节丰富,底片的颗粒细腻,且不存在高光部分由于底片上的密度太大而出现的不均匀颗粒。
这还仅仅是基于我们假设胶片宽容度正好为7的状态,其实真实的胶片两端各有一段缓冲区域,而亮部的缓冲区要比暗部的缓冲区大许多,这也是同样减少一档宽容度,降感显影减少亮部宽容度带来的损失要比迫冲减少暗部宽容度带来的损失要小。
所以,如果只是为了好玩而想玩迫冲的同学们,我其实更建议你们玩玩看降感显影。出来的效果我觉得最迷人的是丰富的暗部层次。拍中调或低调照片特别适合,不太适合高调照片。
而关于降感显影,我觉得国产乐凯可以降到80左右,进口的黑白卷iso100的都可以降到至少50。而对于迫冲,我尝试过的乐凯迫冲到400就不太行了,建议不超过200。ILFORD DELTA100官方公布的数据只有迫冲到200的,理论到400也没什么问题,而我更是冲过一卷到800的,感觉即使迫冲3级,也和乐凯不迫冲出来的颗粒以及层次差不多。反差当然是要大一些。对于ISO400的卷,例如ILFORD HP5,那就是用来迫冲到3200爽的。。。
有一点提醒大家,迫冲说到底还是用来玩的,或者是用来提高快门速度。 对于专业摄影师来说,其实比较流行的倒是降感显影。对于ISO100的卷,许多专业摄影师习惯就设定在ISO64左右拍摄,而400的卷就设定在320拍摄。这样是一种追求颗粒新及细节丰富的拍摄方法。而我们著名的亚当斯大师,除了使用降感显影这样的手段以外,更是在胶卷冲洗阶段,会使用例如水浴显影法等各种手段来获得更多的细节与更细腻的颗粒。
另外,对于迫冲或降感显影,在黑白卷上使用,我个人认为还是非常可行的,而对于彩色负片以及正片,我建议大家尽量不要使用。颗粒和反差是小问题,最主要的是,彩卷进行迫冲后会偏色,谁都不希望冲出的人脸是绿色的吧。当然彩卷特别是反转片的宽容度本来就小,作为反转片原本就只有2-3级的宽容度,如果我们将100的卷迫冲到400,直接损失2档的暗部宽容度的话,那剩下给我们看的,只有0.5-1挡亮度差的影像。。这是什么概念呢?就是说如果你用同样快门速度,在1/30秒拍摄时看到的是白色的物体,当你换用1/60秒拍摄时,就成了黑色。这样小的宽容度根本无法让我们获得理想的影像。而如果要从100迫冲到800的话,那最终几乎无法获得影像。所以建议还是不要对反转片进行迫冲,必要的话最多迫冲一级就足够了。彩负的话,由于色罩的影像,迫冲后的影像也十分不理想,第一是由于迫冲会造成底片上的三层感色层显影不均匀,产生偏色,第二是由于色罩的颜色可能会加深或改变,影响最后影像的获得。所以,如果不是为了追求特殊效果的话,也尽量不要对彩负进行迫冲。
说了那么多,不知道大家是不是真的都会来看。也许看起来很累,但如果能看进去那么一点,也会对大家有所帮助的,而如果对此感兴趣的朋友们,也可以一起来探讨一下~
--------------------------------------------------------------------------------------------------------------------------------------------
补充关于躁点,这是电信号干扰,这也是限制数码发展的很大原因之一,为什么不把感光元件做大,也是因为干扰会更大。
如果我们需要在夜晚让一张胶片暴光5分钟甚至5小时,对胶片来说,并不会因为时间的增加而出现任何的躁点,而数码如果暴光5分钟,不经过降躁处理的话,躁点那是非常可观的。。
不过我相信这个问题会在将来被解决。
在此讨论,我其实并不想表示胶片有多好。
对我而言,135画幅的相机,胶片和数码已经不分上下了。
数码对我而言,是工具。非常棒的工具,非常方便,而对于学习摄影也是非常好的老师。对于拍摄而言,你可以试拍。然后看效果,然后调整,然后在拍摄,获取自己觉得最满意的那一张。 真的是非常棒。我想说,这是无人不爱的。爱胶片而拒绝数码的人绝对是偏激的。
但是为什么依然有那么多人选择胶片,从玩lomo一直到专业摄影师,首先我想说明的一点,不是胶片的特性,而是拍摄胶片的那份特殊的心态。首先你会认真对待每一张胶片,按下去是看不到影像的,你更能在拍摄时用心去感受,而不是用机器背后的屏幕观看首先急着先按下试拍的快门去感受。其次,胶片的过渡是非常自然的,而且每一个点都是化学成分,在片基上随机排列,而不是矩阵。即使放大到极限,依然不会让你看到马赛克,而是迷人的胶片颗粒。再者,对于专业摄影师来说,拍摄产品可能需要高分辨率的图像,数码图像由像素所决定,现在apsc或者全画幅135规格数码单反最高像素也就2000万。而一个数码后背可以做到三四千万。但那一个数码后备的价格也基本就是几十万的事情了。对于大多数的摄影师来说,现阶段请愿选择购买120相机,使用20来块钱一卷的120胶卷,一张6*6的120底片扫描可是完全可以扫到8000万像素的。而更有4*5寸,8*10寸的底片。他们所带来的分辨率是现阶段数码完全无法比拟的。这就是为什么数码和胶片并存的原因。
数码非常棒,可是还在起步。我们都希望,也都相信,有一天数码可以完全地替代胶片。 但即使如此,我也相信,胶片即使可以被完全替代,它也不会被真正替代。因为那是原始影像,那是一种艺术,那更决定了一种拍摄的态度。
-------------------------------------------------------------------------------------------------------------------------------
界同学说的有道理,确实反转片的"感光宽容度"可能不止2-3档,但反转片的特性曲线直线段部分只有2-3档,而我们通常所说的宽容度也基本就是指这段底片密度与暴光强度成正比的区域.
