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业务素质 采访篇12月25日
如何采访?
一、采访定义
采访是为了获得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新闻工作人员通过观察、访谈等手段,对可能获得广泛关注且鲜为人知的信息进行搜集的活动。采访者需要运用自己的新闻观点、知识积累和思维方式对搜集信息进行分析判断。
二、采访对采访者的要求
具有新闻敏感、应变能力和采访技巧。能迅速地在错综复杂的客观事物中发现、挖掘、捕捉新闻。
三、采访的分类
分为突发事件的采访和有目的、主动的采访(即有明确的报道思想、充分的材料准备和周密的采访计划)。
四、采访的方法
阅读文字材料、个别访问、现场查勘、参加会议、参加记者招待会、召开调查会等。
采访活动的方式分为个别采访、集体采访、隐性采访、分段采访、巡回采访(即游动或旅行采访)、交叉采访(即充分利用交通、通讯、资料等,在一定时期采访两条或多则新闻,节省重复找人的时间)等。
采访记录的方式有默记、笔录、录音、摄影、摄像等不同形式。
五、采访的注意事项
1、采访前的准备:掌握与采访内容有关的基本情况和资料;搜集并整理与报道有关的文件及历史和现实资料;制定采访方案和提纲;带齐采访设备,如一部DV,一副三脚架,一支录音笔,一部照相机和相应的笔记本等。
2、采访时创造轻松愉快的氛围:注意第一印象,衣着整洁,举止文雅,态度诚恳端正,彬彬有礼;寻找媒介,拉近心理距离;用身体的动作表示对采访者的理解,采用接近被采访者身体的位置增加彼此的亲切感;采访过程中面部表情应是感兴趣,保持适当的目光交流;交流过程中注意倾听,及时反馈,必要时对被访者所说的话做补充说明,表述对方内容,解释对方意思;避免争论和喧宾夺主,避免因不感兴趣而忽略被访者和他说的话。
3、采访时的说话艺术:采访过程中要努力与对方交流思想,在推心置腹的交流中建立知心朋友关系,这样才能把采访引向深入;根据不同的交流对象,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对善谈者要耐心听取,离题的话要注意引导,不要显得不耐烦;对不善言谈者,要轻声慢语、不退不逼,要帮助对方回忆和思考;对不肯交流者,要做好宣传解释工作;对没有时间交流者,要见缝插针粘住不放。
六、如何做好人物采访
(一)访前工作:
搜集整理、研究分析相关资料,在why和how上下功夫,善于提问,列好采访提纲。
首先,要做好深度报道,就要准确、敏锐、富有远见地选好报道题材。这要求采访者要善于研究分析社会现实状态及其发展变化情况,找准受众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其次,做好背景材料的收集和分析工作。背景材料包括补充性的历史材料、展示事物间相互关系的材料、提供人物必要经历的资料、数据性的事实等。要能从人物材料中分析出其性格和喜好志趣。
第三,拟定一个全面的、深入的、思路清晰的采访提纲。提纲是记者逻辑思维和思考问题层次的体现。好的采访提纲能够帮助记者坚定信心、临阵不乱,在采访中掌握主动权,获得好的采访效果。美果内华达新闻教授在拟定参访提纲方面推出了设计问题的辅助公式,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他提醒记者设计问题时应该涉及下述问题:你们最终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你们遇到过什么困难吗,有什么阻力?你们是怎样对付这些困难的,又没有解决的计划?这一设想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谁提出的?
