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专业心理学报告之一 人的反馈
露重微难眠,赶车的路上想起以前是很喜欢心理学的,个人的定位是应用行为心理学分支,主攻通过研究个体行为表现反推其心理状态总结出固定人群特定行为的心理特征进而推广至人群。
这个自起炉灶的小学科形成于本人对人进行外界反馈时种种表现的轻重程度进行的排序,按最重要至不重要次序如下:行为、面部及肢体反馈,语言。
该排序的形成取决于当一个心理状态显现之后面部及肢体反馈首先是最直接的应激反应因其产生之快、延迟时间之短,基本不受控制的故实质上最能反应该心理真实状态,换句话说就是下意识进行的。此种反馈虽然可以在人成长的后期利用思维进行强制性控制,但是改变的程度是有限的,具体请参考知名美剧lie to me。
相比于这样直接的反馈,语言在时间过程上产生于其后,但是语言表达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往往取决于个体的主观意愿与能力以及思维导向。在语言表达的倾向性上,往往区分成为两种,一种人群的语言倾向为下意识反应,即同直接反馈一样作为一种辅助的功能直接描述心理状态,即我们往往可以听到如下的话,“你给我滚!”,该句表达个体愤怒焦灼的心理状态但是实质上并不能准确反映出个体实际需要对方做出的行为。说白了就是个体到底是不是希望对方离开,这样的离开持续的时间是短暂的还是长久的,种种信息都是不能从中得到体现的。相比之下,另一种语言倾向则意图在进行语言表达时真实反应个体的意愿以及需求,同为上句话,另外的一种表达可能是“给我一个下午让我安静一下,我想好好想想刚刚那件事自己的想法,晚上我再联系你吧?”。相比之下我们就可以看出第二种倾向给出了更多信息以及更准确的描述,就语言语调来说亦倾向于冷静平和,当然它们很可能出于等位的心理状态。倾向这种东西没有好坏之分,有趣的是漫长的人类社会进化过程中人们发现第二种倾向更好地适应人际交流需求故渐渐成为一种有利的倾向,持这样倾向的人群在成熟度上被加分,即通俗说法会说话。不得不认可这样倾向的有利性,但每种东西的存在总是有它存在的理由,再次请出我们搁置一旁的第一种倾向,人作为一种高级动物每一种人的本能性反应实质上对人都是存在着好处的。
我们可以发现第一种倾向的人群语言表现上来说语速快,在事件发生之后反应的延迟时间短,其实就是说话不经过大脑,但是就心理应急维护调整的意义上来说功不可没。说话是要经过大脑的,但是总经过大脑的思考难免产生压抑,该种压抑就是对心理状态的延迟表达,不吐不快嘛。当然如果在语言表达中甚至需要通过语言创造出截然不同于真实心理状态以达到某种理性目的的,譬如遮掩、顺应、求同等等则需要更多的延迟时间甚至是无限地把真实的想法压制下去造成的对个人心态的抑制是可想而知的。不过现代社会,那天听说拿命换钱给我逗乐了,拿心换各种其实真的是可以理解的,只是希望个体们适当调节自己不然长此以往身心俱疲,可能收不回成本呀。综上所述,语言由于种种限制其真实性准确性得不到保证因此位于研究反馈参考价值之末。
作为参考价值顶端的行为个人认为可最大限度的反应个体真实的心理反射弧,在细节充足的情况下可以反射出该个体独特的人格特质。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在研究人的行为的过程中细节是尤其重要的,否则无法对行为问题有最准确的判断,这点在下面的阐述中指出。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存在这样的疑问:人的行为是否跟语言一样无法保证其真实性,人同样可以做出违心的行为。这个疑问的回答是肯定的,但是不真实的行为往往亦能反应出独特的心理特点,这点同语言不同,因为行为本身的构造与语言不同,反应出的信息量是语言无法衡量的,下面就相关问题进行举例说明。
所举的例子来自于实际生活中,男性Y由于重病长期以来进行住院治疗几个月后友人看望Y,对Y照顾周到无微不至,Y同友人坐在一起谈话中将友人推开,对友人说:“你没有必要装出这样很假的”,友人觉得好像Y变了一个人大惑不解。案例分析开始, Y的行为体现Y对友人热情反应的质疑,本来朋友的照顾在情理之中但是Y的反常反应说明他对亲密关系的抵触,此时的Y对人的不信任达到了一种反常的状态,而其前后对照该状态存在异常性则说明之前Y在医院的经历对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而Y当时所处的心理状态其实是异常孤独无助的,抗拒某种意义上说明了自卫反应。其实通过后来的了解我们知道医院的环境不好,有一日Y于病榻上还听见护士长说:“今天好像又来了几个重病号看来这个月的财源颇丰啊”。护士长的话也许并不针对Y但包含了其所在的群体,加深了Y于重病中存在的心理创伤,直接影响了其反馈的行为。 某种意义上说Y的抗拒行为是正常以及可以理解的,但是其需要及时以及正确的心理陪护。
