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逼无奈:孔夫子一生三世的颠沛流离
![]() |
[孔庙大成门前的雕龙柱]“孔子之谓集大成”,是孟子对孔子的评价。
一世、孔府
夫子原籍在今天的河南商丘,后祖上移居山东。迁移的原因没有准确考证,一说被债务逼逃,另一说其曾祖父因与当政大臣不和而走。夫子三岁时父亲病故,母子受家族虐待,则夫子跟随母亲避至曲阜阙里,清贫度日。
夫子从青年时就想走政治道路,可在乱世之时,他的“仁政”思想主张无法施展。后鲁国发生内乱,夫子随鲁昭公逃往齐国,受到齐景公的厚待,却因此受齐国大夫加害仓皇逃回鲁国。直到知天命之年,才由“中都宰”——也就是主管刑事的地方官——开始了治理鲁国的的仕途之路。任官四年之后,虽然成绩斐然,夫子又因与当权者的政治思想差异而不得以离开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夫子所说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也是他根据自身经历的感慨——一心一意做自己该做的事而不逆天而行。
夫子一生安贫乐道,生前不过茅屋三间,其子孙“衍圣公”世代居住于孔庙旁。宋朝宝元元年始建孔府,那时候距离夫子故去已经过了一千五百年。孔府占地240亩,九进庭院,三路布局,共有厅、堂、楼、房463间。如此宏伟壮观的大宅,夫子却从未住过,可谓泽荫后代的栽树人。
![]() |
[岁月的旧迹]
![]() |
[孔府一角]
![]() |
[孔府戒贪图]
二世、孔庙
夫子周游首先到了卫国,不到一年却因小人谗言受到卫灵公公开监视,悻悻离开。途中夫子因故几次往返卫国,后又经曹、宋、郑至陈国,一路遭遇围困和责难,断粮7日,多亏楚派兵迎接夫子,师徒免于一死。那时夫子59岁。64岁时夫子又回到卫国,四年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被用。
夫子逝后的第二年,孔庙始建。弟子子孙将其生前三间故所立为庙,岁时奉祀。内藏孔子生前所用的“衣、冠、琴、车、书”。后世历代王朝不断加以扩建。现在的孔庙是明、清两代完成的规模。建筑仿皇宫制式,共分九进庭院,左右对称贯穿在一条南北中轴线上。这一具有东方建筑特色的庞大建筑群,面积广大,气魄宏伟,时间久远,保持完整,被古建筑学家称为世界建筑史上“唯一的孤例”。
![]() |
[孔庙]
![]() |
[碑文]
![]() |
[孔宅故井 鲁壁]
![]() |
[古木和斑墙]
三世、孔林
夫子逝后,葬于今曲阜城北,其后代从冢而葬,形成今天的孔林。从子贡为孔子庐墓植树起,孔林内已栽种繁衍古树万株。相传“弟子各以四方奇木来植,故多异树,鲁人世世代代无能名者”。孔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专用墓地,也是目前世界上延时最久(仍在沿用),面积最大的氏族墓地。
孔子墓是孔林的中心所在。墓形如隆起的马背,称马鬣封。墓前有巨墓篆刻黄养正书“大成至圣文宣王墓”。 “大成至圣文宣王”1307年由元武宗孛儿只斤·海山加封。这也是孔子封号中最被常认可的一个。
一九六六年,红卫兵在曲阜,怀着对孔子的“深仇大恨”,用一个月的时间炸坟掘墓,破坏文物六千件,砸毁古代石碑一千座。夫子即使入了黄土,也未能摆脱颠沛流离的三世之途。
![]() |
[孔林]
![]() |
[孔林]
![]() |
[孔林]
![]() |
[孔林]
![]() |
[孔林神道]
![]() |
[孔子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