(二)采访的提问技巧
归根结底,一次采访无非是一场生动活泼富有思想的交谈,具体的提问技巧包括:
1、面对善于言辞、敏于思考、比较自信的采访对象,要抓住核心问题,开门见山,切中要害;由硬性的紧扣主题的问题扩展到笼统的问题。这种提问方式让对方觉得你懂行,坦率高效,值得交流。
2、深度报道难免要提尖锐的问题,当记者碰壁,当采访对象拘谨不安、支支吾吾或含糊其辞、有意躲避时,提问要由浅入深、步步追问,发掘未知细节。即可以先提宽泛的问题缓解气氛,然后慢慢引入正题;或者旁敲侧击,追本溯源,引出未知细节。
3、诱导性问题,引出生动活泼、论点鲜明的谈话。在诱导性提问中,记者要善于把握谈话的时机,运用语气、语调和措辞来引诱对方作出肯定性回答;采访对象得有较好的敏感性,并肯于争辩。诱导性提问会有怎样的后果,取决于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建立融洽关系的程度。
4、适度的沉默。深度报道的提问多是要点性、针对性和独家提问,需要给采访对象思考和阐述问题的时间。不要打断采访对象的话,不露声色在采访者回答完毕后再沉默三四秒钟,使采访者感到窘促而谈出更多东西。
5、要带上眼睛和耳朵,善于观察和倾听,捕捉采访问答中所不能显现的内容。记者要全身心地投入采访,用心聆听,才能挖掘鲜为人知的原因,捕获珍贵的新闻事实。
6、选择正确的视角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这个视角可能是宏观的(把握事物相互关联的全知视角),也可能是记者个人思想和情感的视角,还可能是现场观察时的微观视角。总之,正确的视角和细致的观察会使记者获得准确的、直接的、富有特征的资料。
7、要做一名有心的听众。善于倾听的记者最易有收获,最易与采访者沟通。捕捉稍纵即逝的新闻线索,挖掘谈话对象的弦外之音,用心灵领悟谈话内容,这样才能更接近其本来面目。
(三)采访的具体要求:
1、时间地点的预约,如有变动,第二方案的制定;
2、事先询问是否可录音或照相
3、收集采访对象的背景资料,设计采访问题,拟定采访内容;
4、采访时把握好谈话主题,注意控制好时间;
5、采访时要与被采访者形成互动;采访时注意自己的表情和语速,问题的清晰和明了;
6、采访时遇到不清楚的地方要主动询问,避免主观编造和随意添加;
7、采访后可询问是否可提供一些相关资料,并赠送一定的礼品表示感谢;
8、完稿后要送给被采访者过目,并适当修改;
9、将最终的出版物送给被采访者以作纪念并再次表示感谢。
一、采访定义
采访是为了获得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新闻工作人员通过观察、访谈等手段,对可能获得广泛关注且鲜为人知的信息进行搜集的活动。采访者需要运用自己的新闻观点、知识积累和思维方式对搜集信息进行分析判断。
二、采访对采访者的要求
具有新闻敏感、应变能力和采访技巧。能迅速地在错综复杂的客观事物中发现、挖掘、捕捉新闻。
三、采访的分类
分为突发事件的采访和有目的、主动的采访(即有明确的报道思想、充分的材料准备和周密的采访计划)。
四、采访的方法
阅读文字材料、个别访问、现场查勘、参加会议、参加记者招待会、召开调查会等。
采访活动的方式分为个别采访、集体采访、隐性采访、分段采访、巡回采访(即游动或旅行采访)、交叉采访(即充分利用交通、通讯、资料等,在一定时期采访两条或多则新闻,节省重复找人的时间)等。
采访记录的方式有默记、笔录、录音、摄影、摄像等不同形式。
五、采访的注意事项
1、采访前的准备:掌握与采访内容有关的基本情况和资料;搜集并整理与报道有关的文件及历史和现实资料;制定采访方案和提纲;带齐采访设备,如一部DV,一副三脚架,一支录音笔,一部照相机和相应的笔记本等。
2、采访时创造轻松愉快的氛围:注意第一印象,衣着整洁,举止文雅,态度诚恳端正,彬彬有礼;寻找媒介,拉近心理距离;用身体的动作表示对采访者的理解,采用接近被采访者身体的位置增加彼此的亲切感;采访过程中面部表情应是感兴趣,保持适当的目光交流;交流过程中注意倾听,及时反馈,必要时对被访者所说的话做补充说明,表述对方内容,解释对方意思;避免争论和喧宾夺主,避免因不感兴趣而忽略被访者和他说的话。
