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白】影评
【告白】影评
影片中构造的世界让人毛骨悚然。
避而先谈现实中的世界,常理之中,生命是无比高尚而平等的存在。虽然谋杀、自杀以及意外身亡常有出现在众人视野中,但我的周围,包括我自己,对剥夺生命这一行为无疑厌恶至极。而【告白】中,一群少年所在的世界,是如此阴暗不堪。他们可以恣意嘲笑老师的肺腑之言,可以在教学楼顶对同班者施加暴力,而这纯属娱乐。更可怕的,他们对一个幼年少女的死可以用渗人的玩笑来带过,到头来,却又矛盾地以正视生命自称,代表正义向那同样可怜的杀人者实行惩戒。不得不说,人最终还是敬重生命的人,或说是怕死之辈,特别是当人们面临到自己的生命也受威胁时,那种剧烈的惊恐在一群少年的脸上,瞳孔中,扩张开来,此刻的生命想必是最让人留恋的。
而少年A的出现,则是对这一惊恐的进一步凸显、深化,他已然忘却自己活与不活的分别,导致他知道(以他当时年少的认知)自己感染上HIV后只消一刹那的惊恐,便可以放肆地大笑,他讨厌死亡,但是又变态般地做出一些行为使自己趋向死亡,这种纠结很大程度上源于无奈的客观环境。他只求自己的行为,他那令成年人也汗颜的城府被他所挚爱的母亲所重视,他活着就是为了母亲,更可以为此而死。母亲给他带来的童年不是寻常孩童的欢乐嬉戏,不是那可以飘荡上天的泡泡,而是足以扭曲一个人价值观的所谓天才培养计划。这的确让A成为了天才,但是他的成长更像是一次注定会输的赌注,只是爆发得过早,才是初中二年级而已。他害怕失去自己所持有的,仅存着维系生命的对母亲的炽热着迷。他于是不敢轻易上门寻找母亲,只是在网站上巴望母亲会先关切他。无论生、死,只要母亲给有发丝般纤薄的爱,他都满足,他所设定的自我世界,便会得到充实。然后,他才能得到重生,正如老师最后的几句话。母亲留下的眼泪,以及自己亲手造成的母亲之死,让少年十年的情感积淀瞬间瓦解,随后建立新的价值体系。但是,结尾表明的这眼泪只是A的幻象,让我心中一寒,我只能感慨剧本冷酷到了如此。
少女的演员,可以说是这部电影最至关重要的一个选择。她拥有美丽的外貌,沉定但能流露出无法掩盖的惊愕与恍惚的神情。她的目光,能看得透很多邪恶和善意,即使是在虚伪的层层掩盖之下,她也不惜一切加以揭穿,她原应该是本片最光明的一个角色设定。但是,片头的露娜希事件,成了这道光明的一段断层。原则上,她根本不敬重生命,她蔑视使劲制造丑恶的人类,但是又无可救药地想挽回哪怕一个灵魂也好。她选择信赖老师,结果是,老师对她自己刻意略带丑化的揭露让少女最终选择放弃挽救,她想喝下毒药来解脱。但毕竟是少女,做不到那么超脱。怀有着对同样天才的少年A的懵懂之爱,她还是盼望少年的正确价值回归,到死前喊得那么声嘶力竭,那时也还对生命持矛盾态度。只是,无奈扭曲的价值观能抹杀人的一切善良,最终她战胜不了强大的环境因素,无法改变。
老师,她的戏最平静。但是她带给我们的震慑力却最强。她那平淡的语气,很能反映一个经历无法与爱人共度、孩子死亡的母亲形象。当然,大家会认为经历这些后的人最可能的结果是发疯。但作为本片第二正能量的老师,用了很多类似发疯的举止,看似是扼杀,其实质是救赎沦陷的年少一代价值观。片头的骗局便是一个很好的证据。但是我想着重讲的,还是最后让A亲手杀母的情节。虽然辞退,但是通过各种巧合达到洞察一切(说是巧合,也为必然)。她打算用莫须有纸条揭发霸凌这一方式结束对A的救赎,但是,A又杀了少女,继而,A又寻死而且想让那么多人陪葬。这让老师只能用最极端的做法,用自己的手杀死自己的挚爱,来颠覆少年A的那禁锢着的世界,让他重生。可是,一句“开玩笑的”,让片尾充满了悬疑色彩,究竟老师最后是想拯救A还是毁灭A,这就要仁者见仁了。当然,我认为是拯救,因为,她已经毁灭了B。这个毁灭时对母性愤怒最大的诠释,毕竟是B杀了她女儿。而A,则是一个从小扭曲的灵魂等待强力救赎,从人性角度来看,A所犯下的无关老师直接切身利益,所以,作为教师,就如片头说的,她要的其实不是复仇,而是让A和B觉悟,进而拯救一个班级,一个时代。
最后总结,这部电影让我看完很焦虑,因为,不是每个人都能以正能量角度看待这部黑暗色彩浓厚的佳作的。
