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聲色: 舊上海摩登女子有幾玲瓏?- 何立
![]() |
■女游泳運動員楊秀瓊以為國爭光為重,拒絕電影公司垂青。
那些年,上海的女子因應時代學習西方文化,參與社會工作、活動,她們穿洋裝、高跟鞋、修短髮、燙髮,代表着對舊俗的排拒、對新事物的憧憬和認同。30年代應運而生的流行雜誌《玲瓏》,正好反映當時上海摩登女性的面貌。
![]() |
■1930年代,上海流行雜誌《玲瓏》第一期封面。
這本在1931年出版,到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停刊的周刊,以婦女為讀者對象,採用袋裝書和雙封面設計,書長13公分,每期幾十頁,讀者可從封面的女性話題讀起,也可從封底的娛樂消息讀起,格式十分突破。
它的內容包羅萬有:時裝、家居、美容、健康、家庭,又有愛情、心理、性知識與婚姻的專欄、讀者來信等,也刊出名媛、明星、女作家、女學生、兒童的照片,廣告也大多推銷女性用品。70、80年代,香港也出現過一本內容和格式跟《玲瓏》一樣的電視周刊《金電視》。
要知道,舊時中國女性都是不出閨閣,不「拋頭露面」的,《玲瓏》刊出女性照片,甚至裸照,不但吸引女讀者,自然也引起男性注意。雖說是為求刺激銷路,但已反映女性形象開始見諸大眾,掙脫舊時代的束縛。
《玲瓏》也刊登荷李活和國內明星的消息,讓讀者認識最新的女性潮流文化:穿時裝、穿高跟鞋、剪短髮、燙髮等,均是上海都市化的其中一環。年輕女子、女學生,是大眾眼中摩登女性的代表,她們對這些東西就擔當着開展和承傳的角色。
女運動員也是那時摩登女性的學習對象。《玲瓏》宣傳了女子多做運動,擁有健美的身體,有利爭取獨立自主,發展事業,改變社會地位。〈香港花受包圍〉一文(第117期)就說,香港女游泳運動員楊秀瓊不只游泳成績超群,也樣子秀麗,體態苗條,她上餐廳時,市民擠擁在外,以一睹香港之花為快。她卻仍以為國爭光為重,未有接受上海電影公司的垂青。
《玲瓏》更主張婦女既要美,也要學會用腦,努力容納新的知識和思想,能管理家政,編者陳珍玲在《玲瓏》第5期說,一個女子嫁了,要懂得幫助丈夫,才可增進感情,要像知己朋友,因為戀愛的熱度,只能維持在相愛的一段時間,丈夫喜歡看書,就讓他看,更可以叫他出去和朋友玩。這些對女性內外俱圓的標準,就算放諸今天的家庭主婦或職業女性身上還是一樣。
更「追上現代」的,是《玲瓏》裏一些女子選擇和對付男朋友的心得。例如〈男性觀〉(第5、6期)說虛偽、老實、陰險及多說話者為女性所棄,誠實、活潑、溫柔、富有者是女性所喜。〈怎樣玩玩男子〉(第65期)提出姊妹們要架子十足,男人越遷就,架子就越要大,要若即若離,使男友摸不着自己的心意,故意和第三者親熱等。
《玲瓏》反映的女性面貌,也正是那時候上海城市文化的一個重要部份,因為時值北伐戰爭結束,人們在憧憬與隱憂之間,學習外國的事物和生活方式,然未及數載,卻被以後的場場戰爭及變故中斷下來。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編者陳珍玲道出過上海的紙醉金迷(第30期):「姊姊們大都用了全部心力,注意於服飾、交際娛樂或家政,對於國事素來不注意的,寧願睡覺看小說,決不願細閱報紙雜誌。對於暴日(日本)的侵略,我們多數的姊妹,只知其事,不知其所以然……加以年來國內(日本)的不景氣,更使他們處心積慮,圖謀滿蒙。他們見到歐美各國,都在鬧經濟恐慌,無暇他顧,便乘機發動,先把萬寶山及朝鮮事件,試一試各國的意見,覺得沒有動靜……國聯(國際聯盟)理事會……竟表同情於日本……宣告中止調處東省事件。」
這跟今天歐洲經濟緊張、釣魚台主權、大陸人紙醉金迷等情形,是否似曾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