我所谓的1/30秒拍摄到的画面是白色的,而1/60秒拍摄的就是黑色的说法也许是有一点点夸张,但足以让大家明白是理,而你也要看清楚这里的 [条件] 是"iso100的反转片破冲到400之后"的情况.我想,各位都可以去尝试一下,原本就是破冲2档的iso100的反转片,在暴光时再相差1档的话,你们觉得那样的成像质量还在能接受范围之内么(可以对比一卷正常暴光的100反转增加或减少一档暴光后的成像其实已经会过暴和欠暴很严重了)?如果你的暴光非常准确的话,我想100的反转片破冲到400还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再暴光欠一档的话,我不相信有人可以接受。
另外,rvp100应该没有官方表明过能够迫冲2档的吧?同理kodak也是。我只见过kodak E200以及fuji provia 400是官方建议可迫冲的。
----------------------------------------------------------------------------------------------------------------
回jc,理论上400的宽容度确实比100大,这是所有摄影书上都写着的。不过我也没有做过测试来验证这一说法。 而如果他的宽容度确实比100大的话,确实拍摄同样的物体同样暴光(也就是差2档)的话,在底片上看到的反差确实应该是100的大。但底片扫描入电脑的结果就不一定了。因为这中间多了个电脑处理的环节,扫描是门学问。
-----------------------------------------------------------------------------------------------------------------------
第一点:
橙:确实反转片的"感光宽容度"可能不止2-3档,但反转片的特性曲线直线段部分只有2-3档
..................
世界:需要指出这里有个重要的错误--“反转片的特性曲线直线段部分只有2-3档”。
根据橙同学上下文逻辑,橙说的“2-3档”是指ev值,即光圈快门组合决定的通光量的值。而特性曲线指胶卷的密度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我想这是橙错误理解了胶片特性的根源。
(这里没法上图,否则我就贴一个反转片的特性曲线图来说明一下了)
.......................
橙: 我所指的是特性曲线直线段所涵盖的暴光档数范围,难道这都不能很好理解么?
世界同学似乎并不明白特性曲线的真正含义,那我告诉你一下,特性曲线并不代表密度,曲线是有两个量的,纵坐标是密度,但我们需要观察的不是纵坐标的密度,而是曲线的横坐标,暴光量.曲线表示的是随暴光量增加,密度的增加量.而我们需要观察的是直线范围所涵盖的横坐标,跨越了几档暴光档数.
--------------------------------------------------
第二点:
橙:我所谓的1/30秒拍摄到的画面是白色的,而1/60秒拍摄的就是黑色的说法也许是有一点点夸张,但足以让大家明白是理。
..................
世界:根据原文,橙同学在这段应该不是一个修辞,而是一个陈述。
这个说法容易让人陷入错误的认知里。
胶片的银盐特性,以及胶片本身感光宽容度的特性。在迫冲的情况下,绝对不会出现1/30白,1/60黑的情况。1/30白的话,1/500都不会是黑。
......................
橙: 请看清楚,这句话不是单独的,是和下文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在反转片迫冲2档的情况下,我的夸张范围不会超过一档,及时1/60秒不黑,1/125秒也黑了.具体请自己尝试.谢谢.
----------------------------------------------------
第三点:
橙:“而你也要看清楚这里的 [条件] 是"iso100的反转片破冲到400之后"的情况.我想,各位都可以去尝试一下,原本就是破冲2档的iso100的反转片,在暴光时再相差1档的话,你们觉得那样的成像质量还在能接受范围之内么(可以对比一卷正常暴光的100反转增加或减少一档暴光后的成像其实已经会过暴和欠暴很严重了)?
..................
世界:这里是偷换论题了。
能不能迫冲是一个问题,接受不接受迫冲效果是另一个问题。
再说能不能接受迫冲效果,完全因人而异,有人曝光差半档都不能接受,这个跟“反转片迫冲性能如何”这个技术性问题没有直接。
......................................
橙: 此段是为表示上一句在1/60秒之后的表现,请勿单独拿出来理解.此外,迫冲随时随地都能,难道一定要到冲出的胶卷上什么影像都没有的时候才能够说不能迫冲了吗?我们讨论的当然就是在能接受范围内的迫冲,接受范围当然是每个人都不同的,但我想从严格的摄影角度去讲,我们无论如何讨论,都不该以一个最低的接受要求去评价吧.不是么?
-------------------------------------------------------
第四点:
橙:”如果你的暴光非常准确的话,我想100的反转片破冲到400还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再暴光欠一档的话,我不相信有人可以接受。 ”
................................................