影片中构造的世界让人毛骨悚然。
避而先谈现实中的世界,常理之中,生命是无比高尚而平等的存在。虽然谋杀、自杀以及意外身亡常有出现在众人视野中,但我的周围,包括我自己,对剥夺生命这一行为无疑厌恶至极。而【告白】中,一群少年所在的世界,是如此阴暗不堪。他们可以恣意嘲笑老师的肺腑之言,可以在教学楼顶对同班者施加暴力,而这纯属娱乐。更可怕的,他们对一个幼年少女的死可以用渗人的玩笑来带过,到头来,却又矛盾地以正视生命自称,代表正义向那同样可怜的杀人者实行惩戒。不得不说,人最终还是敬重生命的人,或说是怕死之辈,特别是当人们面临到自己的生命也受威胁时,那种剧烈的惊恐在一群少年的脸上,瞳孔中,扩张开来,此刻的生命想必是最让人留恋的。
而少年A的出现,则是对这一惊恐的进一步凸显、深化,他已然忘却自己活与不活的分别,导致他知道(以他当时年少的认知)自己感染上HIV后只消一刹那的惊恐,便可以放肆地大笑,他讨厌死亡,但是又变态般地做出一些行为使自己趋向死亡,这种纠结很大程度上源于无奈的客观环境。他只求自己的行为,他那令成年人也汗颜的城府被他所挚爱的母亲所重视,他活着就是为了母亲,更可以为此而死。母亲给他带来的童年不是寻常孩童的欢乐嬉戏,不是那可以飘荡上天的泡泡,而是足以扭曲一个人价值观的所谓天才培养计划。这的确让A成为了天才,但是他的成长更像是一次注定会输的赌注,只是爆发得过早,才是初中二年级而已。他害怕失去自己所持有的,仅存着维系生命的对母亲的炽热着迷。他于是不敢轻易上门寻找母亲,只是在网站上巴望母亲会先关切他。无论生、死,只要母亲给有发丝般纤薄的爱,他都满足,他所设定的自我世界,便会得到充实。然后,他才能得到重生,正如老师最后的几句话。母亲留下的眼泪,以及自己亲手造成的母亲之死,让少年十年的情感积淀瞬间瓦解,随后建立新的价值体系。但是,结尾表明的这眼泪只是A的幻象,让我心中一寒,我只能感慨剧本冷酷到了如此。
少女的演员,可以说是这部电影最至关重要的一个选择。她拥有美丽的外貌,沉定但能流露出无法掩盖的惊愕与恍惚的神情。她的目光,能看得透很多邪恶和善意,即使是在虚伪的层层掩盖之下,她也不惜一切加以揭穿,她原应该是本片最光明的一个角色设定。但是,片头的露娜希事件,成了这道光明的一段断层。原则上,她根本不敬重生命,她蔑视使劲制造丑恶的人类,但是又无可救药地想挽回哪怕一个灵魂也好。她选择信赖老师,结果是,老师对她自己刻意略带丑化的揭露让少女最终选择放弃挽救,她想喝下毒药来解脱。但毕竟是少女,做不到那么超脱。怀有着对同样天才的少年A的懵懂之爱,她还是盼望少年的正确价值回归,到死前喊得那么声嘶力竭,那时也还对生命持矛盾态度。只是,无奈扭曲的价值观能抹杀人的一切善良,最终她战胜不了强大的环境因素,无法改变。
老师,她的戏最平静。但是她带给我们的震慑力却最强。她那平淡的语气,很能反映一个经历无法与爱人共度、孩子死亡的母亲形象。当然,大家会认为经历这些后的人最可能的结果是发疯。但作为本片第二正能量的老师,用了很多类似发疯的举止,看似是扼杀,其实质是救赎沦陷的年少一代价值观。片头的骗局便是一个很好的证据。但是我想着重讲的,还是最后让A亲手杀母的情节。虽然辞退,但是通过各种巧合达到洞察一切(说是巧合,也为必然)。她打算用莫须有纸条揭发霸凌这一方式结束对A的救赎,但是,A又杀了少女,继而,A又寻死而且想让那么多人陪葬。这让老师只能用最极端的做法,用自己的手杀死自己的挚爱,来颠覆少年A的那禁锢着的世界,让他重生。可是,一句“开玩笑的”,让片尾充满了悬疑色彩,究竟老师最后是想拯救A还是毁灭A,这就要仁者见仁了。当然,我认为是拯救,因为,她已经毁灭了B。这个毁灭时对母性愤怒最大的诠释,毕竟是B杀了她女儿。而A,则是一个从小扭曲的灵魂等待强力救赎,从人性角度来看,A所犯下的无关老师直接切身利益,所以,作为教师,就如片头说的,她要的其实不是复仇,而是让A和B觉悟,进而拯救一个班级,一个时代。
最后总结,这部电影让我看完很焦虑,因为,不是每个人都能以正能量角度看待这部黑暗色彩浓厚的佳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