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陳獨秀紀錄片十二集版 分集大綱
陳獨秀紀錄片十二集版 分集大綱
總片名:反對者—陳獨秀 1879-1942
第一集 家國狂徒
1914年,他首次以獨秀的筆名發表【愛國心與自覺心】,引發眾人大嘩。他的狂徒形象,開始為人議論。但他不僅是個思想上的狂徒,在家庭倫理上也是離經叛道。
二十世紀的第一個十年,新生的中華民國因為南北割據、軍閥混戰而陷入谷底深淵,就在這時候,他汲取歐洲啟蒙運動、法國大革命與雅各賓黨創造新人類的思想資源,糾集同仁新銳,創辦新青年雜誌,掀起現代中國的思想文化革命狂潮。
這個家國狂徒,會走向雅各賓黨人的暴力路線嗎?
第二集 思想革命
在他僅有的自傳中,他分析自己從選學妖孽到康梁派的蛻變過程。此後,他從康梁派轉變成革命黨,但他不喜歡孫中山與同盟會。他關注的是更深層的變革。
1917年,他來到北京,一腳踏進政治與文化的風暴中心。胡適隨他而至,兩人聯手掀起文學與思想革命的浪潮。在跟守舊派論戰當中,他拋出德先生與賽先生做為兩大旗幟,這兩個口號影響了一整個世紀的華人;今天的共產黨,對之仍是又愛又怕。
第三集 五四浪潮
西方的德先生,有法國模式跟美國模式的分野,但他對此並不甚了解。
1919年,他由思想文化戰線轉向政治實踐戰線的關鍵年份。年初,他因為嫖娼事件被排擠出北大,胡適為之感概不已,認為是中國近代史的大轉折。
年中,五四運動爆發。他發表【研究室與監獄】。既而因為散發【北京市民宣言】而被捕入獄。此刻,俄國十月革命的浪潮已經拍打到中國的思想文化界與政治界,他人生最大的改變,隨之悄悄降臨。
第四集 建黨之路
1920年,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創立。他預備以上海工人運動為核心,開展社會與政治的改造。他認為,無產階級革命需要一百年的時間才能成熟。
中共一大選舉他做為總書記。二大發表聯合戰線、黨外合作的時局主張。但是共產國際的影響力已經滲透到中國,也逼使他改變與莫斯科的關係。他所構想的自主發展、黨外合作,即將被完全推翻。
第五集 國共合作
他與中共黨員被要求加入國民黨。他跟馬林為國民黨畫了組織改造圖,卻被孫中山晾在一邊;在莫斯科參加共產國際會議,他做為中共總書記的發言與預警也被忽視。
鮑羅庭帶著盧布與槍枝來到廣州,跟孫中山緊密合作。但固守上海的他,始終對於這種合作關係保持懷疑。1925年,五卅運動在上海爆發,席捲全中國的進步工人與年輕學生。這是他政治實踐生涯走向高峰的序幕,還是災難的開始?
第六集 夾縫圖強
五卅運動之後中共黨員人數急速增加,但是胡適對他提出了不同看法:「哪有帝國主義?」而戴季陶的小冊子更吹響了國民黨右派反共的號角。身為黃埔軍校校長的蔣介石,在孫中山過世後逐漸取得實權;蔣一方面對莫斯科與共產國際表示尊崇,但另一方面,卻也對中共與他充滿戒心。
此刻,史達林與托洛斯基展開激烈的辯論,爭鬥已經白熱化,其中一個焦點就是中國革命問題。史達林要求中共繼續在國民黨內發展,他要如何面對日趨緊迫的政治夾縫?