呵呵。
曝光非常准确,我为什么要迫冲?迫冲这个技术手段,本来就是为不准确的曝光而存在的。
曝光非常准确,正常冲洗,不应该迫冲。
曝光欠一档,可以增感一档啊,只要在菲林性能指标之内。
当然,效果肯定跟准确曝光效果不同。至于能不能接受,不在技术讨论范畴了。
................................................
橙: 请恕我未讲清楚,我在这里所谓的暴光正常,是指按照你迫冲要求的iso来计算的暴光正常,也就是如果iso100的卷,当你决定要按iso200拍摄并迫冲的话,我所谓的暴光正常是按iso200来计算的. 迫冲原本就是整卷胶卷的一个冲洗操作,也就是说在拍摄之前你就应该决定是否进行迫冲,并按照迫冲计划的iso值来拍摄.这样才能保证整卷胶卷的暴光.欠一档当然可以增一档,但也请看清楚我在欠一档之前还有个"再"字,也就是总共欠三档的情况下,明白?
-------------------------------------------------------
第五点:
橙:“另外,rvp100应该没有官方表明过能够迫冲2档的吧?”
.......................................
世界: RVP 100F的官方技术文档编号为AF3-148E。
关于迫冲的一段是这样说的:
“Push-/Pull-processing from
-1/2 stop up to +1 stop with
minimal changes in color
balance and gradation, and
even up to +2 stops (EI 400),
depending on the subject,
allowing easy and precise
correction of exposure and
density, and providing support
for a wide range of shooting
situations”
........................................................
橙: 文档也写了-1/2 stop up to +1 stop with minimal changes in color balance and gradation.我们所谓的没有问题的迫冲就是指在色彩平衡和层次上不会有大变化.官方给出的范围正负两方向加一起才1档半的迫冲范围,文档也写到even up to +2 stops (EI 400), depending on the subject,需要看被摄物体了,当被摄物体足够明亮时,当然还是可以接受的,但当被摄物体有丰富暗部层次时,+2档的迫冲就不会留住这些细节了.
我之前也说过了.反转片最多进行2档的增感迫冲.超过2档的效果就就更别提了.
谢谢给出这些官方资料.
------------------------------
世界: 强调一下,胶片特性曲线的3档,是密度值。不是EV值。不要混为一谈了。
.......................
橙: 请参考第一点,我已介绍很清楚,特性曲线不是密度值,密度值只是曲线的纵坐标,而横坐标就是暴光量.请世界同学在自信的同时,学好基础知识.谢谢.
--------------------------------------------------------------------------------
橙:最后,我实在不明白世界同学为什么一定要千方百计强调迫冲的容易迫冲的好.
迫冲确实是个技术活,我从来不推荐任何新手去尝试迫冲,迫冲除了给你带来粗颗粒,偏色,高反差(丢失暗部细节)等奇特效果之外,最多就是让你可以减少一两档的暴光,减少手抖带来的影响.作为一名摄影新手,迈入胶片圈时,先把手练稳,有时候实在拿不稳可以去靠一下墙或其他可支撑物体.我不相信对于大家来说有多少场合必须要用到迫冲.摄影是门技术活,把基本功练好是关键,不要去想着玩各种花样.迫冲不是拿来玩的.
而对于专业些的摄影爱好者或职业摄影师来说,迫冲一定是在拍摄前就选定的,并平衡考虑好为什么要选择迫冲的理由和迫冲必然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可接受范围内事前计划好迫冲档数,然后就按调整后的暴光拍摄.其实对于专业摄影师而言,为什么选择迫冲,一般只有3个原因,第一,天太暗或需要拍摄高速体育摄影,需要提高快门速度.第二,从艺术角度需要迫冲后的高反差高颗粒,并选择丢弃暗部细节.第三,就是偶然设错了iso,整卷未按胶卷的原iso正常暴光(不要以为不会犯这个错误,很多职业摄影师,特别是数码单反用多了之后,常常会不小心犯下这样的错误,所以请大家小心.)
我写这篇文,本意也就是想让大家对迫冲有个稍微好理解些的认识,并未很严谨的去斟酌用字,只是用白话的方式来给大家作介绍.能理解能明白就好.
我并不提倡迫冲,也不反对迫冲,只是希望让大家在需要的时候用,知道什么时候该用,就好.
谢谢.
另外,看过纽摄的同学也请再仔细复习吧.橙子我也是很早就把纽摄啃过很多遍的了,我的发言也不仅仅是局限于一本纽摄.知识都是学来的,我是总结多本书以及本人的许多实践得来的.纽摄是好书,而好书也不止纽摄.证明书中理论正确性,最重要的是靠实践.
世界同学请先把你很自信的胶卷特性曲线看明白,并多多实践.试试rdp迫冲2档时的中暗部细节及颗粒度再说吧.
---------------------------------------------------------------------------------------------------------------------------
谢谢大家对错误的指出,我并非权威人士,发言也仅代表个人观点.