下面一个例子来源于小说中虚构的人物,该人物存在变态人格,不过既然是虚拟的那就简单分析一下人物设置的精彩好了,周芷若华丽登场。本人至今最欣赏TVB中对芷若妹妹变态的铺垫了,说实话,很多时候变态是真的没有那么容易的,需要很多因素共同作用,但是通过铺垫准确传达的一种就是芷若妹妹的变态很大程度上还是取决于其长久形成的人格缺陷。经典镜头开始,韦蝠王因病必须吸人血因此抓住了芷若妹妹,张无忌及时将其救下但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已然没有威胁的芷若妹妹突然冲上去拔下发簪猛刺韦蝠王,那个狠啊….,只此一点,性格显露无疑。其实我仍旧愿意相信当时的芷若妹妹是好妹子的,但是在已经没有威胁的情况下仍旧做出如此过激的举动说明此人自卫系统过敏,并且只要刺激达到轻微程度便可以使其处于失控状态,其失控状态的表现在于伤害他人(还有一种是伤害自己),这样的性格基础实在是很多心理疾病的温床啊。不过关于这个实例我最想说的一点就是它之所以经典在于类似原因产生的变态人格可以说是最普遍也是最让人惋惜的,属于可恨之人有可怜之处。生活中的实例是有,但是分析这个容易让我想多,所以就此为止。
居然原创了这么多字,比我的专业课论文还要长,关于人的反馈问题就写到这,篇幅虽长毕竟人的反馈是最根本的研究对象。我听过关于心理学辅导最经典的评价就是助人助己,其实有的时候看起来人真的好像要很多,说到底不过就是要一颗被温暖的心。以上内容纯属本人观察看书整理出的成果,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如有谬误,一笑置之,哈哈。改天再有兴致写一篇关于恐惧的:P。
干活休息间隙,厦门今天天色粉墙白,落地窗向外看山色中绿,一整幅的淡淡灰调子。
这个自起炉灶的小学科形成于本人对人进行外界反馈时种种表现的轻重程度进行的排序,按最重要至不重要次序如下:行为、面部及肢体反馈,语言。
该排序的形成取决于当一个心理状态显现之后面部及肢体反馈首先是最直接的应激反应因其产生之快、延迟时间之短,基本不受控制的故实质上最能反应该心理真实状态,换句话说就是下意识进行的。此种反馈虽然可以在人成长的后期利用思维进行强制性控制,但是改变的程度是有限的,具体请参考知名美剧lie to me。
相比于这样直接的反馈,语言在时间过程上产生于其后,但是语言表达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往往取决于个体的主观意愿与能力以及思维导向。在语言表达的倾向性上,往往区分成为两种,一种人群的语言倾向为下意识反应,即同直接反馈一样作为一种辅助的功能直接描述心理状态,即我们往往可以听到如下的话,“你给我滚!”,该句表达个体愤怒焦灼的心理状态但是实质上并不能准确反映出个体实际需要对方做出的行为。说白了就是个体到底是不是希望对方离开,这样的离开持续的时间是短暂的还是长久的,种种信息都是不能从中得到体现的。相比之下,另一种语言倾向则意图在进行语言表达时真实反应个体的意愿以及需求,同为上句话,另外的一种表达可能是“给我一个下午让我安静一下,我想好好想想刚刚那件事自己的想法,晚上我再联系你吧?”。相比之下我们就可以看出第二种倾向给出了更多信息以及更准确的描述,就语言语调来说亦倾向于冷静平和,当然它们很可能出于等位的心理状态。倾向这种东西没有好坏之分,有趣的是漫长的人类社会进化过程中人们发现第二种倾向更好地适应人际交流需求故渐渐成为一种有利的倾向,持这样倾向的人群在成熟度上被加分,即通俗说法会说话。不得不认可这样倾向的有利性,但每种东西的存在总是有它存在的理由,再次请出我们搁置一旁的第一种倾向,人作为一种高级动物每一种人的本能性反应实质上对人都是存在着好处的。