第七集 山雨欲來
1926年,蔣介石發動北伐。鮑羅庭同時吹響了土地革命的號角。他對農民運動的暴力化憂心忡忡,然而情勢的發展遠非他所能控制。他在上海籌備工人起義,而在北伐前線,蔣介石與鮑羅庭的裂痕日趨擴大。蔣甚至因為鮑羅庭當眾指蔣為「新軍閥」而有自殺以明志的念頭。
但是,蔣介石最擔心的是剛剛從莫斯科回到國內的汪精衛。1927年春天,國共雙方的衝突一觸即發,他跟汪精衛在上海簽署了國共和平共處的宣言,沒想到,這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第八集 上海政變
1927年四月十二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清共,在清共前,中共黨員人數已經超過五萬,為建黨之初的一千倍。在上海政變之後兩年間,共有三十萬左傾份子、國民黨員與共產黨員遭到殺害,包括他的兩個兒子。大女兒也因傷心過度而身亡。
在這劇烈震盪當中,他五四時代的戰友,蔡元培、胡適與吳稚暉,都支持蔣介石。而史達林也落井下石,指他應該負起慘敗的責任。他自覺已經無力回天,辭去了總書記的職位。幾乎與此同時,史達林把托洛斯基開除出蘇聯共產黨。
第九集 百思其解
1928年,東北易幟,蔣介石的國民政府統一中國。作為賞金十萬元的通緝要犯,他窩居在上海虹口區,舔舐心中的傷痕。此刻,他讀到了從遠方輾轉傳來的托洛斯基文件,大為嘆服。
1929年,蔣介石引發中東鐵路事件。他跟中共中央對此有不同的看法。在莫斯科肅清托洛斯基派的風聲鶴唳當中,逐漸倒向托派的他,已經成為中共的眼中釘。同年,他被開除黨籍。與此同時,他也跟剛從莫斯科回到中國的年輕托派結成了同盟。但,他們是在五四之後成長的一代人,跟他有距離。
第十集 誰曰叛國
蔣介石在江西剿共的同時,上海托派組織陸續被破獲。1931年,他也被捕,並被控以危害民國罪。
在友人多方奔走呼籲下,他沒有被送上軍事法庭,並且採取公開審判。他在法庭上為自己辯護,慷慨陳詞,高呼:「我是叛國民黨,不是叛國!」轟動一時。
他被關在南京老虎橋監獄。因為不斷的抗爭以及友人的協助,他把監獄變成了研究室,大量閱讀古籍、政治經濟專書與社會主義著作。
第十一集 溯江而上
在獄中的閱讀與省思,讓他重新評估德先生的價值,並開始反省蘇聯革命,以及列寧與托洛斯基的共產主義運動路線。他依然是社會主義者,但堅信,民主沒有階級之分。
1937年抗戰軍興,他被提前釋放出獄,終獲最後的自由。他前往武漢,想要為抗戰以及自己的理念盡一份心力,無奈被共產黨抹黑為漢奸,也被蔣介石掐掉了他最後的政治努力。在武漢會戰前夕,他跟家人搭上船,溯江而上,前往重慶。
第十二集 根本意見
他從重慶輾轉落腳在江津鶴山坪,靠朋友接濟、兒子的微薄薪水以及似有若無的稿費維持生計。但他拒絕國民黨要員的餽贈。
他也跟上海的年輕托派通信筆戰,包括【我的根本意見】。這批文字在抗戰結束後結集為【陳獨秀的最後見解】,胡適寫序,特別推崇他對反對黨自由的看法。此一看法經由自由中國的宣揚,揭開了戰後台灣反對黨運動的序幕,綿延半世紀。
他在1942年病逝於江津。
而在新中國成立之後,他被自己所創立的政黨掩蓋、扭曲、抹黑,直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還未能完全見天日。
總片名:反對者—陳獨秀 1879-1942
第一集 家國狂徒
1914年,他首次以獨秀的筆名發表【愛國心與自覺心】,引發眾人大嘩。他的狂徒形象,開始為人議論。但他不僅是個思想上的狂徒,在家庭倫理上也是離經叛道。
二十世紀的第一個十年,新生的中華民國因為南北割據、軍閥混戰而陷入谷底深淵,就在這時候,他汲取歐洲啟蒙運動、法國大革命與雅各賓黨創造新人類的思想資源,糾集同仁新銳,創辦新青年雜誌,掀起現代中國的思想文化革命狂潮。
這個家國狂徒,會走向雅各賓黨人的暴力路線嗎?
第二集 思想革命
在他僅有的自傳中,他分析自己從選學妖孽到康梁派的蛻變過程。此後,他從康梁派轉變成革命黨,但他不喜歡孫中山與同盟會。他關注的是更深層的變革。
1917年,他來到北京,一腳踏進政治與文化的風暴中心。胡適隨他而至,兩人聯手掀起文學與思想革命的浪潮。在跟守舊派論戰當中,他拋出德先生與賽先生做為兩大旗幟,這兩個口號影響了一整個世紀的華人;今天的共產黨,對之仍是又愛又怕。
第三集 五四浪潮
西方的德先生,有法國模式跟美國模式的分野,但他對此並不甚了解。
1919年,他由思想文化戰線轉向政治實踐戰線的關鍵年份。年初,他因為嫖娼事件被排擠出北大,胡適為之感概不已,認為是中國近代史的大轉折。
年中,五四運動爆發。他發表【研究室與監獄】。既而因為散發【北京市民宣言】而被捕入獄。此刻,俄國十月革命的浪潮已經拍打到中國的思想文化界與政治界,他人生最大的改變,隨之悄悄降臨。
第四集 建黨之路
1920年,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創立。他預備以上海工人運動為核心,開展社會與政治的改造。他認為,無產階級革命需要一百年的時間才能成熟。
中共一大選舉他做為總書記。二大發表聯合戰線、黨外合作的時局主張。但是共產國際的影響力已經滲透到中國,也逼使他改變與莫斯科的關係。他所構想的自主發展、黨外合作,即將被完全推翻。
第五集 國共合作
他與中共黨員被要求加入國民黨。他跟馬林為國民黨畫了組織改造圖,卻被孫中山晾在一邊;在莫斯科參加共產國際會議,他做為中共總書記的發言與預警也被忽視。
鮑羅庭帶著盧布與槍枝來到廣州,跟孫中山緊密合作。但固守上海的他,始終對於這種合作關係保持懷疑。1925年,五卅運動在上海爆發,席捲全中國的進步工人與年輕學生。這是他政治實踐生涯走向高峰的序幕,還是災難的開始?