关于反转片,我不是想当然的下结论,我已说过,实践.去实践下吧.不要用书上看来的知识来争论或者提出各自的异义了,我并非把反转片的宽容度说的多少不济,我只是想说明反转的迫冲能力无法与彩负和黑白相比,我并未把反转片说的一无是处的意思.包括我本人使用的胶片也基本都是反转或是黑白.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途径,不是么.大家有兴趣可以尝试反转迫冲2档以上的效果,总是我的经验可以告诉你们,1档以内没有问题,2档以上就免了吧.也只是给大家提个醒,如果只是爱好想玩玩效果的另当别论. 玩摄影开心就好.但作为摄影专业当然还是需要谨慎面对.
谢谢.
---------------------------------------------------------------------------------------------------------------------
另外,关于本贴,请看一看发表日期,那还是菲林先生创办初期,我作为朋友,来此发贴,希望提高人气,当时一整天写那么多字,花那么多精力,我也不想误导任何人.只是想给新手介绍一些小知识,并尽量写的让初学者都看的明白.
我也不想在这里和任何人为文章的细节作争论,有错误我当然会接受.只是希望改错的朋友可以先把文章读全,不要挑一字半句拿出来看,并且如有异议,也请先思量一下自己的观点是不是就完全是对的,或者自己的观点中到底是不是完全的肯定,不要在修正我的错误的同时又带来更多新的错误和不清楚的概念,让大家看的更加云里雾里.
我是希望大家不管看多少,从哪看,最后都要自己多实践.没有亲手操作过的,就不能完全的去相信,用自己的实践去加以确认吧. 谢谢.
其实这也是好久前的事,只是这贴又被翻出来,不想再看到它,干脆转贴到自己日记,删了原贴.干干净净.
=================以下===================
首先不知道大家选择迫冲到底是出于什么样的理由呢?为了提高快门速度,在光线不理想的地方能够手持拍摄?为了获得高反差或者追求迷人的胶卷粗颗粒效果?还是不小心装卷的时候设定了错误的ISO值?又或者是想看一下手头的胶卷到底有多少的宽容度?我本人第一次选择破冲的时候纯粹是为了好玩。。而且也想看看高对比度和粗颗粒的效果~
本人并非权威人士,发言仅代表个人观点.谢谢.
首先我想来介绍一下宽容度的问题
一卷普通ISO100的黑白胶卷,它的宽容度一般在7级左右,暗部有2级,亮部有5级。也就是说,如果你眼前有一个被摄物体,你对它进行正常暴光,得到一个暴光值的话,你减去2档暴光(就是快门增加2档或者光圈缩小两档),这个被摄物体依然能在底片上留下它的影子,只是比正常暴光暗,但细节依然在。在后期扫描或传统放大的过程中,我们依然能得到它的正常暴光影像。同样的,如果我们增加5档暴光,也同样还能够得到带有细节的被摄物体。这暗部2级,亮部5级的一共7级宽容度,是利用了胶片特性曲线(如下图,横轴是暴光量,纵轴是底片上的影像密度)的直线部分。
所谓直线部分,也就是说随着暴光量增加,底片上影像的密度也是等比例增加的,这才能记录下我们眼前真实影像的亮暗和细节。而当暴光超过一定量以后,超过了胶片上的卤化银所能记录的光亮后,底片上的影像密度无法再继续增加,这时候超过这个量的所有亮度在底片上的影像密度都是一样的,图像的亮度也就失真了,细节也就损失了。同样,在暴光量低于一个比较小的量时,由于片剂原本存在这灰雾,而导致低于一定量的底片密度无法显示在我们面前,被底片的灰雾所覆盖,另外当卤化银没有获得一个临界量的暴光时,还不足以产生化学反映,所以最后也形成不了影像。这时候低于一定量的暴光,所获得的影像密度都是一样的,图像的亮度同样的失真了,细节也损失了。
[img]http://orangesheep.blogbus.com/files/12374500270.jpg[/img]
说了那么一大堆,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所谓的细节损失,也就是暴光量超过或没有达到胶片特性曲线的直线部分,也就是常说的过暴和欠暴。很显然,宽容度越高,给与我们的安全暴光范围也就越大。我刚才说了,ISO100的黑白胶卷宽容度在7级左右,另一种表示方法是1:128,即底片上能记录的最亮的光量是最暗的128倍。ISO100的彩色负片的宽容度在5级左右,暗部1级,亮部4级,另一种表示方法就是1:32左右。ISO100的反转片的宽容度就更小了,只有约3级,暗部2级,亮部1级(注意反转片与负片是相反的,亮部的宽容度比暗部小),另一种表示方法就是1:8左右。
而对于ISO高的胶卷,其宽容度一般比ISO低的胶卷要大。例如ISO400黑白卷的宽容度,一般在9级左右。
另外,这里所告诉大家的宽容度也就是胶卷特性曲线的直线部分,也就是影像密度严格随着暴光量增加而等比例增加的范围。其实在我们使用胶片的时候,在直线部分的两端,各有一小段的过渡部分,如果我们也能充分利用这两段过渡的话,就又可以多获得2档左右的宽容度,也就是说ISO100的黑白卷我们大约可以获得9级宽容度,而ISO400的黑白卷,我们大约可以获得11级的宽容度!
