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不及末日
今天我终于炒掉冰箱里搁了一个多星期的茄子,而前天煮好的一锅饭还剩四分之一,也许明天可以和那颗不知道哪天买的鸡蛋一起清理掉。我想,和我一样一个人生活久了的人,都能理解那种敲开最后一颗鸡蛋,把盒子丢进垃圾桶的如释重负之感吧。此时,他们已经在冰箱生活了一个多月之久。在此之后就可以再去一次超市把冰箱重新填满。每当我看到那些推着购物车的老太太以及车子里一袋袋满满的苹果橙子或是各种蔬菜,总是心生羡慕,不知道是羡慕那些水果还是羡慕那些笑容满面的瘪嘴老太。对于我而言,仅仅是以四五种水果每样两三只的选择来计算,买回的数目也足以让我在一个星期的尾巴上消化掉一颗长皱纹的西红柿或是内心柔软的梨。
我不愿意做饭并不是不喜欢—这句话听起来就好像是我不想和你在一起并不代表我不喜欢你—而是因为在洗菜切菜清理厨具之后,面对一盘或咸或淡或许色香味俱佳的成品时,以不再觉得饥饿。需要做的就是一个人默默把它消耗掉。就好像它们从未出现一样。我不知道当我这样描述的时候,做饭与食物这个趣意盎然的动词与柔情蜜意的动词是否显得了无生趣。我也不知道该怎样确切地表达这种感觉。也许就好似在你本该感觉幸福的时候,突然意识到为了得到这一刻所做的牺牲并不值得。背弃理想,舍弃自由,如同生活在《美丽新世界》的人们。Huxley为他们创造了“索麻”,稍感痛苦便吞食至幻。至于生活轨迹思维模式,早在精子卵子之时早已人为设定妥当。共有, 统一,安定。可是,如果从始至终对这种牺牲毫无察觉,一直这样行尸走肉般“幸福”下去,也不失为一种“幸福”的方式。
《猜火车》里Mark Renton那样忿世嫉俗,大喊着选择生活,选择工作,选择事业,选择家庭,选他妈的大电视机,选洗衣机,汽车,CD播放机,电动开罐器,选择健康,低胆固醇,牙医保险,选择低利息贷款,选择房子,选择朋友,选择休闲服和搭配的行李箱,选择分期付款,三件式的西装,用他妈一系列的布料,选DIY,星期天早上还怀疑自己干啥,选择坐着,看着令头脑麻木,让心灵破碎的猜谜节目,嘴里塞满他妈的垃圾食物,最后整个人腐烂到底,在悲惨的家里生一堆自私的混蛋小孩,烦死自己,不过是难堪罢了,选择你的未来,选择生活,但我干嘛要做这样的事?我选择不选择人生,我选别的,理由呢?没有理由,有海洛因,还需要什么理由? 然而,细想一下,选择海洛因的生活就有什么不同吗?这些统统都是借口,只不过仗着自己年轻。到现在,我仍不知道该以怎样的方式对待这个世界。也许我该为此庆幸,因为依旧年轻。
另外一部印象深刻的cult film叫做《食物》。那时候,每个周五的晚上总会去学校图书馆四楼放映室看电影。短片里关于“吃”的三个章节就像一出超现实歌剧理性化的残忍叙事在压抑寒冷的色调里用一日三餐隐喻出干干净净满是腥味儿的透彻罪恶。我曾想象食物经由口腔食道进入胃中以及种种之后的一系列物理反应与化学反应,于是便很容易理解了“贪吃”为什么会是“七宗罪”中的一项。在饮食带来愉悦心情的同时不禁心生厌恶,这或许是因为“吃”和“生存”之间的密切关系让我在进食的时候产生切实的生物之感。对于食物烹饪的挑剔以及受制于诱惑饱腹之后的不满足,活生生地剥离出极力掩饰的贪婪本性和原始欲望。
这种微妙的情绪是否传承了一个人对生活的态度,我不得而知。只是,当我站在Barcelona的Tibitabo山顶,看着天空之中暴雨之前积压的厚重云层,天空之下密集的水泥砖块建筑,突然觉得墙体之间流串的不死欲念即使是末日的暴雨也无法浇灭。若不是人心渴求至深,生活也不会如此贫瘠。
我不愿意做饭并不是不喜欢—这句话听起来就好像是我不想和你在一起并不代表我不喜欢你—而是因为在洗菜切菜清理厨具之后,面对一盘或咸或淡或许色香味俱佳的成品时,以不再觉得饥饿。需要做的就是一个人默默把它消耗掉。就好像它们从未出现一样。我不知道当我这样描述的时候,做饭与食物这个趣意盎然的动词与柔情蜜意的动词是否显得了无生趣。我也不知道该怎样确切地表达这种感觉。也许就好似在你本该感觉幸福的时候,突然意识到为了得到这一刻所做的牺牲并不值得。背弃理想,舍弃自由,如同生活在《美丽新世界》的人们。Huxley为他们创造了“索麻”,稍感痛苦便吞食至幻。至于生活轨迹思维模式,早在精子卵子之时早已人为设定妥当。共有, 统一,安定。可是,如果从始至终对这种牺牲毫无察觉,一直这样行尸走肉般“幸福”下去,也不失为一种“幸福”的方式。
《猜火车》里Mark Renton那样忿世嫉俗,大喊着选择生活,选择工作,选择事业,选择家庭,选他妈的大电视机,选洗衣机,汽车,CD播放机,电动开罐器,选择健康,低胆固醇,牙医保险,选择低利息贷款,选择房子,选择朋友,选择休闲服和搭配的行李箱,选择分期付款,三件式的西装,用他妈一系列的布料,选DIY,星期天早上还怀疑自己干啥,选择坐着,看着令头脑麻木,让心灵破碎的猜谜节目,嘴里塞满他妈的垃圾食物,最后整个人腐烂到底,在悲惨的家里生一堆自私的混蛋小孩,烦死自己,不过是难堪罢了,选择你的未来,选择生活,但我干嘛要做这样的事?我选择不选择人生,我选别的,理由呢?没有理由,有海洛因,还需要什么理由? 然而,细想一下,选择海洛因的生活就有什么不同吗?这些统统都是借口,只不过仗着自己年轻。到现在,我仍不知道该以怎样的方式对待这个世界。也许我该为此庆幸,因为依旧年轻。
另外一部印象深刻的cult film叫做《食物》。那时候,每个周五的晚上总会去学校图书馆四楼放映室看电影。短片里关于“吃”的三个章节就像一出超现实歌剧理性化的残忍叙事在压抑寒冷的色调里用一日三餐隐喻出干干净净满是腥味儿的透彻罪恶。我曾想象食物经由口腔食道进入胃中以及种种之后的一系列物理反应与化学反应,于是便很容易理解了“贪吃”为什么会是“七宗罪”中的一项。在饮食带来愉悦心情的同时不禁心生厌恶,这或许是因为“吃”和“生存”之间的密切关系让我在进食的时候产生切实的生物之感。对于食物烹饪的挑剔以及受制于诱惑饱腹之后的不满足,活生生地剥离出极力掩饰的贪婪本性和原始欲望。
这种微妙的情绪是否传承了一个人对生活的态度,我不得而知。只是,当我站在Barcelona的Tibitabo山顶,看着天空之中暴雨之前积压的厚重云层,天空之下密集的水泥砖块建筑,突然觉得墙体之间流串的不死欲念即使是末日的暴雨也无法浇灭。若不是人心渴求至深,生活也不会如此贫瘠。