第六集 夾縫圖強
五卅運動之後中共黨員人數急速增加,但是胡適對他提出了不同看法:「哪有帝國主義?」而戴季陶的小冊子更吹響了國民黨右派反共的號角。身為黃埔軍校校長的蔣介石,在孫中山過世後逐漸取得實權;蔣一方面對莫斯科與共產國際表示尊崇,但另一方面,卻也對中共與他充滿戒心。
此刻,史達林與托洛斯基展開激烈的辯論,爭鬥已經白熱化,其中一個焦點就是中國革命問題。史達林要求中共繼續在國民黨內發展,他要如何面對日趨緊迫的政治夾縫?
第七集 山雨欲來
1926年,蔣介石發動北伐。鮑羅庭同時吹響了土地革命的號角。他對農民運動的暴力化憂心忡忡,然而情勢的發展遠非他所能控制。他在上海籌備工人起義,而在北伐前線,蔣介石與鮑羅庭的裂痕日趨擴大。蔣甚至因為鮑羅庭當眾指蔣為「新軍閥」而有自殺以明志的念頭。
但是,蔣介石最擔心的是剛剛從莫斯科回到國內的汪精衛。1927年春天,國共雙方的衝突一觸即發,他跟汪精衛在上海簽署了國共和平共處的宣言,沒想到,這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第八集 上海政變
1927年四月十二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清共,在清共前,中共黨員人數已經超過五萬,為建黨之初的一千倍。在上海政變之後兩年間,共有三十萬左傾份子、國民黨員與共產黨員遭到殺害,包括他的兩個兒子。大女兒也因傷心過度而身亡。
在這劇烈震盪當中,他五四時代的戰友,蔡元培、胡適與吳稚暉,都支持蔣介石。而史達林也落井下石,指他應該負起慘敗的責任。他自覺已經無力回天,辭去了總書記的職位。幾乎與此同時,史達林把托洛斯基開除出蘇聯共產黨。
第九集 百思其解
1928年,東北易幟,蔣介石的國民政府統一中國。作為賞金十萬元的通緝要犯,他窩居在上海虹口區,舔舐心中的傷痕。此刻,他讀到了從遠方輾轉傳來的托洛斯基文件,大為嘆服。
1929年,蔣介石引發中東鐵路事件。他跟中共中央對此有不同的看法。在莫斯科肅清托洛斯基派的風聲鶴唳當中,逐漸倒向托派的他,已經成為中共的眼中釘。同年,他被開除黨籍。與此同時,他也跟剛從莫斯科回到中國的年輕托派結成了同盟。但,他們是在五四之後成長的一代人,跟他有距離。
第十集 誰曰叛國
蔣介石在江西剿共的同時,上海托派組織陸續被破獲。1931年,他也被捕,並被控以危害民國罪。
在友人多方奔走呼籲下,他沒有被送上軍事法庭,並且採取公開審判。他在法庭上為自己辯護,慷慨陳詞,高呼:「我是叛國民黨,不是叛國!」轟動一時。
他被關在南京老虎橋監獄。因為不斷的抗爭以及友人的協助,他把監獄變成了研究室,大量閱讀古籍、政治經濟專書與社會主義著作。
第十一集 溯江而上
在獄中的閱讀與省思,讓他重新評估德先生的價值,並開始反省蘇聯革命,以及列寧與托洛斯基的共產主義運動路線。他依然是社會主義者,但堅信,民主沒有階級之分。
1937年抗戰軍興,他被提前釋放出獄,終獲最後的自由。他前往武漢,想要為抗戰以及自己的理念盡一份心力,無奈被共產黨抹黑為漢奸,也被蔣介石掐掉了他最後的政治努力。在武漢會戰前夕,他跟家人搭上船,溯江而上,前往重慶。
第十二集 根本意見
他從重慶輾轉落腳在江津鶴山坪,靠朋友接濟、兒子的微薄薪水以及似有若無的稿費維持生計。但他拒絕國民黨要員的餽贈。
他也跟上海的年輕托派通信筆戰,包括【我的根本意見】。這批文字在抗戰結束後結集為【陳獨秀的最後見解】,胡適寫序,特別推崇他對反對黨自由的看法。此一看法經由自由中國的宣揚,揭開了戰後台灣反對黨運動的序幕,綿延半世紀。
他在1942年病逝於江津。
而在新中國成立之後,他被自己所創立的政黨掩蓋、扭曲、抹黑,直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還未能完全見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