宽容度在我们看来表示了什么呢?其实最接近人眼平时看到的宽容度的便是黑白胶片,宽容度7级,基本上就是白墙到黑丝绒(相机或镜头内作为防反射的吸光材料)之间的亮度差。宽容度越高,所能记录的影像细节也就越多,这就是黑白胶片的迷人之处。而彩色反转片之所以比彩色负片艳丽,有一部分原因也在于它的宽容度比彩负小,所以同样的暴光下获得的反差就大。
我们讨论一下关于迫冲的问题。
迫冲究竟是怎么一个过程,什么样的胶卷适合迫冲?究竟该如何充分利用迫冲呢?
我们以ISO100黑白片为例,其宽容度为7级,暗部2级,亮部5级。这个亮暗部比例是根据我们日常拍摄的景物中亮暗比例(18%的灰度)来设计的。如果我们把ISO100的卷设定在200拍,那我们其实记录下的亮度要比原来低一级,而在后期冲洗的时候进行延长时间,来把记录的影像提高一个等级的亮度,那我们假设原来景物有8个亮度区,分别是啊A-H,对应的亮度分别是1-8(胶片能记录的亮度范围是1-7),假设我们按ISO200进行了正常的暴光,也就是说胶片的暴光比原来减少一级,那我们所记录到的其实是A0,B1,C2,D3,E4,F5,G6,H7。这样的话,其实A 区域,并没有在底片上被记录下来,因为它的亮度值低于胶片所能记录到的范围。然后在后期,我们又进行了迫冲,将亮度又升了一级,于是我们得到的是B2,C3,D4,E5,F6,G7,H8。这样的话,H区由于在迫冲时超过了胶片所能记录的范围,所以最后底片上真实记录的其实是H7(7已经是最亮值了),或者说H区其实已经过暴了。这样的话我们可以看到,在进行了一级迫冲后,我们的底片上就缺少了A区的暴光,而高光区域一直到亮度为7的G区一直是正常的,宽容度就变成了6级。也就是说一级的迫冲损失了一级的暗部细节,它所带给我们的是提高一档的快门速度,减少了一级的宽容度(从另一方面会使得最后的照片反差变大),同时由于冲洗本身时间的延长,我们得到的底片颗粒会比原来的粗,反差会比原来大(在宽容度减少的基础上反差更加增大,也就是说B区和G区都会略损失些细节)。
那究竟我们可以迫冲几级呢?刚才也说了,ISO100的黑白卷,暗部宽容度在2级左右,所以一般能迫冲2级,也就是可以冲到ISO400,而ISO400的卷,暗部宽容度在3级左右,所以一般能迫冲到3200。而ilford的DELTA3200的真实ISO其实是800左右,而3200其实是经过迫冲的数据,并且官方称最极端可以迫冲到25600,也就是从800迫冲了5级。。
另一方面,有多少人玩过降感显影呢?这是和迫冲(也就是增感显影)所相反的一个过程,例如我们将100的卷设定在ISO50拍摄,按照我们在迫冲中使用的方法来计算,则记录下来的其实是Z1,A2,B3,C4,D5,E6,F7,G8,这时候G区其实已经过暴了,真正记录下来的其实是G7,在后期我们降感显影,减短显影时间,所获得的结果是Z0,A1,B2,C3,D4,E5,F6,G6。这时候Z区又恢复到了胶片记录不到的亮度,而从A区到F区都是暴光正常的,而G区以及超过它亮度的区域最后得到的影像亮度全都是6。也就是说,一级降感显影损失了一级的亮部细节,它所带来的是减慢一档的快门速度,同样减少了一级的宽容度(增加了反差),但由于冲洗时间的缩短,我们得到的底片颗粒比原来的细,反差要比原来的小(这可以减少由于宽容度减少所带来的反差影响,也就是说Z区和G区都还有一部分被保留的细节),并且由于亮部原本就具有5级的宽容度,即使减少一级,变为4级,依然可以记录大部分我们需要的细节,同时此时亮部4级与暗部2级之间的差异缩小,我们会发现最后得到的影像,暗部所占比例增大并且细节丰富,底片的颗粒细腻,且不存在高光部分由于底片上的密度太大而出现的不均匀颗粒。
这还仅仅是基于我们假设胶片宽容度正好为7的状态,其实真实的胶片两端各有一段缓冲区域,而亮部的缓冲区要比暗部的缓冲区大许多,这也是同样减少一档宽容度,降感显影减少亮部宽容度带来的损失要比迫冲减少暗部宽容度带来的损失要小。
所以,如果只是为了好玩而想玩迫冲的同学们,我其实更建议你们玩玩看降感显影。出来的效果我觉得最迷人的是丰富的暗部层次。拍中调或低调照片特别适合,不太适合高调照片。
而关于降感显影,我觉得国产乐凯可以降到80左右,进口的黑白卷iso100的都可以降到至少50。而对于迫冲,我尝试过的乐凯迫冲到400就不太行了,建议不超过200。ILFORD DELTA100官方公布的数据只有迫冲到200的,理论到400也没什么问题,而我更是冲过一卷到800的,感觉即使迫冲3级,也和乐凯不迫冲出来的颗粒以及层次差不多。反差当然是要大一些。对于ISO400的卷,例如ILFORD HP5,那就是用来迫冲到3200爽的。。。