我们可以发现第一种倾向的人群语言表现上来说语速快,在事件发生之后反应的延迟时间短,其实就是说话不经过大脑,但是就心理应急维护调整的意义上来说功不可没。说话是要经过大脑的,但是总经过大脑的思考难免产生压抑,该种压抑就是对心理状态的延迟表达,不吐不快嘛。当然如果在语言表达中甚至需要通过语言创造出截然不同于真实心理状态以达到某种理性目的的,譬如遮掩、顺应、求同等等则需要更多的延迟时间甚至是无限地把真实的想法压制下去造成的对个人心态的抑制是可想而知的。不过现代社会,那天听说拿命换钱给我逗乐了,拿心换各种其实真的是可以理解的,只是希望个体们适当调节自己不然长此以往身心俱疲,可能收不回成本呀。综上所述,语言由于种种限制其真实性准确性得不到保证因此位于研究反馈参考价值之末。
作为参考价值顶端的行为个人认为可最大限度的反应个体真实的心理反射弧,在细节充足的情况下可以反射出该个体独特的人格特质。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在研究人的行为的过程中细节是尤其重要的,否则无法对行为问题有最准确的判断,这点在下面的阐述中指出。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存在这样的疑问:人的行为是否跟语言一样无法保证其真实性,人同样可以做出违心的行为。这个疑问的回答是肯定的,但是不真实的行为往往亦能反应出独特的心理特点,这点同语言不同,因为行为本身的构造与语言不同,反应出的信息量是语言无法衡量的,下面就相关问题进行举例说明。
所举的例子来自于实际生活中,男性Y由于重病长期以来进行住院治疗几个月后友人看望Y,对Y照顾周到无微不至,Y同友人坐在一起谈话中将友人推开,对友人说:“你没有必要装出这样很假的”,友人觉得好像Y变了一个人大惑不解。案例分析开始, Y的行为体现Y对友人热情反应的质疑,本来朋友的照顾在情理之中但是Y的反常反应说明他对亲密关系的抵触,此时的Y对人的不信任达到了一种反常的状态,而其前后对照该状态存在异常性则说明之前Y在医院的经历对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而Y当时所处的心理状态其实是异常孤独无助的,抗拒某种意义上说明了自卫反应。其实通过后来的了解我们知道医院的环境不好,有一日Y于病榻上还听见护士长说:“今天好像又来了几个重病号看来这个月的财源颇丰啊”。护士长的话也许并不针对Y但包含了其所在的群体,加深了Y于重病中存在的心理创伤,直接影响了其反馈的行为。 某种意义上说Y的抗拒行为是正常以及可以理解的,但是其需要及时以及正确的心理陪护。
下面一个例子来源于小说中虚构的人物,该人物存在变态人格,不过既然是虚拟的那就简单分析一下人物设置的精彩好了,周芷若华丽登场。本人至今最欣赏TVB中对芷若妹妹变态的铺垫了,说实话,很多时候变态是真的没有那么容易的,需要很多因素共同作用,但是通过铺垫准确传达的一种就是芷若妹妹的变态很大程度上还是取决于其长久形成的人格缺陷。经典镜头开始,韦蝠王因病必须吸人血因此抓住了芷若妹妹,张无忌及时将其救下但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已然没有威胁的芷若妹妹突然冲上去拔下发簪猛刺韦蝠王,那个狠啊….,只此一点,性格显露无疑。其实我仍旧愿意相信当时的芷若妹妹是好妹子的,但是在已经没有威胁的情况下仍旧做出如此过激的举动说明此人自卫系统过敏,并且只要刺激达到轻微程度便可以使其处于失控状态,其失控状态的表现在于伤害他人(还有一种是伤害自己),这样的性格基础实在是很多心理疾病的温床啊。不过关于这个实例我最想说的一点就是它之所以经典在于类似原因产生的变态人格可以说是最普遍也是最让人惋惜的,属于可恨之人有可怜之处。生活中的实例是有,但是分析这个容易让我想多,所以就此为止。
居然原创了这么多字,比我的专业课论文还要长,关于人的反馈问题就写到这,篇幅虽长毕竟人的反馈是最根本的研究对象。我听过关于心理学辅导最经典的评价就是助人助己,其实有的时候看起来人真的好像要很多,说到底不过就是要一颗被温暖的心。以上内容纯属本人观察看书整理出的成果,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如有谬误,一笑置之,哈哈。改天再有兴致写一篇关于恐惧的:P。
干活休息间隙,厦门今天天色粉墙白,落地窗向外看山色中绿,一整幅的淡淡灰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