3、采访时的说话艺术:采访过程中要努力与对方交流思想,在推心置腹的交流中建立知心朋友关系,这样才能把采访引向深入;根据不同的交流对象,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对善谈者要耐心听取,离题的话要注意引导,不要显得不耐烦;对不善言谈者,要轻声慢语、不退不逼,要帮助对方回忆和思考;对不肯交流者,要做好宣传解释工作;对没有时间交流者,要见缝插针粘住不放。
六、如何做好人物采访
(一)访前工作:
搜集整理、研究分析相关资料,在why和how上下功夫,善于提问,列好采访提纲。
首先,要做好深度报道,就要准确、敏锐、富有远见地选好报道题材。这要求采访者要善于研究分析社会现实状态及其发展变化情况,找准受众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其次,做好背景材料的收集和分析工作。背景材料包括补充性的历史材料、展示事物间相互关系的材料、提供人物必要经历的资料、数据性的事实等。要能从人物材料中分析出其性格和喜好志趣。
第三,拟定一个全面的、深入的、思路清晰的采访提纲。提纲是记者逻辑思维和思考问题层次的体现。好的采访提纲能够帮助记者坚定信心、临阵不乱,在采访中掌握主动权,获得好的采访效果。美果内华达新闻教授在拟定参访提纲方面推出了设计问题的辅助公式,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他提醒记者设计问题时应该涉及下述问题:你们最终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你们遇到过什么困难吗,有什么阻力?你们是怎样对付这些困难的,又没有解决的计划?这一设想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谁提出的?
(二)采访的提问技巧
归根结底,一次采访无非是一场生动活泼富有思想的交谈,具体的提问技巧包括:
1、面对善于言辞、敏于思考、比较自信的采访对象,要抓住核心问题,开门见山,切中要害;由硬性的紧扣主题的问题扩展到笼统的问题。这种提问方式让对方觉得你懂行,坦率高效,值得交流。
2、深度报道难免要提尖锐的问题,当记者碰壁,当采访对象拘谨不安、支支吾吾或含糊其辞、有意躲避时,提问要由浅入深、步步追问,发掘未知细节。即可以先提宽泛的问题缓解气氛,然后慢慢引入正题;或者旁敲侧击,追本溯源,引出未知细节。
3、诱导性问题,引出生动活泼、论点鲜明的谈话。在诱导性提问中,记者要善于把握谈话的时机,运用语气、语调和措辞来引诱对方作出肯定性回答;采访对象得有较好的敏感性,并肯于争辩。诱导性提问会有怎样的后果,取决于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建立融洽关系的程度。
4、适度的沉默。深度报道的提问多是要点性、针对性和独家提问,需要给采访对象思考和阐述问题的时间。不要打断采访对象的话,不露声色在采访者回答完毕后再沉默三四秒钟,使采访者感到窘促而谈出更多东西。
5、要带上眼睛和耳朵,善于观察和倾听,捕捉采访问答中所不能显现的内容。记者要全身心地投入采访,用心聆听,才能挖掘鲜为人知的原因,捕获珍贵的新闻事实。
6、选择正确的视角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这个视角可能是宏观的(把握事物相互关联的全知视角),也可能是记者个人思想和情感的视角,还可能是现场观察时的微观视角。总之,正确的视角和细致的观察会使记者获得准确的、直接的、富有特征的资料。
7、要做一名有心的听众。善于倾听的记者最易有收获,最易与采访者沟通。捕捉稍纵即逝的新闻线索,挖掘谈话对象的弦外之音,用心灵领悟谈话内容,这样才能更接近其本来面目。
(三)采访的具体要求:
1、时间地点的预约,如有变动,第二方案的制定;
2、事先询问是否可录音或照相
3、收集采访对象的背景资料,设计采访问题,拟定采访内容;
4、采访时把握好谈话主题,注意控制好时间;
5、采访时要与被采访者形成互动;采访时注意自己的表情和语速,问题的清晰和明了;
6、采访时遇到不清楚的地方要主动询问,避免主观编造和随意添加;
7、采访后可询问是否可提供一些相关资料,并赠送一定的礼品表示感谢;
8、完稿后要送给被采访者过目,并适当修改;
9、将最终的出版物送给被采访者以作纪念并再次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