有一点提醒大家,迫冲说到底还是用来玩的,或者是用来提高快门速度。 对于专业摄影师来说,其实比较流行的倒是降感显影。对于ISO100的卷,许多专业摄影师习惯就设定在ISO64左右拍摄,而400的卷就设定在320拍摄。这样是一种追求颗粒新及细节丰富的拍摄方法。而我们著名的亚当斯大师,除了使用降感显影这样的手段以外,更是在胶卷冲洗阶段,会使用例如水浴显影法等各种手段来获得更多的细节与更细腻的颗粒。
另外,对于迫冲或降感显影,在黑白卷上使用,我个人认为还是非常可行的,而对于彩色负片以及正片,我建议大家尽量不要使用。颗粒和反差是小问题,最主要的是,彩卷进行迫冲后会偏色,谁都不希望冲出的人脸是绿色的吧。当然彩卷特别是反转片的宽容度本来就小,作为反转片原本就只有2-3级的宽容度,如果我们将100的卷迫冲到400,直接损失2档的暗部宽容度的话,那剩下给我们看的,只有0.5-1挡亮度差的影像。。这是什么概念呢?就是说如果你用同样快门速度,在1/30秒拍摄时看到的是白色的物体,当你换用1/60秒拍摄时,就成了黑色。这样小的宽容度根本无法让我们获得理想的影像。而如果要从100迫冲到800的话,那最终几乎无法获得影像。所以建议还是不要对反转片进行迫冲,必要的话最多迫冲一级就足够了。彩负的话,由于色罩的影像,迫冲后的影像也十分不理想,第一是由于迫冲会造成底片上的三层感色层显影不均匀,产生偏色,第二是由于色罩的颜色可能会加深或改变,影响最后影像的获得。所以,如果不是为了追求特殊效果的话,也尽量不要对彩负进行迫冲。
说了那么多,不知道大家是不是真的都会来看。也许看起来很累,但如果能看进去那么一点,也会对大家有所帮助的,而如果对此感兴趣的朋友们,也可以一起来探讨一下~
--------------------------------------------------------------------------------------------------------------------------------------------
补充关于躁点,这是电信号干扰,这也是限制数码发展的很大原因之一,为什么不把感光元件做大,也是因为干扰会更大。
如果我们需要在夜晚让一张胶片暴光5分钟甚至5小时,对胶片来说,并不会因为时间的增加而出现任何的躁点,而数码如果暴光5分钟,不经过降躁处理的话,躁点那是非常可观的。。
不过我相信这个问题会在将来被解决。
在此讨论,我其实并不想表示胶片有多好。
对我而言,135画幅的相机,胶片和数码已经不分上下了。
数码对我而言,是工具。非常棒的工具,非常方便,而对于学习摄影也是非常好的老师。对于拍摄而言,你可以试拍。然后看效果,然后调整,然后在拍摄,获取自己觉得最满意的那一张。 真的是非常棒。我想说,这是无人不爱的。爱胶片而拒绝数码的人绝对是偏激的。
但是为什么依然有那么多人选择胶片,从玩lomo一直到专业摄影师,首先我想说明的一点,不是胶片的特性,而是拍摄胶片的那份特殊的心态。首先你会认真对待每一张胶片,按下去是看不到影像的,你更能在拍摄时用心去感受,而不是用机器背后的屏幕观看首先急着先按下试拍的快门去感受。其次,胶片的过渡是非常自然的,而且每一个点都是化学成分,在片基上随机排列,而不是矩阵。即使放大到极限,依然不会让你看到马赛克,而是迷人的胶片颗粒。再者,对于专业摄影师来说,拍摄产品可能需要高分辨率的图像,数码图像由像素所决定,现在apsc或者全画幅135规格数码单反最高像素也就2000万。而一个数码后背可以做到三四千万。但那一个数码后备的价格也基本就是几十万的事情了。对于大多数的摄影师来说,现阶段请愿选择购买120相机,使用20来块钱一卷的120胶卷,一张6*6的120底片扫描可是完全可以扫到8000万像素的。而更有4*5寸,8*10寸的底片。他们所带来的分辨率是现阶段数码完全无法比拟的。这就是为什么数码和胶片并存的原因。
数码非常棒,可是还在起步。我们都希望,也都相信,有一天数码可以完全地替代胶片。 但即使如此,我也相信,胶片即使可以被完全替代,它也不会被真正替代。因为那是原始影像,那是一种艺术,那更决定了一种拍摄的态度。
-------------------------------------------------------------------------------------------------------------------------------
界同学说的有道理,确实反转片的"感光宽容度"可能不止2-3档,但反转片的特性曲线直线段部分只有2-3档,而我们通常所说的宽容度也基本就是指这段底片密度与暴光强度成正比的区域.
我所谓的1/30秒拍摄到的画面是白色的,而1/60秒拍摄的就是黑色的说法也许是有一点点夸张,但足以让大家明白是理,而你也要看清楚这里的 [条件] 是"iso100的反转片破冲到400之后"的情况.我想,各位都可以去尝试一下,原本就是破冲2档的iso100的反转片,在暴光时再相差1档的话,你们觉得那样的成像质量还在能接受范围之内么(可以对比一卷正常暴光的100反转增加或减少一档暴光后的成像其实已经会过暴和欠暴很严重了)?如果你的暴光非常准确的话,我想100的反转片破冲到400还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再暴光欠一档的话,我不相信有人可以接受。
另外,rvp100应该没有官方表明过能够迫冲2档的吧?同理kodak也是。我只见过kodak E200以及fuji provia 400是官方建议可迫冲的。
----------------------------------------------------------------------------------------------------------------
回jc,理论上400的宽容度确实比100大,这是所有摄影书上都写着的。不过我也没有做过测试来验证这一说法。 而如果他的宽容度确实比100大的话,确实拍摄同样的物体同样暴光(也就是差2档)的话,在底片上看到的反差确实应该是100的大。但底片扫描入电脑的结果就不一定了。因为这中间多了个电脑处理的环节,扫描是门学问。
-----------------------------------------------------------------------------------------------------------------------
第一点:
橙:确实反转片的"感光宽容度"可能不止2-3档,但反转片的特性曲线直线段部分只有2-3档
..................
世界:需要指出这里有个重要的错误--“反转片的特性曲线直线段部分只有2-3档”。
根据橙同学上下文逻辑,橙说的“2-3档”是指ev值,即光圈快门组合决定的通光量的值。而特性曲线指胶卷的密度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我想这是橙错误理解了胶片特性的根源。
(这里没法上图,否则我就贴一个反转片的特性曲线图来说明一下了)
.......................
橙: 我所指的是特性曲线直线段所涵盖的暴光档数范围,难道这都不能很好理解么?
世界同学似乎并不明白特性曲线的真正含义,那我告诉你一下,特性曲线并不代表密度,曲线是有两个量的,纵坐标是密度,但我们需要观察的不是纵坐标的密度,而是曲线的横坐标,暴光量.曲线表示的是随暴光量增加,密度的增加量.而我们需要观察的是直线范围所涵盖的横坐标,跨越了几档暴光档数.
--------------------------------------------------
第二点:
橙:我所谓的1/30秒拍摄到的画面是白色的,而1/60秒拍摄的就是黑色的说法也许是有一点点夸张,但足以让大家明白是理。
..................
世界:根据原文,橙同学在这段应该不是一个修辞,而是一个陈述。
这个说法容易让人陷入错误的认知里。
胶片的银盐特性,以及胶片本身感光宽容度的特性。在迫冲的情况下,绝对不会出现1/30白,1/60黑的情况。1/30白的话,1/500都不会是黑。
......................
橙: 请看清楚,这句话不是单独的,是和下文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在反转片迫冲2档的情况下,我的夸张范围不会超过一档,及时1/60秒不黑,1/125秒也黑了.具体请自己尝试.谢谢.
----------------------------------------------------
第三点:
橙:“而你也要看清楚这里的 [条件] 是"iso100的反转片破冲到400之后"的情况.我想,各位都可以去尝试一下,原本就是破冲2档的iso100的反转片,在暴光时再相差1档的话,你们觉得那样的成像质量还在能接受范围之内么(可以对比一卷正常暴光的100反转增加或减少一档暴光后的成像其实已经会过暴和欠暴很严重了)?
..................
世界:这里是偷换论题了。
能不能迫冲是一个问题,接受不接受迫冲效果是另一个问题。
再说能不能接受迫冲效果,完全因人而异,有人曝光差半档都不能接受,这个跟“反转片迫冲性能如何”这个技术性问题没有直接。
......................................
橙: 此段是为表示上一句在1/60秒之后的表现,请勿单独拿出来理解.此外,迫冲随时随地都能,难道一定要到冲出的胶卷上什么影像都没有的时候才能够说不能迫冲了吗?我们讨论的当然就是在能接受范围内的迫冲,接受范围当然是每个人都不同的,但我想从严格的摄影角度去讲,我们无论如何讨论,都不该以一个最低的接受要求去评价吧.不是么?
-------------------------------------------------------
第四点:
橙:”如果你的暴光非常准确的话,我想100的反转片破冲到400还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再暴光欠一档的话,我不相信有人可以接受。 ”
................................................
呵呵。
曝光非常准确,我为什么要迫冲?迫冲这个技术手段,本来就是为不准确的曝光而存在的。
曝光非常准确,正常冲洗,不应该迫冲。
曝光欠一档,可以增感一档啊,只要在菲林性能指标之内。
当然,效果肯定跟准确曝光效果不同。至于能不能接受,不在技术讨论范畴了。
................................................
橙: 请恕我未讲清楚,我在这里所谓的暴光正常,是指按照你迫冲要求的iso来计算的暴光正常,也就是如果iso100的卷,当你决定要按iso200拍摄并迫冲的话,我所谓的暴光正常是按iso200来计算的. 迫冲原本就是整卷胶卷的一个冲洗操作,也就是说在拍摄之前你就应该决定是否进行迫冲,并按照迫冲计划的iso值来拍摄.这样才能保证整卷胶卷的暴光.欠一档当然可以增一档,但也请看清楚我在欠一档之前还有个"再"字,也就是总共欠三档的情况下,明白?
-------------------------------------------------------
第五点:
橙:“另外,rvp100应该没有官方表明过能够迫冲2档的吧?”
.......................................
世界: RVP 100F的官方技术文档编号为AF3-148E。
关于迫冲的一段是这样说的:
“Push-/Pull-processing from
-1/2 stop up to +1 stop with
minimal changes in color
balance and gradation, and
even up to +2 stops (EI 400),
depending on the subject,
allowing easy and precise
correction of exposure and
density, and providing support
for a wide range of shooting
situations”
........................................................
橙: 文档也写了-1/2 stop up to +1 stop with minimal changes in color balance and gradation.我们所谓的没有问题的迫冲就是指在色彩平衡和层次上不会有大变化.官方给出的范围正负两方向加一起才1档半的迫冲范围,文档也写到even up to +2 stops (EI 400), depending on the subject,需要看被摄物体了,当被摄物体足够明亮时,当然还是可以接受的,但当被摄物体有丰富暗部层次时,+2档的迫冲就不会留住这些细节了.
我之前也说过了.反转片最多进行2档的增感迫冲.超过2档的效果就就更别提了.
谢谢给出这些官方资料.
------------------------------
世界: 强调一下,胶片特性曲线的3档,是密度值。不是EV值。不要混为一谈了。
.......................
橙: 请参考第一点,我已介绍很清楚,特性曲线不是密度值,密度值只是曲线的纵坐标,而横坐标就是暴光量.请世界同学在自信的同时,学好基础知识.谢谢.
--------------------------------------------------------------------------------
橙:最后,我实在不明白世界同学为什么一定要千方百计强调迫冲的容易迫冲的好.
迫冲确实是个技术活,我从来不推荐任何新手去尝试迫冲,迫冲除了给你带来粗颗粒,偏色,高反差(丢失暗部细节)等奇特效果之外,最多就是让你可以减少一两档的暴光,减少手抖带来的影响.作为一名摄影新手,迈入胶片圈时,先把手练稳,有时候实在拿不稳可以去靠一下墙或其他可支撑物体.我不相信对于大家来说有多少场合必须要用到迫冲.摄影是门技术活,把基本功练好是关键,不要去想着玩各种花样.迫冲不是拿来玩的.
而对于专业些的摄影爱好者或职业摄影师来说,迫冲一定是在拍摄前就选定的,并平衡考虑好为什么要选择迫冲的理由和迫冲必然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可接受范围内事前计划好迫冲档数,然后就按调整后的暴光拍摄.其实对于专业摄影师而言,为什么选择迫冲,一般只有3个原因,第一,天太暗或需要拍摄高速体育摄影,需要提高快门速度.第二,从艺术角度需要迫冲后的高反差高颗粒,并选择丢弃暗部细节.第三,就是偶然设错了iso,整卷未按胶卷的原iso正常暴光(不要以为不会犯这个错误,很多职业摄影师,特别是数码单反用多了之后,常常会不小心犯下这样的错误,所以请大家小心.)
我写这篇文,本意也就是想让大家对迫冲有个稍微好理解些的认识,并未很严谨的去斟酌用字,只是用白话的方式来给大家作介绍.能理解能明白就好.
我并不提倡迫冲,也不反对迫冲,只是希望让大家在需要的时候用,知道什么时候该用,就好.
谢谢.
另外,看过纽摄的同学也请再仔细复习吧.橙子我也是很早就把纽摄啃过很多遍的了,我的发言也不仅仅是局限于一本纽摄.知识都是学来的,我是总结多本书以及本人的许多实践得来的.纽摄是好书,而好书也不止纽摄.证明书中理论正确性,最重要的是靠实践.
世界同学请先把你很自信的胶卷特性曲线看明白,并多多实践.试试rdp迫冲2档时的中暗部细节及颗粒度再说吧.
---------------------------------------------------------------------------------------------------------------------------
谢谢大家对错误的指出,我并非权威人士,发言也仅代表个人观点.
关于反转片,我不是想当然的下结论,我已说过,实践.去实践下吧.不要用书上看来的知识来争论或者提出各自的异义了,我并非把反转片的宽容度说的多少不济,我只是想说明反转的迫冲能力无法与彩负和黑白相比,我并未把反转片说的一无是处的意思.包括我本人使用的胶片也基本都是反转或是黑白.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途径,不是么.大家有兴趣可以尝试反转迫冲2档以上的效果,总是我的经验可以告诉你们,1档以内没有问题,2档以上就免了吧.也只是给大家提个醒,如果只是爱好想玩玩效果的另当别论. 玩摄影开心就好.但作为摄影专业当然还是需要谨慎面对.
谢谢.
---------------------------------------------------------------------------------------------------------------------
另外,关于本贴,请看一看发表日期,那还是菲林先生创办初期,我作为朋友,来此发贴,希望提高人气,当时一整天写那么多字,花那么多精力,我也不想误导任何人.只是想给新手介绍一些小知识,并尽量写的让初学者都看的明白.
我也不想在这里和任何人为文章的细节作争论,有错误我当然会接受.只是希望改错的朋友可以先把文章读全,不要挑一字半句拿出来看,并且如有异议,也请先思量一下自己的观点是不是就完全是对的,或者自己的观点中到底是不是完全的肯定,不要在修正我的错误的同时又带来更多新的错误和不清楚的概念,让大家看的更加云里雾里.
我是希望大家不管看多少,从哪看,最后都要自己多实践.没有亲手操作过的,就不能完全的去相信,用自己的实践去加以确认吧.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